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抗擊後唐軍
字數:5528 加入書籤
nbsp; 後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三月,晉王李存勖在魏州牙城之南,登壇稱帝,為莊宗,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年滅後梁。
李仁福得到李存勖滅後梁稱帝的信息,想到曾與後晉軍對抗,心中恐懼,擔心李存勖報複。他坐臥不安,冥思苦索對策。
他從拓跋部族發展壯大的曆程,看到了中原王朝的正統地位,沒有中原王朝的有力支持,哪有今天的四州之地與平夏部的繁榮興盛。依附中原王朝,是他堅定不移的治國方針。但不知道後唐莊宗對他抱何態度。思來想去,他決定歸順,此乃萬全之策:後唐如接受歸順所請,則煙消雲散;後唐若拒歸順所請,則積極備戰,抵禦後唐的進攻。
於是,李仁福派遣宥州刺史、堂兄李仁裕奉表入賀,向後唐朝廷上表稱臣,請求歸順後唐。
後唐莊宗為鞏固王朝,有利於統治,采取籠絡平夏黨項的策略,不記前仇,接受歸順。封李仁福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至此,李氏黨項首領正式擁有王爵。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發生兵變,莊宗中箭,駕崩,年四十三。其子李亶繼位,為明宗。改元天成元年。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三月,李仁福離世,其子李彝超繼位。李彝超是李仁福的次子,曆任夏州左都押牙、防遏使。他假托父親李仁福向後唐朝廷上表:
臣疾已甚,已委子彝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
後唐明宗接到上表大怒:“這個李彝超竟敢誑君,你以為朕是聾子是瞎子!”
他轉念一想,機會來了,這正是消藩的良機。當年父皇打夏州沒打下來,這個夏州像個釘子刺在西北戰略要地,其東北有強大的遼國,要是他和遼國勾結,我朝就危險了,不能讓他呆在夏州。
於是,後唐明宗決定將李彝超調往延州,以延州節度使安從進為夏州留後,又命邠州節度使藥彥稠、宮苑使安從益,護送安從進赴任。
於是,降詔諭雲:
近據西北藩鎮奏,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去世,威惠俱行,忠孝兼著,
凋殞何速,朕深感悲痛。不朽之功,既存一社稷;有後之慶,宜及於子
孫。但以彼藩地處窮邊,每資經略,厥子年才弱冠,未曆艱難,或虧駕
馭之方,定啟奸邪之便。其李彝超已除延州節度觀察留後,便勒赴任。
朕日理萬機,唯弘揚德政,內安華夏,外撫戎夷,先施之以恩,後
必示之以信。如抗旨不遵,才興討伐。彼或要覆族之殃,則王都、李賓
足為鑒戒;彼或要全身之福,則允韜、從嚴可作規繩。
朕設兩途,爾宜自擇。或慮將校之內,親要之間,幸彼幼衝,恣其
熒惑,遂成騷動,致累生靈。今特差邠州節度藥彥稠部領馬步兵士五萬
人,送安從進赴任。從命者秋毫無犯,違命者全族必誅。先令後行,有
犯無赦!
李彝超接到聖旨一看就明白了,在心中道:皇上這是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調虎離山之計啊。開始說的挺好聽,給我一甜棗吃,說我父親去世很悲痛,看我年輕,怕出什麽事,給我換一個好地方。然後就給我一個大棒子,你要不知道好歹,就打我就滅我全族。
他嘿嘿一笑,對部下道:“我黨項族是在平夏發展起來的,我要是離開了祖先世代經營的封地,就是虎落平陽,蛟龍失水,我就完了,黨項族也完了,我絕對不能從命。”
部下紛紛道:“朔方王,千萬不能走哇。”
於是,李彝超上表朝廷:
臣奉詔授延州留後,已迎受恩命。緣三軍與百姓擁隔微臣,未遂
赴鎮,望陛下明鑒。
後唐明宗一看,微微而笑:“李彝超這小子竟然和朕耍心眼兒,借三軍和百姓來推托。你能推得了嗎,將你調離夏州是必須的。你不主動走,朕就讓人牽著你走。”
於是,後唐明宗就派遣閣門使蘇繼彥捧著詔書來到夏州,督促李彝超趕快去延州上任。李彝超仍然拒絕赴任。蘇繼彥呆了數日,威逼利誘,好話賴話說盡,李彝超就是不去延州上任。蘇繼彥無奈,隻得捧著聖旨回朝複命。
後唐明宗聽到蘇繼彥的稟報,頓時氣不打一處來。李彝超膽敢違抗聖命不奉詔,和朝廷對著幹,惱怒道:“李彝超,反啦你,朕絕不能姑息,立即起兵進剿李彝超。”
是年五月,邠州節度使藥彥稠和新任夏州知州安從進,向夏州進兵。李彝超派遣阿羅王駐守青嶺門,召集黨項諸部及蕃兵抵抗。藥彥稠率軍進至蘆關,李彝超派遣黨項軍抄掠其糧運和輜重,後唐軍在蘆關分兵,藥彥稠退守金明寨。
一日夜晚,黑夜沉沉,星光寥落。夏州城上突然燃起一堆火,火光映紅夜空。遠處響起殺聲,數千黨項騎兵向蘆關進攻。安從進遣先鋒使宋溫率軍反擊,兩軍激戰,後唐軍傷亡慘重,黨項騎兵砍殺一陣撤退。安從進下令追擊,後唐軍來到夏州城下。李彝超率軍據城防守。
藥彥稠向城頭上觀望,尋見火光照耀著的李彝超,大聲道:“大軍到此,非為攻城,誠為公移守延州。”
李彝超回道:“在下以稟明聖上,非是在下不去赴任,實在是三軍和百姓不讓在下走。”
隻聽到城頭上呐喊:“朔方王不能走—— 朔方王不能走—— 朔方王不能走——”
氣得藥彥稠咬牙切齒,無計可施。麵對壓城的大軍,李彝超斷然拒絕赴任。後唐軍遂駐軍城下,派兵攻城。
夏州城是十六國時期,大夏天王赫連勃勃於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征調十萬民工,用河底的白沙混上石灰和水,蒸土夯築而成,十分堅固,刀槍不入。赫連勃勃以此城為大夏都城,自以為將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因取城名為
“統萬城”。南北朝時期,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為太武帝拓跋燾攻取,在此置統萬鎮。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以後至唐,為夏州治所。後來,唐僖宗封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州為其治所。
從五月到七月,後唐大軍攻打了將近百天,也沒有攻破夏州城。
藥彥稠愁眉不展,安從進望城進不去。二人商討攻城對策,雲梯不好使,強攻無效,改用挖地道戰術。士兵們夜以繼日地挖地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道,等地道挖到城下位置,鏟鑿卻挖不進去。夏州城不僅城牆堅如磐石,深入地下的城基,也是堅如磐石。
李彝超針對後唐大軍遠道而來,製訂出正確的戰術,城裏采取堅固防守戰術,城外采取遊擊戰術。他預先派出萬餘騎兵,分隊四處出擊,襲擊後唐軍營寨,騷擾糧道,截斷水源。後唐大軍吃不上,喝不上,睡不上。夏州城沒打下來,將士連死帶傷,已經人困馬乏,師老兵疲。藥彥稠和安從進望著夏州城,無計可施。
李彝超領著兄弟們登上城頭,對安從進和藥彥稠道:“二位大人,夏州是貧瘠小鎮,沒有珍寶蓄積給朝廷貢賦。孤弱小城,不勞王師攻取,浪費國家糧餉。大人,你就是打下來,又得不到什麽好處。在下煩請二位大人回到朝廷,向聖上稟報,隻因祖上守此疆土,微臣何忍離開,不能去延州赴任。請朝廷恩準在下留在夏州做藩鎮,為國家鎮守疆土,若讓我出兵征伐,願開眾人之先。”
臭小子真會說。安從進在心中罵李彝超,暗暗思忖:我在延州呆得好好的,皇上非讓我和李彝超對調,你不願意走,我還不願意來呢。可皇命難違,我是不得不來。
安從進對藥彥稠道:“大軍缺糧無水,將士疲憊,無以為戰,如何是好?”
藥彥稠愁眉苦臉地道:“我軍遠道而來,糧草不給,師老兵疲,乃是兵之大忌。夏州城之堅,不妄虛傳。為今之計,退兵為上。”
安從進附和道:“將軍所言極是,在下也以為退兵是上策。”
二人商議穩妥,趕緊給朝廷上奏章,陳述戰情,請求撤軍。又奏明李彝超願為藩鎮,為朝廷鎮守疆土之意。
後唐明宗得到奏章,心中震動,五萬大軍竟然沒有攻下夏州。夏州遠離中原,道路艱難,從陝西運糧草到夏州,一鬥米一束草,其費數千文,人不堪命。又為藩部殺掠,死者甚眾。明宗無奈,隻得下詔,班師回朝。
藥彥稠和安從進接到聖旨喜出望外,立即領著殘兵敗將撤退。
李彝超站在城頭,看見唐軍撤兵,心中大喜,機會來了。轉身對眾將士道:“得讓朝廷知道我黨項的厲害,讓明宗不敢小覷我平夏。”
於是,李彝超率軍出城,追殺唐軍,大獲全勝。藥彥稠和安從進無力抵抗,後唐軍丟盔卸甲,死傷慘重,落荒而逃。
打敗後唐大軍之後,李彝超立即遣使入朝,上表請罪:
微臣罪該萬死,無意與官軍對陣,死罪死罪。微臣伏乞陛下降罪,
甘願懲處。
後唐明宗見表,十分惱怒,又氣得哭笑不得,心中暗思:大軍征討都沒打過你,朕還如何懲處呀。既然你認錯了,朕也就不和你計較了,願意呆在夏州就呆著吧。你不是請求冊封嗎,朕就冊封你。
於是下詔,授李彝超為定難軍節度使、檢校司空、加檢校司徒。
李彝超和後唐朝廷修好如初,朝貢不斷。
……………………………………………………………………………………
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一段鐵血縱橫的曆史,是一部接近正史的精彩作品。拜請新老朋友收藏,投上寶貴的票票。香廬墨客在這裏拜謝啦!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