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 頑強奮起
字數:6198 加入書籤
nbsp; 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春,唐僖宗巡幸興元之地,嗣襄王李煴因病不能隨駕,邠州節度使朱玫將其挾持到鳳翔府,脅迫宰相蕭遘等率眾臣,尊奉李煴進皇帝位。蕭遘執意不從,被罷免。朱玫進入都城長安以後,自為宰相,號令己出,又脅迫太子太師裴璩等人寫勸進表。李煴雖然推讓了五次,後來還是即位,改元建貞,尊僖宗為太上元皇聖帝。
唐僖宗得報大驚,倉皇逃往鳳翔避難,下詔各節度使討伐僭君逆臣。定難軍節度使也接到皇上的討逆詔書。
李思恭命二弟李思諫三弟李思孝領兵進討。黨項軍到達綏州,李思諫駐軍觀望,不出邊境。不久,聞李煴敗,遂回師。
朱玫命部將王行瑜帶兵追擊逃亡的唐僖宗。唐僖宗下詔封李思諫為西麵招討使,封李思孝為北麵招討使,共討逆賊。李思諫和李思孝即刻出兵。
王行瑜防守大散關,李思諫和李思孝率軍奮戰,王行瑜退往大唐峰。李思諫和李思孝引軍前後夾攻,王行瑜再敗,倉皇敗退。
王行瑜心中害怕,數次戰敗,朱玫一定殺他,心一橫,對部下校尉道:“現在我們戰敗回去,必以無功遭殺。不如殺了朱玫,與北軍迎接皇上,共取富貴。你等以為如何?”
部將紛紛回道:“我等無意叛逆。” “願遵將軍之命。”
“好,我等去找朱玫。”
於是,王行瑜率軍入京師長安,來到朱玫在和善裏的府邸,帶兵進入。
朱玫見王行瑜帶兵而來,非常驚訝,怒責:“你怎麽不去征討那些節度使,擅自進京,你反啦!”
王行瑜厲聲喝道:“我不是要反,是要你項上人頭,代你為邠州節度!”
朱玫大驚:“你真的反啦。”
“對,我等不願隨你反叛朝廷。”王行瑜言罷,揮劍刺向朱玫,然後將誅殺叛臣的喜報上報朝廷:微臣無意與逆臣朱玫反叛,以將逆臣朱玫誅殺。
唐僖宗見表大喜,立即授予王行瑜邠州節度使之職。
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保大軍節度使東方逵因病去世。李思恭遣李思孝領軍襲取,自稱留後。李思恭上表請於朝廷。唐僖宗遂授與鄜、坊、丹、瞿等州觀察使、並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同年三月,唐僖宗患病,立壽王為皇太弟,主持軍國事。三月,唐僖宗駕崩於武德殿,年二十七。
群臣認為吉王年長,應當繼承皇位。觀軍容使楊複恭道:“先皇遺言已立壽王,豈可改立。”遂率兵迎壽王,在唐僖宗靈柩前即皇帝位,是為唐昭宗。
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李思恭去世。其子早喪,孫子李彝昌年幼,眾軍以其弟李思諫繼任定難軍節度使,三弟李思孝為保大節度使、鄜坊丹翟等州觀察使。
王行瑜自恃有功於朝廷,不滿足節度使之職,上表請求任尚書令之職。並放縱部下飛揚跋扈,以武力威脅。
唐昭宗禦覽王行瑜上表,不知如何是好,問群臣:“行瑜求為尚書令,可否?”
宰相韋昭度啟奏:“昔太宗皇帝以尚書令執政,遂登大位。從此,不再授予人臣。惟有郭子儀以大功拜尚書令,終身避讓,王行瑜安可有此妄想。”
唐昭宗道:“王行瑜不得此位,何能罷休?”
韋昭度再奏:“王行瑜狼子野心,萬萬不可授予此職。可加號尚父,以籠絡其心。”
王行瑜沒得到尚書令的官職,十分惱怒,於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七月,聯合李茂貞帶兵進攻長安,殺宰相韋昭度,欲廢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掉唐昭宗。唐昭宗下詔,削奪其官爵。王行瑜領精兵五千進駐龍泉鎮,遣部將王令陶據守黎園寨。李茂貞在其西側駐紮。
李思諫和李思孝帶兵進攻黎園寨,生擒王令陶,獻於行在。
八月,唐昭宗命李克用為邠寧四麵行營都招討使,定難軍節度使李思諫為東北麵招討使,保大軍節度使李思孝為北麵招討使。二人從李克用討伐王行瑜。
李茂貞聞河東兵至,斬假子李繼鵬上表請罪。王行瑜得知李茂貞向皇上請罪,慌忙退卻,回到邠州。李克用和李思諫率軍追擊,將邠州包圍。
王行瑜自知抵擋不過李克用和李思諫,登上城頭,假惺惺地痛哭流涕,對李克用道:“我本無罪,昨殺大臣,威脅天子,是李茂貞幹的。今公討亂者,當問李茂貞。我願束身跟公回去,聽命天子。”
李克用道:“尚父何自卑?我奉詔討三賊,公是其一也。如歸國聽命者,當由朝廷決斷,老夫豈敢專行。”
王行瑜自知罪惡深重,皇上不會赦免,帶著家小,乘夜色偷偷出城,在漆黑的夜色中倉皇逃奔到慶州。部下見王行瑜逃來,假意設酒接風,趁其酒醉,將他斬殺,立即傳首京師。
李思諫和李思孝在這次平叛中都立了大功。李思孝還乘亂占領了鄜州,成為節度使。後來,李思孝以年老推薦弟弟李思敬為保大軍兵馬留後,代理節度使,不久便正式升任為節度使。
平夏部黨項自拓跋赤辭至李思諫,曆經數代,在戰亂中發展,從邊地部族酋長發展為唐朝的節度使,登上大唐王朝的政治舞台。然而,曾經輝煌的大唐王朝,一步一步走向滅亡。
朱溫曾是黃巢麾下第一大將,為黃巢起義軍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後歸降唐朝。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後梁)。
李思諫為了保存平夏黨項的利益和定難軍的實力,立即向梁稱臣。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梁太祖朱溫授予李思諫定難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
第二年十一月,李思諫病危,躺在床榻上,對族人和將領們道:“先兄繼承祖業,掌管平夏,多有建樹。我雖不才,先兄將大業授予我。今彝昌已成年,我將西歸,軍國大業交予彝昌。萬望諸公鼎力相助,保我李家大業。”
三軍遵李思諫遺命,擁立李思恭孫子李彝昌為定難軍留後。不久就得到後梁朝廷的正式任命,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授予了象征節度使權力的旄和鉞。
後梁雖然取代了唐朝,可社會並沒有安定下來。受唐末衰微的影響,中原震蕩,方鎮爭衡,擁兵將領都想自立稱雄。
朱溫稱帝後,李克用長期與朱溫交戰。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勖繼任晉王,占領太原之地,繼續與後梁混戰,爭奪黃河流域的統治權。
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二月,夏州都指揮高宗益陰謀占據夏州,獨霸一方,與部下合謀,發動兵變,執捕李彝昌,將其殺害。
夏州藩部指揮使李仁福得知李彝昌被害,率軍平定了高宗益的叛亂。定難軍的將領們迎立李仁福為帥。李仁福乃拓跋氏宗族,是李彝昌伯父,其祖世代都是夏州將領。
當年四月,梁太祖朱溫下詔,授予李仁福為檢校司空,繼任定難軍節度使。
後梁忠武節度使劉知俊,功名和威望漸盛,見梁太祖暴戾猜忍,感到不安,暗中聯係岐王李茂貞,欲擁兵自立。梁太祖得到密報,立即派兵平叛。劉知俊戰敗,投奔李茂貞。
李茂貞對他道:“非我不收留使君,實在是岐地(注)褊狹,無地安排大軍。靈夏方圓萬裏,人畜繁盛。使君可往,如有難處,我定出手相助。”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知俊心知李茂貞害怕一山難容二虎,更不想居其屋簷之下,遂抱拳施禮:“謝岐王明示,在下願往。”
於是,劉知俊率本部人馬兵進靈州。靈州守軍不識來軍旗號,趕緊關閉城門。劉知俊指揮忠武軍將靈州包圍。
李仁福得報大驚,登上城樓,見是劉知俊,問道:“使君駐守忠武,因何兵圍靈州?”
劉知俊道:“我因無處安軍,借靈州一用。公若知趣,早早將城讓與我,我定與公相安無事。”
李仁福道:“使君所言大錯,無處安軍,就侵占我靈州?”
劉知俊晃晃馬鞭,指著李仁福道:“天下之地,莫非王土,有德者居之。靈夏地廣萬裏,公何惜一靈州耶?”
李仁福心中不滿,喝道:“靈州乃我祖業,曆代相傳,豈能拱手相讓。”
“哈哈哈。”劉知俊大笑,“天下誰人不知拓跋氏乃山野蠻族,公的祖業不過是曆代皇上所賞賜的,就連你族的姓氏都是皇上賞的。我替公羞,不知公到底應該姓什麽?哈哈哈。”
李仁福惱怒,大喝:“你休得無理。皇上所賜,因我祖護國有功。”
“好一個護國有功?”劉知俊嘿嘿冷笑,“既然你不識時務,別怪我無情!”馬鞭指向城頭:“諸軍聽令:攻城!”
忠武軍立即衝向靈州城。李仁福率軍抵抗。
兩月過去了,劉知俊沒有攻下靈州,死傷慘重,遂撤靈州之圍,離城三十裏紮營,派人向岐王李茂貞求援。李茂貞與濬寧節度使李繼徽、涇原節度使李繼鸞,遣使到太原,請晉王李存勖出兵攻夏州。
李存勖令振武節度使周德威,率五萬軍兵,自麟府向西渡過黃河,奔夏州進軍。李茂貞遣岐軍向夏州進發,以成合圍之勢。
李仁福得報,命次子李彝超守靈州,親赴夏州指揮,並向梁太祖告急。梁太祖遣供奉官張漢玫、國禮使杜廷隱帶著聖旨去夏州,到達石堡寨時,聽到晉軍和岐軍來了,杜廷隱率三百護衛兵星夜兼程,馳入夏州。
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七月,晉師、岐師將夏州合圍。
李仁福缺少兵力,偕同杜廷隱、張漢玫與指揮使張和、李君用率夏州軍民奮勇抵抗,晝夜堅守,不敢懈怠。
李仁福堅守一個多月,再遣使向後梁告急。朱溫派遣夾馬指揮使李遇、劉綰率濮延軍直趨銀州、夏州增援,截斷晉軍和岐軍歸路。李仁福見後梁援軍到,打開城門,率軍出擊。前後夾擊,大破晉軍和岐軍。周德威敗退,李茂貞和劉知俊倉皇逃走。
梁太祖非常高興,下詔嘉獎李仁福戰敗晉軍和岐軍,授予李仁福檢校太保,同平章事。
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一月,加李仁福檢校太尉。
梁末帝乾化三年三月,李仁福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隴西郡王。
梁龍德二年(公元922年)二月,晉王李存勖派兵圍攻梁德勝鎮。梁末帝征諸道軍赴援。李仁福得詔,立即獻戰馬五百匹助戰。傳令三軍:集結待命,隨時出征。
正當李仁福調集大軍準備增援梁軍時,探馬回報戰情。他聽完,身子一顫,驚得目瞪口呆……
注 岐地:古邑名,在今陝西岐縣東北。
……………………………………………………………………………………
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一段鐵血縱橫的曆史,是一部接近正史的精彩作品。拜請新老朋友收藏,投上寶貴的票票。香廬墨客在這裏拜謝啦!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