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籌備

字數:4969   加入書籤

A+A-


    張靜安吃了這一嚇,可真嚇得不輕。

    她淋了雨,本就不是個強健的身子,再加上心理鬱悶,這就一病不起了。

    她不敢在張家生病,雖然身邊都是自己的人,可她還是很害怕她已經把底牌亮給了張家婆媳,李氏那樣心狠手辣的人,會趁著自己病要了自己的命。上一世她被袁家休了,也是又病又傷心地回到了張家,可就在她病弱期間,崔嬤嬤死了,水晶背叛了她,她怒與李氏對峙,結果被張靜姝推倒在地毀了容貌,從此性情大變,被人說是瘋子,關在了家裏。不過幾年就死了。

    她強撐著囑咐崔嬤嬤收拾東西,搬到鄉下的田莊去。一方麵是為了避開張家人,另外一方麵,是避開劉璞。她從來不知道劉璞居然對她有這樣的心思,而且甚至於滲透到她身邊來了。她思前想後,將前世的事情想了幾遍。高度懷疑瑪瑙就是那個人,因此離開的時候,將瑪瑙留在了張家。

    玉太妃出身農家,對土地最是依戀,在京城四郊置辦了好幾個田莊。其中有一個叫綠柳莊的就在大興,玉太妃還親自去看過,說那裏遍地都是柳樹,是難得的北方水網密布的地方,特別像玉太妃的家鄉,因此還曾經給過周邊村鎮的百姓恩典,住在這裏雖然簡陋,卻非常的安全。

    張靜安足足躺了七八日。才算是緩過神來,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她的心情不好,好得就愈發慢了。

    她這邊病著,可那邊婚事依舊緊鑼密鼓地籌備著。

    有錢沒錢娶個媳婦好過年。這不論是草根小民還是富豪貴戚都是同樣的道理,再加上袁家這回丟臉也丟夠了,更加希望能早早了結這樁事情。請了祈天監看了?曆,這後半年有幾個好日子,袁老太爺毫不猶豫地選了最早的那個,十月初三!

    既然決定嫁到袁家去,那麽事情辦起來似乎又回到了上一世的軌跡。

    這一世她的媒人請的是廣平王和英國公老夫人,廣平王是宗室之首,英國公老夫人的曾祖做過前朝太師,祖父入過內閣,父親棄筆從容在西北抵抗韃靼人十數年,起兵興亂的時候還曾帶兵回京勤王。隻沒有想到前朝亡得太快,等他到了京,朝廷已經換了天下。同時韃靼又趁著天朝內亂入侵。她父親老人家帶軍轉回邊疆,將韃靼人重新驅逐出境後自盡以殉國。

    有這兩位媒人,張靜安的麵子是很足了。

    袁家的媒人更厲害,皇帝打算親自做媒,實際上做媒的人變成了太子劉易。當然他主要是給袁兆的麵子,同時他也並不把一個小小的張靜安放在眼裏,他現如今太子監國,肆意妄為的同時也跟朝臣產生了許多矛盾,根本沒有情緒去搭理小時候看不順眼的張靜安。

    本來再讓太子妃徐氏來幫忙,男方的媒人就齊全了,可皇帝對廖貴妃和徐氏這對婆媳已經不滿了。這就請了禮部尚書趙俊的夫人傅氏做了媒人。趙家和袁家也是世交,再合適沒有了。

    吃劉璞那一嚇,張靜安已經決定盡快出嫁了,袁家又有意願,商量起來就很容易。

    婚事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張靜安一直悶在屋裏。

    為了顏麵。張數把李氏從內宅放了出來。李氏被趕出門,說是去了鄉下,其實是無處可去,隻能回了娘家。李家嫁姑娘向來有講究,那就是你嫁出去給娘家長臉,回家那就跟貴賓似的,哥哥嫂嫂叔叔嬸嬸都將你捧在手心裏,你要是不長臉,那可就對不起了。能搭理你的也就是你爹媽,恐怕還希望你趕緊回去別給家裏丟臉。至於像李氏這樣犯了大錯的,怕是不等婆家追究,娘家人自己就能把你給收拾了。

    所以李氏回到娘家十分的低調,見了爹媽就躲了起來。回到張家,趕上傳聞張靜安可能被送去和親,她又忍不住高調了一回,隻沒想到,最後張靜安居然火速得了一個親事,還是嫁在了京城。這就又讓她如同受了驚的老鼠,躲在屋裏根本不敢出來見人了。

    英國公老夫人也是很明白的人,對傅夫人商量迎娶陪嫁事宜的時候,直接就說李氏病得起不來身,老太太身子也不好,這就全交給自己代辦。傅氏雖然是禮部尚書的夫人,自己也出身規矩極大的山南傅氏。可是也是個精明的人。反正明珠郡主和張家的關係早十幾年就名存實亡了,要不是玉太妃過世早,怕是就是從宮裏出嫁了。繼母什麽的,不出來就不出來吧,有眼色總比沒眼色好。

    不過從外頭出嫁也好,沒宮裏那麽多規矩限製。

    永嘉公主去世之後,張數另娶,公主府收回了內務府,玉太妃將永嘉公主的陪嫁也給全收了回去。

    現如今張靜安出嫁,因為有著郡主的名頭,皇帝的關照,內務府給出了郡主規製裏的陪嫁。連帶著將玉太妃這些年存著的永嘉公主的陪嫁和給外孫女另外準備的陪嫁齊齊整整的嫁幾回公主都夠了。

    袁家那邊也方便,比照著袁恭他哥的規格,在府裏又重新劃了一片宅子改建。不過袁兆是世子,所以院子跟著國公爺的後頭,在東溜的中軸線上,袁恭是次子,這就往袁兆側後方排了一下。不過大小都是差不多的,袁恭他們這邊還更靠著內花園,老國公親自監督的收拾得體麵堂皇。

    最給麵子的是,皇帝賜婚了之後,似乎是想起來張靜安的抱怨了,這就又下了一道旨意。給袁國公去世的二子,也就是張靜安名義上的公公袁景和他成了陰婚的老婆也都加了爵位,袁恭順勢而下,從從三品的輕車都尉升了正三品的上輕車都尉。這樣一來,眾人這才想起來,對哦,袁家的二爺其實是已經過繼給了死去的袁家二老爺的,現如今的安國公算起來是他大伯,國公夫人是他大伯母啊。

    聽到這個旨意的張靜安隻躺在床上冷笑。

    對啊,她蠢了一世,怎麽可能還要蠢第二世呢?

    她這一世是再不對袁恭有多少寄望的,就算是不得不再嫁他一次。她也不會再像上一世一樣對他萬般討好。既然如此。那麽她何必再去討好吳氏,更何況,吳氏又不是她正經婆婆,她是“大伯母呢”。她心裏的陰雲一下子散了不少,甚至於有些幸災樂禍,想看吳氏被她稱呼“大伯母”時候的扭曲表情。

    成親的那一天。賀喜的人群幾乎擠爆了張家住的月桂胡同。

    主要都是給皇帝麵子,皇帝是很念舊情的人,早早就囑咐身邊的大伴太監羅山囑咐內務府細心置辦張靜安的親事,還特別將她母親永嘉公主的公主府作為皇帝的私產贈送給外甥女兒做陪嫁。這可是稀有的恩寵。

    他這麽給麵子,別人肯定也要捧著。張靜安頭一抬嫁妝,全是皇室禦賜的寶物,後頭幾台,都是宗室送的,他們最近被皇帝收拾得好慘,不得不抬舉張靜安來逢迎皇帝,再後來才是張靜安陪嫁的箱籠。因為郡主的陪嫁是有規製的六十四抬,張靜安準備的陪嫁裝不下。特意還定製了六尺寬,三尺高的大箱籠,用了六人扛的抬杠才將必須的陪嫁都給抬到了袁家。放不下的一律收拾到禦賜的宅地裏頭去了。

    張數一個七品的小官,隻在國子監裏呆著,可還是有不少三品四品的堂官送了禮,到他家吃酒。眼紅得張靜姝連體麵都不要了。姐姐出嫁,她一直在屋裏哭,哭得人都站不起來。

    袁家這邊就更不用說了,袁老國公覺得自己還了玉太妃的恩情,了了一樁心事。自然心情大暢,也是擺了一百多桌。除了京城裏的顯貴人家,就連老部屬老朋友也給請了過來,那陣勢比當初世子袁兆娶親也不差什麽。由於張靜安的身份更顯貴,英國公太夫人那邊也有心抬舉,很多不怎麽出門的老人家也都來捧場。整體陣勢也是非常強大。

    袁恭雖然心情很差,但是扛不住他爺爺嚴令下也得準備的周正齊全。跟他一起去迎親的,京城八大國公府的世子爺,除了年紀大了不好跟小夥子為伍的,八個裏頭來了四個,另外四個,也是體麵人家的出色兒郎,都穿著官服簇擁著袁恭一路張揚將張靜安從月桂胡同連著嫁妝給抬到了袁家。

    男人們在外頭坐席寒暄,女眷們紛紛去看新房和新娘的嫁妝。整個婚禮由內務府協辦,規矩大,場麵大,而且熱熱鬧鬧的十分體麵。

    可這些都是表麵上的東西,上一世,張靜安的婚禮也很體麵。

    可袁恭因為心情不好,喝得酩酊大醉,回到新房又得了張靜安的埋怨,結果打砸了新房,然後被他爺爺給打了一頓,鬧得第二天認親都十分的尷尬。

    這一世,張靜安覺得也不會有太多的變化。

    說起來,袁恭和張靜安一樣,都是牛心左性的人,讓他就此放下方瑾跟張靜安好好過日子,那比讓日頭從西邊出來還沒可能。

    陪張靜安出嫁的全福人,就是英國公府的二夫人。花氏的娘家早沒落了,父親不過是個屢試不第的老舉人,如果不是跟英國公府訂下的娃娃親,家裏的日子都不知道過不過得下去。當年花氏嫁給英國公府二老爺的時候,二老爺也就是個紈絝子弟,對舉業沒什麽信心,對旁的也沒什麽興趣,就對屋裏的幾個丫頭有意思。可花氏以一個喪母長女嫁過來做一個庶子媳婦,卻能一點點地將脾氣暴躁差點廢掉的丈夫給掰過來,現如今雖然二老爺舉業沒成,但是打理英國公府的庶務卻是有條有理,開國二十多年,開國的那些國公侯府很多都因為經營不善寅吃卯糧,入不敷出,可英國公府上個月嫁姑娘還能置辦得起大興五百畝的田莊,西大街三開間的鋪子,喜娘唱喜的時候,幾個嫂子打賞喜婆都是二兩一個的銀錁子。要知道,英國公府可是人丁興旺,光是姑娘排名都排到十四了。

    更讓人佩服的是,就是兩個在外領兵做官的嫡出老爺的夫人對她都十分的親熱客氣。

    可見花氏不僅能幹,還十分會做人。

    英國公老夫人跟玉太妃有舊交,特意囑咐了這個二兒媳婦過來幫忙打點張靜安的親事。

    張靜安隻念著花氏的教導,今兒個任憑袁恭發酒瘋,自己也不會與他吵鬧。不耐煩地不知道等了多久,袁恭才由他哥袁兆親自給扶回了新房。(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