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章 可恥的兒皇帝

字數:3890   加入書籤

A+A-


    nbsp;   遼國又稱契丹,源於東胡。北魏以來,在遼河一帶遊牧。唐朝以其地置鬆漠都督府,並任契丹首領為都督,自此而盛。其地北接室韋,東鄰高麗,西界夷國,南至營州。其族分八部,各部有大人,常推一大人為王,建旗鼓統之,三年則以次相代。唐末,迭刺部首領耶律阿保機,滅七部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建立遼國,於唐天祐四年稱帝。耶律阿保機死後,子耶律德光即位,是為遼太宗。

    桑維翰到達遼國後,向遼太宗呈上乞兵求助表章。遼太宗見表心中大喜,答應了石敬瑭的出兵請求,遣使下詔回複,約定中秋出兵。

    後唐末帝得報遼國將出兵增援石敬瑭,多次遣使督促張敬達進攻。石敬瑭閉城不出,固守待援。張敬達督軍攻城。戰鬥異常激烈。石敬瑭站在城頭,冒著利箭和飛石指揮。將士們受到鼓舞,士氣大增。

    六月,北麵招收指揮使安重榮投向石敬瑭,率本部軍馬進入太原城。七月,代州指揮使安元信欲謀殺代州刺史張郎,事泄,率一軍投奔西北麵先鋒指揮使安審信,二人帶領五百騎兵來歸。八月,懷州彰德軍使張萬迪率一千騎兵來降。

    石敬瑭見眾軍來投,大喜,軍威大震。

    後唐清泰三年、遼天顯十一年(936年)九月,遼太宗親率大軍五萬,自雁門關南下,長驅直入,兵進忻州。大軍蜿蜒數十裏,旗幡和騎兵不絕,徑抵晉陽虎北口。

    遼太宗先遣使者對石敬瑭道:“我欲今日便破後唐軍,不知可否?”

    石敬瑭趕緊派人稟告:“皇帝赴難,必要成功。後唐軍力甚厚,可於明晨商量破敵之計,未為晚也。”

    使者還沒到遼軍大營,遼太宗命遼軍向後唐軍進攻。張敬達和楊光遠的大軍在西山下慌忙列陣,還沒列成陣勢,其部將高行周、符彥卿所率騎兵被遼軍伏兵截斷,領著敗兵逃竄。張敬達和楊光遠的大軍見前軍敗退,也隨著逃跑。遼軍追殺,後唐軍死傷萬人。

    當夜,石敬瑭出太原城北門,與遼太宗會麵。遼太宗挽著石敬瑭的手道:“恨會麵之晚。”

    石敬瑭問道:“皇帝遠來,士馬疲倦,立即與唐軍大戰而勝,何也?”

    遼太宗道:“開始我想唐軍必斷雁門諸路,在險要處設伏兵,阻止我軍。派人偵查,竟然全無伏兵。我軍長驅直入。大軍士氣旺盛,銳不可當,乘此出擊,是以致勝。”

    石敬瑭歎服,與遼太宗以父子相論。石敬瑭生於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遼太宗生於唐天複二年(公元902年),石敬瑭長於遼太宗十歲,竟然認遼太宗為父。

    遼軍在晉安寨與石敬瑭會師,將退守的張敬達軍包圍。

    後唐末帝急令後唐諸軍向晉安寨進軍,並親率三萬大軍,共救張敬達軍。下詔隨駕諸軍都部署、樞密使趙延壽分軍到達西湯(今山西湯鎮),又詔魏博節度使範延光統本軍二萬人屯駐遼州。幽州節度使趙德鈞領所部萬餘人,從上黨吳兒穀出兵,在團穀口與其子趙延壽大軍會合。

    趙延壽摒退左右,對趙德鈞道:“父親,兒觀唐祚已盡,不可助其殘喘。今遼兵大進,其勢強盛,不可與之爭鋒。我應按兵觀變,以圖大業。”

    趙德鈞道:“我兒所言極是,我也見後唐氣數已盡。今有兵者,皆可自立為王,我父子焉能不為王者。”

    “對,父親所言極是。”趙延壽歡喜,“我父子皆可為王,在此一舉。”

    父子二人同謀已定,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欲趁國危自立,遂逗留不進,靜觀事變,且與相距百裏的張敬達軍不通信息。

    是年十一月,遼太宗對石敬瑭道:“我三千裏本來主持公道,事須必成。觀你體貌恢廓,識量深遠,真國主也。天命有屬,時不可失,冊封你為天子。”

    石敬瑭聽了心中大喜,卻假意推卻。部下諸將及三軍勸請繼帝位。石敬瑭才接受,遂命在晉陽城南築壇。

    遼太宗作冊書,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自解衣冠授與石敬瑭。於是,石敬瑭身穿契丹服飾,即皇帝位,是為後晉高祖。改元天福。

    晉安寨被圍數月,張敬達大軍多次突圍未果,糧斷援絕,軍心動搖。張敬達下令固守待援。

    楊光遠對張敬達道:“這樣等待下去,人馬都完了,不如奮命血戰,十得三四,勝似坐以待斃。”

    張敬達道:“兵之大事,不可莽撞,再等等吧。”

    楊光遠無奈步出大帳,心中焦急,仰天長歎:“大軍完啦。”

    第二天,楊光遠又來見張敬達。張敬達坐在帥椅上,閉目養神,若無其事。

    楊光遠一見,怒火中燒,心中恨道:數萬大軍懸於強敵刀下,如待屠羔羊,主帥竟然不急!見張敬達不備,抽出寶劍,猛地刺去。寶劍正中張敬達的咽喉,一股鮮血噴出。張敬達忽地睜開眼睛,抬手指向楊光遠。楊光遠用力刺劍,張敬達倒下去。

    楊光遠召集眾將,對他們道:“兩軍交戰,帥為主。張敬達身為主帥,即無卻敵之策,又無禦敵之法。我已將他殺了,我等困守待斃,不如投遼,尚能活命。”

    諸將紛紛道:“對,我等投遼去。”

    楊光遠帶著諸將投降遼太宗。遼太宗將五千匹戰馬留下,送回遼國,將後唐軍交給石敬瑭管轄。

    石敬瑭和遼太宗揮師南下。後唐援軍不戰先逃,投戈棄甲,自相踩踏,掉進山穀的人不計其數。趙德鈞父子和諸將自團柏穀向南逃奔,來到潞州。

    潞州節度使高行周從北方逃回,見趙德鈞和趙延壽在城樓上,對趙德鈞高喊:“我與大王同鄉人,以忠言相告,城中沒有一鬥糧食可食,請大王速迎車駕,自圖安身之計,不然後悔不及啊。”

    遼太宗和石敬瑭率軍追擊到潞州,趙德鈞和趙延壽出城,向遼太宗投降。

    後唐末帝得知晉陽寨被攻破,大軍潰退,遂下令移軍到河陽。眾將建議末帝固守河陽。

    符彥饒和張彥琪啟奏:“此城不能固守,宜回洛陽,整軍退敵。”

    遂退回洛陽,尋地布陣。卻無人敢領軍對敵。

    末帝無望,與皇太後曹氏和前來投奔的遼國讓皇帝耶律倍自焚,後唐遂亡。

    石敬瑭入洛陽,遂割燕雲十六州於遼國,年獻帛三十萬匹,並稱遼國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

    後晉王朝建立,李彝殷立即上表歸順。

    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正月,後晉高祖石敬瑭下詔,李彝殷繼續擔任定難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

    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一段鐵血縱橫的曆史,是一部接近正史的精彩作品。拜請新老朋友收藏,投上寶貴的票票。香廬墨客在這裏拜謝啦!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