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杯酒釋兵權

字數:5208   加入書籤

A+A-




    五代群英!
    卻說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大驚失色,趙匡胤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後來果然就沒事了。
    大宋有位供奉官名叫翟守珣,有時隨駕微行。一日進諫趙匡胤道“陛下幸得天下,人心未安,今乘輿輕出,倘有不測,為之奈何?”
    匡胤笑道“帝王創業,自有天命,不能強求,亦不能強拒。從前周世宗在日,見有方麵大耳的將士,時常殺死,朕終日侍側,未嚐遭害,可見天命所歸,斷不至被人暗算呢。”
    一日,又微行至趙普第,趙普慌忙出迎,導入廳中,拜謁已畢,亦勸太祖慎自珍重。
    太祖複笑語道“如有人應得天命,任他所為,朕亦不去禁止呢。”
    普又答道“陛下原是聖明,但必謂普天之下,人人悅服,無一與陛下為難,臣卻不敢斷言。就是典兵諸將帥,亦豈個個可恃?萬一乘間竊發,禍起蕭牆,那時措手不及,後悔難追。所以為陛下計,總請自重為是!”
    太祖道“似石守信、王審琦等,俱朕故人,想必不致生變,卿亦太覺多慮。”
    趙普道“臣也不擔心他們會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們的部下貪圖富貴,萬一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他們能夠自主嗎”?這些話實際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記住陳橋兵變的事件,避免類似的事件重演。
    太祖不禁點首,尋複語普道“為什麽從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十二君,爭戰無休無止呢?我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麽好的辦法嗎。”
    趙普精通治道,對這些問題也早有所考慮,聽了宋太祖的發問,他便說“這個問題的症結,就在於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唯有削弱藩鎮的權力,限製他們的財政,將他們的精兵沒收,這樣天下就會和平了。”  趙普的話還沒說完,宋太祖就連聲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全明白了。”
    有一次,趙普向宋太祖推薦一個人做官。接連兩天,宋太祖沒有同意。第三天趙普上朝的時候,又送上奏章,堅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薦,這下可觸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扔在地上。趙普臉色沒有改變,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來,放在袖子裏。退朝回家以後,趙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來,過了幾天,又帶著它上朝交給宋太祖。太祖方才醒悟,終於任用了趙普推薦的那個人。
    再有一次,趙普要提拔一名官員,宋太祖不批準。趙普就像前次一樣堅持自己意見。宋太祖說“我就是不準,你能怎麽樣?” 趙普說“提拔人才,都是為國家著想,陛下怎能憑個人的好惡專斷!” 宋太祖聽了,氣得臉色變白,一甩袖就往內宮走。普不能入宮,堅持站在宮門外,過了很久,太祖終於同意。
    建隆二年(961年),宋太祖鑒於當時已控製局勢,就著手陸續采取了一些措施,把殿前都點檢鎮寧軍節度使慕容延釗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罷為成德節度使。因為殿前都點檢是宋太祖黃袍加身前擔任過的職務,從此不再設置。由石守信接替韓令坤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留下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入宴,酒至半酣,太祖屏退左右,乃語眾將道“朕非卿等不及此。但身為天子,實屬大難,不若為節度使時,尚得逍遙自在。朕自受禪以來,已是一年有餘,何曾有一夕安枕哩。”
    守信等離座起對道“陛下還有甚麽憂慮?”
    太祖微笑道“朕與卿等統是故交,何妨直告。這皇帝寶位,哪個不想就座呢。”
    守信等伏地叩首道“陛下奈何出此一諭?目今天下已定,何人敢生異心?”
    太祖道“卿等原無此心,倘麾下貪圖富貴,暗中慫恿,一旦變起,將黃袍加汝身上,汝等雖欲不為,也變做騎虎難下了。”以己度人。
    石守信等將領跪下磕頭,哭著說“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該怎麽處理,還請陛下可憐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趙匡胤借機表達了自己讓他們放棄兵權的想法,建議“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我與你們結為親家,大家相互都沒有猜忌不是很好嘛?這一番話的意思大家都聽明白了。大臣們答謝說“陛下能想到我們這事,對我們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
    是日盡歡乃散。越日均上表稱疾,乞罷典兵。太祖遂命石守信為天平節度使,王審琦為忠正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趙彥徽為武信節度使,皆罷宿衛就鎮。就是駙馬都尉高懷德,也出為歸德節度使,撤去殿前副都點檢。諸將先後辭行,太祖又特加賜賚,都歡歡喜喜的去了。
    石守信在後周時,參與高平之戰、淮南之戰,累官殿前都指揮使、義成軍節度使,與趙匡胤結為異姓兄弟,成為“義社十兄弟”的成員。北宋建立後,率軍討平李筠、李重進叛亂,出任馬步軍副侍衛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等職。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石守信認識到皇帝對他的猜忌,並不那麽容易消除。
    石守信有位朋友姓梁,其子梁周翰文才出眾,很受石守信待見。梁周翰也很有本事,趙匡胤想讓他留在自己身邊當“秘書”。
    在一次酒宴上,趙匡胤對石守信說了這個想法。石守信回家後,將這一好消息告訴了梁周翰。梁周翰急忙上書一封,對皇帝表示感謝。不料,收到“感謝信”的趙匡胤龍顏大怒,不僅撤銷了這項任命,還把梁周翰趕出京城。
    石守信明白,趙匡胤明著是貶謫梁周翰,暗地裏是責怪他插手政治,幹預人事任免。認識到這一點,石守信從此不問政治,在天平軍節度使的崗位上埋頭“苦幹”,“專事聚斂,積財巨萬”,踐行“享樂主義價值觀”。
    過了數年,太祖欲召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入典禁兵。符彥卿係宛邱人,幼擅騎射,壯益驍勇,曆晉、漢兩朝,已累鎮外藩;周太祖即位,授天雄軍節度使,晉封魏王。世宗迭冊彥卿兩女為後。就是光義的夫人,也是彥卿第六女。所以周世宗加封彥卿為太傅,宋太祖更加封他為太師。此時因將帥多已就鎮,乃欲召彥卿入值。
    趙普聞知消息,忙進諫道“彥卿位極人臣,豈可再給兵柄?”
    太祖道“朕待彥卿素厚,諒他不至負朕。”
    趙普突然道“陛下奈何負周世宗?”問得好!兜心一拳。
    太祖默然,因即罷議。既而永興軍節度使王彥超,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讚,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等,同時入朝,太祖與宴後苑。
    赴宴的五個人裏,有的忐忑不安,因為心裏有鬼,比如說王彥超。有的憤憤不平,因為實在難受,比如郭從義。
    先說王彥超,趙匡胤第一次離開家浪跡天下時,曾經投奔過他。可是他隻用幾貫銅錢就把後來的皇帝老兒打發出門,這樣的壯舉換了誰,還能夢想過安生日子?
    但是趙匡胤不比常人,早就主動替他解開了這個疙瘩,在某次君臣同樂的宴會上,趙匡胤在酒酣耳熱之餘,突然在大廳廣眾之前問他——愛卿,當年你在複州,朕去投靠你,你怎麽不收留我呢?
    可以想象當時趙匡胤一定是半認真半玩笑,因為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他好多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王彥超嚇壞了,他立即避席跪倒,說出了想了好多好多年的圓場話——當年臣不過是個防禦使,一勺的淺水怎麽能容得下神龍呢!要是陛下當年真留在我那小地方,您還能有今天嗎?
    趙匡胤哈哈大笑,就此把那一頁揭過去。但在王彥超的心裏,這件事卻是一片永遠在他頭頂飄忽不定的陰雲,天知道那裏麵隱藏著什麽。
    再說郭從義,這位節度使是位地道的行伍人,勇猛善戰,沒有什麽歪心思。可趙匡胤對他也不放心。
    幾天前在最初的殿廷接見時,趙匡胤曾微笑著向他致意,說“郭愛卿,聽說你馬球打得非常好,今日為我表演一下如何?”
    郭從義正中下懷,他二話沒說,當場甩掉禮服下殿,騎馬縱橫馳騁,周旋擊拂,史稱“曲盡其妙”。之後人人喝彩,郭從義也喜氣洋洋地上殿謝恩,結果趙匡胤似笑非笑地說“你球打得可真好啊,可惜,這是將軍應該做的事兒嗎?”
    郭從義僵那兒了,他不知道皇帝為什麽要玩他?但就是這樣,他仍然得出席皇帝特意為他們舉行的特殊酒會。席間,趙匡胤舉杯對赴宴的王彥超等人說“卿等均國家舊臣,隨朕鞍前馬後,南征北戰,戎馬倥傯,至今尚無休養安樂的時候,這實非膚禮待賢臣的本意。”王彥超馬上領會了趙匡胤的意圖,當即離席跪奏道“臣素來功微,承蒙恩寵。如今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準臣告老還鄉。”趙匡胤也馬上離席,親自扶起且嘉慰道“您可以稱得上是謙謙君子了。”然而武行德等人卻不明白趙匡胤的用意,曆陳平昔的戰功及履曆艱辛。趙匡胤聽後說“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武行德實是笨伯。
    至散席後,侍臣已料有他詔,果然次日下旨,將武行德等俱罷節鎮,惟王彥超留鎮如故。後人有詩歎道
    尾大原成不掉憂,
    日尋禍亂幾時休?
    誰知杯酒成良策,
    盡有兵權一旦收。
    就這樣,幾個人喜氣洋洋赴宴來,垂頭喪氣出宮去。武行德等人歎息幾聲之後突然頓悟。這一天,在宋朝都城開封府的大街上,四個年過花甲,鬢發斑白的老兵把臂高歌,漸行漸遠,終於走出了所有人的視線,隻有他們的歌聲還隱約可聞
    “漫揾英雄淚,
    揖別帝王家。
    想當年金戈鐵馬稱雄壯,
    不過是胡亂廝殺。
    攢家一把刀,
    今天刀放下,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且莫道種豆反得瓜……”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