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章 稱帝準備

字數:6034   加入書籤

A+A-


    瓜、沙、肅諸州,地方二千餘裏,其地本唐朝歸義軍之地,唐大曆時期陷於吐蕃。宋建隆時期,節度使曹元忠以州內附,子孫世主軍事。

    宋景祐三年(公元1o36年),李元昊利用東界和南界相安無戰事之機,率大軍西征,戰敗肅州回鶻,會同瓜州曹氏,攻占沙州回鶻,駐兵鎮守。回師之際,率軍沿阿幹河北上,進攻蘭州諸羌,進軍到馬銜山,修築凡川、瓦川兩城,留兵鎮守,以此切斷唃廝囉、諸羌與宋朝的聯係。

    李元昊完成西征,控製其地,掃清西夏大後方,又平吞漠北。從此,無後顧之憂,專心用兵中原。

    李元昊站在賀蘭山上,腳下是氣勢雄偉,萬馬奔騰般的山巒;前麵是巨龍一樣的黃河,浪濤洶湧,滾滾向前;遠處一片勝似江南的平原,美不勝收;極目之處是浩瀚的大漠,遼闊蒼莽。他的心潮如濤濤的黃河,不能平靜。他要改變俯稱臣、仰人鼻息的地位,建立一個強大的、自主的國家,完成父王未竟的事業。

    李元昊對群臣道:“黨項和蕃族世居山林辟野,落後而鬆散。我要帶領你們創立一個國家。既要保持黨項和蕃族的本色,又要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使西夏成為一個強大的自主的國家。”

    大臣們十分激動,給李元昊深施一禮:“西平王高瞻遠矚,臣等盼望這樣的大夏國早日到來。”

    於是,李元昊開始了有步驟的立國準備。

    擴建都城,升州郡。

    李元昊將興州升為興慶府,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官廨、樓閣、廟宇,在城牆外挖護城河。興慶府的營造模式完全仿照唐都城長安和宋都城開封府形製,興慶府建有宮城和外城,宮城內修建皇宮、園林、皇家手工作坊等。外城為民居,街道方形,街路較寬,並建有寺廟、商鋪等。外城呈長方形,周長十八裏,東西長,南北短。東西各一門,南北各兩門,門上建築城樓。東門:清和門,西門:鎮遠門;南門:光化門,南薰門;北門:振武門,德勝門。護城河寬十丈,引唐來渠之水,四時不竭。

    此時的西夏已經擁有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靈州、鹽州、會州、勝州、甘州、瓜州、沙州、肅州,並將新攻占的石堡、洪門等四個堡鎮升為洪州、定州、威州、龍州。又以肅州為蕃和郡;甘州為鎮夷郡,置宣化府。疆域空前,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裏,國力強盛。

    學習中國朝政,設立官製。

    按照宋朝的朝政管理國家,建製設置官署,立文武班,設立了中書省、樞密院、三司、禦史台等。中書省為秉承皇帝意旨、掌管機要、布政令、管理大臣奏章、民事、以及對外事宜。樞密院掌管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令等。三司掌管朝廷財政、錢穀出納、鹽鐵農商、戶籍、賦稅等。禦史台掌管糾察官邪、嚴肅綱紀、管理祭祀、朝會、獄事。

    設立開封府,專管興慶府事宜。此外,還設立了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苑、文思院、蕃學院等。

    這些官署的官員可以由黨項人擔任,也可以由漢人擔任,選取賢者而用。李元昊設立官職相仿遼國的一國兩製,凡是仿效宋朝設立的官職,漢人和黨項人都可擔任,如中書令、樞密使、宰相、禦史大夫、侍中、太尉等;黨項傳統部落組織的官職,隻能由黨項人擔任,如寧令、饃寧令、丁盧、丁弩、素齎、祖儒、呂則、樞銘等。

    置軍司,益邊防。

    李元昊根據國土的特征和邊界周邊國家的情況,以黃河為界,劃分左右廂,設立十二個監軍司。左廂:神勇軍司、祥祐軍司、嘉寧軍司、黑山威福軍司、靜塞軍司、西壽保泰軍司;右廂:朝順軍司、白馬強鎮軍司、卓囉和南軍司、甘肅軍司、黑水鎮燕軍司、西平軍司。每個監軍司設立都統軍、副統軍、監軍使各一員,以貴戚豪酋領其職,下設蕃落使、防禦使、都押牙、指揮使、左右侍禁官等職位,部分蕃漢,皆可充任。

    自河北至午臘蒻山部署七萬軍兵,以備遼國;河南洪州、白豹、安州、鹽州、天都、羅落、惟精山部署五萬軍兵,以備宋朝的環州、慶州、鎮戎、原州;侑州部署五萬軍兵,以備宋朝鄜州、延州、麟州、府州;甘州部署三萬軍兵,以備西蕃和回鶻;賀蘭駐軍兵五萬、靈州駐軍兵五萬、興州和興慶府駐軍兵七萬,為總鎮守及護衛興慶府。

    整頓軍隊,製定軍製。

    西夏民風強梗,居多耐寒暑忍饑渴,而性惡雨雪。其部族一家號一帳,小族數百帳,大者千餘帳。故製:年登十五為丁,每有戰鬥,隨族之大小出丁助陣。

    李元昊根據軍隊的作戰方式、裝備、技能,將夏軍分為禦林軍、鐵騎軍、步跋子軍、潑喜軍、強弩軍,特種軍。

    禦林軍選取黨項貴族子弟善於弓馬之人充當,一共五千人,分為六支,所以號稱禦園內六班直。

    鐵騎軍又叫“鐵鷂子軍”,選用最優良的戰馬,選取最善戰的勇士,馬和人皆穿戴優良鎧甲,三匹馬連在一起,是夏軍最精銳的部隊。

    步跋子軍是夏軍的精銳步兵,作戰主力軍,主要由橫山地區的黨項人組成,此地的黨項人驍勇善戰,跋山涉水,如履平地。

    潑喜軍就是砲兵,編製二百人,將旋風砲架在駱駝鞍子上,射拳頭大的石球,攻擊敵軍。

    強弩軍選取善射的軍士組成,西夏人善製強弩和弓箭,而且特別優良,優良的強弩軍遠距離射擊敵軍,給敵軍造成殺傷力和威懾力。

    特種軍分兩種,一種是由俘虜組成,叫“撞令郎”,兩軍作戰時,先派撞令郎衝鋒陷陣,作為人盾,減少黨項人的傷亡。另一種叫“擒生軍”,其任務是在戰場上撲捉俘虜,打掃戰場,由夏軍中年老體弱的軍兵擔任。

    為及時應對戰事,規定:每有戰事於西,則自東點集軍隊而西;戰事於東,則自西點集軍隊而東;中路則東西皆集。凡是調動軍隊,兵出戰,則以銀牌召部長麵受約束。出現戰事報警,晝則舉煙揚塵,夜則篝燈為號。

    規定民族形象,突出黨項民族的特征。

    衣冠式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李元昊為了彰顯西夏國和黨項民族形象,采取三項措施。

    先,皇族改姓。李元昊最憎惡的就是自己的姓,他常常自言自語:“我家先人本來姓拓跋,到了唐代被授予國姓李,爺爺名諱李繼遷。到了宋代被授予國姓趙,父王名諱趙德明,就連史書都這麽記載。還好,五代時期皇帝一二年換一個,沒授予我家國姓,不然,我現在都不知道姓什麽。”

    李元昊疾蹙額,心頭火起,憤然道:“我要立國稱帝,怎麽能姓別國的國姓呢?要改改,一定要改變這個曆史!”他想想,決定姓“嵬名”,嵬名是北魏皇族的元氏。他自認自己這支族人,是北魏皇族的後裔。北魏皇族本姓拓跋,孝文帝於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改姓元。元的黨項語音即為嵬名。姓改了,名字也得改,元昊乃漢名,改為“曩霄”。

    “嵬名曩霄,這才是大夏國皇帝的姓名!”李元昊沾沾自喜。(作者注:為前後統一,仍使用李元昊之名。)

    其次是下令不再穿宋朝長袍服飾,改穿具有黨項民族特征的窄袖長衫,佩戴氈帽。服飾的顏色標誌著衣者的身份和地位。李元昊身穿白色窄長衫,戴紅裏氈冠,冠後垂紅穗。文官戴襆頭,穿紫衣,持笏。武官戴金帖雲鏤帽,銀貼間金鏤冠,配劍。官員穿紅著紫,其便服是紫皂底色繡盤球、下擺紫花旋襴,束帶。平民百姓穿青色、綠色和黑色服飾,男子在帽子上掛紅色。女人梳高髻。

    三是頒布禿令。凡是西夏國的男子,一律要留黨項人的式:禿。男子要把頭頂的頭全剃掉,隻留四邊,編成小辮垂下來,還要戴大耳環。禿令極其嚴厲,三天之內必須禿,逾期沒有禿,仍保持漢人式的,官府抓住要砍頭,百姓也可殺之。於是民爭禿其,耳垂重環以異之。

    更定禮樂製度。

    西夏是以黨項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組成的,地處偏僻的西北地區,原本沒有禮樂製度,而其音樂,尚以琵琶,擊缶為節。唐禧宗時,賜思恭鼓吹全部,共有三駕:大駕用一千五百三十人,小駕八百一十六人,法駕七百八十一人。俱以金鉦、節鼓、大鼓、小鼓、鐃鼓、羽葆鼓、中鳴、大橫吹、小橫吹、茄、笛為器。曆經五代入宋,雖經百年,其音節悠揚,聲容清麗,猶有唐代遺風。李德明時代,其禮文儀節,依然遵循宋製。

    李元昊適應立國稱帝的需要,和野利仁榮商議:“王者製禮作樂,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實為先,戰鬥為務。唐宋的縟節繁音,我認為不足取。”

    野利仁榮道:“在下也認為中原禮樂甚為繁瑣,不宜西夏。”

    李元昊遂改革以前使用的唐宋禮樂製度,使之簡化,臣民跪拜由九拜改為三拜,五樂改為一樂。製定典章製度,以適合朝儀、管理和祭奠。

    創造西夏文字,翻譯中國經典。

    李元昊想要擺脫宋、遼,獨立自主,建國稱帝,既要體現黨項民族獨立意識和文化,又要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他對野利仁榮道:“大宋朝有悠久的曆史,有璀璨的文化,我黨項必須向中國學習,必須要有西夏文字,將中國的典籍翻譯成西夏文。”

    野利仁榮回道:“西平王說的對,我們要創造西夏自己的文字,用西夏文翻譯中國經典,使西夏人世代學習。”

    李元昊看著野利仁榮:“研製西夏文字,就有勞先生了。”

    野利仁榮學識淵博,熟悉曆史,有深厚的漢民族文化底蘊。他根據漢字的偏旁部結構,創製了部分西夏文字。李元昊極其重視西夏文字的創造,也抽出時間,參與了西夏文字的創造。經過三年的努力,於宋景祐四年(公元1o37年),十二卷、六千多字的西夏文字創製完成。李元昊審閱後,下令頒行全境,教國人記事使用,所有公文都使用西夏文字書寫,譯自漢文的《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典籍也使用西夏文字。

    李元昊非常高興,將廣運三年該為大慶元年,以示慶賀。

    設立蕃漢二字院。

    創造了西夏文字以後,李元昊為了體現西夏的獨立性和西夏文化,下令設立了蕃字院和漢字院,掌管對外文書。西夏同宋朝往來的公文,交由漢字院書寫,中間書寫漢字,旁邊書寫西夏文字。同回鶻、吐蕃以及西域各國的往來公文,交由蕃字院書寫,中間書寫西夏文字,旁邊書寫各國文字。

    李元昊自繼位開始,為立國稱帝進行了各方麵的準備,用了六年時間,基本完成。此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宋寶元元年(公元1o38年)春,李元昊上表宋朝,派遣使臣到五台山供佛寶,暗中偷窺河東道路,為伐宋做準備。隨後,李元昊召集西夏眾臣和諸豪,在賀蘭山會盟,各刺胳臂,滴血和酒,置骷髏中。

    李元昊莊重地端起骷髏,“請。”

    “請。”眾人端起骷髏,一飲而盡。

    李元昊生氣勃勃,神采奕奕,朗聲對眾人道:“我大夏疆域萬裏,國富民強,不應再看人臉色納貢稱臣,應立國稱帝。”

    眾臣和諸豪歡呼起來:“我大夏立國稱帝,太好啦。”“好,好。立國稱帝,當在此時。”

    歡呼聲中,突然間一人站起,大手一揮,高聲喝道:“稱帝一事,萬萬不可!”

    眾人一看這人,立即閉上了嘴。李元昊斜了這人一眼,心裏一驚。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