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6章 :五德終始皆虛妄

字數:4468   加入書籤

A+A-




    也不知過了多久,這種敲打才停止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楊士奇輕輕歎了聲,道:“楊小弟你能有這樣的想法,老夫很理解,想當初老夫剛做首輔的時候也是這麽想的,總覺得這肩膀上擔子太大,生怕那天做不好壞了朝廷大事,對不起先帝,可當真坐上了這個位置才發現人在這個位置其實也沒那麽難,做自己該做的,對百姓對朝廷有好處的事情便可,至於其他大可不必去想,不必去理會,好與不好並不是有你說得算,而是天下人來說,老夫曆經五朝,在guān chǎng摸爬滾打了四十多年直到最近才明白了這個淺顯的道理,若是早十年明白,老夫今日也不會來尋你來了,可老天爺沒有這個假設,老夫今年七十多了,楊榮也六十五了,楊溥也滿了六十,昔日意氣風發的三楊已經垂垂老矣,縱然我們還不服氣,可事實是我們畢竟是老了,老了就該退下來,讓年輕有用的人接上,唯有這樣這個朝廷才能不斷的延續下去,先帝打下的江山才能更好的得到傳承,一個朝廷最強大的體現不是他擁有了多麽寬廣的疆土,多麽強大的軍隊,多麽至高無上的皇權,而是長久的平穩,隻有平穩,這個朝廷的百姓才會安居樂業,城池才會走向繁華,繁榮才能長久,四海才能升平,這個道理老夫相信以楊小弟的聰明才智在很早就知道了,否則這十年來,你也不會馬不停蹄的為大明東奔西走,所求的目的無非與老夫一樣大明的長治久安,如今我們老了,再也走不動了,在這條慢慢長治久安的道路上需要你們年輕人的加入方可走得更遠,更穩當,為何小兄弟你就是不答應呢,難道你忍心看著大明如老夫一般日漸衰老麽,你這樣做又如何對得起先帝的托付呢?”

    楊崢歎了聲,道:“楊大哥並非小弟如此不知好歹,實在是小弟沒這個本事,怕擔不起這個責任?”

    楊士奇道:“我看你不是擔不起這個責任,是舍不得這溫柔鄉罷了?想當初皇上讓你去安南,你還不是說你年紀輕,武功低危,不足以平定安南,可結果如何,安南一國兩製了吧,去江南的時候,你賴在老夫的府上死活不肯走,是先帝下了道聖旨,你才不情不願的走馬上任做了那江南巡撫,結果如何天下第一難治理的sū zhōu城被你治平了吧,非凡治好了,還順道壯大的了商業改革了市舶司,如今的sū zhōu城是除了京城外最發達的城池了,哪裏的商人遍及四海,每年的商業稅足足有一千萬兩白銀,還有一年前的北方之行,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強大不可一世的瓦刺又能如何,還不是給你打得沒了脾氣,你說說看這些事兒在你沒做之前,哪一件事是你主動的,哪一件你不是叫嚷著才不堪大用,可結果如何,你的才非但堪大用,而且還綽綽有餘,內閣次輔辛苦是辛苦了些,可總也好過這些吧!”說到了這兒,楊士奇重重吐了口氣,目光深切地望著楊崢道:“楊小弟,你就是一把無堅不摧的寶劍,這把寶劍經過了十年的打磨,如今刀刃全開,是時候排上用場的時候,入閣吧?哪裏才是你施展鋒利的地方?”

    楊崢歎了聲道:“看樣子今日我不答應也得答應了?”

    楊士奇道:“不錯,不答應也得答應,因為我們的時間並不多了。”

    楊崢心頭一凝,再看楊士奇的目光時,充滿了疑問。

    楊士奇歎了聲,嘴唇動了動終究是什麽也沒說。

    文淵閣除了成為內閣大臣的辦公之地外,也是“天子講讀之所”,皇帝不時在此翻閱書籍,並召集翰林儒臣講論經史。最初太祖於“萬幾之暇,輒臨閣中,命諸儒進經史,躬自披閱,終日忘倦”。成祖“或時至閣,閱諸學士暨庶吉士應製詩文,詰問評論以為樂”。宣宗也曾利用“聽政餘閑,數臨於此,進諸儒臣,講論折衷,宣昭大猷,緝熙問學”,並特撰《文淵閣銘》,述其盛況。隻是後來這事兒皇帝沒多大的興趣,這裏才開始慢慢冷清了下來,因是內閣大臣辦公之所,所以門前少不了立些警告的言語,如內閣大學士的辦公之地就立有機密重地,一應官員閑雜人等,不許擅入,違者治罪不饒,當然了,這牌子在大多數的時候都被楊士奇搬到裏麵去,而這個時候就是內閣最為熱鬧的時候,來此地串門混個臉熟的官兒大有人在,但今日這牌子卻讓他給搬出來了,這倒不是說他想借此來樹立一下內閣的威嚴與地位,內閣的威嚴與地位,隨著永樂皇帝登基,內閣的地位與威嚴已是一日高過一日,到宣宗時儼然是文官的領袖了,威嚴與地位與日俱增,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之所以今日拿出這道牌子懸掛,無他,隻是想靜下心來好好想幾件事罷了。

    桌前厚厚的奏折,楊士奇著實沒心思去例會,兢兢業業了一輩子的首輔大人今日頭一次偷了一回懶,這事兒若是傳揚了出去,少不了引起一陣議論,但今日的內閣裏隻有他一個人,就連門外值班的太監侍衛也都被他大發回去了,獨自給自己倒了一杯茶湯,便落了座位重重吐了口氣開始思索自己的心事來,白日在楊崢府上的那一番話雖說有故意誇大的成分在,但也說得是**不離十了,否則以楊崢的性子若沒有真東西在他是斷難答應入閣的,但話他也沒說全,這倒不是說他有對楊崢不信任,而是出於一種保全的顧慮。

    就在昨日,一直沒露麵的孫太後忽然派人尋他去了一趟乾清宮,就著正統皇帝的麵說些了寬慰的話,無非是你們都是先帝的老臣,國家社稷全賴爾等等等的話而,這樣的場麵這幾個月來,他著實見得不少,他還記得就在一個月前,同樣的地方,宮裏的老祖宗張太後讓人把他們這幫老臣都尋到了宮中,那會兒張氏對他們說:“你們都是老臣了,如今皇帝年幼,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國家的安定。”將這五位老臣作為了正統政治的核心。張氏又特意召楊溥上前,說:“仁宗皇帝念卿忠誠,多次發出歎息,不想今天還能見到你。”楊溥感動而流淚,太後也流淚,左右的人也都很悲傷。就在眾人以為這事兒就此打住的時候,張氏忽的派出了一個侍衛把王振給請了進來。

    時至今日他還清楚的記得,一臉忐忑的王振戰戰兢兢的走了進來,剛跪在地上,張太後突然臉色一變,厲聲喝道:“你侍候皇帝不循規矩,應當賜死!”身旁的女官們應聲而起,將刀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嚇得王振渾身顫抖。這時,英宗和五大臣都跪下為王振講情,張氏才饒了他。接著警告他說:“你們這種人,自古多誤人國,皇帝年幼,哪裏知道!現因皇帝和大臣為你講情,且饒過你這一次,今後再犯,一定治罪不饒。”這一番話正義凜然,嚇得王振點頭不止,此後,張太後每隔幾天就派人到內閣去查問王振辦了什麽事情,有沒有未通過內閣而由王振自己決定的事情。王振受此教訓,還真的老實了一段時間。王振不惜低聲下氣,小心謹慎地侍奉宮中的皇親國戚,看似十分的老實,但當初王振臨走時那股不服的神情,他仍舊記得清清楚楚,也就是從那會兒開始,他開始留意這個叫王振的太監。

    越是留意越是發現這個太監不簡單,他是皇帝的老師,有授業之道,皇上信任他不足為奇,就好比當初仁宗信任他,宣宗信任楊崢一樣,皇帝位於九五之尊說到底還是個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所以骨子裏總有喜歡那麽一兩個人的時候,正統皇帝雖隻是一個小孩,但同樣具備了這個太監,本來這也無可厚非,但讓他感到驚訝的是,正統皇帝對這個太監的信任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就在數日前,正統皇帝下了早朝,一時來了興趣與身旁的一個小宦官在宮廷內擊球玩耍,被王振看見了。第二天,王振故意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等人的麵,向英宗跪奏說:“先皇帝為了球子,差點誤了天下,陛下今天複踵其好,是想把國家社稷引到哪裏去!”一副忠心耿耿、十分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樣子。當時不光是滿朝文武百官聽了深受感動,就連他這樣的老狐狸也深受感動,忍不住慨歎地說:“宦官當中也有這樣的人啊!”似這樣的事不多,但每個月總有那麽幾次,按說這也沒什麽,權當宮中多了一個好太監,要說太監能壞事不假,可也不是所有的太監都如此大唐的高力士、本朝的鄭和那個不是一等一好太監,為朝廷,為百姓建功立業,可讓他感到擔心的是,一個九五之尊麵對一個太監的嗬斥竟戰戰兢兢,那份畏懼讓他不寒而栗,身為宮中的老臣見識自是比旁人要有遠見得多,他從皇帝對王振的畏懼中看出了一個九歲的孩子對身旁太監的依賴與信任,這樣的人在眼下這樣的局麵,若這太監是個好人或者說是高力士、鄭和這樣有作為的太監,這自然是朝廷的大幸,可關鍵是這個太監並不是,通過種種蛛絲馬跡,他發現王振其實是個有野心,有心計的人,而且還是個有耐心的人,即便是信任他的皇帝坐上了龍椅君臨天下,可他仍舊知道眼下還不是他施展自己才華的時候,宮內有張太後把持,外麵有三楊與六部這些老臣在,王振自知難與匹敵,還不敢放肆,隻好采取兩麵派手法,等待時機,再行竊權。為此,他對張太後和三楊百般殷勤,畢恭畢敬,極盡諂媚之能事,以討得他(她)們的好感,每次到內閣去傳達皇帝的旨意,都裝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樣子,總是站在門外,不入閣內,這種姿態,深深感動了他,後來,王振再來傳旨時,他打破慣例,特把王振請到屋內就坐。三楊中楊榮謀略最高,他知道自己三人已老,便和楊溥、楊士奇商量,預先把一些正直有才幹的人引入內閣,培植外臣勢力,一旦自己三人退位,這些人可以有能力對付王振的勢力。隻是這一步想到的晚了一些。當時他不以為然,可事實證明,楊榮這一番擔心是對的。

    王振表麵上討好他與張太後,事事順從,裝成不幹預政事的樣子,但內心仍然按耐不住攫取權利的yu火,一有機會,就想法抓權,幹一些幹預朝政的勾當。他常趁無人在英宗旁邊時,勸英宗用重典製禦臣下,反對開“經筵”、倡導文治,建議英宗發展軍事、以武治理國家等等。因此,英宗曾讓他帶領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陽門外閱兵,王振則利用這個機會,壓製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黨隆慶右衛指揮僉事紀廣報為騎射第一,一下子提升為都督僉事,似這樣的事還有不少,手段雖不高明,但十分有用,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便知道這個太監開始竊取權利了,身為首輔沐浴皇恩幾十年,為了這份恩情他也不能坐視不管,所以他必須尋到一個能遏製王振的人,而這個人除了有才幹還得有皇上的信任,且這份信任與王振不相上下才行,楊士奇頭腦裏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楊崢,論才幹楊崢毫無疑問是勝過王振,論在皇上心目中的位置比起王振來隻高不低把內閣交給他可以說是最合適不過了,同時自己也算對天下,對先帝有了交代,隻是楊崢死活不答應倒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好在他有足夠的耐性把這事兒給辦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