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7章:未問人間多少士
字數:4962 加入書籤
“死太監,果然狡猾!”楊崢暗罵了聲,卻也沒推辭,他看得出來,太子與郕王擺明了想看看他的水準,好接受自己這個老師,雖說他對給太子授課這件人人都擠破腦袋都想做的事情沒什麽興趣,但也不好被人轟了出來,至少麵子上不好看。[【^d9cn.net$】
太子道:“先生說的是,這事兒就該老師來作答才好!“
郕王嗯了聲,道:“對,對,老師來作答!”
王振暗暗鬆了一口氣,心道:“總算是擺脫這個兩個小魔頭了!”想到這兒,又覺得自己這樣做有些對不起朋友,再看楊大人時,麵上露出了幾分愧疚之色,趁著太子,郕王不注意,低聲道:“楊大人,咱家對不住你了。”
“我也對你不住一次,這次算扯平了!”楊崢心裏嘀咕了聲,麵上卻神色不變,對著滿臉愧疚的王公公擺了擺手道:“沒事,沒事,本官正瞅這課該如何上呢,既然太子與郕王提出了這個問題,就算是第一課了!”
太子道:“你這官兒總算有些擔當!”語氣沒有絲毫的敬佩之意,如同家常便飯,楊大人微微有些驚訝,大明皇帝雖不如宋代的君王如此仁慈,尊重老師,尊重讀書人,但也樣子還是做得很好,朱元璋本人出身貧寒,小時候也沒讀什麽書,對學問十分看重,做了皇帝後,他非但自己按照老師的定下的規矩學習讀書,對於後世子孫的教育問題也十分認真,皇太子出閣講學的老師都需要他親自過目,還特別地尊重老師,支持老師對孩子嚴格要求。開國初年,儒學大師李希顏向十位小王子講授堯舜禹商湯,行大仁、仗大義的道理與事跡,這些小王子,難免有不聽教導、頑皮的時候。李希顏執教嚴厲,雖然是王子,有不服教育或不認真學習的,他照樣用筆管打他們的腦門。打得多了,腦門上便留下了痕跡。有一天,朱元璋撫摸著小王子被打的傷痕,十分生氣。馬皇後知道原因後,大聲的反問說:“哪裏有用堯、舜的標準,來教訓你兒子,反使你發脾氣的?”朱元璋聽了這話,立刻止了氣語,平靜了下來。以後一直很尊敬他、善待他。這個榜樣一直延續了下來,所以能進入東宮給太子當老師的,人格上還是能得到尊重的。
皇太子們未必喜歡誦讀詩書,但敢公然輕視老師的並不多,大多數情況下,君臣的關係還是很不錯,但凡事也有例外的,就好比眼前的這位太子,剛出生就被立了太子,未來的皇帝,非但宣宗疼愛,整個皇宮大內沒有不看重,這種人人以太子為中心的看法,讓許多老師在骨子裏帶著幾分小心,生怕一不小心哪裏得罪了這位太子爺,所以平日裏的授課,差不多也是苦口婆心,老師累得半死,太子的學問卻沒有半分的長進,每次應付皇帝的抽查,大多數都是王振按照幫忙,久而久之太子對於自己的這個老師的評價可想而知了,在他心目中,那些多才多藝的大儒還不眼前的王先生學問好。
對於太子如此神態,楊崢雖說是兩世為人,見識上也並非迂腐之人,但對於老師還是尊重的,用古人的話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輕傅;賤師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一個朝廷想要振興,必須尊敬教師,重視傳授專長技術的師傅,教師受尊重,國家的法律製度就能得到保存。國家如果趨於衰敗,一定輕視教師,教師不受到尊重,人就會放縱性情,人肆意放縱,國家的法律製度就要受到破壞,所以,尊師重教,事關國家的興衰存亡,身為太子,未來家國的儲君,竟輕視授業老師,這可不是一個好的苗頭,楊崢自問沒有敲打皇子頭腦的嚴厲,但該有的威嚴卻也不會因對方是太子而降低三分,斂起臉上的笑容,迎著太子的目光,道:“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這個道理太子不明白麽?”
太子見楊崢年紀不大,未必有什麽真學問,估摸著授課也隻是來裝裝樣子的,骨子裏並沒有把王先生吹捧厲害的楊大人看在眼裏,本想趁機給一個下馬威,好彰顯一下自己的太子地位,所以先前的語氣或多或少的有幾分輕視的成分,此時見他當麵詢問,竟不知該如何應答。
王振生怕氣氛弄得太過難看,忙道:“楊大人說的是,人冀子孫賢,而不敬其師,猶欲養身而反損其衣食也,做學生豈敢對老師不敬重,太子隻是一時情急,才會如此,楊大人莫要見怪,咱們不說這老師的事兒了,楊大人不是說要上課麽,你看這天兒也不早了,要不?”
楊崢頷了頷首道:“也好!”頓了頓道:“先前說了今日第一課就以郕王提出帝王之才為課可好?”
太子與郕王急著聽楊崢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彼此看了一眼,表示讚同。
楊崢恩了聲,道:“先前郕王所言,本官認為極有道理,這是因為帝王一旦覺得自己才學很高,往往自恃過高,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那些臣民們,不管是發自內心的欽佩,還是懾於皇權的威嚴,在皇帝的麵前極少敢說真話的,即便是皇帝的才學也不過爾爾,也會被他們加以修飾,而在這種氛圍之下,皇帝越發覺得自己才學過高,人有了才學,難免有展現時候,皇帝也不例外,就說郕王提起的後蜀皇帝孟昶,此人原先也並非如此不作為,當初他繼承皇位之初,其臣下不遵守法紀製度,大造房宅,奪人良田,挖人墳墓,李仁罕、張業尤其驕橫。孟昶即位數月,逮捕李仁罕將其殺掉,夷滅其族。其後更是勵精圖治,登基四年,鑒於前朝國君王衍因吏治**而亡國的前車之鑒,於後蜀廣政四年撰寫了這篇振奮人心的“官箴”,其《官箴》24句96字: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所得,風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頒於郡國,以期讓官員們“曆曆在目”,“則必能隱惕於其心”,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當時的後蜀百姓安居樂業,人稱其國主仁政愛民,是一代明君,隻可惜未能長久,當天下太平,孟昶才學過人,身邊的臣子少不了吹噓,久而久之,這位皇帝聽不得臣子不好的聲音,朝廷自然也沒人敢說真話,朝政自然頹靡了,皇帝本人卻終日沉迷於詩詞歌賦之中難以自拔,最終誤了國有誤了百姓,說到底這是帝王才學過高的緣故,這一點皇帝本人未必能想得到。
“這麽說來,皇帝就不需要才學麽?就像漢高祖劉邦,本朝洪武爺?他們出身布衣,沒讀書,也沒見他們拿得出手的詩詞歌賦,反而做了一代明君。”太子仰著一張小臉問道。
楊崢搖了搖頭道:“也不盡然,一個帝王往往管理的是一個國家,是數百萬的百姓,若是沒有過人之處,也難以持久的,就說前朝漢高祖,他出身農家,沒讀過什麽書,也寫不出一筆好字,更別說琴棋書畫,諸子百家的大學問了,但他能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基業,自有他的過人才華,這份才華就是劉邦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與人友善,喜歡施舍,善交遊,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誌,能仗義行事,勇於承擔責任,有王者才能。成功在於“能鬥智時決不鬥力”且情商高的劉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即帝王權術。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範圍中。楚強漢弱,可是戰爭的結局是楚敗漢勝。
做了皇帝的劉邦采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到後期,經濟已經明顯好轉,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複興兵。即便是在漢初製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可以說在做皇帝這份才情上,他比不少才華橫溢的帝王強多了,所以後世子孫才會說,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禪。不階湯武之王。龍行虎變。率從風雲。征亂伐暴。廓清帝宇。八載之間。海內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極。上古已來。書籍所載。未嚐有也。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曆數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夫帝王之作。必有神人之助。非德無以建業。非命無以定眾。或以文昭。或以武興。或以聖立。或以人崇。焚魚斬蛇。異功同符。豈非精靈之感哉。書曰。天工人其代之。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其斯之謂乎。故觀秦項之所亡。察大漢之所興。得失之驗。可見於茲矣。太史公曰。夏政忠。政忠之弊野。故殷承之以敬。以敬之弊鬼。故周承之以文。以文之弊薄。救薄莫若忠。三王之道。周而複始。周秦之間。可謂文弊。秦不改文酷刑。漢承秦弊。得天下矣。這份評價不為過,再說本朝的洪武爺,與漢高祖一樣起於民間,卻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製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才打造了一個洪武盛世,單說才學,洪武爺固然比不了李煜和趙佶等人,但他卻比他們會治理國家,能讓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可見一個帝王未必需要很高的才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諸子百家說到底的都是小道,天下萬民才是大道,正是他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才能做旁人做不到的業績,漢高祖寬厚仁愛,性格開朗,平時不拘小節,但做起安定百姓的大事來,毫不手軟,洪武爺胸懷韜略,深謀遠慮,一生勤於政務,所以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成為了一代明君……?”
楊崢話尚未說完,就聽得郕王仰著小臉道:“我明白了,皇帝就是天下萬民的君父,他們要做的是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製,練兵育將給天下百姓以安定,而不是終日的吟詩作畫,荒廢國家大事,皇帝誦讀史書,掌握詩詞歌賦倒也不是不可,就像父皇,詩詞歌賦,妙筆丹青都會,可他老人家卻不沉醉其中,更不與天下文士爭長短、比高低,說到底千古文章還是文人的事情,皇上文章寫得再好,到頭來國破家亡又有何用!”
“孺子可教!”楊崢心裏暗讚了聲,要說聰穎,這郕王確實比太子聰穎許多,即便是他這個初次見麵的老師也忍不住多出幾分喜愛來,難怪宮中的哪位張太後隻看了一眼,便萬分舍不得這個孫兒了,不顧群臣反對,愣是把這對母子接回了宮中。
“殿下說得不錯,身為帝王,治理好自己的家國才是他最大的才情,與這個比起來,什麽文章都隻是錦上添花而已,最忌諱沉迷其中,李煜、宋徽宗、並非毫無治國之才,那南唐後主李煜位之初,重用舊臣,穩定高層重心。何敬洙軍功累累,被授予“右衛上將軍”之銜,封芮國公,及其去世,李煜下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對於在淮南戰事中棄揚州化裝逃跑的馮延魯,李煜也重新給予禮遇,迅速穩定朝局,麵對國庫空虛,他能詔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與民生息;取消李璟時設置的諸路屯田使,將各郡屯田劃歸州縣管轄,將屯田所獲租稅的十分之一作為官員俸祿,稱為“率分”,此項政策推行後,既增加了賦稅,又可使百姓安心耕作,免受官吏的撓刻,可以說這都彰顯明君風範,即便是後來,麵對強大的宋朝,李煜仍能采用陳喬、張洎之策,堅壁清野、固守城池,以拖垮長途奔襲的宋軍為防禦策略,此時的南唐表麵上臣服宋朝,暗中繕甲募兵,潛為備戰。
, !
【*23sw.net*為你更新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