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滿滿的關心
字數:3504 加入書籤
***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徐誌遠和趙氏離開後的第一日,徐芸華和徐珮華都起得很早,梳洗打扮妥當後,跟著高雋一起,先去大太太孟氏住的燕汐堂,然後由孟氏領著,去墨韻堂給老太太請安。
到燕汐堂時,高柔已經在了,正陪著孟氏說話,今兒她穿了一件看起來特別柔和的艾綠色的衣裙,襯得整個人人更加溫軟。
“給母親請安。”高雋率先屈膝行禮。
“給大太太請安。”徐芸華和徐珮華緊隨其後,並肩而立,異口同聲。
“來啦。”孟氏極自然的笑了笑,像是已經忘了昨日在寶華居的鬧劇似的,關切地問道,“你們姊妹昨兒睡得如何,可還習慣?”
徐珮華搶先回答,“謝太太關心,昨兒我睡得極好,連夢都沒有一個,就像在自個兒家裏似的。”
聽了徐珮華的回答,孟氏放心地點了點頭,轉而又看向徐芸華,投去同樣詢問的眼神。
徐芸華又屈膝,端莊地再一禮後,淺笑道,“一切都很好,謝太太惦念。”
雖說眼前這兩個徐姓姑娘中有一個將來會成為高家的大少奶奶,自個兒的兒媳婦,可現在來說,她倆畢竟還是外人,客套,禮數,和適度的關心還是不能落下的。
“行,你倆睡得安穩便好,還有啊,這幾日住著,若是有哪裏缺了什麽,盡管來跟我說,不要不好意思。”
孟氏隻多囑咐了幾句,也沒做其他拖延,便帶著一眾人往墨韻堂去了,今兒因著多了徐芸華和徐珮華,還有伺候她倆的一幹下人,這隊伍看起來是相當浩蕩了。
早上請安的時辰,各房人都把握得很準頭,差不多就那一會兒的工夫,高府的太太和姑娘們便前前後後的都來到了。
因為有外客在的緣故,高老太爺便免了老爺和少爺們這幾日的晨省,總算讓墨韻堂不顯得那麽擁擠了。
跟孟氏一樣,一上來高老太太便將目光投向了徐芸華和徐珮華姊妹,關心地問了二人幾句,內容也都大致類似,無非就是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
徐芸華和徐珮華一一點頭附和。
“...不管缺什麽,吃的喝的用的,都盡管開口,跟我說可以,跟大太太說也可以,千萬別客氣。”
“多謝老太太。”姊妹倆再次異口同聲。
許是年紀大了的緣故,冉氏是打心眼裏盼著膝下的孫子孫女們能快快成親,尤其是孫子,成了親才能為高家開枝散葉,生育下一代,所以,現在看著徐家的兩個姑娘,就算多有不滿意,但還是比對旁人多了幾分的親近出來,忍不住便想多囑咐幾句。
“這幾日裁春衣,也帶著這倆丫頭吧,讓她們都去雋兒的寶華居,她那兒寬敞,也熱鬧。”
這樣特殊的關照,孟氏聽了,笑著應下。
不過,老太太的一番美意,落在二太太白氏的眼底,卻不那麽高興了。
她認定徐家的倆姑娘,其中一個不久之後會是大房的少奶奶,所以就算現在還沒嫁,那也是早晚的事,婆母對她們好,她看了就是覺得心裏膈應。
“老太太是真疼你們,真真的要羨煞其他的姑娘們了。”白氏開口,好好的話從她嘴裏說出來,多了幾絲微不可查的醋味,
讓孟氏這明耳人聽了,忍不住扯著嘴角,冷笑一聲。
“且不必著急羨慕,老太太膝下的孫女哪個不是一視同仁的,隻不過徐家姑娘離家在外,咱們哪有不多關心幾句的道理,地主之誼,這總是要有的吧。”
孟氏的話自然有理,白色自覺沒趣,訕訕的笑了笑,沒再開口。
不過,有其母,必有其女,白氏這邊消停了,二房的姑娘高韻卻是腹誹連連。
祖母對自己這嫡親的孫女尚且沒有這麽周到,可瞅著對兩個外人,也忒熱情了些,絮絮叨叨,沒完沒了。
高韻隻恨那日桃花宴,沒能揭了徐芸華和高雋的短,否則哪裏還有她們今日得勢的嘴臉呢。
想著想著,高韻忍不住站出來,故意走到老太太的身邊撒起嬌來。
“祖母,再過幾日就是韻兒的生日了,祖母答應要為韻兒辦生日酒的,您可別忘了。”
高韻這一撒嬌,成功地將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她的身上,徐珮華不忿地翻了個白眼,可徐芸華卻覺得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雖然在高府已經住了七八日了,可算起來,這還是徐芸華第三次來高老太太住的墨韻堂。
前兩次人多,倉促,主要也是自個兒緊張,所以,並沒有工夫細細打量屋裏的陳設,今兒趁著這個機會,徐芸華仔細掃了一圈,可算是被高家的奢侈和富貴驚得忍不住連連咋舌了。
先說那陳在正廳的家具吧,皆是用黃花梨打造的,一水的鬼臉兒花紋,呈紅褐色,色澤柔和,悄悄嗅了,還有一股子異香。
再說放在桌啊,幾啊上麵的擺件,靠北牆的那張八仙桌上,正中央便是一顆用翡翠玉石打造的白菜,目測足有七八歲小孩的胳膊那麽長,白菜葉子的綠色,通透晶瑩,甚至可以以假亂真了。
還有一側的高幾,上麵並排陳列了牙雕、玉雕、珊瑚等物,看起來各個都珍貴,都是不可多得的寶物。
到了這會兒,徐芸華終於明白,為什麽二嬸伸長了腦袋拚了命也要把徐珮華送進高府了。
這樣的富貴,說萬裏挑一,也不為過呀!
“行,就這麽辦吧。”高老太太發話。
轉眼間,關於高韻辦生日酒的事,就已經商量好了,徐芸華沒聽清楚,但也隨著眾人的表情,點了點頭。
“若是沒別的事了,你們妯娌倆就都回去吧,隻留姑娘們在我這裏用早飯。”
孟氏和白氏告退,姑娘們跟老太太一起去了飯廳,彼時早飯已經上桌,麵食和粥品都冒著熱氣,可見是剛出鍋的。
“你們幾個都坐吧,陪著我吃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