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章 遼國討伐後晉

字數:5656   加入書籤

A+A-


    nbsp;   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六月,石敬瑭崩,遺命宰相馮道與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檢校都尉景延廣等承顧命,以齊王石重貴為嗣。石重貴在景延廣等大臣的擁戴下,於柩前即皇帝位,史稱出帝。石重貴原為石敬瑭侄子,父早亡,收為養子。石敬瑭稱帝後,他先後任太原留守,金紫光祿大夫、太原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為齊王。

    出帝石重貴繼位後,擺在麵前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向遼國稟報。在他繼位之前,遼國因扶立高祖石敬瑭為帝有功,挾持中原,勒索無度,虎視眈眈。後晉朝野內外危機四伏,南麵有割據稱王的吳越、後蜀、南唐等,朝廷大臣各懷心事,圖謀不軌。加之蝗旱災荒,餓殍遍野,民怨沸騰。出帝石重貴想擺脫遼國的控製,又無計可施,成天愁眉不展。

    景延廣建議:“向遼主耶律德光稱孫,不稱臣,以長我晉朝之威。”

    出帝石重貴想想,道:“妙,此計甚妙。就依愛卿所言,稱孫不稱臣。”

    於是,出帝石重貴擢升景延廣為同平章事,掌握朝中大權。

    是年七月,石重貴派遣金吾衛大將軍梁言、判四方館事朱崇節出使遼國。遼太宗耶律德光禦覽後晉國書,見“孫”不見“臣”,心中氣憤,遣客省使喬榮來後晉責問。

    景延廣有勇無謀,狂妄自大,見喬榮作為遼國使臣回來,十分氣惱,讓出帝將喬榮下獄。因喬榮是隨趙延壽投降遼國,於是對出帝建議:“凡是降遼而在晉境內的人,全都殺掉,奪其貨物。”

    眾大臣紛紛啟奏:“遼國有功於晉,切不可負。”

    石重貴見大臣們反對,隻得將喬榮釋放。

    景延廣兩眼斜著對喬榮,傲慢地道:“你回去,告訴戎王:先帝則聖朝所立,當今聖主則我國自主冊封。為鄰為孫則可,無稱臣之理。”

    喬榮返回遼國,俱實向遼太宗稟奏。

    遼太宗聞奏,怒火中燒,產生南伐之意。

    後晉天福八年(公元943年)九月,綏州刺史李彝敏想取代李彝殷,暗中連結夏州衙內指揮李崇斌,欲襲擊州城。李彝殷得到密報,擒獲李崇斌,將其斬首,出兵襲擊李彝敏。李彝敏兵敗,丟棄二百七十口親人,與弟弟李彝俊等五人,投奔延州。

    延州節度使何建將他們押送後晉朝廷。

    李彝敏辯稱:“沒有什麽大事,隻是與兄彝殷偶起猜嫌,相互攻擊而已。”

    李彝殷得知李彝敏在後晉朝中,立即上表:

    衙內都指揮使李崇斌等五人作亂,當時收擒已處斬。綏州刺史李彝

    敏擅將兵士,直抵城門反叛。遂遣將士反擊。李彝敏知不能成功,與弟

    等五人逃亡朝廷。望朝廷明鑒,以正國法。

    出帝石重貴下詔:

    彝敏潛結凶黨,顯恣逆謀,骨內之間,尚興屠害,皇恩照臨之內,

    難以含容。

    遂李彝敏等人綁縛,遣軍押送到夏州,令李彝殷斬之。

    李彝殷奉詔命,將李彝敏和李彝俊等五人斬首,以警示蕃部懷有異心之人。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麵對遼國的威脅,戰事一觸即發。景延廣對即將燃起的戰火,不做準備,竟然口吐狂言:“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笑天下,當成後悔矣!”

    遼太宗聞言火冒三丈,怒道:“狂妄之徒,朕要不教訓教訓孫子君臣,真要讓天下取笑朕也!”

    遂於遼會同六年(公元943年)十二月,駕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與群臣商議討伐後晉事宜。

    南院大王耶律吼出奏:“臣啟我主,重貴小兒目無皇上,藐視我大遼,景延廣竟敢口出狂言。若不出兵征討,皇上威嚴何在?大遼國威何在?”

    降臣趙延壽連忙奏道:“南院大王所言極是,此時,南朝正遭饑荒,國用困竭。此乃天賜滅晉良機,且不可錯失。”

    “好。”耶律德光看看群臣,信心滿滿地道:“即日起,伐晉。”

    遂命趙延壽、趙延昭、安瑞、解裏等為前鋒,率軍五萬,由滄州、恒州、易州、定州分東西兩路而進。遼太宗親率十萬大軍殿後。

    後晉開運元年(公元944年)一月,東路趙延壽軍攻陷後晉貝州,所部屯兵南樂。遼太宗牙帳設於元城。西路軍破代州,進軍忻州。

    出帝石重貴得到遼國進兵攻陷州城的戰報,立即遣桑維翰使遼,欲修舊好。

    遼太宗斷然拒絕,遂複書:已成之勢,不可改也。

    出帝石重貴見請和遭拒,慌忙調兵遣將,部署防禦。並親率六師進駐澶淵。景延廣為上將,凡是六軍進退皆出其心中之意,連出帝也不能製約,諸將對其忌恨又畏懼。

    遼太宗率軍來到城下,景延廣下令不許出戰。遼太宗派人對城上喊話:“景延廣喚我來相殺,何不急戰!”

    遼軍屯營數日,後唐軍仍閉城不戰。遼太宗見景延廣據城不出,隻得退軍北歸。

    有的將領見景延廣不敢出戰,私下裏道:“昔日與遼國絕好,言何勇也;今遼軍來到,氣何怯也。”

    出帝石重貴擔心景延廣難以製約,遂罷其兵權,授予洛都留守、兼侍中。

    二月,遼太宗率軍包圍戚城,遣麻答進兵河東,會合楊光遠軍,搶占渡馬家口。麻答派步兵修築營壘,騎兵萬人守於外,掩護大軍渡河。後晉侍衛馬都指揮使李守貞,率軍疾趨馬家口阻截。李守貞等遼軍半渡之時,下令出擊。遼軍潰敗,溺死甚多,營壘被摧毀。

    遼太宗棄元城,在頓丘(今河南浚縣北)設伏。晉軍因雨未出,伏擊落空。遂乘夜退軍三十餘裏,隨後撤兵北歸。

    遼軍撤退後,出帝石重貴立即遣軍收複失地,調整部署。命劉知遠為北麵行營都統,杜重威為都招討使,統領河南、河北、山東諸地防務。命高行周駐軍澶州,遣李守貞討伐楊光遠叛軍。李守貞攻破青州,斬殺楊光遠。

    李彝殷得知遼國進攻後晉,感念出帝擒獲反臣之恩,率四萬西夏軍兵自麟州渡過黃河,向遼國西境的勝州、豐州進軍,以牽製遼國。

    出帝石重貴得到夏州節度使李彝殷出兵攻遼,非常高興,心中不勝感激,立即下旨,授李彝殷為遼國西南麵招討使。

    遼國魯國公韓延徽請軍,迎擊夏軍。李彝殷見遼軍來,不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與接戰,率軍撤退三十裏,安營紮寨。韓延徽見夏軍紮寨,也下令停止進兵,結營與夏軍對峙。

    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一月,遼軍二次南下,分兵攻掠邢州(今河北邢台)、磁州(今河北磁縣)、洺州(今河北永年),攻入鄴都境內。後晉張從恩、馬全節、安審琦率軍於安陽河南岸列陣阻截遼軍。

    後晉義成節度使皇甫遇和濮州刺史慕容延超,率千騎來偵察遼軍,至鄴都突遇遼軍。後晉軍寡不敵眾,且戰且退,至榆林店。遼軍追至,皇甫遇和慕容延超率軍力戰,交戰百餘回合。皇甫遇的戰馬被流箭射中,他躍地步戰。晉將安審琦率騎兵過安陽河救援。遼軍遂撤師北去。

    三月,遼軍攻陷祁州,殺祁州刺史沈斌。後晉杜重威率李守貞、馬全節、安審琦、皇甫遇諸軍赴定州。攻克泰州、克滿城、收複遂城。

    杜重威得到密報,知遼國大軍將至,便和李守貞商議:“我師糧運不繼,深入敵境,而逢大敵,勝敗未卜。不如退還泰州,觀其兵勢強弱再用兵。”

    李守貞等將軍認為很對。杜重威遂下令撤軍,剛到泰州南麵,趙延壽前鋒軍殺來,遼太宗親率五萬騎兵隨後跟到。兩軍混戰,殺得天昏地暗。後晉軍支持不住,杜重威率後晉軍敗退陽城(今河北清苑西南)白團衛村,下鹿角為營。

    遼軍鐵騎追趕,將後晉軍包圍,切斷糧道。

    是日,東北風刮起,風勢越來越大,漫天揚塵,吹折大樹。

    遼太宗坐在車裏,對眾將道:“漢軍皆來,隻剩這些殘兵,今日可生擒,然後平定天下。”下令命鐵鷂軍下馬,拔除後晉軍鹿角,變騎兵為步兵進攻。

    後晉軍士大呼:“招討使何不用兵,令士卒白白送死!”

    諸將紛紛請示杜重威出擊。

    杜重威道:“等大風稍慢,觀其進退。”

    李守貞道:“此風助我也,敵眾我寡,黒風之內,莫測多少,敵不知我軍底細。若等風止,我輩就沒有活著的了!”

    不等杜重威下令,李守貞高呼諸將:“就此殺出,更待何時!”

    張彥澤、藥元福、皇甫遇等率精騎逆風迎戰,殊死拚殺。符顏卿率萬餘騎兵橫擊遼軍。

    風勢更加猛烈,天昏地暗,猶如黑夜。

    遼軍借風之勢,向前衝殺,如入無人之境。狂風中,遼軍隻覺得身首異處。後晉將士各個如下山猛虎,嗜血拚殺,轉敗為勝。遼軍節節潰敗,奪路而逃。

    遼太宗坐在轎車裏,得報大軍敗退,喝令將士衝殺。威嚴的聖命被狂風刮得渺無聲息。他見大勢已去,無力扭轉戰局,隻得讓馬夫駕車快跑。

    “耶律德光,哪裏逃——”

    “活捉耶律德光——活捉耶律德光——”

    昏天黑地中,響起後晉軍的怒吼。嚇得遼太宗心驚膽戰……

    ——————————————————————————————————————

    西夏風雲藝術地再現了一段鐵血縱橫的曆史,是一部接近正史的精彩作品。拜請新老朋友收藏,投上寶貴的票票。香廬墨客在這裏拜謝啦!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