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 第三章:兩好友談天、小溪畔說地。

字數:6674   加入書籤

A+A-


    然而吃驚歸吃驚,他依然沒有打算拜入謝仁門下。造成崔小海這一想法的原因比較複雜,主要有這麽幾個:

    一是所曆見知使然。從小到大,崔小海接受的都是“正統”教育,腦子裏灌輸的都是唯物的觀點,學習的都是“現代”的知識,在他的認知領域,對古人的所作所為、先賢們的思想積澱,持的是一種批判的態度,也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一切古時之事物。比如初次接觸一本古書,首先想到的不是書中有何可取之處,而是有何當摒棄之處,如此態度怎能得其精髓呢?甚至有人以找出古人的狹隘之處為榮,以此標榜自身強於先人,以佐證“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這一觀點。在其內心,不願接受超出自己認知範圍之外的存在,哪怕自己已經踏上了那條路,亦不願承認和接受。

    二是單純心性使然。作為在高級學堂求學的大學生,多多少少會被賦予“天之驕子”的光環,而且亦有自己的驕傲,更是懷著滿腔的報國之情,想要把國家建設得更好,即是所謂的“熱血青年”。這些所謂的“熱血青年”以知識分子自居,總感覺自己對社會、對世界的認知,是走在整個社會前列的,是遙遙領先於大多數人的,喜對政事品頭論足、發表自己的觀點言論,亦能博得很多同學的認同。但同時,由於自小就在上學,並未到紅塵中摸爬滾打,缺乏社會經驗與紅塵磨礪,極易受到煽動與利用,莫名其妙間就成了某些分裂勢力、敵對勢力的幫凶與打手,懷揣報國的熱情,幹著分裂的惡行而不自知,如若受了打擊,更是感歎:這個國家完了!甚至謀生“往外跑”的念頭,未經實地考察,就片麵的認為異國他鄉什麽都好,亦帶動了曆時數十年之久的“出國熱”。而當他們在國外碰到一件又一件的不如意,在紅塵中磨礪得沒了棱角,當初的熱血降下溫來,經曆的磨難沉澱下來之後,大多又在數十年後一事無成的灰溜溜回國。

    三是情況不明使然。在入青崖洞天前,崔小海對修行人的認知幾乎為零,在他的印象中,修行人皆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入世間行走、不屑現代科技的一幫人,抱著古時流傳至今的瓶瓶罐罐,以“糟粕”為“精華”,對於這種人,他的骨子裏是不屑一顧的,更別提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他二十餘年來感受到的,皆是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給他的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便利,從根子裏就認為古時候是落後的、蒙昧的、不開化的。他並沒有認識到,在科技與發展帶來改變的同時,人的思想乃至整個社會的思潮,都在發生著改變,這些改變有的是有益這個國家和民族繼續向好的,而有的則是整個社會的“毒瘤”,這些“毒瘤”甚至漸成擴散之勢,或將導致一個民族的自我消亡。這裏所說的自我消亡,並不是滅族滅種,而是精神的消亡,而精神的消亡始於民族自我認同感的缺失。

    這三點原因概括起來,就是見知之障,由於經曆見知不足、感悟不深,心性難免單純,也就是想法簡單,在簡單的想法支配下,所作的決定難免會有偏頗。謝仁那句“未曆紅塵磨難,難有超脫之願”算是說到了點子上,半仙不正是在經曆了百世輪回之後,方才萌生的超脫之念麽?在遇到張仙之前,他研讀古人經典,僅僅隻是“感興趣”,而經曆了那場輪回大夢,他的動機就變成了“求超脫”,根本的性質是發生了質變的。

    閑話少敘,片刻之後,謝仁回返洞天,從空間神器中取出采摘、獵殺的山珍野味,親自下廚做了頓豐盛的晚餐,吃得半仙嘴角流油。晚宴過後,眾人散去,半仙邀謝仁來到溪流邊席地而坐,道:“欲收人家做徒弟,結果別人不願,難受吧?不如你將我收作徒弟得了,哈哈……”

    謝仁歎道:“修行一世,遇事做事、隨緣而處,並無什麽難受不難受之處,何況我已證大成心境,對世事看得還算透徹。早在回荊襄完婚之前,青青就曾與我提及小海之事,那時我就隱約覺得機緣未到,今日之事亦印證了我當日靈台推演之果,也算並非毫無所得。”

    半仙幽幽道:“你說的這些,有的我能聽明白,有的我聽不明白,應是境界不足吧。不經曆那場輪回大夢,我亦不會有超脫之願,本以為有了氣感就能踏入修行之路,然而這些天來在這靈氣充裕之地,得靈果滋養、靈泉浸泡,隻覺腹中暖意漸濃,卻沒有你說的氣機發動之兆。唉……我這副身體,為何如此特異?”

    謝仁拍拍他的肩膀道:“你這身體和大多數常人無異,雖無經絡導引,亦能固本培元,混個長命百歲是沒問題的。”

    半仙撓撓頭道:“可我也想能遨遊四海啊……”

    謝仁笑道:“無妨,待我修證出神入化,帶你四處飛一圈便是。”

    半仙道:“依你所說,世間修行層次分五氣朝元、易經洗髓、脫胎換骨、出神入化,我如今連門都入不了,而你如今又算哪個層次?據張仙說,他乃是堂堂金仙,又算哪個層次?”

    謝仁道:“我前次在西域險些殞命,偏巧以此為機緣,脫胎換骨成功,目前就是此境界。而自古有言:世間法不過出神入化,說的是在這世間出神入化就是最牛逼的手段,不管其人修為境界多高,在這世間也隻能使出出神入化的神通,故而張仙說自己已證金仙,那就是極高的層次了……等等,你說張仙自承已證金仙?”

    半仙道:“是啊,怎麽了?”

    謝仁雙眼閃爍著希望的光芒,堅定的道:“以金仙之血煉丹,一爐可成丹六枚!”

    半仙亦欣喜道:“如此說來,一滴精血就夠了,這難度又降低不少。你放心,隻要能見著他,我定幫你把這血求來。”

    謝仁道:“你總說我是你命中貴人,其實你才是我命中貴人呢。”

    半仙搖頭晃腦笑道:“彼此、彼此。老謝啊,我已經想好了,以後休假我哪也不去,就到你這青崖洞天來,修身養性。將來若是轉業了,就來此給你打理生意,順便在這洞天中養老,哈哈……”

    謝仁道:“你要來此,我自然歡迎。隻是你是家中獨子,將來亦要娶妻生子,這上有老、下有小都得靠你照顧,你真走得開?”

    半仙毫不在意的揮揮手,道:“這些都是小事,我父母有退休工資,生計不必我操心,無非有了災病回去照顧。至於娶妻生子嘛……大不了我娶個修行人……”

    謝仁亦笑道:“就你這樣子,哪個宗門的女弟子願嫁給個凡人啊?”

    半仙一把摟過謝仁脖子道:“我是凡夫,但我好友可是丹鼎宗主,這門親戚,不知道多少女修想攀呢,哈哈……”

    謝仁隻能無語。

    半仙笑夠之後,話鋒一轉繼續道:“其實今天崔小海的事,也給了我很多感悟。”

    謝仁道:“哦?願聞其詳。”

    半仙正色道:“有超脫之願者,尋仙緣而不得,就比如我;執著於紅塵者,遇福緣而不取,就比如小海,我和他就像是兩個極端,難說誰是誰非、好與不好。難說他在紅塵中依自己所求,未嚐就不能名利雙收、彪炳史冊,正如某人立誌要做皇帝,曆經千辛萬苦終能得償所願,於你們這些高人而言,這人或許是堪不破紅塵迷障,而於他自身或許幸福感滿滿。世人常以己之好惡測度他人,就比如崔選,他覺得能得修行指引、此生有超脫之望,就希望親近之人能與他一道共享福緣,然而卻往往事與願違。然而我觀小海,卻並非心中另有他求,其實在他心中並無求,或者說並不明白自己應該‘求’的是什麽,引用時下流行的說法,這叫‘精神空虛’,他之所以拒絕,更多的則是因為見知所限。

    在他的固有見知裏,知識就是力量,力量越大所能做的事也就越多,甚至覺得知識就是唯一的力量。不得不說,這是教育的失敗,而且是因教育者自己的私心所導致的失敗。你我求學時,亦曾有此經曆:學校為了教育學生好好學習,會千方百計的將知識渲染成唯一的‘力量’,而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數成了衡量知識的唯一標準,也是評判‘力量’的唯一標準。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並沒有錯,然而它並非唯一的力量,有了知識也並非無所不能,世間所缺的不是出謀劃策者、不是知識分子,而是能實地躬行之人。‘知識就是力量’是建立在能將知識運用到實踐這一前提下的,不然知識永遠隻是知識,甚至有時還會成為牢籠。

    我就聽說過這麽一個人,在九十年代初考上某名牌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如今看來那是相當有前景的一個專業。然而這人自以為學了計算機,走在了時代前沿,情況不明決心大的拒絕了他人伸出的橄欖枝,不積累任何經驗就自己創業,結果頭破血流,如今淪落到在老家開了個電腦維修店,至今仍未想明白失敗的原因何在。其實道理很簡單,將知識運用到實踐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而他則忽略了這個過程,須知光具備一門知識就想成就一番事業,無異於天方夜譚。

    再如現今方興未艾的各種培訓機構,尤其是針對兒童的培訓機構,都沿用一句口號: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抓住了當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大眾心理,相當有煽動性,很多家長思前想後之下,不管自己能否負擔得起,不管孩子願不願意,都會送去參加這樣或那樣的培訓班,弄得孩子比上班的大人還累,根本不知道周末為何物,而最終得益的恐怕還是那些培訓機構。這就是把知識渲染成唯一力量,對下一代的流毒,亦是當今的社會病態之一。究其原因,是家長們切身體會到了生存之不易,欲給孩子打好基礎罷了,然而將來的世事如何,又怎能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呢?正如二十年前的本科畢業生像寶貝,現在的本科畢業生多如毛,無從就業的比比皆是。

    想想這些,還是你們世外高人舒坦啊……不吃不喝也不會死,以天地為房舍,飛天遁地想去哪裏去哪裏,金銀黃白之物在你們眼中不值一提。正如你所說:生命形態發生了改變,這些已經不是生存所必須。所以能得修行指引,往往被稱作福緣。唉……我要有這樣的福緣就好嘍……”

    謝仁道:“修行人亦有修行人的責任,所謂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出身紅塵中,修行人自當守護紅塵安寧,這世間雖然紛亂,但亦是修行之根本,甚至是仙人之根本。前輩們定下三大戒,就是為了約束修行人行止,不至為禍世間。我丹鼎立宗,以濟世救人為宗旨,亦是為了守護這紅塵。我想,知來處、善守護,方才是修行根本吧。”

    半仙以感慨道:“好一個‘知來處、善守護’,現如今能明白這六個字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就像數千年的文化積澱被嗤之以鼻,前輩們的流血犧牲被肆意踐踏,又有多少人能知來處、善守護?丹鼎宗以濟世救人為立宗根本,在如今這思潮亂如麻的年月,想要濟世才是難上加難,你打算如何做?”

    謝仁歎道:“盡力而為吧……你我在世俗中皆非有能力扭轉局麵之人,這點我看得很清楚。唯有身體力行、極力感召,不然還能掀起什麽風浪麽?”

    半仙道:“如今亦能體會到當初棄醫從文的那位前輩,當時的心境了。”

    謝仁道:“天上在亂,世間也亂。天上的亂象有跡可循,或可化解,然而麵對世間亂象,卻無從下手。三大戒既守護了紅塵,亦杜絕了修行人以神通幹預世間之事,世間亂象乃世人自取,我輩本應冷眼旁觀,隻是如此下去,隻怕這世間就不再是世間了。”

    半仙聞言笑道:“你如此冷眼絕情,我都懷疑你還是不是人。我的想法與你不一樣,我還得做點什麽,或許多年以後,我會像當初那位前輩一般,棄武從文寫寫文章,以自己微不足道的聲音喚醒世人。”

    謝仁豎起大拇指道:“佩服、佩服,想不到你小子還有這樣的想法與抱負,到時候我一定好好拜讀你的大作。”

    半仙道:“僅是有此想法,能不能走到那一步還另說,八字都沒一撇呢。其實我個人覺得,之所以有今天的這些亂象,都是很久遠的曆史原因造成的,而這些曆史原因歸根結底,還是信仰的矛盾與衝突,這又回歸到了幾大教派的問題。”

    謝仁好奇的問道:“哦?此話怎講?”

    半仙沉思良久,道:“不知你發現沒有,這個世界曆經了千萬年發展至今,形成道、釋、景三大教派,道家流派在我神洲創立並流傳至今,其宣揚的是崇尚宇宙自然、清靜無為,強調暗合天地至理,讓天地自行運轉,並無強烈的傳教、擴張之欲;而釋、景兩教不同,這兩個教派始終在對外擴張、傳教,不斷的攫取子民與信徒,我想這才是世間一切衝突的源頭,而且這兩個教派有個共同的特點,雖經典中未曾明言,卻隱諱的告訴世人:不信我教就沒有好下場。以此聚攏教眾、凝聚人心。”

    謝仁沉吟道:“是有這種傾向,但這不足以說明這些就是衝突的源頭啊。”

    半仙道:“剛才我說的是教義中的局限,既然有了這樣的局限,那麽在世間推行起來就會產生很多嚴重的後果。

    其一,這樣的教義,無疑很具有凝聚力,而且更能讓信眾死心塌地,但當信眾太過虔誠,他們亦會將不信奉斯教者視作異端,那麽衝突也就來了:鏟除或是同化異端,或許就會成為很大部分教眾畢生的追求。

    其二,推行教義者是人而非仙非神,是人就有私欲,而無比虔誠的信徒,則成了這些這些推行教義者滿足私欲的犧牲品。就如你追殺強巴過程中的所見,強巴視信徒如愚民、草芥,而信徒則將之視作心中神明,他們會盲目的向他奉獻自己的財貨與尊敬,這就給了推行教義者擴張的動力,他們會恨不得天下之民皆為該教信徒。

    其三,正如你方才所說,世間乃是修行人之根本,甚至是仙界之基石。而昨天你也告訴我,仙界皆是大能開辟,而且還分為若幹塊。試想,若是紅塵之中皆為某教之信徒,那成仙之人是否皆去往某片仙界?那不久之後,其他的仙界也就相當於名存實亡了。”

    謝仁聞言,倒吸一口涼氣,道:“聽你這麽一說,似乎有些道理,但世間之亂象與各教派的信徒之爭又有何聯係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