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 第五章:福泉山行遊、高真觀遇仙。
字數:6533 加入書籤
看著這些小吃,半仙喉結動個不停吞著口水,往門洞旁一指道:“那家就是平越最好吃的米豆腐,走,先帶你們倆嚐嚐鮮,千萬別被辣得說不出話哦。”
謝仁與青青在半仙的引領下,向門洞行去,越是走近越是發覺古意盎然。城頭上兩層古木黑瓦的古樓聳立,牆板、立柱並簷梁,均呈現久遠的深褐色,第二層簷下懸一塊烏木匾額,上書黎蛾樓三個金色大字。城牆上有垛口,想必是當年守護古城、抵禦外敵之用,千年前定是旌旗林立、殺氣蕭蕭。“東門”兩個大字刻於石上,鑲嵌在門洞上方,垂掛的蕨植依兩側漸次生長,皆天然生長,更顯古意。
到得遮陽篷下就坐,不大功夫老板劉十三就端上三碗晶瑩剔透、順滑爽口、油辣蓋澆的米豆腐來,說道:“三位慢用。”
米豆腐是當地的特色小吃之一,以大米、黃豆、豌豆等磨漿,酸湯勾芡,彈性十足、口感甚佳,再配以秘製辦醬、朝天油辣、酸菜蘿卜、油炸脆豆、涼拌三絲等近十樣佐料,真是吃了一碗還想再吃,越吃越辣、越辣越香,吃完再喝碗當地的土酸湯,真真是小**品。連青青這個肉食動物,都連吃三碗,直到辣的雙唇豔紅、汗如雨下才依依不舍的放下碗。
吃過小吃,三人穿城門而入,沿大道一路向上行至盡頭。半仙指著前方小巷中道:“這裏就是我的母校了,進去看看?”
謝仁笑道:“客隨主便。”
於是三人迤邐行去,跨過一道鐵門,是一個東西向的足球場,人工草皮嫩綠、暗紅跑道環繞。在足球場的西、北兩麵,建有教學樓、實驗樓、禮堂、學生宿舍等,東南角上有些高低杠等器械,南麵則是參天巨樹,目測最粗的一株怕要三四人合抱。
三人沿暗紅跑道緩步而行,半仙侃侃而談道:“此處原本是文廟,供奉著孔夫子。抗倭戰爭時期,茅以升將sh交大南遷至此,開設學堂。剛才我們從黎蛾樓走上來那條路旁,就有當年茅以升的故居。
操場南麵那些大樹,是從文廟始建時便保存下來的,距今已經數百年了。樹下有三座拱橋,跨在一口半圓池塘上,據說是當年一位舉人捐建。池塘中的水早已幹了,不過據說當初是有地下水湧出的。黔州這個地方,地下水資源豐富,半山腰、山頂有泉眼的情況非常常見。就比如我母校所坐落的這座山頭叫做福泉山,一兩裏方圓的地方,就有三峰七泉。可謂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青青道:“山頂之上湧泉,確實是奇觀,而且這個山頭上竟然能有七處泉眼。”同時還以神念傳音謝仁:“山頂湧泉,應是靈氣生發之象。世人雖不知張三瘋其人,你我卻是知曉的,那的的確確是真仙無疑。真仙隱居之所,果然不同尋常。”謝仁暗自點頭。
半仙不知兩人在那裏傳音,自顧自驕傲的道:“那是當然。嫂子你還不知道,在平越府以南二十裏,有一山名水洞坡,山頂有一眼水桶粗的泉水,一年四季水流不斷,冬暖夏涼。出水口處長了一株老龍槐,據說也有千年樹齡,那水可比大理的蝴蝶泉,隻是蝴蝶沒大理那麽多。以前沒通自來水的時候,平越府好些人都要步行二十裏路去那裏打水呢。”
青青笑道:“我從來沒有來過,當然不知道啊。這幾天還要勞煩你,多帶我們見識見識。”
半仙雙手抱拳,道:“嫂子見笑了,我對平越府的過往所知亦不多,你別怪我胡掐就行。走走走,我們從南門出去,到福泉山轉轉。”
三人從巨樹如冠般的傘蓋下過,沿石拱橋而行,半仙指著橋下道:“水池水幹了,我上學的時候就愛在這橋下摘些馬蹄蓮。”
三座石拱並列,橋建造得小巧精美,均由青石砌成,兩側雕花石欄,欄柱上瑞獸蹲坐,雖然已被風霜雨雪腐蝕得斑斑駁駁,但也可見當初建造時的匠心獨具。橋拱曲線優美,由上至下弧線漸直,直至與池塘內壁相連、嵌入其中。池塘內壁也是青石壘砌,可見一圈隱隱水線,想必是當初池水浸泡所至,池底有些淤泥,泥上稀稀拉拉長著幾株馬蹄蓮。
三人一邊觀光一邊聊天,片刻就出了文廟南門,在半仙引領下往右行去,走不多遠一座山門牌樓佇立眼前。牌樓分兩層,青磚紅柱紅窗金瓦,飛簷鬥拱、雕梁畫棟。二層屋簷下掛著一塊碩大的匾額,遮掩了整層木牆中間三分之一,木匾上三個燙金大字“福泉山”。這處牌樓與尋常牌樓不同,因為它頗厚,在朱漆銅釘的大門兩側,各有一間耳室。一層中間屋簷向東伸出,有六根大柱支撐,中間兩根朱紅木柱上掛著一幅對聯。
上書:福之奇者欮惟仙乎,下書:泉而清兮是真聖也。
半仙指著牌樓道:“這幅對聯與福泉山牌匾,皆是書法協會會長所書,匾額左下角還有他的印章與簽名呢。”
謝仁與青青聽得頻頻點頭,謝仁道:“想不到平越這地方,還有名家之作,而且還是專門題字。”
半仙不屑道:“這算什麽?進去看,裏麵還有張三瘋的真跡。”
三人遂登上三階青石穿牌樓而入,右側牆上開有一月門,半仙頭前帶路,入了圍牆隔斷的小園。小園止有四丈見方,依山勢而建,鬆柏掩映。四周圍牆上鑲滿了各種碑刻,數目怕不下百幅,園中一亭上書“禮鬥”,亭前有一石碑,碑上刻著名老道,上書“張三瘋仙人自寫真青石刻碑”。
半仙指著石碑道:“這就是張仙的真跡,他的自畫像。此碑高七尺、寬三尺、厚七寸,用的是我們這出產的青石,是神洲唯一一塊張仙自畫像石刻碑。據說張仙擅畫釋道神仙,多作自寫真。你們看著石碑,線描陰刻,臉與手腳則是陽刻,正合道家陰陽相濟之意,筆法工寫相間,十分大氣。碑上張仙……你們幹嘛?”
半仙還在介紹,謝仁與青青皆跪了下去,對著石碑三跪九叩行起了大禮來。為什麽?這碑上石刻在靈台之中是“活”的!謝仁與青青神識探查,石碑中竟傳來一陣仙家深意,一名美髯如戟、濃眉大眼、鼻隆口闊、慈眉善目的老道,手持拂塵佇立雲端對二人微微闔首,道:“貧道三瘋真人,見過二位道友。”伴隨著話語,還有一段異常複雜的神念,講述了自己在福泉山隱居,最終成仙的往事。
原來張仙人去滇南看望他的弟子沈萬三,於明洪武二十五年返荊襄途中經過平越,見福泉山山形奇絕,遂於高真觀後築亭“朝真禮鬥、候詔飛升”。張仙人在平越期間,曾給當時的平越衛張信,指點過其母親的墓葬龍穴,道:“遠遠長龍自北來,脈流城右建僧台;前峰凹處堪為塚,若葬真泉步玉階。”張信按照張仙人的指點埋葬了母親,後來還真被封了隆平侯,這些都是有史料記載的。但張仙人給這兩人的神念中,還包括了更多史料中並未記載的事,包括有修行人來與之切磋,那人將山頂一塊岩石踏出一眼“草鞋丼”,斬妖龍於重安江支流,拘龍魂於福泉山鎖龍井鎮地氣,降妖虎保境安民,觀濟世池扶危救困,煉山石壘葛鏡橋,聚菁華氣於福泉解平越瘟疫……而那福泉則正是在這小園之中,就在禮鬥亭後麵的山崖上。
張仙人在平越隱居八年,行了許多善舉,鍾離權、呂洞賓都先後到平越點化於他,最終連太上都親自臨凡。前前後後總共受上界仙家點化九次,終於在六百多年前的建文元年正月十四飛升。而他在平越所作的驚天動地大事,大多與這幾位仙家有關。比如,太上就曾化身一名賣豆腐的老者,跑到福泉山向他訴苦,言道山路難行、重安江阻路,每天進城賣豆腐謀生十分不易,於是張仙人發了慈悲,借世俗人葛鏡之手,耗盡法力煉化山石,助其搭建了一座石橋,就是後世的“葛鏡橋”。
瞧這留神意於石上的手段,這老道成仙之後應該還回過平越,而且據說這石碑在****期間曾經斷為數截,也就是說近年重建高真觀,把這塊石碑拚接起來之後,這位仙人還回來過!說不定在三人走進福泉山時,這老道士就窩在哪裏看著呢。仙家行事高妙,化身為草木山石、孩童老翁,僅僅脫胎換骨的修為是看不出端倪的,或許出神入化的高人能有所感應,但也並不真切。
謝仁與青青之所以不假思索、不約而同的行三跪九叩大禮,一是禮敬前輩仙人;二是拜其在平越的善舉,因為這老道所行皆是濟世救人之事。二人是將張仙當作丹鼎宗的前輩祖師來祭拜的。半仙等著二人叩拜禮畢,方才笑道:“老謝,看來你現在已經被我同化了,青青又被你同化了,對著塊石碑行如此大禮。幸好這福泉山人不多,不然大家會以為你們有病的,哈哈哈……來來來,我們去看看福泉。”說著就往禮鬥亭行去。
謝仁拉住他道:“別走啊,這塊石碑還沒解說完呢,說完再走。”
半仙白了謝仁一眼,道:“你們倆跪都跪了,我還有什麽好說的呢?有興趣自己去看《平越縣誌》吧,我有張十年前辦的平越府圖書館借閱,稍後回家找出來送給你。哈哈哈哈……不過這塊石碑也沒什麽特別之處了,也就是講講它的藝術價值,以及曆史變遷,早在瀾滄的時候我就給你說過了的。”
謝仁苦笑著搖搖頭,挽了青青隨半仙往禮鬥亭而去,禮鬥亭是座八角小亭,亭基以青石壘砌,圓木亭柱撐起兩層亭蓋,亭柱一周以木欄圍住,內鑲長木條凳。在禮鬥亭的東南、西北兩麵各開一口,有數級石階,石階兩側雕龍刻鳳,瑞獸祥雲、蒼鬆幽蘭、蓮花牡丹應有盡有。石階數百年來被千萬人的腳底磨得光溜順滑,兩側的石雕也遍布青苔,顯得十分斑駁。此亭是張仙人到此之後,平越衛張信修建,當年張仙人就坐在亭中靜坐朝真、禮鬥待詔。
穿亭而過是一塊山岩,岩上開鑿了十數階石階,拾級而上,有一眼泉自地表下石龕中流出,泉眼外鑿建了一方水井將泉水蓄住,井上一塊光滑石壁上,刻著個兩尺大小的朱紅福字,與“福泉山”匾額出自同一人之手。丼外依石壁建了座七尺見方的石廳,蟠龍石柱支撐,整塊方石做頂,柱上掛滿了當地百姓祈福的紅布繩,井前香簽遍插、燭根密布,數百年的煙火將青岩熏得黑乎乎、油光光的,佐了當地百姓對張仙的感激與懷念。
半仙在一旁解說道:“這眼泉水就是福泉,無論何時皆水流不斷,且水位始終不增一分、不減一分。當年平越周遭皆是莽莽叢林,常有匪寇作亂致使戰事頻發,死的人很多。加之黔州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細菌極易滋生,常發瘟疫,當地百姓受瘟疫之苦許多年。平越百姓受張仙指點,飲用這眼泉水,不但治療了困擾許久的瘟疫,更能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而且這眼泉水還有個怪異之處,無論多少人來打水,水位都始終不變,就似個掏不空的百寶囊一般。”
謝仁與青青方才得了張仙的仙家神意,自然清楚是怎麽回事。這眼泉水在石壁上、地底下並無水眼,而是張仙以地仙神通,在原有泉眼的基礎上親自開鑿,井中之水是匯聚整個平越的地氣靈樞、菁華生機而成。
平越府依一座船形山而建,成南高北低的走勢,山形並不蜿蜒,而是長條形,張仙那句“遠遠長龍自北來”,描述的就是平越府的山形地勢。福泉山就在船頭位置,是當地的地氣升發之所,當地人也將此處稱作“龍頭”。張仙以地仙修為,移轉靈樞匯聚於泉眼,並收束天地間菁華生機融煉水中,這眼泉水就具備了神奇的功效,而且有了水位不變、水眼無蹤等神奇之處。
看過福泉,三人從泉眼旁的月門中穿出,走上大道,相繼遊覽了三教殿、鎖龍井、草鞋丼、高真觀、半月池、返生桂、鍾亭、張仙祠、龍虎潭、濟世池等景點,又到高真觀後的古城牆上遙遙看了下方的八卦河。每個景點半仙都言之鑿鑿的的解說一番,這些景點所被賦予的神話傳說,有的確有其事,有的則是後人杜撰。比如“三教殿”就是後人為了紀念張仙“三教合一”的主張而修建的,也給他安了些張仙曾在此收徒傳道的傳說,說得玄乎其玄;再如龍虎潭,本來的寓意是潭水深沉、藏龍臥虎,後世之人卻以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潭邊造一虎、潭中造一龍,將張仙斬妖龍、除妖虎的事硬生生挪到了此處,而且傳來傳去傳成了兩妖相爭、生靈塗炭,張仙降服龍虎拯救黎民;還有返生桂,傳說乃是太上點化張仙之處,實際上卻不在那處;以及草鞋丼,傳說中某年平越大旱,張仙便於夜間在此施法降雨,正行神通間雞鳴了,天亮之後使不得神通法力,於是在堅硬的山石上生生踩了眼井出來,實際上則是有修行同道與張仙演法切磋,失手所置……
世人談神仙之事往往如此,當自己無法理解或考時,就賦予很多其他的意義,有的甚至有著濃濃的世俗之氣。比如談天庭地府,大多數世人並未見過真正的天庭地府什麽樣,於是就賦予它們人間朝廷的一些性質——玉帝相當於天上的皇帝,閻王則相當於地府的皇帝,有專屬的行政機構、暴力集團,仙人也分品階、職位……實情是否如此?也隻有求了那等境界方才能知道。或許玉帝與上界眾仙隻是平起平坐的道友呢?
就如當初三皇五帝時期,世間推舉天下共主一般,誰有德行能調解各部族矛盾,誰有知識能傳授給大家,誰能治療大家的病患,誰能讓大家生活質量提高,誰能得到大多數人的尊敬與愛戴,大家就推舉誰來當這個天下共主。天下共主不是上一任指定的,而是由各部族推舉的,蚩尤是第一個想憑借武力,打破慣例、做天下共主的人,所以他失敗了。
天下共主並不是天下人的統治者,而是天下人真正的公仆,如果在他治下戰亂連連、災禍不斷,這個天下共主也就別當了,誰都可以彈劾他。成為天下共主,當然有無上的威望與權利,但換個角度來看,能成為天下共主,得先具備成為天下共主的德行能力才行,坐上那個位子的可沒有昏君庸才,不然誰會推舉他呢?並不像後世,除了開國之君,其餘皆是世襲而來,所以多有德行能力不足的君王,昏庸無能、魚肉百姓。
不過也不能一以論之,上古之時人丁稀少,大多在雨水豐茂、土壤肥沃處聚居,也就上百部族。說白了,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哪個人是什麽德行都很清楚,共主推舉起來方法程序也很簡單。但隨著人口增加、繁衍生息的土地擴大,再采取這種辦法就有些行不通了,天下共主的性質也就慢慢變了,最終王朝替代了天下共主,對天下實行統治。(m.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