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嶽飛之死

字數:6583   加入書籤

A+A-




    五代群英!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發動政變掌權的完顏兀術廢除對宋和議,親統大軍向兩淮進軍;右副元帥粘沒喝統帥西路軍,從同州攻陝西。五月下旬,金軍兵臨順昌城下,順昌告急。趙構恐順昌有失,命嶽飛發兵救援。
    嶽飛接詔後立即派張憲、姚政率軍東進援救順昌。未至順昌時,劉錡已於順昌之戰中大敗金軍。六月下旬,當西線金軍受阻,東線順昌解圍,局勢稍有穩定,趙構又命司農少卿李若虛向嶽飛傳達詔命,諭嶽飛“兵不可輕動,且宜班師”。嶽飛向李若虛陳述他恢複中原的謀略,李若虛素主抗金,他不顧矯詔之罪,主動支持嶽飛北伐。
    嶽飛隨即揮師北上,在六月、閏六月間,張憲的前軍攻下蔡州,牛皋的左軍在京西路連克魯山等縣城。牛皋隨後和張憲會師,繼而收複陳州。與此同時,韓世忠部將王勝收複海州,張俊部將王德收複亳州。
    不料此時朝廷詔命張俊撤出亳州移屯壽春,又下詔駐屯順昌的劉錡向江南調移。嶽飛接連上奏請求友軍支援,“伏望速降指揮,火速並進”,但一直未能盼到援軍。
    嶽飛有一弟嶽翻,在破曹成時為楊再興所殺。楊再興歸順嶽飛後,嶽飛並沒有對他報複。
    初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嶽飛在城北的五裏店再一次大敗金軍。楊再興率兵出巡,在小商橋與金兵遭遇,竟以三百騎兵殺死金兵二千多人,其中包括一百多名軍官,楊再興與所部全部英勇戰死。
    郾城之戰後,金人不甘失敗,七月十四日,兀術率十萬步兵和三萬騎兵攻潁昌。王貴、嶽雲分率精騎與金軍戰於潁昌城西。潁昌之戰,嶽家軍“無一人肯回顧”,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敗金軍,斬金軍五千餘人,俘士卒二千餘人、將官七十八人,獲馬三千餘匹。
    金兀術以十萬大軍駐紮於距離開封西南四十五裏的朱仙鎮,希圖再次負隅頑抗。嶽家軍北上距離朱仙鎮四十五裏的尉氏縣駐營,作為“製勝之地”。嶽家軍前哨的五百鐵騎抵達朱仙鎮,雙方一交鋒,金軍即全軍奔潰。
    兀術正準備放棄開封府渡過黃河的時候,有個北宋太學生要求進見,他對兀術說“太子母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且退矣!”兀術忙問“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精兵十萬,京師日夜望其來,何可守乎?”太學生道“不然,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以愚觀之,嶽少保禍且不免,還望成功乎?”
    金兀術經此人提醒後,決定暫不過河。
    趙構在對待北伐抗金一事的態度上,表現得頗為反複無常。在戰場局勢轉向對宋軍有利之後,即傾向於自保,又數次委婉地令嶽飛停止進軍。七月上旬,秦檜黨羽殿中侍禦史羅汝楫上奏說“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嶽飛若深入,豈不危也。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趙構遂降詔令嶽飛班師。
    七月十八日,即張憲從臨潁殺向開封之時,宋廷傳來班師詔。嶽飛鑒於當時完勝的戰局,上書爭辯,隔了幾日,嶽飛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詔旨措辭嚴峻命大軍即刻班師,嶽飛本人來臨安朝見。
    嶽飛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於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壓鉗製之下,嶽飛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嶽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受金兵報複“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嶽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於是哭聲震野。大軍班師,北方忠義軍孤掌難鳴,金兀術整軍彈壓,又攻取了被宋軍收複的河南地區。嶽飛得知噩耗後不由仰天悲歎“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複!”
    《宋史紀事本末》張溥論道嶽飛性忠孝,讀書好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夫出境,苟利社稷,專之可也,嶽飛學春秋,豈不知之?
    卻說嶽飛輕騎至臨安朝見高宗,奏道“金人舉國南來,巢穴必虛,若以吾軍長驅京洛以搗之,彼必奔命,可坐而待斃。”帝不從。秦檜尤惡之,背地奏高宗“陛下既詔各路班師,不久太上皇梓宮及韋太後消息至矣。今濠州雖失,乃小忿耳。請陛下以大孝為重,勿聽臣下之言也。”高宗因見金人屢失盟好,遲疑未決。嶽飛既退私第,身沾宿疾苦寒,咳嗽不已。
    紹興十一年,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嶽飛、韓世忠二人。金兀術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爾等朝夕議和,而嶽飛卻力圖河北,且殺吾婿,此仇不可以不報。必殺嶽飛,而後和議可成也。”
    同年二月,金熙宗將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第二去掉了原封號中的侮辱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郡望作為封號,以示尊重。
    這時王倫出使金國回來,高宗召入問之。王倫具奏“臣至金國,達以陛下盛意,熙宗大悅,許還太上皇帝及太上皇後梓宮,並送韋太後歸朝,又還河南疆境。”高宗大喜,謂秦檜曰“若是金國許還朕父皇梓宮及母後回朝,但彼有所求,朕俱從之。”秦檜奏曰“此誠為陛下之孝也。”
    四月,張俊、韓世忠、嶽飛三大將被調離軍隊,到臨安樞密院供職,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嶽飛為樞密副使。五月,張俊在和嶽飛巡視楚州韓世忠的軍隊時,暗中挑唆嶽飛,欲一同分解此軍,遭到嶽飛的嚴詞回絕。秦檜又欲借軍吏耿著之事陷害韓世忠,嶽飛得知後修書通報韓世忠,再次保全了韓。嶽飛回朝後即遭秦檜黨羽萬俟卨、羅汝楫的彈劾,誣蔑嶽飛援淮西“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楚州)”,要求免除嶽飛樞密副使之職。八月九日,嶽飛被罷樞密副使,充“萬壽觀使”的閑職,嶽飛自請回到江州廬山舊居賦閑。
    嶽飛此時已無兵無權,但對他的迫害卻仍在步步緊逼。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嶽家軍內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製王貴、副統製王俊出麵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嶽飛。
    張俊私設公堂,向張憲嚴刑逼供,毫無結果之下,竟捏造張憲口供。十月十三日,嶽飛被投入大理寺獄中,其長子嶽雲也下獄。
    已賦閑的韓世忠因嶽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檜,秦檜卻說“此上(趙構)意也!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韓世忠還第,尚帶怒容,梁夫人問著何事?世忠說嶽飛冤枉。梁夫人道“奸臣當道,尚有何幸?妾為相公計,不如見機而作,明哲保身罷。”韓世忠道“我亦早有此意,隻因受國厚恩,不忍遽去,目今朝局益紊,徒死無益,隻得歸休了。”隨即上書辭職。初不見允,及再表乞休,乃罷為醴泉觀使,封福國公。從此韓世忠閉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事,有時跨驢攜酒,帶著一二奚童,縱遊西湖。在家與梁夫人小飲談心,自得樂趣,真所謂優遊歲月安享餘生。算是有福。
    秦檜命中丞何鑄、大理卿周三畏鞫勘嶽飛招詞。周三畏聞命自思“嶽侯忠孝人也,豈有是事哉。此必有人謀陷之,待吾審問其情,必知端的。”次日與何鑄引嶽飛至法庭,詰其反狀。
    嶽飛義正詞嚴地麵對審訊,複將衣裳裂開轉過脊背與周三畏看,有舊刺“精忠報國”四大黑字深入皮膚。嶽飛仰麵大呼曰“吾父子為國多著勤勞,未嚐不以恢複為意。豈知今日把我父子性命獻媚金虜耶?”言訖放聲大哭。主審官何鑄見之也為之動容。
    庭下獄卒慘不忍聞,周三畏為之淚下,指秦檜的名罵曰“都是這個奸賊有意討好金人陷害忠良,似這等冤屈,教我如何問擬?且將嶽飛送入牢中,明日再理。”獄卒仍押嶽飛等於獄中監禁。
    周三畏回到家中悶悶不悅,背叉兩手仰天嗟歎“常言道得寵思辱,居安思危。如嶽太尉這等大功,天下人都仰望他,今日反遭斯辱。量我區區一個大理寺丞微如螻蟻,今我若是屈勘嶽飛,上逆天心下悖人理;若是不從奸賊之謀又被其害。不如棄職休官還了朝廷,歸山辦道脫了是非,豈不保全殘喘乎。”想到這裏就解下束帶換上麻絛,脫下羅袍穿上道服襆頭,象簡安在中堂,潛身走脫不在話下。
    次日早晨吏卒報與秦檜曰“夜來有大理寺丞周三畏勘問嶽飛,因見事有冤枉,晚夕回家,脫下冠袍束帶盡夜走了。”
    秦檜大怒曰“本來現在便要差人去捉,奈有這事未了,且待殺卻嶽飛父子,然後捕他未遲。”乃使人去催何鑄鞫斷。
    何鑄正在府中,自體嶽飛一事亦察其冤。又見秦檜遣人來催問,何鑄即往秦府見檜道“嶽飛謀反事情實無證驗,丞相休得屈人。”秦檜曰“此出上意也,非吾所得專。嶽飛本有通謀,王俊首狀已具明白。中丞何謂屈之?”何鑄曰“何鑄豈區區為嶽飛者?強敵未滅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秦檜語塞。何鑄退去。
    秦檜知道何鑄不想問理,乃改命禦史大夫萬俟卨同大理寺評事元龜年鞫勘。秦檜心說“他兩個平日在我門下往來謀些私事,我不曾阻他。如今著他兩人審問,必然不敢違我主意。”一時召呼二人來到相府,謂之曰“嶽飛父子與張憲謀為不軌,我委周三畏勘問,他與嶽飛有同謀之心,怕死走了。今特委你兩個,問成這樁事,加你大官。”萬俟卨曰“丞相放心,我與嶽飛有舊仇。此事包在下官身上,隻要丞相與我二人做主。”二人來到大理寺獄中,又取出嶽飛來,讓他一一招認謀反事情。這兩賊非法用刑,將嶽飛渾身拷打皮開肉裂,昏死後用水噴活再打。又用檀木攢指,傍立二人用杖敲打,然後二人拿住攢指廝扭。左扭右扭,扭得嶽飛頭發撒開就地打滾,指骨皆碎。他本無反情難以屈招。苦打將有兩個月日,不成其獄。
    嶽飛在獄中時,有一個小牢子一直對嶽飛非常敬仰,侍奉恭敬。可是有一天忽然變了,凶神惡煞一般嗬斥不斷。嶽飛不明就裏,就詢問小牢子為什麽變化如此之大。小牢子說“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複疑於君,安得不反?”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莫須有”的罪名,就是秦檜的最好解釋。嶽飛長歎一聲,此後不複多言,小牢子服侍恭謹如初。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除夕夜,嶽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時年39歲;嶽雲和張憲被斬首。嶽飛的供狀上隻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嶽飛的死訊傳出,百姓們都為之哭泣;消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為此酌酒慶賀,並說“和議自此堅矣!”
    嶽飛為何被殺?這個話題是很複雜的。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全國的正規軍分別劃歸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兵司,但明令規定他們無調兵之權,調兵之權由樞密院掌控。造成有兵的三衙無權調兵、有權調兵的樞密院無兵可調。靖康之亂以來,國內的軍事武裝大都是在戰爭中建立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都是統軍將領的私人武裝,比較有代表性的就如“嶽家軍”、“韓家軍”、“劉家軍”等。在高宗看來,國內武將的威脅比金人更嚴重。太祖趙匡胤就是以兵變起家,後人可不想別人學他。而嶽飛常常以太祖自比,高宗心裏會怎麽想?
    母子連心,趙構登基之後立即封韋氏為太後,初一十五盛大節日乃至韋後生日,趙構北望長天,想娘親念娘親,遙祝母後安康。趙構擁有了絕對權力之後,一直都在尋找贖回母親韋氏的機會,不得不說這也是他主和不主戰一個原因,他怕招惹那些翻臉比翻書還快的金人撕票殺害韋氏。“靖康之難”中,趙構的生母韋賢妃,跟著徽、欽二帝與鄭、朱二後,被金軍強虜至北國。高宗即位不久,就尊韋賢妃為“宣和皇後”。幾年後,又接受翰林學士朱震的建議,遙尊韋賢妃為“皇太後”。他預先為母後修建了慈寧宮,每逢韋氏的生日,以及每年的冬至、夏至和每月的初一,都要向遠在異國他鄉的母親遙行賀禮。
    紹興元年(1131年),朱皇後和徽宗的鄭皇後先後被折磨致死。紹興五年(1136年),徽宗死在五國城囚牢的草鋪上。兩年後,身在臨安的趙構才得知徽宗和鄭皇後的死訊。趙構既為父親和鄭皇後之死而痛哭,又更加擔憂生母韋太後的命運。就在嶽家軍與金兵作戰連獲勝利之機,趙構卻向金國屈己求和。他顧忌的是“宣和皇後年歲已高,哪堪忍受金人的虐待”。
    沒有人不喜歡媽媽,愛江山不愛媽媽的人畢竟是少數。趙構不是秦始皇,他連兒子都沒有,要江山幹嘛?我們不能要求每個皇帝都和秦始皇、漢武帝一樣。
    1137年,經過雙方外交使臣反複磋商斡旋,金人同意韋氏和宋徽宗以及鄭皇後的靈柩南歸,可是因為金廷意見不同意,這一計劃意外擱淺。趙構聽到這個消息放聲大哭,他聲淚俱下地給金人再修國書太後在金國不過是個普通的老人,可是對於朕來說,她卻是唯一不能取代的娘親啊。求求你們了。金人不予理會。落後就要挨打,聲淚俱下有個毛用。
    幾乎所有關於嶽飛的故事都暗示了一種可能性假如不是奸臣當道、嶽飛冤死,本來宋軍是可以收複中原的。這也是後人懷念、推崇嶽飛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本性假設。
    但事實往往很殘酷,而且收複失地後是否能長期堅守。中原地勢平坦開闊,最能發揮騎兵優勢,而不利於步兵守衛。宋軍幾乎90都是步兵,這在冷兵器時代與騎兵對壘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弱點之一。當時宋軍約近20萬人,而戰鬥力遠不及嶽家軍,要靠這些軍隊徹底擊敗金軍並堅守住收複的失地,其難度可想而知。
    即使是在嚴肅的曆史著作中,嶽飛的悲劇長期以來也被描繪成主戰派和投降派之間兩條路線的鬥爭,而忠奸是毫不含湖的價值對立,沒有選擇的餘地。這建立於一個假設上抵抗到底,必定獲勝。
    曆史沒有假設,隻有曾經。
    嶽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業績不可磨滅。嶽飛表達了被侵犯 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堅持了抗金的正義鬥爭,為漢民族的文明綿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嶽飛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