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態度的過橋米線(2)
字數:3317 加入書籤
胡椒幾步邁進房門,見沈依依坐在妝台前,馬上數落開了:“姐,您別老坐著,起來走動走動!郎中了,您要是不起來活動筋骨,反而對傷口不好!”
沈依依順從地站起身,敷衍地走了兩步,坐到了圓桌前。
她沒有承襲本尊的記憶,又不想裝失憶,就這樣糊弄了胡椒半個月,竟沒有被發現,可見胡椒雖然三觀正,腦子清,但並不是個心細的。
胡椒嘀嘀咕咕地著她,把早點擺到了圓桌上。
沈依依拿起筷子,打量那幾份熱氣騰騰的早點。
煎白腸、粉羹、蒸糕。
沈依依先把煎白腸端到了麵前。據西安的“葫蘆頭”,就是源於煎白腸,但眼前的這碗煎白腸,可看不到一點兒“葫蘆頭”的影子,幾塊不清是豬大腸還是豬肚的東西,橫七豎八地攤在碗裏,油膩膩的,聞起來腥氣撲鼻。
沈依依嫌棄地把碗推遠,又去研究那碗粉羹。
胡椒看見她的表情,數落道:“如此粗鄙的早點,哪裏是您這樣的千金姐吃的。當初您就是不聽勸,非要跟吳德走,不然哪至於落得如今這般田地,生起病來,連個煮飯的廚娘都沒有。”
沈依依沒作聲。跟吳德走的人又不是她,讓她能什麽?
胡椒看看她的神色,揉了揉眼睛:“姐,那是我不好,話不中聽,害您尋了短見,不過我也是為了您好,私奔雖然不對,但好歹是個自由身,您要是給吳德做了妾,就成了他家的物件兒,搓圓揉扁任由他,怎麽死的都不知道了。”
嗯,道理很對,三觀很正,是個好丫頭。沈依依一麵點頭,一麵用勺子扒拉碗裏的粉羹。中華上下五千年,變化最的,大概就是老百姓餐桌上的飲食了,任何食物,都能由古憶今,看出些端倪來。
比如這種粉羹,現代浙南一帶便有類似的,主要食材是豬血、豬大腸等物,但眼前的這一碗,顯然太過於粗鄙了,缺點和煎白腸差不多,去腥技術不成熟,聞起來腥臭撲鼻,要想吃下去,隻能把鼻子捏得緊緊的。
胡椒見沈依依隻點頭,不作聲,急了:“姐,您好歹句話呀!您不會還放不下吳德吧?!”
放不下吳德?吳德是哪位?她隻知道,她花了好多年去暗戀一個人,戀得蕩氣回腸,刻骨銘心,卻一直沒有時間和機會告訴他,那個人的名字叫,白哲。她原本打算,等做成了那道曠世絕倫的新菜式,就整個燭光晚餐,向他表白心跡的,可誰知卻墜下了山崖,再也沒有機會了。
她在現代雖曆經坎坷,嚐遍人間冷暖,但卻孑然一身,了無牽掛,要要有什麽割舍不下的人,白哲,便算是唯一的一宗吧。
沈依依兀自陷在回憶裏,胡椒更急了:“姐,您別又做悶頭葫蘆,您跟我實話,您是不是還惦記著吳德?”
沈依依瞧著胡椒氣急敗壞的樣子,突然起心逗她,故意湊到她耳邊,聲地道:“我才不惦記吳德,我惦記的人,名叫‘白哲’……”
胡椒倏然抬頭,滿臉駭然:“姐,白哲是誰?!您可不能再鬧一出私奔了!”
哎呀,瞧把這孩子嚇的,到底是生長在封建社會的姑娘,再潑辣也膽兒。沈依依有些過意不去,忙道:“我逗你玩兒的,根本沒白哲這號人。”白哲遠在千年之外,並沒有和她一樣穿越來呢。
胡椒這才鬆了口氣,拍拍胸口站起身來,道:“姐,廚房裏有熬好的雞鴨湯,我去給您煮碗麵吧。”
“是昨我讓你熬的雞鴨湯?”沈依依馬上來了興趣,“那是煮過橋米線的,煮什麽麵哪。”
她一麵著,一麵朝廚房走,要去煮過橋米線。
“姐,您的傷還沒好!”胡椒叫著追了上去,但轉念一想,做飯也算是活動筋骨,便扶著她一起去廚房了。
院的廚房很不錯,幹淨、寬敞、整潔,該有的廚具一樣不缺,既有大鍋灶,也有炭爐。食材亦很齊全,櫥櫃裏雞鴨魚肉,果蔬調料,一應俱全。
此時的炭爐上,燉著一罐湯,咕嚕嚕地直響。這罐湯,可不簡單,足足用了兩斤大骨、兩隻壯母雞,外加一隻老鴨子。菜是胡椒去買的,吳德在巷口布了眼線,防止她逃跑,但隻防她,不防胡椒;而“沈依依”私奔時,帶了不少錢,手頭頗豐,不用為衣食煩惱。
這個時代的食物,全是純然無汙染,絕對的綠色食品,燉出來的湯格外香,聞著就讓人垂涎三尺。
胡椒打開櫥櫃,取出兩把米線,用開水燙熱,瀝幹了朝湯罐裏丟。
沈依依嚇了一跳:“住手!你要做什麽?”
胡椒亦是被她嚇了一跳,米線差點掉地上:“姐,您不是要做過橋米線嗎?難道不是放進湯裏煮?”
“不不不,雖然條件有限,但也不能亂了基本步驟。”沈依依著,戴上攀脖,洗淨了手,“我讓你買的鵝油呢,去生火熬開。”
胡椒應了一聲,生火去了。
沈依依很不習慣用攀脖,長長的一根繩子掛在脖子上,怪不舒服的,但沒辦法,她的衣裳非絲即綢,如果不用鉤子勾起來,再怎麽挽也會滑到手背上去,沒法幹活兒。
攀脖一戴上,脖子上的勒痕隱隱作痛,沈依依很不淑女地罵了一聲,極力忽略這痛感,埋頭切菜。好在她手藝好,很快便將雞血、肉片、肚尖兒切好了。
胡椒的動作也很快,幾乎是同時熬好了鵝油。沈依依指揮她把鵝油分裝進兩隻大海碗,加足調料,舀入了滾湯;肉食和米線則分別裝進了碗碟。
湯、肉食、米線,一式兩份,沈依依讓胡椒拿食盤裝了,端去廳裏,兩個人一起吃。
“你先把肉碟兒倒進湯裏燙熟,再加米線,拌勻了吃。拌的時候心點,別燙著了,也別把米線灑出來,這米線是我自己做的,外頭可買不到……”沈依依在桌前坐了,教胡椒吃過橋米線。
古代不比現代物資豐富,為了做這幾把米線,她可費了大功夫呢,一根都不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