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章 調兵遣將
字數:4161 加入書籤
三川口慘敗和劉平等戰沒的戰報傳到宋朝,宋仁宗和臣宰們大驚,麵麵相覷,不相信這個殘酷的事實。宋仁宗大怒,撤掉範雍的鎮武軍節度使之職,貶為戶部侍郎、安州知州。
黃德和怕臨陣脫逃被朝廷知道治罪,用重金收買劉平的下人,誣陷劉平降敵。他跑到京城,向皇上告狀:“微臣啟奏陛下,我軍之所以戰敗,是因身為主帥的劉平投降賊酋李元昊所致。”
宋仁宗聞奏大怒,立即下詔:“著禁軍捉拿叛臣全家,令殿中侍禦史文彥博、大理寺丞龐籍,河中府置獄,嚴審治罪。”
文彥博和龐籍到任後,親到敗軍中調查,又來到延州查訪。將士和民眾都述說了劉平和石元孫力戰而沒,黃德和臨陣脫逃。二人經過認真的調查,終於查明事實真相。
黃德和聽到一些風聲,嚇得他心驚肉跳,恐事敗露,又用重金收買朝中重臣,放出風聲,說文彥博徇私舞弊,袒護劉平。宋仁宗聽信讒言,另遣禦史審案。
文彥博抗詔不受,對新來的禦史道:“朝廷考慮案件沒有審結,故而派遣大人來重審。現今,劉平投敵一案已經審理清楚,不必再重新審理。如果出現問題,在下承擔責任。”
龐籍對文彥博道:“文大人,卑職認為:黃德和臨陣逃跑,其罪當誅。劉平與石元孫力戰而沒,應該加倍撫恤其子孫。”
文彥博道:“龐大人所言極是,我二人當向聖上稟明。”
於是,文彥博和龐籍帶著眾多證人上朝,向宋仁宗稟明了劉平投敵的真相,乃是黃德和的誣陷。很多證人也向皇上稟敘了劉平和石元孫身負重傷,勇奮作戰而亡的戰績。
宋仁宗大怒:“黃德和臨陣逃跑,至軍敗將沒,又陷功臣,罪該當誅。判其腰斬,梟首示眾。”
文彥博和龐籍高舉笏板,齊聲讚頌:“陛下聖明,臣等遵旨。”
宋仁宗又下詔:“贈劉平朔方軍節度使兼侍中,諡壯武,賜府第,封其妻趙氏為南陽郡太夫人;贈石元孫忠正軍節度使兼太傅,二人子孫及諸弟為官者皆升遷,未官者皆授予官職。”
文彥博回稟:“陛下英明,逝者當安,生者感激不盡。”
龐籍稟道:“陛下決斷英明,此舉起到懲戒叛逃者,褒獎勇戰者,將士方能為國奮勇殺敵。”
滿朝文武大臣都舉起笏板,齊聲讚頌:“陛下英明。”
隨後,宋仁宗命晏殊、宋綬知樞密院事(宰相),王貽永同知樞密院事,又召集大臣們研究陝西邊防攻守策略。
晏殊上言:“禁兵在邊關長期戍守,其家在京師,有家人生計維艱,甚至不能生存者,朝廷應予救濟。西夏李氏多年侵擾,多在陝西,而陝西防備薄弱,務必選重臣防守。”
宋仁宗下旨:“指揮使以下軍士,由國庫出十萬緡錢賜與。命忠武軍節度使夏涑為陝西馬步軍都總管兼安撫招討使。”
宋綬啟奏:“微臣提三條建議:一是三川口戰沒者眾多,應為其斂葬,撫恤其家。二是陝西正當防夏要衝,還應選派副職協助夏總管。三是修治城池,招士募勇,增派戍守將士。”
宋仁宗點點頭,下詔:“準卿所奏,查錄延州和三川口戰沒將士子孫,按月給糧。命韓琦為陝西安撫招討副使、涇原路知軍,修治防地城池。天章閣待製範仲淹進龍圖閣直學士,陝西安撫招討副使、鄜延路知軍。可命韓琦和範仲淹廣招勇士,訓練從軍。”
夏涑字子喬,江州德安人。資性明敏,好學,經史、百家、陰陽、律曆及佛道之書,無不通曉。文章典雅藻麗,有名一時,朝廷重大典策多出其手。其以文學起家,授都總管安撫招討使。但他雅意在朝廷,一心在朝為官,不願領軍與西夏對抗,數次上表朝廷請解兵權。
李元昊瞧不起他,派人在邊界丟下告示:得夏涑首級者,與錢三千。宋仁宗卻看中他,委以抗夏重任。
皇命難違。夏涑沒辦法,隻得帶著侍婢去陝西上任,到任後畏懦不肯盡力。在其位不謀其政,又怕朝廷怪罪,他想到了辦法。於是召集屬下議論防夏邊事,收集眾人之言,總結出十策,遂向朝廷上本。
十策為:一,教習士兵強弩射箭以為奇兵;二,招撫諸羌以為藩籬;三、下詔唃廝羅父子並力攻擊李元昊;四、根據地形險易遠近、堡寨多少、軍士勇怯,而增減屯兵;五、詔諸路互相應援;六、招募當地土人為兵,每州一二千人,代替東部官軍;七、增置弓手、壯丁、獵戶以備城守;八、邊界的小堡寨,不要屯集糧草,遇到夏軍攻擊,則棄小而保大,以保存兵力;九、國中百姓輕微犯法,可以用糧食金錢等贖罪,用以支持邊防;十、裁減駐防邊界的多餘士兵、官員和騎兵,以利於糧草軍械的運輸。
宋仁宗和朝中多數大臣,認為夏涑的十策很好,是對付西夏的良策,遂采納。
樞密直學士、並州知州楊偕上表陳奏:十策不是抵禦西夏的十全十美良策,應擇其適用的采納,其不適用的而屏之,如每州增加一二千人為兵就不妥,既增加了國家的負擔,而戰鬥力低下。應訓練士兵,使之精銳,選任將帥,可以寡擊眾,以一當百。
朝廷讓夏涑發表議論,遂上奏:累敗於夏的根本原因是,中原的士兵不貫登陟,不耐寒暑,驕懦相習,軍餉至厚。土兵適應環境,各護鄉土,熟悉山川道路,節省國用,且收聚在一起,免為匪盜。替代中原之兵,以衛京師,此乃萬世利也。楊偕想以寡擊眾,其實是虛言也。
楊偕又上奏:自古將帥出征深入異地,霍去病隻率輕騎八百,直驅數百裏,斬捕甚多,又率萬騎逾烏盭(音戾,山名),討遬濮(音速仆,匈奴部落名),涉狐奴(河名),經過五個王國,過焉支山千餘裏,戰於皋蘭下,殺折蘭王、盧侯王,執昆邪王子,收休屠(注)祭天金人。趙充國亦以萬騎破先零。李靖以三千驍騎破突厥。自漢以來,用少擊多,不可勝數。夏涑在涇原守城壘,據險阻,敵來則禦之,敵退則釋之,不聞出師也。夏涑懼戰或戰敗,托以兵少為辭爾。其言土兵各護鄉土,自古兵有九地,士卒近家,謂之散地,言其易離散也。以近事言之:閤門祗侯王文恩出師敗北,而土兵皆竄走,惟東兵僅二百人殺敵兵甚眾。以此知兵之強弱,不係東西,在將有謀與無謀爾。兵精猶恐敗北,豈有驟加訓練而能取勝哉?
楊偕有理有據的奏章,博得眾多大臣的讚許,宋仁宗也覺得有理,夏涑之議遂理屈而罷。
範仲淹上任後,發現宋朝軍製有問題:將領統兵數量是由官職大小決定的,都部署可領兵一萬,鈐轄可領兵五千,都監可領兵三千。與敵軍作戰時,不管敵軍有多少,先由官職低的都監率軍三千迎戰。都監戰敗,鈐轄率軍五千迎戰。鈐轄戰敗,都部署再率軍萬人迎戰。
範仲淹道:“將不擇人,以官為先後,取敗之道也。”
他認為這是宋軍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敵軍若有萬人,也由都監率軍三千迎敵,不易於羊送虎口。都監一敗,陣腳大亂,鈐轄率軍五千迎敵,軍心已動,何能取勝。於是,他沒有采取廣招土兵的辦法,而是采取大閱州兵挑選精英的辦法,挑選出一萬八千精壯士兵,分為六路,每路三千人,由一將領統率,進行操練。遇敵作戰時,根據敵軍多少派軍出戰。若敵軍多,就多派軍迎敵,若敵軍少,就少派軍迎敵。
範仲淹訓練將士和改變戰術,極大地提高了戰鬥力,打了幾個勝仗,有效地抵禦了夏軍的進攻。西夏將士相互告誡:“不要輕視延州,現在的小範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範雍)好欺負了。”
韓琦到任後,將老弱軍士放歸回家,招募土兵戍守,組建德順軍、以護衛蕭關、鳴沙之道。上表陳述陝西防務之策:今當以和好為權宜,戰守為實務。請膳甲厲兵,營修都城,密定討伐之計。
韓琦和範仲淹在陝西久掌兵權,名重一時,人心歸服,朝廷倚為重,天下稱之為“韓範”。
注 休屠,匈奴國名,其故地在今甘肅武威市北六十裏。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