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七

字數:9690   加入書籤

A+A-




    畢竟,出口直接獲得真金白銀的手段,比起利用財政和負債的國內經濟刺激措施,效果是不能相比的,擔保與貸款,減少的僅僅是資本家的現金收入,但工人的工資支付卻是真金白銀的,這有效的緩解了經濟危機,同時工人的工資再投入到流通領域,更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即便是被一些人抨擊的政府為中華人擔保,但那相比財政赤字的政府采購,至少不會增加政府的負債水平,更不會令人有增稅的憂慮。

    更何況,中華雖然采取的是3-5成現款的政府擔保信貸,但那巨大的總量,使得即便是最低的3成,依然是巨大的資金流入,讓大資產階級吃得眉開眼笑,更增加了龐大的就業崗位。

    可是這一切,在李錦江環球訪問之後,開始出現了變化:中華的鋼鐵、水泥、機械、船舶進口重點,開始向美國轉移,同時由於中華國內建造產業的逐步完善,大宗的鋼鐵、水泥、機床等進口開始逐步減少,德國的訂單便急劇縮減。

    從1928年以來,中華從德國的進口,經曆了三個階段,在小日本侵華前,民國政府以及中華共產黨假冒民國政府名義的進口,采用的基本上是十成付款的方式,甚至國民黨政府還有先給錢再等著拿貨的先例,但那時候進口總量並不高。

    到得小日本全麵侵華,以及中華共產黨發起反擊,隨著中華的勝利,在中華共產黨的要求下,便逐步采取了政府擔保的貸款償付模式,支付的貨款從最初的七成逐漸下調,直至最低時候的三成,其他的全部都是德國政府和中德合資公司為中華擔保的低息貸款。

    但隨著德國經濟的複蘇,中華的訂單逐漸顯得不那麽重要起來,德國出口索要真金白銀的比例逐漸提高到了五成的比例。於是,中華就將訂單逐步向美國轉移,一開始並不多,基本是德國訂單漏下的部分,但等到李錦江訪美之後,比例迅速激增,大量訂單給了美國中已經傾向中華的那些州。

    資本家的天性都是逐利的,看著別的州由於傾向中華而獲取巨額的訂單,傾向中華的美國州政府便逐步增加——華人在美地位便隨之逐步提升——美國善待華人的州越來越多——中華的訂單更是向美國傾斜——美國又更傾向中華——華人待遇又更好……,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但這對德國可不是好事,中華需要進口的物資畢竟不是無限的——縱然全麵鋪開進行建設,也需要一個逐步推進展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華的工廠也會逐步投產,從而替代進口。

    更重要的,是小日本的賠償是有限的,這些有限的賠償隨著訂單的分散,就顯得不足了,德國國內的開工率出現了下滑,工人崗位減少了,大資本家的收入也降低了。

    這也就是希特勒的納粹黨依然得以獲得國會大多數選票的原因——德國現在的政府糾結於擔保,因為試圖減少貸款比例和擔保力度,導致了中華訂單的流失,大資本家就開始轉而支持未當權的納粹黨了。

    納粹黨獲得了國會多數席位,但希特勒的總理還沒到手啊!所以,為了繼續爭取更多,乃至於全部的大資產階級支持,希特勒當機立斷派出特使到中華來,爭取擴大對華的出口。

    此時,由於中華訂單重點的轉移,美國在獲得大量訂單之後,經濟略有複蘇,對中華的進口擔保力度也開始大幅度下降,現款支付比例從最初的三成,逐步提升到了四成,即將與德國持平。

    兩個都快差不多了,那就等於沒區別啊!加上李錦江和張衛早就定下的疏離納粹政府政策,中華商務部自然“不偏不頗”——陳逸把手一攤,說道:“威廉先生,這你放心。我國一貫來從貴國進口的機床、船舶製造設備、光學儀器機械等,我們都會維持現有的比例,不會縮減從貴國的進口量的。”

    頓了頓,陳逸再說道:“而且,為了體現貴我兩國的深厚友誼,我們可以把現在國內急需的橡膠、石油等產品的訂單,從美國那裏轉移一部分份額過來交給貴國。”

    威廉一聽就想哭,船舶、機床、光學儀器機械的進口你們基本還維持不變,但鋼材、水泥、黃銅、鋁等產品在德國的進口量卻在逐月下降,新增的電機和電子儀器又不給我們,給我們的橡膠、石油訂單我們倒是想要啊,可他媽的我們德國都還緊缺這些東西呢!這是拿人來玩呢?還是拿人來玩呢?還是拿人來玩呢!

    無計可施之下,威廉隻好拋出了“大餅”——德國政府為了中華國的資金著想,將增大擔保力度,確保中華進口的整體付款比例在四成五,同時,利息也同意降低到4.5%,降低高達零點五個百分點。

    這個大餅一拋出來,威廉隻感覺陳逸的眼睛仿佛燈泡一般,瞬間亮了一刻,但這個瞬間實在太短,等到威廉注意去看時,陳逸的表情依然是笑嘻嘻的,絲毫看不出有過任何變化,令威廉幾乎就想揉一揉眼睛,以為是自己看錯了。

    與現在的付款比例與利息想比,德國主動降低的比例,每年將減少中華從德國的進口首付資金上億銀元,同時,未來支付的利息總額也減少了數以億計!這個大餅不可謂不大了。

    但陳逸聽完之後,一臉難色的表示,作為一名和德國政府溝通了這麽久的老朋友,他很願意接受這個條件。但是,作為一名23年就入黨的共產黨員,他要考慮組織的意見,而組織上早有決定,美國給出的首付比例是四成左右,利息比例也是4.5個點,必須選擇對中華更有利的美國。

    當然,美國此時要求的首付比例正在逐漸提升,新的訂單首付要求已經接近了五成,這個情況陳逸是不會說的。反正,四成左右,上下浮動一成也就是五成,話沒亂講嘛!

    威廉特使為難了,德國當初把首付款比例提升到五成後,食髓知味,降低到四點五成這個條件都是極其艱難才作出的,為此還參考了當時美國給中華的四成比例,將利息也下降到與美國相同。

    沒辦法,威廉特使隻能聯係國內,說中華人不答應啊,美國給中華的首付比例更低。聽聞之後,希特勒與各大資本家協商,最終同意了將首付比例降低到四成。

    陳逸再看到這個已經鬆動的首付比例,心裏頓時樂了,但表麵上還是紋絲不動。李錦江等人早就仔細分析過這次世界經濟危機情況,這個條件在他看來,可以答應,但也可以,不答應!

    於是,威廉特使從陳逸這裏得知,由於德國與美國的條件一樣,中華商務部需要聯係總理李錦江,等李錦江明確指示。

    威廉特使所不知道的是,幾天之後,就在一個中華商人舉辦的晚宴上,觥籌交錯之後,一名“親美”的中華商人,酒後“失言”的,就給美國人泄露了一條重要的消息——“老弟啊!不是哥哥不照顧你,未來我們再合作的可能要小了……啥,為什麽小了?你們還不知道?德國的付款條件已經降到首付四成,商務部現在已告知我們,未來進口的設備將會是德國產的……”

    好吧,這條消息很明確,首付不可能再是五成了,你們美國人再鬧,再要求與德國人待遇一樣,那麽,你們就別想賣貨過來了!要不,你們也四成吧,這就和德國人一樣了,但待遇就不可能一樣——德國可是在1928年就支持中華的,而同期,你們可是在封鎖我們!

    現在的陳逸,雖然沒有再做過上海市長,但與李錦江所知的那個曆史上的陳逸,在商務上的能力完全是一致的,通過威廉特使,陳逸不斷撬動德國與美國的條件,一旦遇到兩國堅定的維持條件時,就推到不知道到了那個窮山僻壤的李錦江頭上,讓威廉特使如坐針氈。

    德國與美國的情況可不一樣,羅斯福還沒真正上台,現任美國總統還對中華帶著相當大的傲慢與偏見,而希特勒可是急需贏得中華的訂單,以獲得德國大資產階級和民眾的支持,為他下半年和明年的奪權做準備。

    曆史上,德國努力擴大內需,並與蘇聯展開了一係列的合作,有力的逐步帶動了國內經濟,使得希特勒政府有效的贏得了大資產階級和民眾的支持。

    但1931年初中華與蘇俄聯的一戰,打亂了蘇俄聯的發展規劃,為了砍伐樹木支付給中華,同時,為了在遠東增兵以保持與中華國的武力均衡,嚴重的分散了蘇俄聯人力和資源,蘇俄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沒有完成的可能.

    更要命的是,由於烏克蘭的農民對農業集體化的抵觸,造成了蘇俄聯本年度糧食出現了嚴重的缺口,曆史上全蘇俄聯當年糧食產量是從9000多萬噸掉到了6000多萬噸,雖然現在這個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情況已經是明擺著的。

    與曆史不同上如日中天的蘇俄共不同的是,由於與中華戰爭失敗的影響,蘇俄共的地位受到了衝擊,國內出現不穩定的蘇俄聯逼得把注意轉向了穩定國內,解決饑荒就成為了他們的重點。

    糧食用來解決饑荒了,強硬延續的糧食出口換資金和機器計劃,自然就沒有了。起碼在1934年以前,蘇俄聯是不可能交給德國大額的訂單,即便交了,也沒有那個支付能力。

    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前期蓬勃的出口帶來的經濟繁榮,給了德國人美好的前景,希特勒想要繼續獲取更大的權利,就隻能把這個前景擴大,而不是黯淡它!

    這樣,麵對油鹽不進的陳逸,威廉怎麽不頭痛?但想要在中華廣袤的腹地去找到李錦江,威廉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中華人是不可能泄露自己總理的行程的。

    威廉還不知道的是,即便沒有既定的各省考察行程,隻要得知希特勒特使到了中華,李錦江也會搞個西藏視察或者蒙古巡察之類的活動,跑出去避開與他的會麵。他想與李錦江會麵的想法,注定隻能是奢望,李錦江是絕對不會與納粹上台之後的政府有太多的關係!至少,現在還不會。

    李錦江知道,德國法西斯政權一旦確立,就必然會尋求稱霸世界的盟友,這個時候,能夠圍殲小日本、蘇俄聯,還把英國遠東海軍艦隊擊退的中華國必然成為德國的首要目標。

    李錦江明白,中華可以站半個腳掌在德國那邊,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德國提升軍事實力,但絕對不能與德國有太深入的關係。當然,即便是有,也不能暴露在明麵上。

    那麽,這個時候適當的疏遠德國,保持一個若即若離的狀態,並利用種種措施推動德國繼續與小日本結盟,就成為了中華當前必然的國策!

    在全球訪問中忽視希特勒,回國後再進一步的忽視德國,“傲慢”的對待德國特使,這必然會激怒希特勒。為了德國的經濟,希特勒必須容忍中華,但同時,他絕對要考慮中華對德國的態度,在結盟的名單上把中華降低一位。

    這時候,如果有一個當初還能欺負中華,又有實力幫助德國在東邊牽製蘇俄聯的國家站出來,充分的展現它們的實力,那麽,希特勒的結盟對向會是誰,這就不必說了。

    無論希特勒與誰結盟,隻要中華沒有與蘇俄聯、美國、英國結盟,希特勒就必須努力維持與中華的關係,不能有任何動作激怒這個新興的、龐大的、先進的、實力強大的國家。

    這樣,中華才能在二戰中左右逢源,獲取經濟上的巨大收益,再用德國、小日本、蘇俄聯去不斷的消耗歐洲、美國、蘇俄聯的力量。

    所以,在貴州這個道路崎嶇的省份,李錦江轉悠了接近一個月,仔細考察了貴州省社會、經濟、教育等各個方麵,還在穿過貴州的途中,深入部分少數民族地域,仔細考察了少數民族區域的發展,仔細觀察了國家政策在施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尤其是教育方麵,貴州各級別教育的普及程度相比全國而言,顯得比較落後,但在教育投入力度、教育製度的完善以及開展教育的方法上,卻遠比其他地區要強。

    在孫晉的帶領和雷和明等人的配合下,貴州省在道路、水電、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充分的利用了中央政策,通過采購合同,誘使經濟危機當中的國外資本家提供與付款等量的低息貸款,為貴州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有效的提振了貴州的經濟。

    同時,貴州省教育廳還利用利用國外經濟危機,大量教師失業的機會,大力吸引國外人才到貴州來任教,有效的充實了貴州大學、中學的師資力量。

    基礎設施建設起來,師資力量充實了,貴州在一年之內迅速興建起大大小小數十座大中專學校。尤其是師範學校,幾乎占到了新建學校的半數,並采取了邊學邊用的方法,大量高中、初中畢業生經過短期1年師範培訓後,便到地方任教1年,次年再回到學校學習一年。

    通過讓師範生學習一年執教一年的獨有輪換方式,貴州省一下充實了大量的中小學教師,將小學順利的辦到各村各寨當中。並且,在雷和明的群眾運動發動下,通過教師當中的先進示範以及教師地位的提高,有效的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有了肯滿負荷運轉的教師,貴州采用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大人的模式,迅速提高了各地民眾的初等教育水平。

    這個年代還沒經曆過後世那個把老師打成“臭老九”,盲目鄙視文化排斥知識的時代,也沒有那種金錢第一,笑貧不笑娼的風氣。

    這年頭的讀書人仍然非常金貴,地位非常崇高,但凡有機會,民眾普遍的願意接受文化教育。貴州省給民眾提供了普遍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這就反過來普遍的提升了民眾對中華共產黨政權的擁護。

    貴州在師資培養上的方法,完全是全國各省份都需要加以借鑒的!

    在貴州還沒考察完畢,李錦江就讓羅菁等人把貴州省教育措施總結出來,發到政務院教育部,讓他們總結各地的教育政策把好的教育政策推廣開來。

    畢竟,按照李錦江製定的全民教育計劃,已經明確:6-7歲的適齡兒童都必須開始接受小學五年、中學四年的教育,這個課程雖然緊,但外語與音樂、繪畫、體育等都屬於興趣課,減掉了英語之後,相比後世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實際上並沒有增加負擔。

    李錦江知道,後世中華莘莘學子們學習外語時,由於沒有語言環境而無比的艱難。通過減少外語,同時將初中、高中重複課程合並,現在小學、中學僅九年的時間,就足以教授後世十二年的內容。

    而且,僅減少外語一項,就減少了普通學生三成的負擔,實際學生學習的時候,對於各科目的學習,絕對會掌握得更好。同時還減少了師資負擔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

    這百分之二十的師資負擔,在現階段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由於過去受教育程度低,現階段剛開始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所要接收的學生年齡段,普遍的並不是6-7歲,而是從6-14,甚至16歲這麽高的一個階段!

    要知道,6-7歲的適齡兒童有近兩千萬,而6-14歲的則高達九千萬之多!這麽多的學生,校舍倒還好辦,中華國現在是利用全球經濟危機,用著小日本、漢奸地主資本家和反動鄉紳的錢,大舉借債進口物資。有著充足的物資保障,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可謂飛速,這其中就包括了學校的教學設施。

    但學校容易建,但老師不好找啊!雖然主課當中削減英語,但按照一個教師教四個班,一個班60人計,光為初入學的九千萬人配齊語、數教師,就需要高達75萬的教師!

    要保證義務九年的語數教師數量,僅第一年,就需要新增高達150萬的師範畢業生。到第二年呢?第三年、第四年呢?再加上其他科目呢?

    更何況,一個教師教四個班且不說對學生的教學效果如何,對老師而言就已經是超負荷的,三兩年還行,長期下去,教師非罷工不可。

    而現階段,中華國所有的教師加起來,就算加上私塾的先生,都還不過足30來萬,僅第一年缺口高達120萬之多!現在的中華,每年受過正規中學教育畢業的學生,才不過是這個數目的一半,更別說讀過正規師範的學生了。

    李錦江所知道的,現在中華國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延遲入學的安排。本來,未接受教育的7-12歲學生都需要入學,但由於教師不夠,就將起始年齡延遲到了8歲、9歲,甚至還有個別教育資源匱乏的地方,還將入學年齡延遲到了10歲以上。

    將年齡延長1歲,就意味著需要入學的學生減少了百分之二十;延長到9歲,延長了2歲,就減少了百分之四十;延長到10歲,就減少了超過一半!通過這樣減少當年入學的學生數量,就可以緩解教師的缺口。

    但中華現在的教育,已經處在了一個十分迫切的關口,是實在不能拖延了。已經明確知道的二戰會在39年開打,如果屆時年滿二十歲的中華人大多數還是鬥大的字不識一個,那又怎麽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坦克、裝甲車、火炮等高技術裝備靠誰來用?

    而貴州省安排師範生學一年教一年,就使得每一年都有兩倍的教師或者見習教師可以開始授課,這就極大的緩解了教師缺口,增加了受教育的麵。

    是的,需要也能決定價值,這就是一個十分優秀的政策!

    ——————

    從貴州進入湖南,正是晚稻收割時節,李錦江本來想找幾個農民了解一下情況,看著忙碌的農民,李錦江放棄了打擾他們的打算,決定沉下去好好體驗一下秋收的忙碌。

    李錦江最怕的,就是如後世的大躍進、放衛星那樣,下麵欺上瞞下的弄些虛假的東西出來,導致中央決策出現偏差,最終使得利國利民的政策變成了損民害民的笑話。

    為了防止這些情況出現,在李錦江之前會有一批私訪的工作人員分作幾路提前進入相關省份,他們會記錄了解到的情況,查看地方安全情況,將來還要將李錦江經過時了解到的情況與他們的記錄進行對比。

    依照中華國政務嚴禁條例第三條:嚴禁欺上瞞下、逢迎上級,遮蓋現實。同時,政務普通條例規定,上級對下級的一個地方或單位進行考察、檢查,必須在一個時間段內,通過多批次同時或不同時的進行,最後匯總起來才能生成最終結論。

    在這不同批次甚至不同時間的記錄對比中,如果存在明顯差異的,會先記錄地方主政官員“欺上瞞下”的考評,然後再調查是誰“逢迎上級”或“遮蓋現實”,找出責任人落實責任後,再取消前麵錯誤的考評,並記錄一次優良。

    李錦江明白,‘先記錄主政官員過錯考評,再調查根據實情落實責任,撤銷錯誤考評’,這已經過激了,但為了防止下級勞民傷財的逢迎上官,也為了防止下級掩蓋事實誤導中央決策,過激總好過將來整個政府體係的腐化。

    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李錦江需要做的是從戰略上進行布局,從大的戰略上把將來可能會威脅國家的安危的東西給排除掉,盡可能的保證整個國家的純淨與活力。

    幫忙收割貼近群眾的想法是好的,但真等到李錦江下到田裏,才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地裏的活可不是光有力氣就行的。本來李錦江認為,以自己的力氣,做什麽不行?但真正做起來,看著已經50多的老農都能夠甩開自己老遠,李錦江抬眼看看,隻能是抹了一把汗,再低頭加快速度。

    這個時候,差距就清晰的看出了差距。同行一片人,這個年代-出身的黨員是最快的,才過去幾年時間,從小做習慣了的農活還沒這麽快丟荒了;第九師派出到各地指導遊擊作戰建立解放區的稍微次之,說明這幫人到了遊擊區之後,確實也是蠻拚的;餘下的無論出自哪裏,來自哪個黨派,縱然再有體力,幹起農活來都差了一大截!(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