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以己度人

字數:4417   加入書籤

A+A-




    第十五章以己度人

    “所以,你看張兒,在我們的認知裏像蘇軾這樣的文人經的是濟世治事之學,吟的是詩詞歌賦,玩的是琴棋書畫,單單就沒有把弄今天所說的科學,可就是這麽一群人,卻把一個水利工程搞成了一個遊玩賞月的好去處,你說妙不妙,絕不絕。咱們經常說一舉兩得,那也隻是說說而已,就像對十全十美的追求,也隻是追求而已,因為幾乎永遠做不到。可蘇軾做到了,水利工程做得好,本為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做成一條堤壩鋪下去,畫龍點睛,把西湖點活了;為測水位,築塔防範,東坡就造了三塔,還創造性地把科學的功能性、文學的浪漫性與自然的規律性和諧在一起,這得需要多麽高的天人合一的修養才能達得到啊。一個硬棒棒的工程生生地讓蘇軾搞得活色生香,搖曳生姿。在現代人的眼裏,古人的藝術才能是無以倫比的,所以精明的現代人是不去比的,但不比不足以顯示進化,就搞出一個科學來貶低古人,從而達到抬高自己的目的。當然我們知道這個所謂的科學來自哪裏,哪裏就對古人在科學一項上貶低的越猛烈。”

    “鹿老師,聽您這麽一說,蘇軾固然有他的天賦,但起最大作用的似乎還是您提到的中國文化,中國智慧。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年錢學森之問來,很多人把學校不能培養出傑出人才歸咎於現在的教育體製上麵來,若按您的說法,尤其像蘇軾王安石這些人的例子來看,似乎教育體製還不是最主要的,那依您看,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麽?”

    “哈哈,張兒,你把鹿老師當成什麽人了,教育家?還是教育部主管?你的這個問題不應該問我。”

    “鹿老師,我們不都是在這條船上嗎,雖然咱們草民一個,什麽都算不上,理清了頭緒對自己的孩子還是有利的,是不是,我的鹿老師?”

    “這樣說我還舒服些,你還不如直接問我們古人為什麽人才輩出來得痛快。在我們的眼裏古人的教育似乎是那麽落後,學習的知識是那麽迂腐不堪,采用的教育手段是那麽的扼殺個性。可事實是層出不窮的人才一出一大把,都還一個個的有著招人恨的天才範兒;還有那些逆天的工程和創造,簡直打今天人的臉。”

    “哈哈哈,鹿老師也是一個憤青範兒。”

    “嘿嘿,隻是感覺到我們國人守著一座金山卻走上要飯之路感到悲哀而已。更可怕的是一部分人還在大肆汙蔑貶低我們老祖宗的文化與智慧,掌握話語權的畢竟是少數,可這少數人綁架了全體國人,讓這些國人得不到最優秀的文化與教育。一座嘉峪關竟然隻多出了一塊磚,這是多麽精準的預算,即使以今天的技術手段,是不是能做到這樣精準,我是很存疑的。你若說古人聰明,我們豈不是白白浪費了比明朝人多出來的六七百年的文化積澱?豈不是否定了文化上的進化?豈不是貶低了我們當代人的大腦?可是嘉峪關就站在那裏,容不得你去置疑推翻。如果我們當代人依然以否定古人來尋求自我優越感的話,那麽未來的路走得隻會更曲折,更充滿艱辛。”

    “鹿老師,您說的嘉峪關在哪裏?嘿嘿,又讓您笑話了。”

    “噢,在甘肅,是明長城的最西端,老朱時修的,朱元璋時修的。”

    “有機會時間的話,帶孩子去看看。”

    “應該去,那裏還有河西走廊,更是一個了不起的存在。”

    “您是說我們應該多去讀讀古代的書?可是小孩子能讀懂嗎,就是我們這些大人,嗬嗬,不包括您,也很難有興趣讀下去的。”

    “讀不讀得懂的問題咱們好像聊過。難不難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你家姑娘一歲多不到兩歲吧我記得,噢,我記憶力還行,嗬嗬,你帶著她回老家,不消一個月,一口當地口音保證字正腔圓,若讓我去,可能一年,兩年甚至我這剩下的半輩子都學不到你家姑娘一個月的效果。對我來說你老家的方言難死了,而對於你家姑娘來說就是換了張桌子吃飯,不僅自然甚至都不需要刻意的轉換。”

    “是是是,鹿老師,您說的太對了,就是這個暑假,我帶她回去,不用一個月,我們老家的話說得很溜了,嗬嗬,我還擔心她改不過來了,還想著以後少帶她回去,就是回去也不能超過一個星期。想不到回到帝都不到一個星期,普通話又回來了。”

    “魯迅說過使慣了刀的,這回要他耍棍,怎麽能行呢?他簡潔的答道:隻要學起來!緊要處在一慣字上,我們經常說慣的如何如何,就是這意思。”

    “難就難在這個慣字上,不好堅持啊。”

    “不好堅持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父母能堅持下來的,孩子沒有可能半途而廢,為什麽?因為孩子並不覺得這是負擔,也不會有難易之辨,更沒有懂或不懂的擔憂。”

    “可是,鹿老師,孩子懂或不懂真的不重要嗎?”

    “我問你小張,你中午飯已經吃了吧?好,你是不是一直在吃中午飯?別看我,隻回答是或否。奇怪?哈哈哈,隻所以我們不需要一直一停地吃飯,是因為我們的胃是儲存粗加工,然後再分配到大小腸,啊,哈哈哈,我隻是借此說明懂與不懂的關係,莫要做過多的聯想。大小腸再做精加工,把人體所需的營養分解出來,然後吸收的吸收,儲存的儲存,打包的打包,哈哈,我們吃的這頓飯基本處理完畢了。”

    “嗬嗬,鹿老師啊,鹿老師,懂或不懂就讓您用一頓飯就打發了?就這麽簡單?”

    “嘿嘿,就是形像了些兒。”

    “深入淺出,哈哈,鹿老師,說的就是你吧。”

    “不敢不敢,張兒的悟性高。”

    “鹿老師您就別逗了,我明白了。這個懂與不懂實際上還是我們這些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說的,也是因為古代是文言文,現代是白話文,這兩種語言形式之間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就像您舉的魯迅的大刀與棍的例子,隻是一個習慣而已。而我們的經典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的,所以以白話文的習慣去應付文言文的形式,自然就會感覺不習慣,而這種不習慣再加上人的惰性和功利性,就人為地設置了障礙,在心理上形成排斥,就像您說的中藥,明知道對我們的病有好處,可就不想去喝。”

    “形象精辟。”

    “能得到鹿老師的讚揚,好高興哦。我還有呢,您讓我發揮一下,也刷一下存在感。嗬嗬。所以不懂很正常,不懂實際上就是缺少,就是您剛才舉的吃飯的例子,吃進去了,也不能一下了就消化完,就是您問我的是不是一直在吃飯,其實如果一個人吃進去什麽就立刻消化完並吸收掉,也是很恐怖的,嗬嗬,嘿嘿嘿,鹿老師,您的眼神怪怪的,可別嚇我。”

    “不是嚇唬你,是你惡心我。你這孩子,想像力比我還豐富。”

    “要怪也隻能怪你用這樣的例子打比方,我一引申不就這樣了嗎,要怪也隻能怪你自己,與我無關。哈哈哈,不笑了,我肚子都有些痛了。好了,我繼續說下去,保證不帶髒字。尤其是孩子,還有一個心智成長的過程,所以這一點與我們這些成年人又有不同。也就是小孩子還有一個消化能力的問題,不能像大人一樣逼著他一次吃很多,要少食多餐。但隻要他吃了,營養肯定就留在身體裏了,沒吃當然想吸收也沒有來源。”

    “還有嗎?孺子可教也,我已經說過三遍了。咱們舉的是吃飯的例子,實際上對知識的吸納儲存消化吸收要比胃腸的功能還要複雜得多。但不管怎麽說,你吃了就有,沒吃就沒有,這是肯定的。噢,對了,還有一個口味的問題,就是你剛才說的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問題。同時年齡越小,記憶力越強,對難易的主觀選擇也就越不強烈,七歲之前,最晚不晚於十三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儲存的最佳階段,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再想喂下去,難了。這似乎又與反芻動物的特點相似,但不管與誰相似,盡可能多的儲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當老師的可能對一句話最為反感。”

    “哪句話?”

    “這個有用嗎?對考試有用嗎?這讓我想起了饑漢與三個燒餅的故事,還有第三層樓的故事。”

    “這兩個故事好像聽說過一個,就是那個三層樓的故事。說的差不多都是一個道理吧?”

    “饑漢吃餅,說古代一個走路的人,肚子餓了,就掏錢買了一個餅吃了,吃完摸摸肚子,好像沒有什麽感覺;又買了一個,吃完後好像也不怎麽飽;就又買了一個,吃完後感覺飽了。這時他十分懊惱,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自責道,我怎麽這麽不會過日子呀,要知道吃第三個燒餅就能吃飽,我何必浪費前兩個呢?”

    “嗬嗬,承前啟後,步步登高。哦,我明白了,鹿老師,你說過的,謝,複旦大學的,噢,謝希德先生說過要想成為一個專家首先要成為一個雜家,這是這個道理吧。”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