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八
字數:8027 加入書籤
當解放軍的裝甲群出現在地平線的上的時候。這條寬度接近80米,縱深達20多千米的築壘地帶上,指揮官多數都去“放鬆放鬆”了,不在它們的崗位上;而兵力方麵,由於日軍沈陽軍團在防禦部署上的問題和臨戰的鬆懈,整個駐壘地帶僅有應到兵力的三成不到,而且分布得極不均衡!
解放軍的155自行加榴炮還沒到駐壘地帶,遠遠的就停了下來轉入戰鬥狀態,一部分立即開始了破壞射擊,還有一部分則是靜待著日軍遠程火炮“發言”,然後再對日軍火炮進行壓製或者殲滅。
當解放軍炮火延伸的時候,坦克與步兵戰車已經衝入了日軍的築壘地帶,開始大肆破壞日軍工事、殲滅暴露的日軍有生力量,搭乘卡車先期趕上來的步兵戰士也拉開了散兵線,以戰鬥隊形接近了日軍的築壘地帶。
但出乎解放軍炮兵群的意料。直到此時,日軍的炮火依然是斷斷續續、有氣無力的零散打來,使得準備好的155自行加榴炮也隻能偶爾打上幾發還以顏色。預料中的敵方密集火炮打過來,己方立即測定對方火炮陣地方位,施以密集炮火壓製的場麵並沒有出現。
直到戰役進行了接近一個小時,解放軍已經突入日軍築壘地帶超過了10千米,這才明白,日軍並不是不想還擊,而是它們部署上的問題和鬆懈的心理,導致它們擺了一個大烏龍——這條築壘防禦帶的兵力,實在空虛得厲害!
兵力的不足,使得築壘地帶並沒能發揮應有的效用。成片的工事內部僅有少數的日軍士兵,這些人僅僅是滿足了部分武器的操作,後續的彈藥輸送,以及對戰場的觀察監視等,根本就沒有空餘的人手去做。
更致命的,是人手不足導致大量射擊死角的出現。很多碉堡群,解放軍的步兵隻要繞開小鬼子囂張的正麵,就可以輕易的從側麵摸上去,逐個摧毀小鬼子的火力點。
當然,在解放軍前進的方向上,不少碉堡群中還是有著基本滿足防禦的兵力。但這些碉堡群,也完全不能阻擋解放軍的腳步。看著解放軍的裝甲群逐步逼近,小鬼子的37mm平射炮和步兵炮徒勞無功的叫嚷著,隨後被一炮一個的幹掉。
一些有點小聰明的小鬼子,企圖先讓過坦克,然後對付後方的步兵。但隨著步兵戰車的停下,這些碉堡裏麵的小鬼子很氣憤的發現,中華人居然把“坦克兵”派下來當步兵使用,一個個的搜索、消滅碉堡裏的日軍士兵。
不開火阻止對方前進是不行的,但開火卻似乎沒有什麽作用,完全不能阻擋對方腳步,倒反是解放軍的坦克和步兵戰車精準的火控係統,將高爆彈一炮一個的從開火的洞口送進去,把工事內的小鬼子炸死、掩埋在廢墟下。
最後,小鬼子隻能抱著炸藥包,等坦克接近的時候從碉堡中一躍而出,衝向中華的坦克,以此來阻止中華坦克群前進的步伐。不過,這顯然也不能成功。小鬼子眼裏的中華坦克有好幾種,其中有至少兩種是四周都有槍孔可以射擊的,中華人將坦克混合搭配組成的前進隊形,根本就沒有死角。
而小鬼子兵力不足的弊端,此刻暴露無疑。如果它們有足夠的兵力,縱然解放軍坦克編隊沒有留下死角,小鬼子用數量眾多的士兵同時發起襲擊,一樣可以創造出“死角”來。但悲摧的是,小鬼子的兵力,實在是不夠啊!
從錦州到沈陽城下的築壘防禦帶,裝甲群帶著後麵的卡車一路疾馳,用了3個多小時,而突破這條築壘防禦帶,卻僅僅用了2個多小時,這還包括了一些額外花掉的時間,如填埋反坦克壕溝、降低速度以預防反坦克陷阱、救援掉落陷阱的坦克等等。
天黑之前,解放軍的坦克群穿過了駐壘防禦帶,出現在了一大群編製散亂的小鬼子麵前。這些小鬼子是沈陽軍團部收到駐壘電話通知後,受命匆匆趕回來的。沈陽的駐壘地區與沈陽城內的電話線並沒有被破壞,這很容易理解,沈陽城外的駐壘地帶實際上變成了沈陽城城防工事的一部分。
經過日軍沈陽軍團部的修改,駐壘地區已經與沈陽城的其他城防工事銜接了起來。整個駐壘地帶變得也就是距離沈陽稍遠了點、厚實了點、東西的長度寬了點、作用上偏向於橫向一刀斬斷,攔阻敵方北上、東進的步伐。但在主要功能上,與沈陽城的城防工事相比,並無二致。
沈陽同樣是設立了一個軍團部,以統一指揮沈陽城下負責防守的這四個多師團的混合兵力。但在葉艇看來,這個軍團的眼界比起錦州那個軍團的眼界,就低得多了!
為了拱衛軍團部所在的沈陽城的安全,這個軍團部將沈陽城下的駐壘地帶的兵力給攤稀薄了,抽調出不少的兵力去駐守沈陽城東、西、北三個方向新開挖的防禦陣地。
而且,為了整個沈陽的城防,距離沈陽城超過10千米的築壘地帶兩側,這個軍團部甚至修築了工事一直與沈陽城東西兩麵的城防工事相銜接,以致於需要防守的正麵更為寬闊,整個駐壘地區的兵力被攤得更加稀薄!
錦州城下,由於日軍錦州軍團部並沒有駐守太多的兵力在錦州,導致了解放軍第20軍圍城還能輕鬆抽調出兩個師的兵力,參與對遼西走廊第三駐壘地區殘餘日軍的圍殲。
但必須注意,這些是在解放軍使用了燃料空氣炸彈轟炸,利用了北風將二氧化碳氣體帶從北向南一路平推,把這條東北南部最為堅固、兵力最為強大的駐壘地帶打開了一條通道所致。
如果沒有燃料空氣炸彈,解放軍想要打穿這條築壘防禦帶,打出一個安全通道,至少要將這條駐壘的兵力殲滅掉三分之二,花上至少半個星期至一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夠做到!
無他,兵力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又悍不畏死,你就隻能慢慢與對方消磨,等對方能夠機動的兵力完全耗盡,而後在對方組成新的機動兵力上來前,突破對方的防線。其間,你能夠逐步突破,但每一次突破,要防止對方的反撲,都要花不小的時間和力氣去穩固,再花掉不少的時間去醞釀下一次進攻。時間,就是這麽消耗掉的。
日軍沈陽軍團,直接就將沈陽築駐壘地區的日軍攤薄了,給了解放軍極大的“便利”。再加上日軍警惕性的不足,大量兵力不是搞了“戰前休假”,就是去調運物資、協助搶修機場等。這樣兵力空虛的駐壘地帶,豈能發揮它的作用?
解放軍鑿穿了這條駐壘防禦帶,日軍匆匆趕回的兵力在空曠而毫無掩護的地區,又是在火力與防禦舉世無匹的解放軍裝甲力量麵前,就如同石磨上的黃豆,隻有被碾碎成粉,化作豆漿的命運,並很快就被解放軍的火力所“喝掉”。
本來可以抵擋至少半個星期,甚至逼迫解放軍遠遠繞道的沈陽駐壘防禦帶,愣是被輕鬆的突破了,其後,解放軍僅僅是花費了一夜的功夫,沈陽的日軍就被源源不斷打來的解放軍浪濤給淹沒了。除了部分頑固的“石頭”還在水下被水流包裹著,31日淩晨,整個解放大軍的滾滾洪流一分為三,分別撲向了長春、吉林和大連。
三路部隊出發的時候,都是搭乘火車出發的。從沈陽開往長春、吉林、大連的鐵路,均有很大的一截已經被東北抗聯、紅麻特種作戰旅、太行山地作戰旅所控製。在他們控製的地段內,用火車代步將最大限度的節省戰士的體力,運載盡可能多的物資。這是必然的選擇。
此時,日軍完全沒料到解放軍的步伐會如此的快,更沒有料到張衛李錦江等人一直努力培養抗聯成長,就是為了在這一刻動手。尤其是在梅河口,抗聯第3、7旅、第1旅一部及紅麻特種作戰旅的三個營,將梅河口團團包圍後拚了死命的攻擊,愣是用人數不到2倍、重裝備上完全占劣勢的兵力,一天一夜內啃完了駐守梅河口的一個日軍獨立混成旅團,並連夜修複了破損的鐵路。
除了部分以獨立混成旅團駐守的地方,鐵路沿線有很多的火車站、哨所、甚至小型兵站。但這些日軍自以為很有用的觸手,均沒能起到很好的預警作用。
電話線已經被剪斷,電報係統又被解放軍幹擾,被數不清的海量信息所淹沒,傳遞情報的騎兵不斷的被阻截……日軍根本就不知道,它們控製的鐵路、修築的道路,已經成了解放軍調動部隊最有效的工具。
經過昨晚一夜的戰鬥,錦州、沈陽已經為解放軍所控製,大量的物資正從關內源源不斷的裝車運來,本地的火車則全都用來運兵,就如同一條鋼鐵的洪流,不斷的將戰士送往最前方。
三路洪流,各都有各的特色。
向長春方向進攻的洪流速度極慢,仿佛水遇到了堤壩必須慢慢上漲一般,比龜速還要慢,沈陽到四平不足200公裏的路程,足足走了兩天一夜,直至2月1日傍晚才抵達四平日軍駐壘前。
而且到了四平日軍駐壘前,部隊就立即停了下來,不慌不忙的構築陣地,仿佛要展開防禦一般,除了久不久對日軍駐壘地區進行一場密集的炮擊,才算是稍為亮了亮筋骨。
向大連方向的火車是最有特色的。每一列的車廂上都掛有小日本的國旗,仿佛不如此不能讓人知道,這是小日本侵華期間使用過的,是小日本侵華的鐵證;也仿佛,是搭乘這列火車的解放軍有意幹擾小鬼子的視線。
第一列火車有近百節長,均是客車車廂,車窗拉得嚴嚴實實的,用了兩個火車頭來拉、一個火車頭來推。每個火車頭都用木板釘了個嚴嚴實實,火車頭裏都有兩三個醫院用的氧氣罐,似乎還怕煤的燃燒熱量不夠,需要額外補充氧氣增強燃燒以提升動力。
第二列、第三列火車的長度就正常了一點,隻有5、60節,卻一樣用了兩個火車頭來拉、一個推。不過第二列、第三列火車上均是悶罐車廂,還有十幾節的平板車廂,上麵都用帆布蓋著一個個炮口粗大的龐然大物。
這幾列火車上的戰士也很有特色。客車車廂內靠窗位置的戰士都帶有一袋衣物,顯然是一件上衣。一些車廂裏麵放有一個氧氣瓶,沒有氧氣瓶的車廂裏,每一名戰士都帶了很大的、鼓鼓的袋子,光這些袋子就占據了車廂內部近半的位置。
而且這些袋子也五花八門。有的是用死掉的日軍衣物皮袋等製作而成的幾個充氣袋子;有的是一個漏風的包裹,裏麵裝著幾個或者十幾個日軍的鋼盔,那些鋼盔都已經兩兩合起來用濕布裹緊;還有的袋子裏麵,甚至就是幾隻包住了鞋口的日軍長統雨靴;也有一些袋子的模樣看起來,裏麵應該是包裹了一個水桶或者幾個臉盆、腳盆什麽的……
往吉林方向的火車上,似乎就沒有什麽特色了,唯一算特色的,就是前往吉林方向的火車特別的多,裝載著全部解放軍的坦克、步兵戰車,此外還有155自行加榴炮的一小部分和大部分的工程機械車。
可以說,開往吉林的火車數量最多,部隊規模最為龐大,也是發車最早的。早在30日晚,以坦克、步兵戰車為主力的部隊攻取沈陽火車站之後,就停了下來檢查、補給,完全不理會其他部隊還在繼續與日軍巷戰。
在火車站剛攻下,殘敵還在肅清當中,負責後勤的戰士們就按照命令,開始修複火車站、找出完好的列車,隨後,坦克、步兵戰車等立即裝車,全部行動緊張、有序。
31日淩晨四時許,沈陽還未完全解放,開往吉林的第一列火車就開始出發,沿著沈陽往吉林的鐵路疾馳而去。隨後,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一列接一列的火車緊隨著第一列的腳步,迅速向吉林出發。
沈陽至吉林的鐵路,已經全部被解放軍控製。不過,葉艇沒打算讓部隊直接開到吉林城外。那裏同樣有條駐壘防禦帶,從吉林永吉一帶向西繞過長春,一直到農安一帶。
這條駐壘地帶原本是長春與吉林的城防工事,後來小鬼子將兩城之間的防禦工事互相延長、打通,再向前擴張,即形成了如此長的一條駐壘防禦帶。以過去監聽日軍的電報及偵察獲得的情報來看,這應該是小日本在東北最大的駐壘地帶,駐紮了7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2個航空兵團、3個獨立野戰加農炮聯隊、一個坦克聯隊。
在葉艇看來,如果從四平一帶一直向前攻擊,隻怕還沒到長春日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畢竟,你總不能保證日軍一直都不能把消息傳遞下去。萬一,攻擊四平駐壘地區時,突破不夠順利,四平日軍及時將情報送到了長春,屆時,想要輕鬆突破日軍的駐壘地區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而部隊繞道梅河口避開日軍重兵把守的四平,就會麵對吉林至長春的駐壘防禦帶,既然同樣都是要打,突破吉林段的駐壘地區打吉林,還不如直接攻取長春。
隻要擊破了長春城下的駐壘防禦帶,攻取長春,就能將四平、哈爾濱與長春、吉林一帶日軍的聯係分割開來,即便是屆時攻取吉林不利,已經被分割開來的日軍也沒有多大的威脅。而且,屆時是迅速北上攻取哈爾濱,還是從吉林往下攻取延慶,堵上日軍通往朝鮮的通道,都是輕而易舉的事。
故此,在最初的作戰計劃中,葉艇就讓參謀做了一份突破順利的計劃。計劃沿沈陽乘火車直抵煙筒山一帶,再從煙筒山沿飲馬河西岸,經雙陽直撲長春。
現在,戰役的結果正在向著葉艇所要的方向發展。向四平方向前進的解放軍還沒有和四平的日軍接觸上,長春日軍完全在懵懂當中的時候,解放軍就開始了對長春駐壘防禦帶的突破。
首先還是轟炸。測算了風速,在大部隊抵達前的六個小時,趁夜,轟六以三路縱隊在駐壘的北部投下燃料空氣炸彈,一條二氧化碳的氣體死亡帶在爆炸之後迅速形成,並隨著北風緩緩向南而去,一路收割著小鬼子醜陋的靈魂。
2月1日晨,解放軍發起攻擊的時候,和當初遼西走廊第三條駐壘相同的待遇再次上演,解放軍僅忙著填埋反坦克壕溝,根本不用顧忌前方會有日軍攻擊。
此次轟炸已經是31日的第三次轟炸,經過30日的修理檢測,31日淩晨開始第一次轟炸前,數架轟六已經排除了故障隱患加了進來,此後強度並不大的轟炸行動並沒有造成一架飛機“減員”。
有了足夠數量的飛機,轟炸形成的通道更為寬闊,連解放軍的裝甲力量都差點趕上了尾巴撞入了二氧化碳氣體帶當中。當前的日軍更是不堪,解放軍所過之處,日軍均是扼著喉嚨死在工事當中,一個個指甲都把自己脖子掐出了血,身體極度的扭曲,還伴隨著死後的大小便失禁,死狀極為痛苦,就如當地中華百姓常罵它們的那般——不得好死!
等到解放軍開始進攻的時候,發動機的轟鳴和排雷火箭彈的爆炸終於驚動了日軍,但此刻已經是無力回天了。先行開火的日軍火炮很快就被解放軍的炮火所覆蓋,而兩側小鬼子匆忙進入這個當初認定的“死亡區域”,卻一頭裝上了已經向兩側前出建立陣地的解放軍士兵。
源源不斷的解放軍士兵從這個十幾公裏寬的通道迅速通過,奔赴自己的戰鬥目標,把日軍軍團部調動過來的日軍不斷的擋住或者擊潰。經過三個小時的戰鬥後,解放軍在不斷的無線電測算中,逐個找到了日軍隱藏的指揮部,並用155加榴炮進行殲滅射擊。至此,日軍在長春的這一段駐壘地帶轟然潰塌,餘下的隻是下意識的抱成團頑抗。
這一次,解放軍並沒有忙著向哈爾濱進發,而是轉向了吉林。按照預訂的計劃,31日後的第四次轟炸已經在1日淩晨6時許,轟炸了吉林西側的防禦陣地。在解放軍穿過長春攻向吉林的時候,吉林日軍還未能完全恢複自己的防禦。
這也是值得理解的。整個吉林西側和一小半的南部防禦線,都在轟炸中失去了所有的士兵。小鬼子要派人補上這個缺口,不但要從別的地方抽調兵力,還要等那些二氧化碳全部消散了才行。
由於日軍的電報、電話斷絕,長春報訊的騎兵小隊,是在解放軍發起進攻後半個多小時出發,一路還要應付抗聯和解放軍特種部隊的騷擾,抵達吉林,已經是5個多小時之後。
此時吉林日軍匆忙改變優先順序,將兵力首先調往西部填上那些窟窿,卻是晚了。解放軍的坦克、步兵戰車已經出現在吉林城西側的防禦陣地前,不到1個小時,解放軍就穿過了那不是重點的、單薄的防禦陣地,出現在了吉林城下;空中,155加榴炮的炮彈呼嘯著,已經落到了優先“照顧”的目標上。
吉林的完全攻克,是在2月5日之後,但在2月3日,一支解放軍部隊已經穿過吉林,向著東南方向快速前進。如果從空中看下去,從關內一直到煙筒山一帶的鐵路線上,大量滿載的火車不斷穿行,大量的物資,把煙筒山這個小站擠得幾乎撐爆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