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章 李元昊繼位
字數:5328 加入書籤
聽到翟符守榮的問話,猛將道:“我乃西平王之子李元昊。”
翟符守榮低下頭,“在下沒想到王子如此英勇,被俘無憾。”
李元昊智取涼州,派軍駐守,得勝回京。李德明得報大喜過望,親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收降瓜州回鶻之後,西夏國土連成一片。
李德明雄心勃勃,欲大展宏圖,再創輝煌,加緊立國稱帝的步伐。但壯誌未酬,卻在宋明道元年(公元1o32年)十月卒,時年五十一。
李德明是在李繼遷兵敗涼州,諸蕃叛離,黨項危亡之際即位。改變其父四麵征伐的策略,上表遵從遺言,與宋朝議和,與遼修好,使西夏修養生息,三十年無戰事。西夏東接遼國,南扼蒼耳,北城懷遠,西拔甘州、涼州,疆域開拓千裏。西夏之業,蓋建於此。
宋仁宗得夏使告哀,輟朝三日,同皇太後乘輿至幕殿,身著素服,為李德明舉哀。宋朝贈其為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並派遣開封府判官度支員外郎朱昌符為祭奠使,六宅副使內侍省侍押班馮仁俊為副使,來到興州吊唁,賜贈喪禮絹七百匹、布三百匹,附帶賜贈上等好酒、米、麵等物品。
李元昊繼位後,追父王諡號“光聖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李元昊以太子身份,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是年二十九歲。宋朝立即授其特進、檢校太師兼侍中、定難軍節度、夏銀綏宥靜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西平王。以工部郎中楊告為旌節官告使,禮賓副使朱允中為副使,前往興慶府府,宣讀冊封詔書。
李元昊聽臣下稟報宋朝官告使來了,老大不願意,不稀罕宋朝授予的官職,更不願意對宋朝稱臣,就帶著隨從打獵去了,將宋使曬在一邊。
楊告和朱允中天天到王宮來找李元昊,侍臣告訴二人:“西平王不在宮中。”
兩人左打聽右打聽,也沒見到李元昊。兩人著急了,眼看著春季要過去了,到西夏好幾個月了,連人影都沒見到,無法完成使命,怎麽向皇上交差。
野利仁榮看到宋使急的如熱鍋裏的螞蟻,為宋夏交好的長久之計著想,就對二使者道:“西平王在賀蘭山打獵,在下陪官告使前往。”
楊告和朱允中隻得屈尊大宋朝旌節官告使的身份,隨野利仁榮到獵場。李元昊見老先生將宋使領來了,不得已和二人見麵。
楊告見到李元昊心中驚異,真是後生可畏,非等閑之輩。心生喜歡,怪不得回鶻可汗陣前要招人家為婿。喜歡歸喜歡,他是大宋朝的官告使,於是擺出上使的儀態,對李元昊道:“大宋朝旌節官告使奉旨前來為西平王宣詔,請西平王回府升殿,我等宣讀詔書。”
李元昊不卑不亢地道:“不用回府了,就在這吧。”
楊告不滿:“在這宣讀詔書,似有不妥。”
李元昊斜了楊告一眼,“有何不妥,你宣召,我聽著不就完了嗎。”
聽李元昊的話語有鄙薄之意,楊告沒再堅持回府搞隆重的宣詔儀式,知道李元昊年輕氣盛,高傲自用,怕他一時生氣再跑了,沒地方找,獵場就獵場吧。
楊告整理一下衣冠,站定,畢恭畢敬地雙手擎著聖旨,對李元昊道:“聖旨到,聽宣。”
李元昊遠遠地站著,無動於衷,不但沒跪下,好像一點兒反映都沒有。
楊告心裏憋著一肚子火,知道李元昊不拿宋使當回事,無奈地提高了嗓門,“李元昊,聖旨到。”
李元昊還是在那站著,沒事似的翻著眼睛,不知道在看什麽。
朱允中對李元昊一抱拳,“請西平王跪聽宣讀聖旨。”
“啊?聽聖旨還得跪下?”李元昊故意打馬虎眼。
朱允中對著東方恭敬地抱拳作揖:“聽皇上的聖旨必須跪下。”
李元昊不屑地斜了朱允中一眼:“我黨項沒有這個規矩。”
楊告心知肚明李元昊在找借口,恨不得咬李元昊一口,以解心頭之恨,這大宋朝官告使當的窩囊。他再也忍不下去了,厲聲道:“大宋朝的臣民,上至諸王三公,下到黎民百姓,聽旨宣詔,都要跪下,以示皇恩浩蕩,皇權至上。”
李元昊笑笑,對楊告行一黨項撫胸禮,“本王年紀輕,又在西夏長大,不知道你們宋朝有這麽多規矩。”
楊告這個氣呀,誰人不知誰人不曉,臣民對皇上要跪拜。“現在西平王已知大宋朝的規矩了,就請跪下聽宣。”
李元昊不滿地道:“那是你們宋朝的規矩,在我西夏就免了。宣吧,我聽著。”
楊告再也忍耐不住滿腹的怒火了,氣呼呼地道:“你家先王奉大宋為正統,稱臣納貢,久受皇恩。你雖年輕,不會不知道吧?”
李元昊心安理得地道:“那是先王的事,本王要改改。”
楊告無奈地看著李元昊:“依然西平王不跪聽宣詔,我等隻好回朝複命了。”
野利仁榮怕事情鬧大,不好收拾,以眼示意,請李元昊跪下。李元昊對野利仁榮十分尊重,才老大不情願地跪下。楊告匆忙地宣讀了詔書,將詔書塞給李元昊。
李元昊騰地站起來,將詔書甩在地上,憤憤地對野利仁榮等大臣道:“先王真是失策,我們有如此廣大強盛的國家,卻要向別人下跪稱臣,這樣的事我再也不幹了。”說完,甩手走了,把楊告和朱允中曬在一邊。
野利仁榮趕緊去追李元昊,“西平王息怒,聽老臣一句話。自古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何況是宗主國的使臣,人家大老遠來的,再怎麽不高興,也得設宴招待招待,讓人家吃飽飯再走。”
李元昊道:“好吧,看在老先生的麵子,給宋使準備點飯菜,吃完了趕緊打走。”
野利仁榮又道:“宋朝對咱們西夏很關照,為兩國關係著想,老臣請西平王陪宋使吃個飯。”
李元昊對野利仁榮點點頭,“就依老先生。”
野利仁榮右手撫心窩,對李元昊施黨項禮:“老臣謝西平王。”
李元昊扶住野利仁榮,“小王謝老先生輔佐。”
宴會開始了,李元昊專席自大,自已坐在上主位。把楊告和朱允中安排在下位子。
楊告不坐,對李元昊道:“西平王如此對待上國使者,這事要是傳出去,恐有損於西夏的聲譽吧?”
李元昊笑了,無不譏諷地道:“本王忘了貴使是宋朝來的,你要坐這,你就坐這。”說完,對身邊的侍臣耳語了幾句。
楊告坐在了上位子,吃了沒幾口,就聽到叮叮當當的打造兵器的聲音,嚇得他一哆嗦,連忙正正身子,掩飾恐慌,裝作沒聽見,埋頭吃飯。
第二天,楊告趕緊帶著朱允中走了。
宋朝使者走了沒幾天,遼國使者來了。遼興宗派遣宣徽南院使朔方節度蕭從順、潘州觀察使鄭文囿,於遼重熙元年十一月到達興慶府,冊封李元昊為夏國王,賜良馬三十匹,精甲兩副。
李元昊看到遼國的冊封,心中少許安慰,隆重地中接待了遼國使者。
作為一國君主,卻要跪下接受別國的冊封,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李元昊。對於宋使,他雖然擺出一副高傲的姿態,作出抗爭,最後還是跪下了。雖然他也不願對遼國稱臣,但清楚遼國對西夏的作用,自爺爺到父親,遼國都是西夏的靠山。北依遼國,南抗大宋,這是西夏的立國之策。
李元昊越想這些事越氣憤,不僅要跪拜別國,連使用的年號都是宋朝的,我堂堂大夏,何來自尊!如何立國稱帝!而且宋朝的這個“明道”年號還犯了父王的名諱。
於是,李元昊下令取消宋朝的“明道”年號,改“明道二年”年號為“顯道元年”,在西夏地區實行。
西夏老臣楊守素啟奏:“西平王,老臣認為‘顯道’之年號乃脫胎於宋朝的年號。王者神武立功,德威禦眾,必須建元表歲,以示維新。國家累世經營,規模宏遠,猶遵中國舊號,豈能彪炳立國稱帝之鴻業,昭示區宇”
李元昊聽後深深地點頭,“老愛卿所言有理,那就改‘顯道’三年為‘開運’元年,大赦天下。”
野利仁榮聽說改元為“開運”,急急忙忙來見李元昊,啟奏道:“臣聞改元‘顯道’為‘開運’,老臣以為不妥。‘開運’年號乃五代時期後晉之亡國年號。請吾王深思。”
李元昊一聽,感到懊悔,心想這個年號太晦氣,連忙道:“開運即為亡國之號,當不為用。請問老先生,我大夏用何年號為好。”
野利仁榮想了想回奏道:“以老臣之見,當用‘廣運’為好。”
李元昊問:“廣運作何解釋?”
野利仁榮回奏:“廣者,寬闊、宏大、遠大貌,《後漢書·和帝紀論》載:‘是以齊民歲增,辟土世廣’;《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運者,命運、運氣、國運也,晉朝陶淵明《自祭文》:‘識運知命’,唐朝杜甫《詠懷古跡》詩雲:‘運移漢祚終難複’。廣運者,廣大恒久之國運也。”
“好好好,還得是野利老先生。”李元昊十分歡喜,“就用‘廣運’年號。”
,精彩!
(m.. = )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