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慶功宴齊王醉舞劍 苑獵場秦王獲冤罪(五)
字數:3629 加入書籤
武德七年八月十二日,高祖皇帝李淵從仁智宮避暑回到了京都長安。
一別幾個月誰也不承想京城竟變了個模樣,原先南來北往的商賈雲集京城,南方的果品,北方的皮貨,沿海的魚蝦、瓷器、絲織品擺滿街道,那四川、湖北、陝西來的唱班雜耍隨處可見。高祖皇帝離京往仁智宮避暑的那天,京城百姓還喜氣洋洋的夾道相送,可今天回到京城,卻見街道冷冷清清,偶爾三五成群的市民聚在一起似乎都在談論西邊的戰事。
這一支從仁智宮避暑浩浩蕩蕩回來的帝輦龍輿的隊伍中,那些王公大臣包括皇帝老兒在內都無不知曉,突厥在西線已經連克數州,邊防軍隊無力抵抗,前方戰報屢屢告急,當天從前方發回來的戰報,第二天便傳到了老百姓耳裏,也難怪京城老百姓人心惶惶,甚至有傳說突厥不出兩個月便打到長安來,那些沿海和南方來的商賈以及戲班子早以逃之夭夭,京城百姓也多屯糧積貨,有的甚至準備逃往南方去。
回京半月有餘,直至九月初李淵才召集文武大臣在垂拱殿商議如何抵禦突厥之事。
各位文武大臣五更起身,早早便來到垂拱殿外等著皇帝上朝。
這天早上,長安城中烏雲密布,時而從天邊傳來一兩聲悶雷,涼沁沁的秋風剪地掃過垂拱殿前寬闊的宮院,卷起地上的塵埃直撲那些等在殿外準備朝見皇帝的文武大臣的臉。
直到那李淵臨朝,憂鬱的坐在那龍椅上,等在殿外的文武大臣才魚貫入殿,朝李淵跪拜叩首,山呼“萬歲!”
李淵無精打采的朝眾大臣環顧一周,慢慢抬手道:“眾卿平身。”
看著眾大臣站起身來,在殿中兩旁各自歸位站定,李淵抬起頭,目光仿佛注視著殿前朱漆的棟梁,許久才慢條斯理的說道:“眾愛卿大概都懂得目前邊境上的局勢了,朕到仁智宮不足三個月時間,國家內外形勢就出了這麽多的亂子,先是楊文幹造反,接著又是突厥犯境,雖然楊文幹已被剿滅,但突厥犯境之事確實是大問題呀!突厥犯境之事自前朝至今屢屢不止,這些天,邊關頻頻告急,突厥連克我代州、朔州、原州、隴州、岷州、鬆州、陰盤、並州等地,除朔州總管秦武通擊退朔州之敵,寧州刺使龐太師和秦府護軍尉遲敬德分別擊退原州、隴州之敵外,其餘各州,均被突厥占領。突厥之患,今年尤劇,鬧得國不安寧,民不安生。依朕看,突厥的問題是到了該花大力氣解決的時候了。眾卿看看,該如何是好呢?”
站在殿中的各位文武大臣,聽李淵這一番軟綿綿卻又含威不露的講話,仍是靜得鴉雀無聲。
李淵那雙目光閃爍一下,閃出一道冷峻的光來,在眾大臣臉上掃了一回道:“難道我堂堂天朝,竟沒有人想出一個禦敵的好法子來嗎?”聽李淵這麽一說,眾大臣騷動起來。
其實,眾大臣並不是沒有可奏之本,大家是摸不準李淵的口味,李淵從仁智宮回來便在深宮裏暗暗籌劃著如何抵禦突厥之事,一方麵暗地裏聽取大臣的意見,不知何因,這老皇帝竟想到要遷都,想遷離長安以避突厥之患,甚至已暗地裏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往南方堪探可以建宮之地。
眾大臣摸不準皇帝的心理,但老皇帝心裏清楚得很,突厥近年已強盛起來,相比之下大唐多年征戰,國力空虛,一旦大戰起來,鹿死誰手也很難斷定,突厥所以長期侵擾中原的原因,目的是想取長安,因為長安有他們的很多僑居的親眷,有他們大量的商機和財富,倘移居南方,焚毀長安城,突厥便不再有入侵中原的必要。
能平息幹戈,使國家免遭戰亂,他李淵寧可背這“不抵抗主義”的千古罵名;另一方麵,他這一把年紀,也感到長安夏燥冬寒的氣侯很不適宜,遷都南方,找一個四季如春的好地方建宮也是晚年的一大享受。
但他經一段時間暗地裏摸大臣們的底,卻發現主戰者多為文武大臣中的實力派,尤其是世民zhu戰之情緒尤為激昂,這不得不使李淵暫時打消遷都的念頭,召集了這次朝政大會。
忽然,殿外一聲響雷,一條長蛇似的閃電劃破天空,閃電照射在殿中大臣和皇帝的臉上,瞬間看去是一片怕人的慘白,電光過後,緊接著是狂風暴魚驟至,殿外是嘩啦拉的狂風卷著撒潑雨點和炸雷的聲音,殿內一遍黑暗,幾乎看不見人的臉。
不一會,宮燈亮了起來,才恢複了殿堂的莊嚴和輝煌。
此時隻見尚書左丞裴寂手執朝牌上前奏道:“突厥屢屢入侵我邊鏡,目的是想試我大唐國力,倘若我們沒有抵抗能力,便攻取長安。其攻取長安的主要原因是突厥人僑居長安的眷屬很多,許多突厥商賈雲集長安,長安是他們突厥人的生財之地,假如我們焚掉長安城,京遷南部,突厥人也就失去了以上的依賴,屢屢犯鏡之事也就從此停息了。”
齊王元吉和太子建成,早摸準李淵有遷都意思,待裴寂奏完即上前合奏。
“裴左丞所奏極是,遷都能避免戰爭,於國於民都有利而無弊。“元吉道。
“我朝多年征戰,國力已弱不堪再戰,突厥這些年強盛了起來,一旦大戰起來,倘若我們戰事失利,他們就會長驅直入,到那時生靈塗碳,國將不國,後悔起來就晚了。所以說,遷都能罷戰,乃是上策。”太子接著奏道。
說完,看了看身邊站著的刑部尚書蕭造,這位向來沒有參與黨派之爭的實權人物說話很有分量,可此刻卻裝聾作啞,任太子做作眼色,也不作聲。
李世民站在一旁一直沒有作聲,但內心卻如長江、黃河般奔騰咆哮著。他聽裴寂那番沒有骨氣的話已經怒火中燒,再聽元吉和太子的諫言更是氣衝牛鬥。
但他並沒有發作出來,他向來喜形而不露於色,百事能忍,凡事三思而後行。他還想看看朝中那種喪權辱國毫無骨氣的人究竟有多少,可等了好一會,竟沒有人再敢進諫言。遂趣步上前,叩首拜奏道:
“戎敵為患,自古有之,陛下聖明英武,使華夏江山得以光複,擁有百萬精兵,從來征討所向無敵,可是如今卻因為突厥侵擾邊境便要遷都逃避,以求平安,這豈不在四海之內外羞以見人,讓千秋萬代貽笑我大唐軟弱無能嗎?以前霍去病僅為漢廷一位將領,仍有誌誓死消滅匈奴,而我作為陛下聖命,可以統領千軍萬馬衝鋒陷陣的大臣,希望陛下給我幾年時間,定斬頡利、突利之頭向陛下複命。倘若我做不到這一點,那時陛下再遷都也不遲。”
李世民一番慷慨激昂的諫言,仿如一塊巨石激起巨浪撞擊那群文武大臣的心,使他們群情激昂起來。李世民剛剛說完話,便有大臣上前進言。
“秦王殿下說的很對,泱泱大唐,怎麽能因戎狄之患而畏縮遷都呢?況且遷都勞民傷財必傷國力,實為下下之策。”刑部尚書蕭造說道。
“以隋朝與突厥相比如何?以王世充、竇建德與突厥相比又如何?我大唐建國之初尚能四方征戰,所向披靡,如今小小戎狄之患,何以畏而遷都呢?”吏部尚書長孫無忌道。
李淵聽著,說道:“好,說得好,我大唐有如此壯誌,何愁戎狄之患不滅呢?隻要大家團結一致,則可眾誌成城,我大唐江山則牢不可破,大唐之天威則不可蔑視,又有誰再敢搔擾我疆土呢?”
眾大臣齊道:“聖上英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