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風雨前奏

字數:4379   加入書籤

A+A-


    太史慈到洛陽來投奔王澈,這對王澈來說是個意外之喜,太史慈從小就跟著他的父親練習武藝,弓馬嫻熟,絕對能稱得上是一員良將,而今在洛陽城,王澈和曹滿身邊的護衛能夠依仗的高手不多,就隻有典韋一人,現在太史慈的到來,也是為王澈和曹滿的安全加了一道保障。

    正好太史慈住在王澈的府邸之中,還能跟典韋做個伴,否則典韋自己非得無聊死。

    到了這個節骨眼上,王澈也得讓千機閣把收集消息的重心放在太平道教的身上了。

    而隨著千機閣的消息不斷的往洛陽匯集,關於整個大漢朝各地的太平道教教徒的事兒,王澈也大抵的了解了。

    一些地方的百姓家裏的門板上已經寫上了“歲在甲子”四個大字。

    這就是要謀反的前兆啊。

    張角三兄弟扯旗造反的口號是什麽?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他們把大漢朝比作蒼天,而自比作黃天,黃天取代蒼天,這就是造反。

    千機閣的人也順利的混到了太平道教的教徒之中,源源不斷的為洛陽這邊的王澈和曹滿提供消息。

    而朝中發覺太平道教的異常的人也並非沒有,這個人就是司徒楊賜,楊賜並不知道太平道教要造反,但是楊賜能安安穩穩的坐在司徒這個位子上這麽長時間,就足以證明他不是個庸人,楊賜有著敏銳的整治直覺,直覺告訴他,在這種形勢之下,太平道教一旦出事,便是非同小可。

    可憐朝中的袞袞諸公竟然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倒是那個屠夫出身的外戚將軍何進,早就提出太平道教的問題了,但是卻沒有人拿著當回事兒。

    何其諷刺。

    每每想到這裏,楊賜就在心中暗自歎息。

    別人不行動,不代表楊賜就能看著太平道教的人這般囂張。

    楊賜的司徒府之中有位掾屬,叫做劉陶,據說還是淮南王的厚待,楊賜讓劉陶前往黃河北岸冀州一帶去調查太平道教的事情,自己則是帶著拜帖,去見了何進。

    何進聽到下人稟報說當朝司徒楊賜來拜會自己,也是有些受寵若驚的感覺。

    朝中的那些大臣不是一向對自己這個憑著妹妹上位的將軍很是不屑嗎?又怎麽會親自來登門拜訪呢?

    雖然心中疑惑,但是何進還是見了楊賜,好歹人家是當朝司徒,哪兒能拒而不見?

    “楊司徒大駕光臨,寒舍蓬蓽生輝啊。”何進對著楊賜,拱手抱拳笑道:“楊司徒請坐。”

    “何將客氣了,在下冒昧前來拜訪,還望將軍海涵一二。”楊賜回應道。

    “司徒說笑了,請坐。”何進說道。

    兩人分主次,落了座。

    楊賜開門見山的表明了自己的來意。

    “先前將軍在朝堂上說過有關太平道教的事情,將軍可還記得?”楊賜問道。

    何進點了點頭:“記得。”

    說起來,何進自己也沒把那事兒當成事兒過,隻是趙申讓他這麽做,他相信趙申,於是就在朝中提了這事兒。

    但是楊賜卻是記在了心裏。

    “如今太平道教發展的越來越廣泛了,民間已經有數十萬太平道教的信徒,一旦出事,大漢朝麵對的,必定是一場浩劫啊。”楊賜說道。

    “已經嚴重到這個地步了嗎?”何進聽到楊賜這般說,也是詫異。

    畢竟當初他自己也是不信的,但是現在司徒楊賜都這麽說了,這說明什麽?說明當初真讓趙申給說中了,太平道教這是要出事啊!

    短短幾年的時間,發展的這般迅速,而發展迅速的底下,卻是潛藏著巨大的危機。

    楊賜自己也知道,大漢朝朝廷對百姓並不怎麽好,至少皇帝劉宏就不是個愛民如子的主兒,也不是什麽明君,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百姓會擁戴嗎?

    不會,在百姓不擁戴大漢朝之後,一旦有人挑事兒,後果不堪設想。

    而現在,有可能挑事兒的人出現了,就是太平道教的那些人。

    他們現在有這麽龐大數量的信徒,要是挑事兒的話,幾近是天下大亂的前奏。

    大漢朝這棵大樹搖搖欲墜,他們想要給大漢朝再添上一把火。

    一旦這把火燒了,大漢朝何去何從?

    “可能比咱們想想之中還要嚴重啊,當初朝中人誰都沒有看出來一個小小的太平道教底下潛藏著這樣的危機,唯有將軍,在朝中提出了這個問題,將軍當初是如何發現的?”楊賜問道。

    這個問題,何進實在是不好回答,因為這事兒根本就不是他想要提出來的,所以現在也沒辦法回答楊賜,就隻能實話實說了。

    “說來慚愧,這事兒還不是我發現的,是我府中的一位從屬發現的。”何進說道。

    “我是否能見見將軍的那位從屬?”楊賜問道。

    他也沒想到,何進的府邸之中,竟然還潛藏著一個人才。

    “真不巧,今天他沒有在府中。”何進尷尬的笑了笑。

    “如此啊,真是不巧了。”楊賜有些惋惜的說道。

    “那對於這件事,現在將軍有什麽看法?”楊賜問道。

    “在局勢明朗之前,誰都說不好怎樣。”何進說道。

    何進說的是實話,但也是在敷衍楊賜,他哪兒知道該怎麽辦,等趙申回來之後問問趙申再說吧。

    “說的也是啊,明日老夫打算在朝堂上與陛下說起此事,到時候,還希望將軍能從幫接應一二。”楊賜說道。

    “這個好說。”何進說道。

    畢竟何進是外戚,要是大漢朝真的出了什麽問題,何進自己也不好過,所以何進是要幫著大漢朝的,大漢朝在,他何進才是個外戚,才是個官兒,才有權利地位,大漢朝要是不在了,他不過也隻是個屠夫而已。

    次日,王澈再到郡守府的時候,郡守府的廳中就隻有荀攸和鍾繇兩人。

    “主公呢?”王澈問道。

    “去陳家了。”荀攸笑道:“說是要去見陳家的家主,想要征辟陳群。”

    “對了,公達和元常,與陳群年紀也相差無幾,應該知道此人吧?”王澈問道。

    荀攸是荀家人,陳群是陳家人,潁川顯赫的大世家就隻有陳家和荀家兩家,平日裏兩家怎麽說也不會沒有什麽來往吧?年輕人之間相互知道也是尋常吧?

    “隻是聽說過陳長文的名號,曾經在先生那裏見過一次,然後就再也沒有見過了,隻是聽說陳長文之才不遜於書院之中任何人,但是具體如何,我等就不知道了,陳家對於陳長文的消息,捂得嚴實。”鍾繇說道。

    陳家捂著陳群的消息?這是為何?王澈對此有些不理解,這年頭,不是名聲傳的越廣越好嗎?有了名聲,舉孝廉便輕而易舉,舉了孝廉再到洛陽,熬段資曆,說不定就能因為其名聲,而得個好位子。

    曹滿與王澈坐在了書房之中,而典韋和太史慈,則是守在了書房的院子裏,因為王澈和曹滿兩人在書房之中商議的事情,很重要。(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