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鄭虎臣為民除害

字數:5295   加入書籤

A+A-




    五代群英!
    度宗於鹹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楊淑妃所生的趙昰7歲,全皇後所生的趙顯4歲,俞修容所生趙昺3歲。
    謝太後召集群臣商議立帝,眾人以為楊淑妃所生趙昰年長當立,但賈似道和謝太後都主張立嫡子,於是趙顯被立為帝,是為恭帝。
    恭帝此時年紀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後謝氏垂簾聽政,但朝廷實權實際上仍掌握在宰相賈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統治時期,宋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逆轉,恭帝即位不滿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宋室江山是太祖趙匡胤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最後又失於孤兒寡母之手。後人寫詩譏諷道
    當日陳橋驛裏時,
    欺他寡婦與孤兒。
    誰知三百餘年後,
    寡婦孤兒亦被欺。
    趙顯即位之時,宋室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蒙古鐵騎大舉南下,局勢失去控製,宋王朝的統治已經陷入了癱瘓狀態。
    鹹淳十年九月,元軍向南宋發起了總攻。十二月,伯顏率兵進逼鄂州,在青山磯擊敗宋將夏貴率領的鄂、漢守軍,漢陽、鄂州相繼陷落。伯顏留下部分士兵守衛鄂州,自己率領主力部隊,以宋朝降將呂文煥為前部,繼續東下。沿江城池的守將多是呂氏舊部,元軍所到之處,這些人紛紛歸降,元軍得以順利地突破長江防線,於德右元年(1275)春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兵臨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後,長江防線洞開,南宋朝野內外大震,京師各界都把希望寄托在賈似道身上,呼籲“師臣”親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樣取得“再造”之功。賈似道不得已,在臨安設都督府,準備出征。蒙軍的一路統帥劉整原係宋朝驍將,理宗末年,賈似道在武將中推行“打算法”來排斥異己,劉整被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歸降蒙古。賈似道對劉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於懼怕劉整,他遲遲不敢出兵,直到德右元年正月,聽說劉整死後,他才高興地說“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請求出征。
    賈似道抽調各路精兵10餘萬,裝載著無數金帛、器甲和給養,甚至帶著妻妾離開京城,陣勢綿延百餘裏。二月行至蕪湖,與夏貴會合。夏貴一見賈似道,從袖中抽出一張字條,上寫“宋曆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曆時已近320年,國勢已盡,不要為它丟了性命。賈似道心照不宣,點頭默許。
    賈似道到達前線之後,率後軍駐紮於魯港,命大將孫虎臣統領前軍屯駐在池州下遊的丁家洲,夏貴率戰艦3500百艘橫列江上。賈似道深知蒙古軍隊的勇猛,不敢與之正麵交戰,仍然幻想走開慶元年(1259)同忽必烈講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釋放元朝俘虜,送荔枝、黃柑等物給伯顏,希望通過稱臣納幣求得和平。但此時元軍的目標在於滅亡南宋,稱臣納幣已不能滿足元人的貪欲,求和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兩軍交戰,伯顏連續突破孫虎臣、夏貴兩道防線,直抵魯港,宋軍大敗,死者無數,江水為之變赤,賈似道倉惶逃到揚州。
    賈似道位居平章軍國重事、都督諸路軍馬,度宗尊之為“師臣”,眾臣視之為“周公”,卻如此不堪一擊,時人諷之曰
    丁家洲上一聲鑼,
    驚走當年賈八哥。
    寄語滿朝諛佞者,
    周公今日變周婆。
    賈似道戰敗後,成為眾失之的,朝野上下出現處死賈似道的強烈呼聲。謝太後卻認為,賈似道勤勞三朝,不能因為一朝之罪,失了對待大臣的禮數,僅將賈似道貶為高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並抄沒其家產。
    賈似道被貶後,舉國歡騰,各地群眾都不歡迎賈似道的隊伍經過當地地盤,認為賈似道一旦經過,會帶來晦氣。
    宋時立法,凡大臣安置遠州,一定要有個監押官,名為護送,實則看守,如押送犯人相似。今日賈似道安置循州,朝議斟酌個監押官,隻因循州路遠,人人怕去。獨有一位官員慨然請行。那官員姓鄭名虎臣,官為會稽尉,任滿到京。
    16歲那年,鄭虎臣以武舉人的身份進入官場,此時的南宋朝廷奸臣當道,民不聊生。賈似道的父親賈涉擔任製置副使,師承大奸臣秦檜,也是“主和怯戰”的賣國賊,賈似道從小不務正業,是一個隻愛嫖賭的浪蕩子,由於他的姐姐入宮為貴妃,得寵於宋理宗,賈似道才被提攜起來當官。當時元軍大舉南侵,大片國土淪於敵手,賈似道身為宰相,不但封鎖邊關消息,還引誘皇帝沉溺於酒色,縱情淫樂。
    鄭虎臣的父親鄭塤是一個愛國文人,曾在賈似道的父親賈涉官府裏當過文員。宋理宗登基後,鄭塤提任越州同知。賈似道得寵後,鄭塤時常發表對賈似道把持朝政的不滿言論,尤其對賈似道的“主和怯戰”的做法十分反對,上書朝廷要求加強軍隊建設、抵禦外敵侵略。賈似道父子對鄭塤恨之入骨,在百般拉攏不成的情況下,就常常找借口進行打壓,還效彷秦檜以“莫須有”的定罪手段,把鄭塤殺害了,鄭虎臣則被充軍到邊疆。後來遇到宋理宗朝廷大赦,鄭虎臣才被放歸,回到朝廷候任。
    一些忠臣提議,鄭虎臣是一個武舉人,應該按照世襲祖製的規定,給予適當的官職。由於鄭虎臣有功名在身,賈似道沒有辦法,隻好安排他到較為偏僻的浙江會稽當個縣尉。
    臨行時,賈似道備下盛延款待虎臣。虎臣巍然上坐,賈似道稱他是天使,自稱為罪人,將上等寶玩,約值數萬金獻上,為進見之禮。鄭虎臣微微冷笑道“團練且起,這寶玩是殃身之物,下官如何好受?有話途中再講。”賈似道再三哀求,虎臣隻是微笑,似道心中愈加恐懼。 次日,虎臣催促賈似道起程。金銀財寶約十餘車,婢妾童仆約百餘人。虎臣初時並不阻當,行了數日,嫌他行李太重,擔誤行期,將他童仆輩等日漸趕逐;其金寶之類,一路遇著寺院逼他布施,賈似道不敢不依。約行半月,止剩下三個車子,老年童仆數人,又被虎臣終日打罵,不敢親近。賈似道所坐車子,鄭虎臣插個竹竿扯帛為旗,上寫著十五個大字,道是“奉旨監押安置循州誤國奸臣賈似道”。賈似道羞愧,每日以袖掩麵而行。一路受鄭虎臣淩辱,不可盡言。
    又行了多日,到泉州洛陽橋上,隻見對麵一個客官匆匆而至,見了旗上題字,大呼“平章久違了。一別二十餘年,何期在此相會。”賈似道隻道是個相厚的故人,放下衣袖看時,卻是誰來?那客官姓葉,名李,字太白,錢唐人氏,因為上書切諫賈似道,被他黥麵流於漳州。賈似道事敗,凡被其貶竄者,都赦回原籍。葉李得赦還鄉,路從泉州經過,正與賈似道相遇,故意叫他原官職名。賈似道羞慚滿麵,下車施禮,口稱得罪。葉李問鄭虎臣討紙筆來,作詞一首相贈。詞雲
    君來路,吾歸路,來來去去何曾住?公田關子竟何如,國事當時誰與誤?雷州戶,厓州戶,人生會有相逢處。客中頗恨乏蒸羊,聊贈一篇長短句。
    當初寇準有澶淵退虜之功,卻被奸臣丁謂所譖,貶為雷州司戶。未幾丁謂奸謀敗露,亦貶於厓州。從雷州經過,寇準遣人送蒸羊一隻,聊表地主之禮。丁謂慚愧,連夜偷行過去。今日葉李詞中,正用這個故事。
    賈似道得詞慚愧無地,手捧金珠一包贈與葉李,葉李不受而去。鄭虎臣喝道“這不義之財,犬豕不顧,誰人要你的!”就賈似道手中奪來,拋散於地,喝教車仗快走,口內罵聲不絕。賈似道流淚不止。鄭虎臣的主意,隻教賈似道受辱不過,自尋死路,但賈似道貪戀餘生。
    比及到得漳州,童仆逃走俱盡,單剩賈似道父子三人。真個是身無鮮衣,口無甘味,賤如奴隸,窮比乞兒,苦楚不可盡說。 漳州太守趙分如,原是賈似道舊時門客,聽說賈似道到來,出城迎接,看見光景淒涼,好生傷感。又見鄭虎臣顏色不善,不敢十分殷勤。是日趙分如設宴館驛,管待鄭虎臣,意欲請賈似道同坐。虎臣不許,賈似道也謙讓道“天使在此,罪人安敢與席?”到教趙分如過意不去,隻得另設一席於別室,使通判陪侍賈似道,自己陪虎臣。飲酒中間,趙分如察虎臣口氣,銜恨頗深,乃假意問道“天使今日押團練至此,想無生理,何不教他速死,免受蒿惱,卻不幹淨?”虎臣笑道“這物事偏受得許多苦惱,要他好死卻不肯死。”趙分如不敢再言。
    這時鄭虎臣忽然接到皇上聖旨,命漳州太守趙分如將賈似道押轉審問,分明是趙分如快馬報信。鄭虎臣知道賈似道不死,那死的就是自己了。他瞪起眼睛問道“賈團練,事到如今,你還舍不得一死以謝天下嗎?”賈似道呐呐地說“太皇太後許我不死,如真的有詔賜死,似道怎敢不死?”鄭虎臣大聲喝道“皇家保你不死,萬民恨不能吃你的肉,剝你的皮,你這禍國殃民的狗官,竟然如此貪生怕死,我隻好替天行道了。”
    賈似道苦笑著將目光從鄭虎臣的臉上移開,回頭遙望了一眼西天淒豔的晚霞。
    此刻,夕陽正在以一種絕美的姿勢墜落,而他卻再也看不見它重新升起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宋帝國也正在以同樣的姿勢墜落,而偌大的天下,又有誰能讓它再度升起?
    第二天天尚未明,鄭虎臣即命起程。到個庵院,虎臣教歇腳,且進庵梳洗早膳。賈似道看這庵中扁額寫著“木綿庵”三字,急呼二子吩咐說話,虎臣不許,將二子拘於別室。賈似道自分必死,他身邊藏有冰腦一包,因洗臉,就掬水吞之。覺腹中痛極,討個凳子坐下,看看命絕。虎臣料他服毒,乃罵道“奸賊,奸賊!百萬生靈死於汝手,汝延捱許多路程卻要自死,到今日老爺偏不容你!”將大槌連頭連腦打了二三十下,打得希爛,嗚呼死了。卻教人報他兩個兒子說道“你父親中惡,快來看視。”兒子見老子身死,放聲大哭。虎臣奮怒,一槌一個,都打死了。卻教手下人拖去一邊,隻說逃走去了。虎臣投槌於地歎道“吾今日上報父仇,下為萬民除害,雖死不恨矣。”就用隨身衣服將三人死屍草薦卷之,埋於木綿庵之側。埋得定當,方將病狀關白太守趙分如。
    趙分如明知是虎臣手腳,見他凶狠,那敢盤問?隻得依他開病狀,申報各司去迄。直待虎臣動身去後,方才備下棺木,掘起似道屍骸,重新殯殮。
    鄭虎臣回京繳旨後,遭到奸黨的瘋狂報複。賈似道的餘黨、門人大肆羅織罪名,以“欺君罔上,擅殺欽犯,大逆不道”奏請朝廷,要求嚴懲鄭虎臣,特別是賈似道的死黨、曾出賣過鄭虎臣父親的陳宜中當上宰相以後,十分害怕自己的通敵行為敗露,恨不得馬上殺死鄭虎臣。宋端宗聽信陳宜中等奸臣的讒言,下旨捉拿鄭虎臣歸桉,隨後關押在福州監獄。景炎元年10月,鄭虎臣被害死在福州監獄中,陳宜中等奸賊請旨抄家滅族,殺死鄭虎臣族人30餘口,鮮血把鄭家門前的一塊田地染得通紅。
    景炎2年,鄭虎臣得到平反昭雪,皇上為褒揚忠義,欽賜忠骸回鄉“金井禦葬”,規模如同帝王的葬禮一般隆重,設有疑塚30多處,據說隻有鳳凰山榕頭村邊的那座墓才是真的,其餘皆是他的衣冠塚。後人有詩歎曰
    當年誤國豈堪論,
    竄逐遐方曝日奔。
    誰謂虎臣成勁節,
    木棉千古一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