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有如及時雨般的補給
字數:4999 加入書籤
福船好像一點都沒有因為貨物變多,而吃水更深,更像是船直接就擱在地麵上一樣。
但那是不可能的。
不說重量,光說這來自各個商家和在碼頭討生活的,數以三、四百計的夥夫,源源不斷地往碼頭送貨,這船再大,也早該塞滿了吧?
然而沒有,夥夫和太監們仍然在辛勤工作,忙碌得就像是一窩正在搬運食物的螞蟻。
除了葡萄牙人以外,程啟用1000擔生絲,2萬匹布,碗、碟共1萬個,成套的琺琅瓷餐具100套,花瓶400個,火槍2000挺就幾乎換光了整個平戶町的庫存。
大型福船就像是一個沒有容量限製的無盡百寶袋,進行著巨量的貨物吞吐。
猶自感到不足的程啟,不光將市場上的大米一掃而空,連剛進港口的漁船裏的海魚也不放過,用兩匹布換一噸魚的價格,又換了4噸的魚。
這些交換、購買到的其它東西也就罷了,不過是賣錢而已,昆布、大米和魚等食物的作用可就大了。
頂著寒風走了一個多月,東北地區建設兵團司令孫家鼐帶領的東北開荒大隊伍終於到了鞍山。
現年48歲的孫家鼐是鹹豐九年(1859年)狀元,一路也算官運亨通,做到了侍講、侍讀,並入值上書房。而程啟找了他來做這個開發大臣當然不會是因為他曾經是狀元,而是在嫦娥位麵的曆史裏,他是京師大學堂,即後來的北京大學的籌建者。
不僅如此,在創辦京師大學堂的過程中,孫家鼐特別重視科學教育。當時朝野普遍議論,辦學應主要致力於政治議論,推廣科學文化尚在其次。
但孫家鼐將農務、製造、測算之學置於律例、公法、商務的同等地位,並率先提出了京師大學堂分科立學的主張。他認為,“非為科立學不為功”。著名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他提出來,並定為立學宗旨。
孫家鼐將要傳授的“學問”分立10科,並不作中西學之分,其中有6門學科涉及科學和技術。這6門學科的內容均包括基礎科目與應用技術。例如,製造、格致(化學和物理)等學均被列入“工學科”之中。
他又計劃要在京師大學堂開設中西醫學專業,規定學生兼學中西醫學,大學堂開設一家醫院,供學生日常實習用。
然而,孫家鼐的努力並沒有用,沒等京師大學堂開辦起來,他就被調走了。等到京師大學堂正式開辦,辦學情況和他的計劃卻相差甚遠。
但在程啟看來,這些就足夠讓他很樂意提拔孫家鼐了,雖然孫家鼐完全茫然。
站在小山坡上,看著長長的隊伍蜿蜒前進,孫家鼐長舒了一口氣。移民隊伍在關內的時候,一路走一路招募難民,原來的20萬人早變成了40萬。直到關外,因為地廣人稀,這難民的增加速度才慢了下來。
加入隊伍有漢人,但旗人也不在少數。這年頭,窮人都活不下去,什麽民族都一樣。
根據雅典娜的導航所標示,今天就應該可以到達大型的溫泉區域。隊伍將在那裏進行休整,度過漫漫寒冬,等到春暖花開,就將展開如火如荼的各項開荒工作。
按照皇帝的計劃,從這裏直到更北1000多千米的廣袤原野,除了地圖上皇帝圈的據說要“生態保護”的山林和沼澤外,全都將開墾成為良田。現在荒無人煙的荒原,將成為國家最為重要糧食基地。作為掌握國家命脈的糧食基地,所有土地均為國有,有侵占者,按律問罪。
計劃中這裏遠遠不止開墾良田那麽簡單,這裏還將建設成為巨大的鋼鐵基地、機器製造中心、軍工中心、造船基地。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這裏有全國最大的鐵礦,而在不遠的本溪,除了同樣有著儲量巨大的鐵礦以外,更有著優質的煤礦。
這裏,將建成全國最大的鋼鐵基地,鞍山-本溪鋼鐵基地。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鋼鐵,將支撐起中華帝國的脊梁,挺直,不彎。
而這宏偉的計劃,都將著落在這長長隊伍中的人頭上。
孫家鼐接到皇帝命令去東北開發的時候已經是寒冬臘月。孫家鼐借了一些人手,在京城裏擺開熱乎乎的粥攤,就“拐了”二十萬衣不蔽體的難民。孫家鼐隻是承諾每天都有熱乎乎的飯吃,這些老老少少就心甘情願跟隨孫家鼐從京城前往東北。
出發的那天,孫家鼐帶著老老少少的難民,以及運送糧食、帳篷和一些零零碎碎的工具的數千輛馬車、騾車和驢車,擺開了數十裏的隊伍,浩浩蕩蕩朝東北出發。
從這時候開始,這些流民就不再是流民,應該叫“移民”。
這麽長的隊伍,還是一群不折不扣的烏合之眾,放在過往,光是指揮中的通信和協調就是大災難。但有雅典娜幫助,這事情其實也不難。
孫家鼐將隊伍按100人編組,每組配置一個比較機靈的組長,通過雅典娜的無線通信,傳達自己的命令。
而在他所不知道的層麵,根據程啟的授權,雅典娜直接就指揮了這些組長。組織隊伍行軍打仗可是雅典娜的特長,當仁不讓。
在專業的雅典娜的幫助下,隊伍一開始就保持了良好的秩序。然而,因為有老弱婦孺,速度完全無法期待。
事情很快就得到了改變。根據雅典娜的指令,隊伍很快停了下來。
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無聲無息間,車輛上物資消失了。
雖然早有預期,但孫家鼐和各位組長仍然難以相信,更不要說是無知的難民了。因為物資的消失,好不容易才有了生存依靠的人們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無數的人開始呼天搶地,哭成一團。
為了安撫這些無知的移民,各位組長隻得又把物資“變”出來,告訴移民們這是皇帝禦賜的“乾坤搬運法術”,糧食等物資可以自行跟隨前往東北,大家不用驚慌。
竟然是皇帝禦賜的法術!安心下來的移民們不再慌亂,聽從指揮,讓老人、6歲以下兒童、孕婦、病人和殘疾人都坐馬車上,其他人列隊前進。
值得一提的是,在程啟看來,裹腳女人的移動能力應視同殘疾人;而6歲以上的兒童,也應該接受鍛煉,走不動了可以坐車,但絕不能嬌氣。
其實,貧苦家庭裏的兒童又怎麽可能嬌氣呢?程啟純屬按21世紀的情況猜測19世紀的事情,明顯不接地氣。
但嫦娥和雅典娜都沒有意見。
隊伍一路前行,在雅典娜的指揮下,組長們開始要求自己的組員排列整齊的隊伍,踩著同樣的鼓點邁步。
從一群人變成一支隊伍,從農民變為工人、軍人,首先要學會遵守秩序,才能形成組織,才能發揮出群體的力量。
這過程並不容易,通常都會伴隨著懲罰和獎勵。而在這支移民隊伍裏,有著讓人無法拒絕的誘惑:糧食。
聽從指揮,遵守紀律的可以吃飽,不聽從指揮的,自由散漫的,隻給喝一碗粥,屢教不改或嚴重犯錯的,趕出移民隊伍。
作為原來的流民,已經苦夠了,也哭夠了,凍怕了,更餓怕了。沒有誰願意離開這個可以吃飽飯的隊伍。
當傍晚降臨,隊伍在河邊停下來後,一頂頂帳篷立起來,裏麵有一看上去就讓人打心底裏暖和起來的被子;一個個灶頭燒起來,火紅的火苗歡快地跳著舞,米飯的香氣彌漫著整個移民大營,無論老小,無不喉頭聳動,等待著組長的分飯。
移民們原來都是流民,什麽清潔衛生情況可想而知,孫家鼐按照皇帝給的計劃書中的指示,從移民中找了很多剃頭匠,將移民們的頭發一剃而光,再由組長組織著隊員全體去洗澡,每人再換上新發的厚厚的冬裝,原來的衣服一律燒掉。
第二天出發的時候,一群人的精神麵貌有了極大的改觀。有了希望的人們,臉上總會有些神采,不再像原來那樣麻木,一副等死的苦樣。
就是隊伍裏幾乎全是光頭,孫家鼐騎著馬,心裏憋笑憋得有點內傷。
從第二天晚上起,隊伍裏開始傳授知識,教學模式為多媒體教學:每個組排排坐坐好,嫦娥在空中投影圖像,伴以解說。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如果每個人都按嫦娥直接灌輸知識那樣教育,程啟非破產不可。而且,最重要的是,嫦娥的灌輸知識的名額遠遠不夠用。
值得欣慰的是,在絕望中得到希望的移民們,在種種“神跡”的誘導下,對“神仙”的教育那是死心塌地地信服,教育的效果還很是不錯。
一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下來,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可以認識2、300個字,會簡單的100以內的加減法。
現在終於到了這目的地,孫家鼐更是收到了一份大大的驚喜。大量的昆布、魚幹以及少量新鮮的蔬菜和鮮魚。
一路走來,移民能吃飽米、麵,但卻缺乏蔬菜和肉食,這讓孫家鼐很是發愁。上次分配了一些雞、鴨、豬肉和蔬菜,奈何太少,現在又接到這些補給,孫家鼐頓時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不怕少,隻要經常有,那就好。
接到這些物資的還有各地整訓的軍隊,中華帝國的整個補給鏈條又稍稍放鬆了一些,繃得沒那麽緊了。(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