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雙雄

字數:3228   加入書籤

A+A-




    馬世民,1940年3月25日出生於萊斯特,1960年,馬世民20歲時,曾於法國馬賽加入法國外籍兵團(french foreign legion),共服役5年。曾駐守阿爾及利亞,1965年退役。退役後,馬世民加入怡和洋行,在遠東工作,由低做起、銷售空調係統及電梯。工作了14年後,馬世民離開怡和,與拍檔合組公司davenhaents。

    這時候的馬世民還未離開危機中的怡和創業,還不是1984年獲香港商人李嘉誠賞識,被他收購公司,把他羅致和記黃埔旗下,出任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的“和黃大班”。前世的那個葉歡查過他的資料,知道他在任期間,促成和黃收購香港電燈及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業務,亦帶領和黃進軍流動通訊業務,間接促成了2000年科網熱潮時,以超過1,000億港元出售旗下歐洲流動通訊品牌orange的世紀交易。

    尤其是葉歡曾經寫過架空小說,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他離開和黃後,於1994年出任德意誌銀行亞太區行政總裁,至1997年離任。他亦參與創辦dista,投資於世界各地多家流動電訊商,包括其後被電訊盈科收購的sunday等。2007年5月,辭去和黃非執行董事職務。開設私人投資公司geacquarie)亞洲區主席。葉歡知道這人雖然以“和黃大班”出名,但也經營過銀行和投行,說明他還是有這方麵的能力的,現在雖然沒有經曆過那麽多的曆練,能力上可能會有所不足,可是現在的嘉華銀行也隻是一艘小船,葉歡並不擔心,他希望如果把馬世民招攬到麾下後和嘉華銀行一道成長。

    龐約翰更不了得了,他把匯豐銀行從地區銀行發展成為世界第三銀行。葉歡覺得他是一個天生的國際銀行家,也是一個並購大師。因為在銀行界的傑出貢獻,龐約翰於1999年英女王壽辰日被冊封為爵士,並數次成為《銀行家》、《商業周刊》等世界著名商業雜誌的封麵人物。然而,這位國際金融界的傳奇人物此前的匯豐之路卻異常平實。上學時,龐約翰沒能通過o級數學考試和牛津大學入學考試,他的母親甚至一度擔心他太害羞找不到工作。1961年,19歲的龐約翰從利物浦乘船來到香港,走入匯豐銀行的大門,一幹就是45年。他在匯豐的第一項工作是在進出口部給票據蓋章,在此後30多年時間裏,龐約翰一直轉戰於匯豐在亞洲、美國、英國各地機構。龐約翰爵士於一九六一年加入香港sh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在亞洲工作25年之久,其後在美國工作四年,又於一九九三年調任倫敦。一九八八年,龐氏獲委任為香港sh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一九九零年調往香港,掌管集團的商業銀行業務;一九九一年重返美國,出任美國匯豐有限公司總裁兼行政總裁。美國匯豐有限公司是匯豐控股之全資附屬機構。他在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成為匯豐控股之集團行政總裁,並於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九日成為集團主席。龐爵士生於一九四一年七月,在英國接受教育。一九五九至六零年,他獲英語聯盟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成為英語聯盟理事。他於一九八三年成為英國銀行學會資深會士。

    作為並購大師,1998年上任的龐約翰,通過長達七年的“南征北伐”,已經把匯控變成了一家全球性的金融機構。在龐約翰的主持下,匯控先後以77億美元收購美國rnyc銀行;近年來,匯控又大舉投資中國業務,先後斥資127.8億港元入股平安保險19.9%股權;以17.5億美元(136.5億港元)購入19.9%中國交通銀行。

    而在另一麵,龐約翰則是典型的古典銀行家------精明,善於精打細算。他生活儉樸,平日常坐倫敦地鐵上班,遇到堵車時甚至會打摩的,而不坐出租車;出差時,他經常坐經濟艙;他告誡同事們離開辦公室時一定要關燈;他甚至要求在倫敦的員工打私人電話時自掏腰包。其實,不僅龐約翰節儉,整個匯豐亦有業內“最節儉銀行“之美名。正如龐約翰所言,成本效率是“匯豐的生活方式之一“。

    而超級銀行家的身份體現在,喜歡滑雪的龐約翰對於速度的追求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但在快速行進中龐約翰所釋放出的冷靜特質和謹慎操守卻更是一般人所不可企及的。美國《商業周刊》曾在封麵故事裏這樣評價龐約翰:“他安靜內斂,卻目標明確--要不動聲色地將匯豐打造成為全球利潤最高的銀行。“寥寥片語,幾乎破譯了龐約翰成就匯豐金融帝國大業的全部密碼。

    有人曾將花旗和匯豐收進行比較後發現,花旗的業務以大型企業客戶和資本市場為主導,屬於全攻型,在經濟增長期間表現特別出色,但盈利穩定性遠遜於匯豐以存款為主導的經營模式。例如向美國大型企業借貸占花旗總借貸18%,匯豐是5%,投資銀行收入占花旗總收入23%,而匯豐是5%。所以在經濟大幅波動期間,匯豐的業績更有保證,也更加吸引投資者。香港知名財經分析人士這樣歸納過匯豐的經營策略,那就是以保守的傳統方式應允,充分利用全球性品牌,從亞洲地區積聚龐大而低成本的資金,不斷謹慎進行收購,把營運成本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向新業務灌輸保守管理的傳統,如此類推,循環下去。

    蘇格蘭不是大英帝國的主體,但是它很知道如何借力帝國之勢向外擴張,兩者之間若即若離。在匯豐身上,既有由於進不了英帝國資本和權力的核心而刻意開辟全球市場、冒險進取的一麵,又有英資傳統的保守穩健的一麵。特別是在國際金融界財務醜聞頻出和蕭牆之亂時現的今天,匯豐卻顯得格外地穩健和一塵不染,無疑與龐約翰對匯豐文化的虔誠布道不可分離。

    龐約翰所處的時代是金融業全球化快速發酵的年代,而在推動匯豐國際化成長的長路中,龐約翰對於購並結果與東道國的關係有了更清晰地把握和領悟,其對資本市場的利用上升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一般而言,銀行全球化戰略的實施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單純的全球購並,另一種是全球購並與全球上市並舉。兩者的區別是在對東道國銀行進行收購的同時是否在東道國上市。如果說全球購並是全球主流銀行實施全球化發展戰略共同采用的手段,那麽全球上市則是龐約翰為匯豐集團實施全球化發展戰略鍛造的獨門利器:1991年,匯豐控股完成對米特蘭銀行收購的同時,其股票在倫敦和香港兩大證交所雙雙上市;1999年,匯豐控股收購了美國利寶集團並將其改組成美國匯豐後,經過摩根銀行的推薦在紐約證交所上市;2000年,在完成了對法國商業銀行的收購並將其改組成法國匯豐後,匯豐控股在巴黎證交所掛牌;2004年,匯豐控股收購百慕大銀行有限公司後,其股票旋即在百慕大證交所交易。由於銀行業在一國經濟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他國並購很容易觸動東道國的敏感神經。因此,與單純全球購並相比,全球購並與全球上市並舉的策略不僅僅製造出了豐厚的資本收益,更加重要的意義的在於它能夠淡化由於並購所可能形成的對東道國的進攻性威脅。如今的匯豐不僅通過資本市場吸引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萬股東的眼球,而且,龐約翰反複倡導和推崇的“環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和諧經營理念正在全球快速輻射。

    葉歡通過回憶,發現龐約翰也是他急需的人才,反正葉歡是各種缺人才,如果把他招攬到手,說定嘉華銀行會走上前世匯豐的道路呢,畢竟葉歡不差錢。於是葉歡通過谘詢公司聯係他們,準備拿出三顧茅廬的精神來招攬人才。(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