第兩百二十三章 戰端起
字數:3672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有花堪折:壓寨夫君是禍水 !
“老瘋子體內的殘藥很快就疏通幹淨了,再調養調養,神智就會恢複了。”賭王老兒在替老人檢查完身體,撚著自己的小胡子道。
虞穎鬆口氣,她說最近怎麽老人不鬧騰了,看來神智在逐漸清醒中,自然不會再平白無故瘋瘋癲癲了。
如此一來,自己很快就能知道當年發生了什麽,自己的父母是誰,又是誰對他們家做了不義之事。
而貴妃在這件事裏充當了什麽角色,讓虞穎很好奇。
賭王老兒最近也反常,時常一個人抱著燒雞坐在屋簷上眺望遠方。虞穎好奇地湊過去,眺望的方向居然是皇宮。她一把奪過燒雞,一點幻想也不給賭王老兒,直白道:“皇宮不能進,你別想了。”
賭王老兒:“……”他就是想憂傷一下,這個死丫頭怎麽如此煞風景……
虞穎坐下來,也眺望遠方,是桃花寨的方向,眼瞅中秋就要到了,合家團圓,她卻在京城裏。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越長大越孤單?
中秋這等日子,前方傳來了動蕩,龍桓國太子親自率軍攻打坤雲國。龍桓國太子,也是個傳奇,多次領兵,戰功無數,坤雲國與之交戰吃虧也是無數。
能與之抗衡的,唯有穆嘯林,但也不過勉強打個平手。
龍桓國本就是戰鬥民族,龍桓國太子又是百年一出的領兵奇才。
朝堂亂作一團,爭議紛紛。
“陛下,臣認為當務之急速速調兵守衛前線。”
“那麽誰適合領兵呢?”皇帝的話問到了關鍵,調兵不是問題,誰來掛帥出征呢?
“向來由穆家兒郎擔此重任,此次,當然是穆家掛帥。”
“可是皆知穆二將軍受傷,傷經動骨還需一百天,何況穆二將軍受了箭傷。穆三將軍遠在端雲城,等軍令傳到,穆三將軍再回京調,敵軍早就橫驅直入我坤雲了。”
“不是還有穆小少爺嗎?”
“穆小少爺何其年幼,未弱冠,甚至戰場都未上過,莫非戰場是兒戲?”
朝堂吵的不可開交。
“太子,你怎麽看。”皇帝忽然將問題拋給了太子,大臣們都噤若寒蟬。
太子一凜,他細細想了,道:“父皇,戰爭所造成的傷亡慘重,兒臣認為應當譴使談和。”
大臣聞言互相看一眼,麵上沒反應,心裏卻不住的歎息。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還談和?
饒是那些往日反對戰爭的文臣也失望,談和他們也想過。可龍桓國一次攻打作罷,第二次又來,還是太子領兵,是打定了攻打坤雲的主意,這時再談和,根本無用。
太子的憐憫之心,真是不適合帝王之位,而這該是皇帝給太子最後的機會了。
“陛下,臣認為可派五殿下率軍。”有位大臣上前,“穆家現在無人能掛帥,唯有曾領軍立過戰功的五皇子可擔當此任。”
一些大臣想說不妥,人家龍桓國太子領兵,他們坤雲派五皇子,這算是什麽意思?莫非五皇子在坤雲的地位像是人家太子在龍桓國的地位?
但此事要是說出來,就是把廢儲搬到台麵上了,皇帝一個不高興,他們的烏紗帽還要不要了?
“陛下,臣以為五皇子雖立過戰功,但在戰場上經驗缺乏,可讓穆二將軍擔任副帥,輔助五皇子。”有位大臣上前,他話說的圓潤,五皇子可以上戰場,但資質不夠,得有人幫著。
意思呢很清楚,五皇子跟人家能單獨領兵的龍桓國太子不能相提並論。
皇帝對這個有眼力勁還會說話的大臣很滿意,揮揮手,準了,其餘人休要再議。
下了朝,有人對那位進諫成功的大臣賀道:“還是禮部尚書大人能夠明白陛下的心思。”
“說的哪裏話,你我為人臣子,都是為陛下分憂。”禮部尚書嗬嗬一笑,也不怕今天自己那樣說五皇子得罪了丞相,他又不是五皇子派。
隻要自己那位主子聽到他在朝堂上的表現給自己添點好印象,他就心滿意足了。
而他的那位主子全然無暇顧及朝廷,他撲在自家娘子身上,“娘子,我……我們好多天都沒有……”
虞穎手指一勾,挑起美人的下巴,“想侍寢?”
“嗯,想。”連連點頭。
“你知不知道邊關要打仗了?”
“知道。”
“你不操心?”
“不操心。”
虞穎徹底沒話說了,文羨初要是坐了那個位置,不是她不給他麵子,她是真的覺得他可能……是個昏君。
文羨初沒有會成為昏君的自覺,他笑嘻嘻的要替自家娘子寬衣解帶,虞穎一個爆栗,他委屈兮兮。
“白日宣淫,不要臉。”輕哼一聲,虞穎轉身走了。
文羨初:“……”
走出了幾步,虞穎轉身,“你原來說中秋之後有狩獵的,現在戰事告急,秋闈是不是要取消啊?”
她說完一副可惜的樣子,皇室狩獵,她從來隻聽過還沒見過。“不會。”文羨初湊過去,摟住自家娘子,肉不給吃,湯總能嚐嚐。他啄了啄那張小臉,“那些大臣一定會上書說邊關戰事不斷秋闈應當取消,父皇最煩這些。他豈會不懂,但身為皇帝,沒日沒夜處理國事,
一年裏難得的玩樂也不給他,他會怒的。”
文羨初用簡明扼要的話說出了他對朝中大臣與自己父皇的了解,然後滿心歡喜的得到自家娘子的一個香吻。
之後果不其然,如文羨初所說。一群自認為忠言逆耳的大臣,不知死活的進諫,說秋闈大費周章應取消。那個進諫的大臣,立馬就被發配到了邊關任職。
禮部尚書立馬站出來說:“陛下,臣認為秋闈乃是每年慣例,怎可因為龍桓國發兵就取消,若是傳出,百姓會以為大禍臨頭,人心惶惶,不利於民生。”
得,這位都扯上民生了。秋闈還能利於民生,簡直睜眼說瞎話,所以一群大臣爭先恐後地上前:“臣認為禮部尚書所言有理。”
“臣附議。”
這時候誰要不當個瞎子,怕是真就成瞎子了。皇帝欣慰地看了眼禮部尚書,怎麽以前沒發現有這麽一個省心的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