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CE時代的世界(下)-瓜分玉米田
字數:8668 加入書籤
再一次的,感謝這位可愛的設定黨前輩-----------------------------------------------------以下是轉載內容--------------------*********世界範圍的能源變革,似乎是在鞏固──而非削弱歐美霸權?……
*********
人類當然不可能幼稚到化石燃料的儲量徹底枯竭時才準備采取措施:
隨著可開采儲量不斷減少,雖然離"石油末日"至少還有半個世紀的時間,但由此引發的對石油短缺和石油爭奪戰爭的恐懼卻無法撲滅了(資本家們還真是目光長遠呀~).ad末年至ce之初,油價一路攀升到了幾乎是想毀滅各國經濟的地步──不低於300美元/桶!
而日益惡化、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則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之後,人類終於決定結束化石燃料時代──和如此重要的抉擇相比,聯合國關於設定ce元年的理由就實在太沒水平了~~克什米爾的核彈根本是一件無關世界格局的事情嘛!!
不過,美好的願望到底還需要足夠的力量來實現,新紀年中,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能源──哪怕我們已經大大提高了利用率…
*
眾所周知的,隻有大量使用核能才可以解決能源問題──比起之前人類使用過的任何一種方式,核裂變釋放能量的效率都要高太多了:
水力、風力、地熱能、海洋能…聽上去或許令人激動,但這與人類已經消耗和被迫放棄的1萬億桶石油、120萬億立方米天然氣、1萬億噸煤炭相比,還是顯得杯水車薪──更不用說,水電站本身就是一個破壞環境的大殺器,後麵幾項又限製頗多且經濟性低……
接著,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實用化(可以發生核反應的鈾235隻占天然鈾元素的0.7%,而快中子反應堆則可以把另外99.3%的鈾238也利用起來,燃料利用率遠遠高於現在的熱中子反應堆),徹底化解了核燃料短缺的困境,對維護ce紀年裏的地球和平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否則,繼石油之後,大家很快又要為珍貴的鈾礦資源大打出手了…
*
可是,核能雖是堪稱完美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何況還有期盼中的可控核聚變~),電力卻始終不是一種合適的"動力":
離開了固定式電網和少數微波供電設施,這個時代的電池無論在體積、重量還是儲能上任比不過化學燃料.而且,在愈發重要的航空與執掌新時代的航天領域,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都對電力說了"不"──背電池的螺旋槳飛機也就罷了,工程師們實在想象不出,沒有化學燃料如何讓噴氣式飛機和火箭上天(注)……
因此,生物燃料大行其道,曾經是從岩層中流淌出來的黑色黃金,現在則被散發著泥土芬芳的大豆油、玉米油和花生油取代.
這幾種農作物是天然的燃料植物,由它們榨取的乙醇繼續驅動著汽車、輪船和飛機在……當然,還有宇宙戰艦──乙醇和氧化劑組成的常溫燃料係統是引擎們菜譜之一.
另一方麵,生物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最終還是會被重新固定到植物中去,所以對大氣碳循環並沒有造成影響(並不是像燃燒化石燃料一樣把原本儲存在地殼中的碳排入大氣層中)──事實上,宇宙飛船大量使用生物燃料,還會把過量的碳源源不斷地帶出地球,有助於改善溫室效應……
*****
當然,能源變革造成的衝擊和影響,絕不是如此簡短的幾句話可以描述的──好在本文也不需要全部介紹(笑~).
不過,最直觀的改變至少應該包括──
***
舊能源(化石燃料)出口國家迅速衰落:
不但失去了能源武器,甚至也輪到了被鄰居威脅"停止提供大豆油"的一天(這大概就是報應、或者曆史的諷刺吧~~),俄羅斯人民迅速拋棄了普京大帝(the-great-putin)建立的權威政體(authoritarian-regime)轉而投入歐洲的懷抱中──就像他們曾經幾乎在掌聲中埋葬民主的俄羅斯聯邦(russian-federation)一樣…
阿拉伯國家麵對"新十字軍東征"毫無招架之力,拱手讓出聖地耶路撒冷不過是其被"征服"在"歐亞聯邦新秩序"下的第一步──順便說一下,如果沒有以色列加入歐盟和猶太人遊說團體在華盛頓的巨大能量,美國退出中東的要價恐怕會更高……
委內瑞拉忙不迭帶地親吻山姆大叔(或者女王陛下?)的腳跟,期望大西洋聯邦能夠恩準其加入"南美合眾國"(《委內瑞拉組織法》這種東西肯定是甭想了~)──查韋斯總統現在是"叛徒、內奸和工賊"……
***
歐洲和北美終於不用再為"農業補貼"問題從世貿組織一直鬧到聯合國爭吵不休了:
糧食作物和燃料作物都要占用土地(而且是優質耕地),供求關係緊張使得所有農產品的價格均有上漲,利潤大幅提高.
受此影響,遠洋捕撈業方興未艾,各國對漁場歸屬問題的爭執不休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農業補貼解決之後wto裏的乏味氣氛──他們每年接近1/3的仲裁都涉及海洋資源分配問題…
同時,非法漁船視各國保護性捕撈禁令為無物,多國聯合執法又受到前述經濟爭端的困擾(執法權從屬於主權,允許他國在"自己"的專屬經濟區裏執法這一點,讓各國政府投鼠忌器),海洋警衛隊們既鬱悶又尷尬…
另一方麵,發達國家的能源集團順利轉型(筆者在考慮是否應該管他們叫"農業大亨"~),造成的新麻煩是,美孚、殼牌等能源巨頭極力勸說各自政府開放轉基因農作物──歐洲徹底禁止轉基因食物的生產和銷售,轉基因燃料作物也不能在西歐土地上種植;大西洋聯邦同樣限製嚴格…
好在非洲和南美政府不會杞人憂天地擔憂大豆的基因序列是否有異常──或者說,不敢擔心?……
(因為轉基因植物和普通作物混種,這兩個國家被歐美列入糧食"禁口"名單…)
***
農業本是南美的傳統強項,但在大西洋聯邦猛烈的政治、經濟打擊麵前,卻完全喪失了主動:
南美名為"合眾國",卻由於創始三國的權力爭鬥,最終不得不重新設立"智利"、"阿根廷"、"巴西"三個"大州(big-state)".這種開倒車的行為幾乎將南美重新帶入事實上的分裂狀態,也給予大西洋聯邦各個擊破的契機──更準確地說,這種"契機"本來就是華盛頓暗中製造的,其謀劃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支持南美合並之前…
經濟上,聯邦以澳大利亞和非洲的燃料期貨(他們剛剛開始環境改造)平衡南美農作物價格;政治上則區別對待,以暫時讓步分化南美三國,導致其始終沒有統一的立場.
這種兩麵三刀的手段一直持續到非洲農業走上正軌以及《大西洋-大洋洲自由貿易協定(atlantic-oceania-free-trade-agreement)》正式生效,之後南美的玉米大豆價格隻服從於倫敦期貨交易所的需要.
在隨後的ce40年代,南美成為"世界國家"的努力最終被**的國內政治和來自北方的重重製裁擊敗,5億南美人民又一次背上巨額負債.作為償還欠款的一部分,北美的能源巨頭可以在巴西平原上展開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玉米和大豆價格從此交給由白宮和華爾街來商定……
***
曆史告訴我們,資本主義曾驅使羊吃人.在未來,科技的發展或許也能玉米相同的能力──"非洲共同體"的土地上,每年都要重複這樣一副滑稽場景:
農業園區裏盡是長勢良好的高杆玉米和低矮大豆,黃燦燦或圓鼓鼓的顆粒似乎令人垂涎欲滴…而與此同時,這個國家的7億人民中,有一半必須依靠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才能勉強過話──因為該國80%的適耕土地上種植著飽含過量油脂、無法食用的轉基因玉米和大豆(尚不知是否對土壤也有副作用~),並且它們都不屬於非洲人民.
根據ce10年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fao)會議上達成的共識──與中東沙漠和中亞的半荒漠化丘陵相比,把非洲改造成又一個世界糧倉(油箱?)才是更加現實和經濟的方案.
貧窮的非洲共同體當然拿不出這樣一筆巨款…
值此緊要關頭,還是"善良"的歐美資本家們挺身而出,大力響應聯合國的號召.他們爭先恐後地湧入曾經避之不及的"黑非洲",簽下大量環境改造與土地租讓捆綁的"雙贏"協議──考慮到環保和發展農業都是需要長遠規劃的事業,這些合同的有效期都在50至99年之間……
***
就在"非洲"的身邊,領導1.5億人民進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南非統一機構"理應得到足夠的尊敬:
她一直謹慎而合理地運用前"南非共和國(republic-of-south-africa)"的軟硬實力,緩慢但可控(!)地擴展自己的影響力,所以才能從世界銀行(the-world-bank)──而不是金融資本家──手中獲得該組織成立以來發放的最大數額貸款…
同樣立誌成為新能源出口國家,主權完整、政治穩定的南非就可以從容將土地分為"轉基因燃料作物地區"和"糧食作物區",即使挑剔的美歐也無話可說.
ce30年開始,"兩個聯邦(double-federation)"都視南非為"非洲民主的典範"並競相拉攏──歐洲要鞏固印度洋海權,進一步控製非洲共同體,因此南非以極小代價加入維多利亞宇宙港的建設,一躍成為航天俱樂部成員;大西洋聯邦則開放高科技出口限製,並承認了其在東南大西洋的海權地位…
***
土地麵積又一次成為決定國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東亞共和國始終被糧食自給和燃料增產的矛盾困擾──普遍現代化意味著更大的能源(燃料)消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對土地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再加上與"兩個聯邦"的對峙以及開發太空的衝動……
即使隻比較本土,10億人的東亞也是三大國裏最擁擠、耕地麵積最少的.可是,大西洋聯邦還控製著南美,並與歐亞聯邦分享了"非洲",由此拉開的差距令人不甘且憤怒──東亞的人均玉米大豆消耗量,僅為4億聯邦公民的1/10、7億歐洲人(它在亞洲的2億居民不在此計算之列)的1/4!
多少值得欣慰的是,東亞是全球第一核電大國,大力推廣節能運動也使她能夠將更多的燃料集中到航空和航天工業上去.
(可由於人口基數大,東亞人均發電量仍然隻有大西洋的1/2,歐洲的80%.)
***
但人口就不是了:
即使頂著巴基斯坦恐怖分子的不斷襲擊,印度還是貢獻了"赤道聯合"多達3/4的新生兒.ce55年,赤道人口一舉突破15億…
天啊,人們不禁捫心自問──誰來養活印度?!
主要發達國家(大西洋、歐亞、東亞)終於坐不住了,一致通過決議,將聯合國推上前台.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在印度實行計劃生育!!
(筆者覺得在中東搞一千零一夜都比這個來得容易~~)
大西洋聯邦的聯合國代表,曾經在私下裏透露了各國不顧"全世界正義和公理的呼聲…"、"粗暴幹涉印度內政…"(摘自赤道政府語)的真正原因:"這些愚蠢家夥!…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吃掉了多少燃料呀?!……"
除了海量"欠發達"地區居民拉高了能源價格外,各國亦擔心這個不斷膨脹人口大國總有一天會因為糧食危機而陷入動亂之中──據計算它將在ce75年超過20億…
事實證明,"維護赤道地區的穩定"不僅僅是向東亞共和國"取經"就能辦到的.聯合國最終裁定赤道聯合必須首先完成糧食自給,在此之外的耕地才能種植燃料作物──這等於"一勞永逸"地消滅了它的航空航天業.為了解決能源問題,各國又不得不援建了一大批核電站,並自掏腰包維持其運轉…
經曆了種種措施,自ce67年達到17億的最高峰之後,赤道人口終於停止了增長.
如果非要說"赤道聯合"在ce的世界格局中起到了什麽積極作用的話,那或許就是──讓這樣一個溫和(軟弱?)的國家懶洋洋地躺在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半島上,倒不失為幾大國之間的一道良好緩衝帶……
***
按照我們的話說,澳大利亞是坐落在南半球的"西方"國家.雖然國家利益不講情麵,但"大洋洲聯合"受到的刁難的確是最少的:
該國僅有7000萬人口,以至於在出口了一半的燃料之後,澳洲人均燃料分配仍能達到大西洋聯邦的80%、歐洲的2倍,航天工業發展迅速…
但是,由於赤道聯合的掩護,大洋洲缺乏明顯的威脅,軍費開支向來偏低,三軍總體實力甚至低於南非(後者部分掌握著非洲的陸海權~~).
另外,大洋洲未能參加l5衛星群的建設,當看到衛星與理事國心生隔閡時,急於從"太空紅利"中分一杯羹的堪培拉政府(澳洲首都)錯誤地判斷了局勢,居然向l5叛亂分子出售糧食和物資.此舉既得罪了三大國,又讓自然資源豐富的自己"有幸"進入調整者的"法眼"…
──上述幾點結合在一起,將直接導致澳大利亞在ce70年被zaft閃電"托管"……
*****
ce初年,能源變革、國家合並,還有太空開發同步進行(雖然筆者在描述上不得不排出先後順序),令我們的世界變得既精彩紛呈,又撲朔迷離.激動萬分的社會分析家們,競相發表各自的學說,試圖勾勒出人類新紀元的藍圖…
在此期間,一種天真的看法短暫流行,即:不論是"三大國"的稱謂,還是收縮為兩洋國家的現實,都表明──大西洋聯邦的正被眾多新興國家趕超,由華盛頓壟斷的國際秩序已經不複存在了(?!)…
遺憾的是,大多數研究者和各國領導人,雖然都口口聲聲"清楚地"聽到了宇宙時代的腳步,其實仍被舊秩序的"重力"束縛在地麵上.有識之士或許看到了聯邦"主動退讓"的本質,可終究還是忍不住把手伸向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
最終,他們不得不放棄陳舊的國際關係學說(且不說原有的國際政治體係就是合眾國建立的),再一次承認、並服從由北美和不列顛主導的新世紀、新規則、新秩序……
*********
注:電動螺旋槳飛機/直升機雖然是最容易實現的,但從工程原理和成本考量上卻有一個問題──普通飛行器隨著燃料消耗,自重也會減輕;但耗盡能量的電池不可能丟棄,換句話說,航程越大,電池機的"死重"越多.另外,無法忽視迫降問題,更笨重的電池機顯然不如可以排油減重的普通型更安全…
而在噴氣引擎和火箭發動機中,電池隻能提供能量,飛行器還要額外攜帶工質:比如有設計師提出,使用電力將水加熱成高溫蒸汽再噴射出去,其反推原理與噴氣機和火箭無異.但這種引擎的推力和體積都不能令人滿意,隻在ce的太空船上有少量運用.
不過,某個資源極度匱乏的組織,曾經由於長時間無法獲得穩定的生物燃料來源,倒是廣泛使用過這種"全電推進係統",造出了大到戰艦、小到ms之流的各種電動玩具……
-------------------------------轉者注------------------------------------------------------有關東亞為什麽會放棄巴鐵在內的一批本位麵存在的盟友的問題,原因僅僅在於,作為比較尊重原著的設定黨,我們受到了原作者ft的地圖上的東亞範圍的限製。也就是說,ft表示東亞就是沒有擴張到那,我們隻能幫他腦補為什麽。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