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曆史公案
字數:5367 加入書籤
諸葛亮拒絕魏延的提議,也是有理由的。一共有四條:
一、子午穀道路險狹,危險係數極大,一旦魏軍卡住穀口,輕則勞而無功,重則全軍覆沒。
魏延是當時的名將,他久鎮漢中,對漢中一帶的地理狀況必然十分熟悉。所以,他的判斷說子午穀可以走,那就應該可以走。其實在後麵,大軍走子午穀了好多次,雖然不好走,但是人馬還是能過去的,比陰平小道要好走的多啊!
至於,魏軍是否會在子午穀埋下伏兵,我們不妨查閱《三國誌》中的有關史料。
《三國誌·諸葛亮傳》注引《魏略》曰:“始,國家(指曹魏)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
這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諸葛亮首次北伐帶有極大的隱蔽性和突然性,魏國無論在軍事上、物資上,甚至在精神上連一點準備都沒有,怎麽可能在人煙荒蕪、崇山峻嶺的狹長山穀中留下一支伏兵呢?
二、夏侯楙未必會棄城而逃。
夏侯楙何許人也?《三國誌·夏侯惇傳》注引《魏略》記載得很清楚,此人為曹魏名將夏侯惇之子,曹操以女清河公主嫁之。
“文帝少與楙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關中。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在西時,多蓄伎妾,公主由此與楙不和。”
可見,夏侯楙隻知蓄伎納妾,聚斂錢財,憑借“主婿”的裙帶關係而都督關中,完全是一個典型的膏粱子弟,衙內式的人物。
魏延深知其人,故判斷“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是完全有道理的。當然,萬一他不逃走就攻不下來長安了嗎?
鄧艾率領2000沒有衣甲的疲憊之師,尚能一路攻下無數城寨,不曾歇息。更何況魏延有5000精兵,隻攻一城,何懼城池不下啊!
三、就算攻下長安,也未必守得住:
這是最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但魏延老於兵革,就算收不住,那就不守也就罷了!最多退回子午穀,但是卻能調動敵方精銳,給諸葛亮的“平取隴右”掃清障礙,怎麽算好像都不算太虧的。
四、萬一失敗,兵力本來就不足的蜀軍損失太大。
這個理由就更是無稽之談了,損失再大也就5000人。而“安從坦道”,“平取隴右”卻不知道死傷了多少人,而違先主遺命而用庸才馬謖,所喪之師又何止萬人!
諸葛亮真的是浪得虛名?或者戰略眼光十分短淺?
其實未必啊!隻能說,諸葛亮太聰明了,聰明到司馬懿都看不清楚他的意圖。諸葛亮的戰略意識,高出了魏延整個一個層次。所以,才阻止魏延去立下那蓋世奇功。
而魏延,能夠在多智近妖的諸葛孔明的屬下,還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不是盲從,顯然這一點是蜀營中其他武將都不具備的優秀品質啊!
任何組織裏,都需要有這樣頭腦清醒,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人。否則,就會像拿破侖一樣,遭遇滑鐵盧之敗的,敗得可真的是冤枉啊!如果,魏延在拿破侖的屬下,拿破侖絕對不會敗的。
諸葛亮的高明,在於他明白,弱者的取勝之道。
就像是兩個強壯的人在對峙,你想打敗兩個壯漢,而你自己又不強壯,怎麽辦?
捅刀子!捅那個最強壯的壯漢。
可是,絕對不能朝要害捅的。
因為,捅到要害,最強壯的死了,自己就被次強壯的收拾了。要是捅不到要害,最強壯的壯漢感受到致命的威脅,可能就會率先把你給解決掉,而後去應付次強壯的。
而長安,就是要害!動了長安,就會讓曹魏政權感受到死亡威脅。而蜀漢,就從次要敵人,變成了主要敵人了。而東吳,估計也樂的看曹魏與蜀漢對耗啊!
多智近妖的諸葛孔明,怎麽會想不到這一點呢?然而,世事無常,想要機關算盡,步步為營,最終落得積勞成疾,英年早逝啊!
如果,就按照魏延的意圖,像鄧艾做的一樣,把生死置之度外,直搗黃龍,說不定就能夠一戰而定乾坤啊!
曆史,往往不是由最聰明的戰略家創造的,而是由最大膽的實幹家創造的!
說這麽多,無非是想說,魏延此人,絕對沒有三國演義描述的那麽不堪。
關於魏延之死,亦為一大冤案。
《三國誌·魏延傳》載,建興十二年,“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最後一次高級軍事會議。但這次會議的召開,卻導致了嚴重後果。
首先,主帥病危,為了怕引起軍心動搖,隻與少數人商定後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少數人,既應包括自己的親信,也應包括軍中最重要的高級將領。
魏延在蜀漢朝廷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而楊儀時任丞相府長史,費禕為丞相司馬,薑維任中監軍征西將軍。以官位論,楊、費、薑三人之官職均不能與魏延相比。
而諸葛亮召開如此重要的軍事會議,卻偏偏將魏延排斥在外,這本身就是錯誤、自私的決定。
其二,諸葛亮雖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但並沒有安排誰任全軍主帥。隻是“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在前後軍中間起銜接輔助作用。
楊儀任何職呢?不知道。看以後事態發展,似乎全軍上下都認定,諸葛亮讓楊儀暫攝全軍統帥之職。
而事實上,楊儀並無蜀漢朝廷或諸葛亮臨終前的正式任命。楊儀統率全軍名不正、言不順,這就為魏、楊內訌伏下了禍根。
當然,禍根的根源,卻是諸葛亮。皇帝死前,還知道找個繼承人,你作為主帥,嗝屁了就連個屁都不放?
你隻要好歹指認個主帥,那就有法律效力了,也就沒有後麵的領導權之爭了。
難道你諸葛亮在死後,還要算計別人一把,把你徒弟給推向最高的職位?
第三,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如此安排,倒也無可厚非。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方將領做出決斷,是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後邊統帥的指揮來的,那樣可能會壞事的。
並且,諸葛亮也沒有說,魏延隻要抗命就是“叛逆”。所以,楊儀武斷的認為魏延謀反,並且,逼得魏延退軍途中,燒毀主力部隊回歸的“閣道”,授人以“謀反”之柄。這是**裸的,為了一己之私,而廢國家大事。
筆者認為,魏延的性格才能同韓信確實非常相似,即他善於用兵,是軍事上的奇才。
但在,政治上卻顯得幼稚,缺智少謀。
魏延死後七年,蜀人楊戲著《季漢輔臣讚》,給魏延下了這樣幾句評語:“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楊戲肯定了魏延“折衝外禦,鎮保國境”的功勞,歎息他不能善始善終,指出根源在於他那“不協不和”、桀驁不馴的性格,這個評價是比較公允的。
當然三國演義中魏延“謀反”說,那完全是羅貫中捏造的罪名。陳壽對此已經下了結論:“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所以說,魏延這個人不算是個很棒的朋友、同事。因為,他身上存在各種各樣棱角,存在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
但是,他始終是一個最優秀的將領,一個值得信賴的將領。
這樣的將領是君主們最不喜歡的,因為他們身上的棱角會把他身邊的人刺傷,甚至君主。所以,君主往往不放心這樣的人,他的同事往往也不喜歡這樣的人。殊不知,就是這樣的人,在你最困難的時候還會幫助你,不會背叛你。
所謂,知人善任,這一點上,三國中任何一位君主都沒有孫權做的好。任何時候,吳國的君臣總是最和諧的,他們對下屬的懷疑總是最少的。
最為典型的就是孫權和甘寧,甘寧此人,脾氣倔起來了孫權都製不住,但是即便如此,孫權都是非常信任甘寧,而甘寧也始終未孫權赴湯蹈火,屢立戰功。
別人不敢放心用魏延,但是李棠絕對敢放心用的。
魏延確實素有反骨,他跟隨過劉表。劉表死後反叛劉表的兒子,想要投靠劉備。站在劉表家的角度來看,魏延的確是反賊。但是,站在荊州百姓和荊州勢力的角度,魏延做出的選擇,又不錯。
因為,當時荊州群龍無首,沒有一個強力人物,來整合荊州的資源,荊州隻能淪為別人附庸,變成四戰之地,誰都可以來伸一腳的。
所有人都知道,想要避免這種情況,把劉備請來,無疑是一種好的選擇。可是,劉表家不發話,別人也不好說不是!隻有不通人情世故,做事又雷厲風行的魏延,才會做出如此莽撞之舉。
魏延投靠韓玄,而後反殺主子。這也是一大劣跡!魏延認為韓玄薄情寡義,又要斬殺忠良、長沙保障——黃忠,故而,認為韓玄是非不分,逆殺了韓玄。
雖然兩次背主都是事出有因,但也導致別人看低魏延的人品,倒是魏延落難的時候少有朋友幫他。李棠自己若得到魏延,必然倚重為肱骨,肯定不會半點輕慢,如此何愁魏延不歸心啊!畢竟魏延可以算的上是真正的大將,在李棠看來,魏延從帶兵打仗,也就比五虎上將中的馬超差點,而從謀略上,估計五虎上將都不是魏延的敵手啊!(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