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 壯士西奔
字數:5485 加入書籤
泱泱大宋朝敗於西夏,朝野震驚。百姓不相信兵多將廣民富國強的大宋朝,能被兔子不拉屎的小小西夏打敗,老百姓將兵敗的原因歸於朝廷用人不當,文人書生抨擊朝廷的科舉製度有弊端,不能選賢任能。有人上書朝廷,獻破夏之策。有人參軍,報效國家。
在永興軍路的華州府,有兩位書生,一人是張崇賢,一人是吳忠德,二人風流倜儻,具有縱橫之才,卻多次科舉不第。張崇賢經過州府試、禮部試,達到殿試,在殿試時下第。他性情豪放不羈,傲世出塵,以俠士自居。
華州符禺水中出了一條大蟒,身長數丈,水桶般粗細,百姓呼之為蟒精。蟒精常吞噬牲畜和人,吃飽之後就趴在橋墩上喝水,嚇得路人望風而逃,更不敢上橋通過。
有一天,張崇賢正好途經此地,欲過橋到赤水鎮會友。
一位老者驚慌地向他招手,大喊:“年輕人,千萬別上橋,快回來,橋下有蟒精在飲水,打擾了它,它會活吞了你。”
張崇賢來到老者身邊,長揖施禮:“多謝老伯,請問,此河真有蟒精?”
“有有有。”老者膽戰心驚地道:“這位儒生,你有所不知,這條蟒精傷人無數。”
“謝老伯。”張崇賢又給老者施了一禮,轉身向大橋走去。
老者連忙叫喊:“儒生,你為什麽還上橋?!”
張崇賢回轉身:“晚生要殺死蟒精,為民除害。”
“不可,萬萬不可。”老者驚呼:“你快回來,蟒精甚是厲害,恐傷你性命,快回來,快回來!”
老者的呼喊驚動了路人,路人得知張崇賢要去殺死蟒精,都衝他高喊:“快回來吧,年輕人,免得蟒精傷了你!”
“多謝眾位鄉親。”
張崇賢對眾人作揖謝過,義無反顧,大踏步來到橋上,往下一看,果然看見蟒精張開血盆大口,正在喝水。他從橋頭搬起一塊大石頭,對準蟒精的腦袋砸下去。蟒精感到頭頂有聲響,抬起頭來。大石頭不偏不斜,正好砸在蟒精頭上。其頭堅硬無比,大石碎裂。蟒精怪叫,“嗖”地一聲,竄向張崇賢。他抽出寶劍,迎戰蟒精。
遠處的人們望見蟒精躥出,嚇得四散躲避。膽子大些的人,躲在牆角觀望,替張崇賢擔心。
張崇賢抖擻精神,揮劍刺殺,越戰越勇。蟒精沒見過凡人敢與它搏鬥,見不能取勝,怒吼一聲,鑽進符禺水中。張崇賢躍入河中,揮劍搏擊。頓時,浪濤翻滾,人蟒上下騰躍。蟒精邊鬥邊逃,張崇賢緊緊追趕。突然間,蟒精回身,張開血盆大口,欲吞張崇賢。他一閃身,揮劍便刺。這一劍正中蟒精的眼睛,頓時鮮血如注。張崇賢抽出寶劍,望蟒頭就砍。隻聽得山崩地裂般一聲巨響,蟒頭崩裂,鮮血噴濺。蟒精掙紮了一會兒不動了,黑紫的血液流滿水中。
眾人遠遠地望著河中蟒精的屍體,歡呼起來,稱張崇賢為勇義大俠。從此,他名聲大振,經常在夜間行走山林,一邊走一邊吹著鐵笛。山林裏的強盜聽到鐵笛聲,知道是大俠張崇賢來了,趕緊躲開。
三川口兵敗的消息傳到華州,張崇賢和吳忠德義憤填膺,氣衝鬥牛。當兩人看到招募義兵的榜文,熱血沸騰。
張崇賢對吳忠德道:“現在正值國家用人之際,大丈夫應為國解難,戰死疆場猶榮,你我去邊關投軍如何?”
“仁兄說得對。”吳忠德道:“我二人無法在科舉中求得功名,去邊關投軍報效國家。”
“好,邊關投軍也是報效國家,你我二人就去邊關。”張崇賢看著吳忠德:“你我再找姚宗嗣同去。”
姚宗嗣是二人好友,也是滿腔抱負無法施展,三人一拍即合,收拾行囊就起身。順著鹹陽古道奔向西北,餐風露宿,來到陝西安撫使所在地涇州。
三人來此的目的是要投軍的,卻高傲自負,怕毛遂自薦遭人恥笑,故意在酒肆飲酒高談闊論,語出驚人。三人的舉止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陝西四路安撫使韓琦也知道了,遂接見了三人。
“經綸中興世,何代無長才。”韓琦隨口吟出唐代杜甫的一句詩,然後問道:“三位名士,敢問是何出身?”
三人聽到安撫使大人的問話,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胸中的豪情壯誌頓時如煙消雲散。
張崇賢無奈地深施一揖,“回大人,晚生三人參加過進士科的禮部試,但都名落孫山。特來邊關投軍,以身報效國家。”
“好好,忠心可嘉。”韓琦微微一笑,“軍旅生涯非有豪情所為,三位名士當於考場求取功名,不失為人間正道。”
三人一聽,安撫使大人是在婉拒,也不好再說什麽,但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離開了安撫使府衙,三人愁眉不展,徘徊在大街上。
吳忠德情緒低落,“投軍報效國家,人家不要,如何是好?”
姚宗嗣道:“不要拉倒,不要就回家。”
張崇賢看看二人,慷慨地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二人瞪著他,“到哪裏去?”
張崇賢看看周圍,對二人低聲:“宋朝隻重視科舉取人,再就是朝裏有人好做官。我等屢次科舉不中,朝中又無人,今生再無出頭之日。西夏國主李元昊招賢納士,蕃漢同視,唯才是舉。以在下之意,我等投奔西夏去。”
“什麽?!”二人驚叫出聲,隨即閉緊嘴,吃驚地瞪著他。
張崇賢盯著二人:“二位意下如何?”
吳忠德道:“我跟你去。”
姚宗嗣為難地搖搖頭:“去不得,投奔西夏可是叛國投敵呀!”
半夜裏,張崇賢和吳忠德悄悄起身,無聲地對還在夢鄉的姚宗嗣一抱拳,輕輕推開房門,踏出客棧。
姚宗嗣清晨起來,不見二人,知道二人真的去投西夏了,急急忙忙來到安撫使府衙。
“報大人,張崇賢和吳忠德投西夏去了。”
“他二人投西夏去了?”
“是大人。”
韓琦一聽張崇賢和吳忠德投奔西夏去了,卻麵無表情:“投去吧。”
姚宗嗣焦急地道:“大人,他二人滿腹經綸,有經天緯地之才,若為李元昊所用,必成為我大宋朝之患。”
韓琦不屑地看看姚宗嗣:“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人跑到西夏,未見誰人有範蠡諸葛之才,可一柱擎天。”
“大人,不要忘了昔魏相公叔座薦衛鞅於惠王時言:‘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不令出境。’的典故嗎?”姚宗嗣急得大汗順著帽子往下淌,“大人,張崇賢和吳忠德二人不比他人,若不將二人追回,悔之晚矣!”
韓琦見姚宗嗣急得汗都下來了,便道:“好吧,本府就聽先生之言,派人去追。”
天已經亮了,旭日東升,滿天雲霞。
一隊宋軍騎兵信馬由韁地追了一程,不見張崇賢和吳忠德的身影,便回衙複命了。
“完了,完了。”姚宗嗣長歎一聲,對韓琦作了一揖,無奈地轉身走了。
“請先生留步。”韓琦叫回姚宗嗣,“本府看先生忠心朝廷,就留在府衙做個幕僚吧。”
姚宗嗣深施一禮,“謝大人。”
張崇賢和吳忠德料定韓琦一定會派人來追趕,出了涇州就鑽進了山林裏。越嶺爬山,走了一程,估計出了涇州地界,二人鑽出山林,走上驛道。朝行夜宿,頂風冒雨,二人來到蕭關。
東函穀、南崤武、西散關、北蕭關,為關中四大關隘。北蕭關亦稱漢蕭關(注),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建,戰國秦長城由西而東,越過蕭關古道。此地山勢險峻,山間溪水汩汩流入涇水。蕭關自古以來就是重要關隘,扼守涇水川進入關中的通道。
二人望著頹敗荒涼的雄關,遙想昔日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墨客出塞時的盛況,也想到胡笳羌笛、沙場點兵,奪關血戰、白骨累累的情景,黯然神傷,感慨萬分。
張崇賢情不自禁地慷慨吟誦起來:“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夫戍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吳忠德受到感染,吟起唐代女詩人陳玉蘭的《寄夫》詩。
張崇賢看著他:“想當年王維奉命赴河西節度使府慰問將士,途徑蕭關所作這詩時,蕭關如銅牆鐵壁,而今斷壁殘垣,時過境遷,真是滄海桑田。”
“是啊,難怪王昌齡有‘秦時明月漢時關’之慨。”吳忠德深深地點了一下頭,“蕭關留下古今多少事,陳玉蘭夫君戍守蕭關,引思夫之情。你我二人自此西去,不知家中高堂如何?”
張崇賢道:“大丈夫四海為家,忠孝不能兩全。”
吳忠德握住他的手,“對,男兒誌在四方。”
張崇賢和吳忠德離開漢蕭關,順著古老的驛道向北而去,路上行人稀少。不幾日,來到宋蕭關。此蕭關非彼蕭關,此蕭關乃是宋朝為防禦西夏,在漢蕭關之北二百裏的兜嶺修築,仍以蕭關為名。此關有宋軍駐守,關前驛道兩邊形成一個不大的村落,居住的大都是長期戍守的官兵家眷。驛道兩邊有四五家客棧和商鋪,還有一家馬掌鋪。街上行人來往,才顯得雄關有些生活氣息。也有人通關入關,宋軍盤查嚴厲,隻有出示通關文牒才能出入。
二人站在不遠處,望著關口,傻眼了。
注 蕭關:漢蕭關,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手機版閱讀網址:m.101novel.com(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