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求賢若渴
字數:5781 加入書籤
“近日,我聽說巴郡臨江有一青年才俊,極有勇武,而且精通謀略,擅長水戰。∈,不過此人卻不務正業,行為放蕩不羈,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首領。他們成群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遊來蕩去,滋擾地方,倒也是地方一害。”
李棠頓了頓道:
“此人雖然放蕩如此,但倒也講義氣。平日愛與人切磋武藝,如果能與他過上幾手,他倒也尊重。”
“此人可否姓甘名寧,字興霸否?”黃忠問道。
“漢升將軍認識此人?”李棠奇道。
“倒是不認識。不過確實聽說過此人。此人快意恩仇,倒是地方一霸。平日居無定所,時而去到大江之中,而是又登岸襲擾地方。官府都那他沒有辦法,所以都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的。此人倒是有一班兄弟,個個身手不凡,尋常官兵都不是對手,所以,此人不好對付啊!”
“據我了解,對付此人倒也不難。此人愛好比武切磋,我們如果找到此人,倒是可以以武會友。如果力有不逮,我們便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想來這甘寧應該不會為難與我們。如果能夠勝出,可以乘機製服此人。如果此人歸附於我們也就罷了,如果不願意歸附於我們,打殺便是,如此也算是為地方除去一害啊!如此,漢升可有把握勝過此人?”
李棠知道甘寧肯定不是黃忠的對手,所以故意出言激將黃忠。
這黃忠本來就脾氣火爆,受不得激,所以才有70高齡出馬迎敵之事。如今新附李棠,寸功未立,此時好不容易有立功機會,卻被主公質疑,安能再忍。
當即道:“主公,不是末將誇口。末將活了四十餘載,還沒有人能夠勝得了我手中的寶刀。唯有一次,一個年輕後生還不錯,也不過在我手上過了不到二十招,就落敗了!”
“哦?此人姓甚名誰啊?”李棠也就是故意一激黃忠,但是能勝過黃忠的估計也就隻有呂布了。
所以,黃忠說沒有人能勝得過他,李棠是一點都不感覺到奇怪的,倒是黃忠說的有人能跟他過二十招,這倒是件新奇的事情。要知道黃忠是聖級的水平,但估計就算是一個聖級的普通武將,想要在黃忠手下過二十招,估計都難!
“此人姓魏名延,字文長。年齡不過十**歲,數年前曾遊曆到了南陽,曾經拜訪於我,與犬子切磋過武藝,犬子不能勝。後我親自與之切磋,也能往來二十招,端是一員虎將。”
“這魏延性格倒是與我比較合得來,此次切磋後他便留在南陽常與我切磋武藝,探討兵法。此人武藝經我指點,倒也進步神速,不過他兵法韜略卻遠在我之上,和他探討數日倒也受益匪淺。”
“此子逗留月餘,便繼續遊曆去了,小女舞蝶倒是對這個小子頗有好感,老夫也是比較中意此子。不過後來由於犬子練功出岔,導致癱瘓在床,我和舞蝶都忙於此事,無暇顧及其他,所以後來也不知道這個小子的去向了。”
黃忠說完,倒是有些遺憾。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黃忠說完,李棠大喜過望!
誰是三國被黑的最厲害的武將,當屬魏延莫屬!
魏延何許人也?蜀國五虎上將之下第一人!深受劉備器重。
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
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諸葛亮死後,因與長史楊儀不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說實在話,此人出身貧寒,由士卒做起,在那些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武將麵前,多多少少有些自卑。而一個有本事的人自卑起來,表現的就是高傲。
所以,魏延擅養士卒,足見其性格倒也不是孤僻。
但是,為什麽說他“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呢?恐怕就是他的自卑性格在作怪了。
魏延本事到底如何?但表戰績其實沒有意義,需要對比。
首先魏延vs薑維:
薑維何許人也?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據說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盡得諸葛亮真傳!那是十分厲害的人物。
諸葛亮死後,薑維排名在魏延之後。當然,這是由於薑維年輕,資曆尚淺的緣故,做不得準。
但是,薑維和魏延同守過漢中。
魏延守漢中,用士兵守住各處關隘,使得敵人無門而入。
後期,到了薑維守漢中的時候。薑維認為,這樣雖然防守嚴實,可是不利於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認為應該先誘敵深入然後圍殲,可惜這樣的英明決策,結果是導致被“誘進來”的魏國大將鍾會,最後直接把蜀國給滅了。
可見,孔明器重萬分的薑維,至少在對自己實力評估方麵,有些眼高手低了。
當然,眼高手低的後果,有點嚴重。至少,小亮子一輩子的心血,就此毀於一旦了。
憑此一點,薑維做事情,至少沒有魏延穩重。魏延莽撞事沒有少做,但是卻都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
再者魏延vs郭淮:
郭淮何許人也?三國時期魏國名將。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準確,多立戰功。正始元年(240),郭淮擊退薑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嘉平二年(250)又升遷為車騎將軍,進封陽曲侯。
正元二年(255)卒,追贈大將軍,諡貞侯。
當然,大將軍是死後封的算不得數,但是車騎將軍確是實打實的。
車騎將軍是個什麽職位呢?不好描述!但是,如果說元帥,大家就知道了。
郭淮的車騎將軍,就是當時的四大元帥職務之一,你說他牛不牛?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少有敗績的牛人,卻被魏延大敗!
注意是大敗,而不是打敗!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
郭淮打敗薑維隻是擊退,而魏延打敗郭淮卻是大敗。
由此可見,郭淮隻是薑維一個級別的人物,比起魏延來,還是略遜一籌的。
魏延vs張飛、關羽:
以治軍而論,魏延“善養士卒”,與張翼德“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不可同日而語,而與關羽“善待卒伍”相似。
但是,一個“善養”,一個“善待”,二者還是有區別的。
養,養什麽?養兒子!待,待什麽?待父母!
大家試想一下,養兒子和待父母誰更用心啊?
世上隻有坑父母的兒子,何曾見幾個坑兒子的父母啊?
就像前世官員,自稱是父母官,大家都很放心。因為,那個時候大多數官員,都是心係百姓、愛民如子的。
而後世多少官員,自稱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兒子。其實,也沒有錯!
坑父母的,不都是兒子?拿主人的,不都是仆人?
所以,“善養”和“善待”的區別在於,一個是愛,一個是敬,個中親疏一目了然。
以此觀之,魏延治軍方麵,絕不遜於關羽、張飛等蜀漢超一流大將也。
魏延vs諸葛亮:
首先申明,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那就是神。即使在真實曆史上,那也是一代名臣,一代英傑,那是帥帥之才。
魏延不過一個統帥之才,兩者不可同日而語的。
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史學家們,最愛拿諸葛亮與魏延,關於北伐路線之爭的公案來說事。是是非非,讓各家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李棠自然也沒有辦法說出誰一定就是對的。
就連向來就神化諸葛亮,醜化魏延的羅貫中老先生,也不得不借用司馬懿的嘴,說出了“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穀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這樣的論斷。
算無餘策的諸葛亮,可能有他自己的打算。
他相信自己能夠“安從坦道”,即可“平取隴右”,所謂“平取”,其實乃“穩取”之意。
但恰恰是這“穩取”,使諸葛亮喪失了用奇取勝的戰機,形成了弱蜀與強魏在隴右對峙打陣地戰,中了曹魏的“致人”之術。
所以,既然諸葛亮相信的穩取策略卻沒有取成,失敗了,扣除一分;而魏延未出子午穀,所以這件事情能不能成還是兩說,最多不得分。
從這一點上來看,諸葛丞相肯定是敗了的。
其實,古今中外,哪兒有用兵打仗不帶有一點兒冒險性呢?
袁、曹官渡決戰時,曹操置自己的大營於不顧,率輕騎火燒袁紹重兵駐守的烏巢糧倉,完全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以來鄧艾偷渡陰平,比魏延的計劃還要冒險百倍,結果不但勝利了,並且,一仗就滅亡了蜀漢政權。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蜀漢國小力薄,無論軍力、財力、人力均遠不如曹魏,以弱蜀同強魏打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陣地戰絕非上策。
軍事謀略講究的是奇正相合,諸葛亮用兵隻見其正而不見其奇。諸葛亮自認為“安從坦道”,即可“平取隴右”,所謂“平取”,其實乃“穩取”之意。
但恰恰是這“穩取”使諸葛亮喪失了用奇取勝的戰機,形成了弱蜀與強魏在隴右對峙打陣地戰,中了曹魏的“致人”之術。
實際上“平取隴右”乃舍敵咽喉而取其無關痛癢之處,且一擊不勝反而打草驚蛇。等到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曹魏在陳倉、關中等地已有重兵據守,關中遂不可再圖,魏延之謀再不可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