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時代的世界格局(上)(轉帖)

字數:8032   加入書籤

A+A-




    這是來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或者id的設定黨前輩提供的設定,我在此對他表示深切的感謝。很大程度上,我沿用的世界也會在這個設定之下。或許有人能從某些令人熟悉的筆法或者語調,乃至於記憶中認出這位作者(這種可能性毫無疑問是存在的),但是無論如何,他本人既然堅持著這種令人稍微感到有些奇怪的匿名的原則,我也就必須尊重這一點。--------------------------------------以下是轉載的內容-------------------------------

    筆者一直堅信──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主導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律不會改變……

    *****

    ad紀年末期,石油資源枯竭、新經濟變革、太空時代的到來,甚至還有環境惡化,都極大地改變了地球上的政治生態──唯一不變,隻有至高無上的國家利益:

    曾經風靡一時的(單一)民族國家運動,那種不斷試圖搞獨立(或者稱作分裂)、把版圖變得越來越細越來越小的努力,被證明即使僥幸成功也無法使自己的國家在新世界裏獲得一席之地──畢竟,光是能源變革,就不是大多數國家能夠單獨應對的事情.

    以此為推動,各民族、各國家的重整與再編運動方興未艾──東方人擅長使用簡介的言語來揭示複雜和深刻得多的哲理,用我們的話來說,這叫"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調換了這兩句的順序?)……

    r.c.war(restru-war,再構築戰爭),雖然總是被後世誤傳為第三次世界大戰(the-world-war-iii).但除了中亞的某兩個愚蠢國家在克什米爾投下了幾枚原子彈以證明戰爭是多麽沒有回報的選擇外,全世界範圍內再沒有發生超過此規模的地區性戰事了……

    ***

    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是"大西洋聯邦(atlantic-federation)"公認的三駕馬車.由於,聯邦體製是目前所有政體中,處理州權(地方自治權)和邦權(中央政府權力)之間的關係最為恰當的一種.所以另外兩個國家才會甘願放棄外交和軍事權力投身於這個新的"帝國"之中,而不必擔心淪為合眾國的一個普通省份.

    同樣的,出於投桃報李的原因,大西洋聯邦除了首都華盛頓以外,還保留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和"加拿大總督政府"這個兩個象征性的權力機構──因為其下的省份都在聯邦國會(參眾兩院)中獲得了席位,隻是處於曆史和感情的原因,他們並沒有改名為"xx州"──並在實際上(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愛爾蘭(注意不是北愛爾蘭)和魁北克問題…(注1)

    當然,對於其他國家而言,能夠成為聯邦的區區一州就已經是無上的榮幸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即使不能整體升格為第51個州(美國現在有50個州)也沒有關係──譬如墨西哥.麵積太大人口太多的它被肢解為東南西北四個"墨西哥州"(與新墨西哥州neexico區別).並且,根據《聖安東尼奧條約》(因美墨合並條約在san-antonio談判簽署而得名),墨西哥必須推行"英語化",並隻能按照其普及程度逐步獲得完整的州權…

    相比之前,加勒比海國家的境遇有好有壞,一些在ad時代中就緊跟美國步伐的國家,如巴哈馬、海地等,被"恩準"並入距離最近的佛羅裏達州(florida).至於其他國家,則分別簽署了《古巴組織法》、《多米尼加組織法》、《牙買加組織法》……直到《巴拿馬組織法》通過──聯邦再次將這個關鍵的國際水道攬在懷中……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係列組織法(organic-act)中,上述地區均是大西洋聯邦的"未合並領土",其居民享有聯邦公民權,但不能在總統選舉中投票──這才是以前的合眾國與現在的聯邦都不是北極熊那種狂熱的土地愛好者的真正原因:候選人都不想到那種地方去拉選票!!

    所以,從理論上說,其他人是可以高喊著"古巴/多米尼加/巴拿馬(還有很多名字可以選擇)…自古以來就不是大西洋聯邦的一部分…"雲雲,然後衝過去插上自己的國旗的…

    遺憾的是,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有人敢跳出來這麽做的跡象……

    ***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世界上國土麵積最大的"歐亞聯邦(eurasiaion)"則用另一種方式解決自己的權力分配問題──大家應該就猜到了,那就是基於歐盟(european-union,eu)模式的超國家聯合體…

    由成員國(ate)派出代表組成的歐亞議會(eurasian-parliament),其規模比大西洋聯邦國會小得多,但這並不意味著前者的效率有多麽高.根據《布魯塞爾憲法》(歐亞首都),歐亞的官方語言就包括德法俄意西5種,再加上其他歐洲小國的語言,歐亞政府在自己的文件中使用的語言不下10種!

    這也從側麵說明了,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層麵之後,歐亞無力、似乎也無意進行(單一)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融合.當然了,由於總量巨大,歐亞好像也不十分在意由此造成的那點國力損耗.

    但在內心深處,歐亞議會其實一直始終對於沒有一塊隻屬於"聯邦政府"自己的領土心存芥蒂──好在這一遺憾終於在聯邦的勢力越過土耳其之後得以彌補: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這個長期以來致力於研發核彈以照亮千家萬戶的國家(注2),終於搞得天怒人怨,被歐洲聯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踏平再吞並,直接定性為憲法中地位最低的"議會直轄區(eurasian-parliameory)"──也有人直接稱其為"殖民地",實在是,很不厚道的說法……

    消滅了這個阿拉伯國家的死敵,歐洲順理成章地獲得了中東各國的好感,再加上地理位置優勢,合並這一地區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大西洋聯邦雖然是這裏影響最大的國家,但由於受國體的限製(聯邦無法同意他們成為州,而中東亦不可能接受諸如《沙特組織法》之內的東西),歐亞在其他方麵做出補償以後,曾經的老美體麵地退出了這一地區.

    可是好景不長,纏頭巾的家夥們很快就發現,歐亞聯邦同樣沒有給自己在歐亞議會中準備一個平起平坐的位置的打算,他們隻願意提供次一級的"自治領(dominion)"──但唯一可以製衡歐洲的大西洋聯邦,此時已經拿著"出賣"中東的協議滿載而歸了.

    直到ce70年,中東地區僅剩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科威特(kuwait).

    (必須說明的是,以色列被當作"文化意義上的歐洲國家"看待,並且議會的撐腰下徹底掌握了耶路撒冷.)

    受到同樣待遇的是幾乎避難而來的中亞各國,由於"人在屋簷下",那些各種各樣的"斯坦"幾乎毫不猶豫地接受了dominion的地位.

    因此才有人說──雖然聯邦的領土跨越了歐亞,但她的統治中心,卻永遠牢牢地偏向歐洲;或者更直接的說,"歐亞"即為"歐洲"……

    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在ce時代的國際政治舞台上沆瀣一氣又相互較勁的"兩個聯邦(double-federation)"中的第二個……

    ***

    斯堪的納維亞三國(挪威、瑞典、芬蘭)的人文傳統使其發自內心地看不慣"兩個聯邦"的新帝國主義做派──他們當年也曾因此猛烈批評某國的人權狀況──多次拒絕加入歐亞或者大西洋的建議,最後建立了獨立的"斯堪的納維亞王國(kingdom-of-savia)".

    雖然是kingdom,但君主立憲製隻保留象征性的國家元首,比起同一時代太平洋上某個名為"國民代表"實為"代表國民"的家族製島國來說,實在是開明太多了……

    ***

    "南美合眾國(uates-of-south-america)"的建立,則可以看作是"兩個聯邦"在中東交易的自然延續…

    在大西洋聯邦…前身的支持下(天知道山姆大叔哪來這麽多精力~),說西班牙語的智利和阿根廷才有了足夠的實力與巴西一同主持合並進程──後者占據近半個南美大陸,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還和法國交往甚密,曾經試圖獨攬南美霸權…

    但新生的合眾國注定無法完成南美"合眾"的夢想──雖然它也有自己的"三駕馬車"和一致的政治體製,而這恰恰是另外一個合眾國送給他們的一味美味毒藥:

    必須看到,和歐洲相似,南美任意一國都沒有整合各民族文化的氣度與能力.但又與歐洲不同,南美的領導人們總是激情壓過理智,在他們看來,"統一的南美",如果不能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便沒有資格代表生活在如此富饒土地上的眾多人民!!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高效有力的聯邦政府合理地調度整個南美的資源──他們可不像富有的歐洲那樣舍得寶貴的國力.於是,南美效仿美國,分別設立省、區和中央(換個名字而已),分別選舉出了兩院和總統…

    不過,南美人終究還是太天真了,他們(包括政治人物自己)並不具備歐美花費數百年時間形成的老練與成熟──矛盾重重的各族民眾(部分原因是政府基本被巴西和阿根廷人把持,而這兩派也紛爭不斷)、效率低下的國會、**的文官體係,所有原本就存在與各國之中的問題都在"合眾國"裏發揚光大…

    倘若當初南美采取"歐洲體製",或許合並產生的"紅利"會少得多,但風險卻也是可控的──隻可惜,歐洲議會並沒有回應對南美進行政治指導的請求.因為它當時正忙於"攻略中東",而且根據與美國的秘密協議,即將成立的"歐亞"是不能將手伸進這片大西洋聯邦的"後花園"的……

    ***

    吞並了半島和島國之後,東亞共和國(republic-of-east-asia)終於顯得名副其實.

    而在這之前,她已經取回了台灣和蒙古.

    雖然通過兩三場損失極小的戰爭,東亞幾乎完好無缺地繼承了這兩個地區近百年來積蓄的財富、工業和科技,但這種做法的長遠效果似乎並不樂觀…

    事實上,還不用著等待二三十年那樣長遠的時間,東亞的行為幾乎立刻就毀滅自己曾經苦心建立並維持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sco)"以及"東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10+3體製",並親手將中亞和東南亞推到了自己的假想敵一邊……

    ***

    東亞的崛起──他們現在大概已經用不著"和平"二字了──不但令東南亞國家一片驚恐,也讓連大西洋另一邊與喜馬拉雅山那一頭的兩個國家頓時深感不安.

    不過,此時的東亞共和國一邊要消化自己的戰果,還要平息由此在國際上造成的敵視和封鎖,不得不放低了架子,被迫保證不幹涉周邊國家的"整合"──雖然隻是暫時的,但這的確是一個要命的妥協.

    趁著這個機會,在一番急匆匆又鬧哄哄的交易和爭吵之後,印度成為了東南亞國家的"保護國";不久之後又揮師西進,一舉消滅了自己的宿敵巴基斯坦──很快,那句著名的"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洋"就變成了"印度洋是赤道聯合(equatorial-union)的印度洋"…

    不過,幫助印度完成這一壯舉的大西洋聯邦,亦保留了合眾國當年"是敵人要捅上千刀萬刀,是盟友至少要捅一刀"的光榮傳統:

    首先,赤道聯合從成立之初便有了東亞共和這個假想敵.本來就實行鬆散邦聯製的印度和隻需要安全保障的原東盟,由此組建起來的是一個同樣鬆散的國家聯盟(其中也少不了聯邦從中作梗的功勞),這大大限製了其整體實力.最後,巴基斯坦毫無疑問地發展成了南亞次大陸的一塊潰瘍,頻繁發生的恐怖襲擊和複國運動大大牽製了印度的精力和能量.

    各種問題累加起來,赤道聯合隻能成為東亞的麻煩鄰居,卻沒有餘力在世界範圍內擴展自己的影響力.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等到ce60年代的時候,她已經淪為僅好於"非洲共同體"的國家了……

    ***

    非洲曾經是歐洲的殖民地,在世界"分久必合"的大潮中,本來似乎是最容易加入歐亞聯邦的一個地區?但正是由於如此,"獨立的非洲國家"對加入一個由強勢的原宗主國集團組成的政治體係充滿了警惕和抵製──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大西洋聯邦的挑唆.

    在北美和歐洲的默許下(表麵上看是前者壓製著後者"重返非洲"的衝動~),非洲共同體(afri-semunity)成了──不管各位怎麽想,這聽上去都像個英國人講的冷笑話…

    非洲共同體囊括了赤道以東的絕大部分地區,並且沿著西海岸向南深入直到現在的安哥拉附近──這片廣袤的貧瘠土地,如果不是發生了能源變革,本來是注定會被繼續無視下去的…

    對於這一點,"兩個聯邦"心知肚明,並暗中準備.

    (以後筆者會經常使用帶引號的"非洲"來稱呼這個國家──以便和地理上的非洲區別.)

    ***

    而在非洲的另一邊,ad年代就已經在南部非洲稱雄的南非共和國,由於本來就具備這一地區獨一無二的實力,沿著東海岸前進謹慎地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了剛果(金)、烏幹達、肯尼亞一帶(當然還包括馬達加斯加島),剛剛越過赤道.新成立的國家,名字也取得相當含蓄──"南非統一機構(south-afriion)"…

    ***

    "大洋洲聯合(oia-union)"的成立叫人提不起任何興趣,基本上就是澳大利亞(其實還有新西蘭)更改了國號而已,實在是一件既不華麗又不地道的事情……

    (注3)

    *****

    在改變世界的諸多因素中,石油危機大概算不上是一個積極因素.不過,準確的說,枯竭是石油開采而非石油資源本身──自從這種黏糊糊的黑色液體的期貨價格賴在200美元/桶死活不肯下來之後,人們便開始尋找更經濟的替代品了~~

    如果說,ad時代中的能源命脈乃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話;那麽,到了ce紀年自重,推動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的,則變成核能、太陽能以及────玉米和大豆……**************

    注1:值得注意的是,"聯合王國"終於去掉了她的"北"字──在美妖的支持下,大英帝國的北愛爾蘭吞並愛爾蘭,也算是用另一種方式解決了"北愛"問題…

    筆者老早就很討厭法國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中法友誼源遠流長"的希丁克時期(而不是從08年才開始的),連帶著也不喜歡那群說法語的魁北克佬…

    注2:源於一幅諷刺伊朗"和平開發核能"的漫畫──一盞台燈擱在一枚碩大滾圓的核彈上,燈座伸出電線接至彈身.一個纏頭巾的家夥站在一旁,滿臉無辜實則找打地解釋道:"你瞧,這完全是為了和平的需要……"

    ---------------------------------再次的對這位設定黨前輩致以敬意----------------注意,這隻是(上),所以也會有(下),至於為什麽不一次轉載全而要分兩次。。。。。因為你不覺得那樣就太長了嗎?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