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帝王心術(上)
字數:6123 加入書籤
大齊皇宮紫寰殿,是距內宮距離最近的一處宮殿。當今皇帝的禦書房就設在這個紫寰殿的偏殿。這座偏殿裏有大大小小六間屋子。有供皇帝谘詢的翰林學士喝茶休息之地——“茗茶室”。也有供那些服侍皇帝的宮人、宮廷侍衛輪換歇息的寢屋。而最裏麵一間頂上隔著所以空間顯得並不如何寬闊的屋子,則是皇帝處理公務的機要之地——禦書房。
禦書房內,正中寬大的紫檀木桌案上放著小山似的奏章。左手邊一大排齊人高的偏紋衡木架架上擺的全是書籍。靠右邊一旁的金絲楠木長案上也散亂地擺放著幾十本今天剛送來的奏折,金絲楠木長案後放置了一張鋪了團錦花樣細絨薄墊的紫檀木軟榻。
剛用過午膳的昊帝齊仲煌緩步走進禦書房。在太監總管馬英的服侍下脫了龍袍換了件天青色的便衫,腰間係著一條玉帶看上去倒是休閑。齊仲煌斜倚在矮榻之上,伸手將茶盞擱在麵前的金絲楠木長案上。很隨便地揮了揮手命馬英退出禦書房。齊仲煌獨坐禦書房,隨意翻看著長案上放置的那些奏折,隻是他這會兒的心思卻是怎麽也無法集中到這奏折上麵。
距中午用膳還有半個時辰時,太後宮裏的高公公急匆匆地趕到禦書房。將齊仲煌請到了寧壽宮。當著丞相李銳安的麵,太後冷著臉發了好大一頓脾氣。要齊仲煌降罪於威武侯劉鄖及其三弟。李銳安更是奸詐可惡,竟提出威武侯治家不嚴,也不可能管理好禦林軍。要求將劉鄖革職。
“威武侯府又鬧出事來了?”齊仲煌聽完太後所言,不由得頭痛,心裏暗罵劉鄖,“不省心的東西!他到底有沒有長腦子?居然連一個女人都應付不了。朕後宮之中的女人比他多了幾十倍,也沒遇見什麽煩心事……。”
為了息事寧人,為了保住劉鄖在禦林軍的職務。最主要的是齊仲煌不能讓好不容易掌握的禦林軍統帥權落於李銳安之手。他不得不做出某些退讓。——滿足太後和李銳安提出的一些要求,給予李氏家族在“選秀”上一定的優厚待遇。太後和李銳安這才作罷,放過了劉鄖。
齊仲煌這會兒越想越生氣,若是劉鄖在此。他肯定忍不住會當麵大罵劉鄖一頓。都是劉鄖這個笨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堂堂男子漢,居然連連被個弱質女子算計,三番二次的被人抓住把柄。使得自己不但無法算計李銳安那個老狐狸,反而一再地被李銳安所挾。
齊仲煌之所以在朝堂上突然宣布給劉鄖和李銳安之女賜婚。就是洞徹了太後和李銳安的意圖。——他們想通過今年的宮中選秀,將李銳安之女送進宮中,圖謀中宮之位。
太後和李銳安的這一美好願望,齊仲煌自然是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滿足的。為了破壞他們的計劃,齊仲煌突然在朝堂上為劉鄖和李銳安之女賜婚。一是眾目睽睽之下將生米煮成熟飯。皇帝金口禦賜,任太後和李銳安如何惱怒,也不敢當堂違背皇帝旨意。二是李銳安的寶貝女兒嫁入威武侯府,劉老夫人定不會她日子好過。此舉也是為了打壓太後、李銳安囂張的氣焰,出一口惡氣。
齊仲煌的這一著棋,說起來應該實不錯。隻是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也不知李銳安那個老狐狸在女兒身邊安插了什麽高人。幾次交鋒下來,齊仲煌當初的美好設想全成了泡影,不僅一點便宜沒占到,反而為此付出了不少既得利益。這讓他怎麽能甘心?
感覺到鎏金琺琅鼎裏焚燒的蘇合香氣味太濃,齊仲煌不耐煩地叫人進來將鼎中香全撤了出去。可是他心裏卻未感到半分舒暢起來,一種莫名的惆悵忽然襲上心頭,齊仲煌長長地歎了一口氣,“唉——”
將手裏拿著的奏折重重的摔在案幾上,齊仲煌突的從軟榻上立起,一甩手走出了禦書房。走到院子中間的那顆百年大樟樹下,他停下了腳步深深吸了一口氣,似乎要用這清新的空氣驅散一下胸中的鬱悶。
之後,齊仲煌又慢慢地仰起頭舉目望去,深藍色的浩瀚天際上,有一鉛灰雲層沉重而緩慢地向遠處移動。 他伸出手,仿佛想握住流動的光線,陽光落入眸心,似乎感覺一點點刺痛。就連這陽光,仿佛都感覺到他的不適。
齊仲煌站了院子裏好一會兒,感覺舒坦些了,方才轉身回到禦書房中。他走到張掛於牆上的皇輿江山圖前,久久地看著圖默默不語。 高高的坐在龍椅上俯看眾生,那種掌控天下的感覺確實很好,可是誰又能了解一個皇帝的責任和孤獨?
大齊建國以來,朝政一直由李氏、柳氏、於氏、溫氏四大四大士族門閥把持。他們世代締結姻縭,用姻親關係結成的一張龐大勢力網,雖然共有利益才是連接他們地關鍵,可結親卻是加強這種相互之間信任的一種表態。先皇最初登基的幾年還嚐試著勵精圖治,隻是後來卻沉溺於女色,不再想理朝政,整天在後宮玩樂,以致皇權旁落。李氏入宮為後,以李氏士族為首的外戚在朝野的權勢不斷擴張,先皇時期達到鼎盛。就連天下百姓都曉得,李氏家族權勢滔天,竟要比皇家還要尊貴幾分。
如今,出身李氏一族的太後掌著後宮,而現任李氏族長的李銳安則貴為大齊丞相掌控朝堂,乾綱獨斷。且李銳安的嶽丈、兄弟、親家手中皆有重兵。更有兄弟子侄、姻親在左右護法。至於弟子門生、後輩附傭等等更是不可勝數。旁係連枝,可謂遍布朝野。
齊仲煌要想將朝政大權從李氏手中奪回,就必須打破目前這種局麵。分裂、打垮四大家族之間的聯盟,減小他們整體勢力地影響。使朝堂上達到一種不同勢力集團的權利製衡。以保障君權的至高無上。齊仲煌這幾年來一直在尋找機會,扶持朝中的新興勢力,與李氏抗衡。威武侯劉鄖和靖國大將軍蕭壘晸就是他近年扶持起來的朝中新貴之一。在齊仲煌的操縱之下,近一年來朝堂之上新舊勢力屢起爭端,磨擦日深。
齊仲煌登基至今已有三年,李銳安卻依然緊攥著朝政大權不放。朝堂之上對皇帝的決策,屢屢唱反調。對朝中之事多有幹涉,樁樁插手。齊仲煌自是不願意做李氏的掌中傀儡。對李氏所為當然是心懷不滿。抑如猛虎伏草,早晚是要咆哮山林。隻不過他一直在等待著,要找一個合適又合理的機會,一步步的鏟除異己。將朝政大權從李銳安手裏奪回。
隻是為了不打草驚蛇,他也隻能繼續假裝昏庸無能,表麵上對太後和李銳安言聽計從,事事與丞相李銳安商議。暗地裏卻悄悄進行部署,他不僅命人對李氏身邊之人許以重金、高官厚祿進行分化,還在李氏一黨的身邊安插了不少暗探。秘密搜羅其霸權、獨綱、專橫、貪汙謀私等等證據。當然,這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人力。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實力。
齊仲煌一方麵從後妃之中挑選可用外戚,一方麵從朝中密羅人才親信,培植自己的嫡係。他熟知天下局勢,自然知道,李氏與柳氏、於氏和溫氏四大家族在朝中盤根錯節,同枝甚多,牽連極廣。牽一發則全身動。如果盲目地行動,不但動不了李氏的根基,反而會打草驚蛇,擒虎不成反被虎咬。
齊仲煌是一個心懷壯誌之帝王。強兵富國是他此生最大的抱負和責任。登基為帝王的第一日,齊仲煌就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發下重誓,“開創太平基業,打造一個全新的王朝。讓自己治下的大齊國政局安定,國力強大,列國朝拜。”隻是齊仲煌沒料到的是,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如此之難。他不僅對內要應對士族門閥的爭權奪利,對外要對付匈奴的不斷侵擾。就連老天都要與他為難。——去年夏季,大齊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
按照齊仲煌的話來說吧。去年既是他執政以來最為艱難的日子,也是他收獲最大的一年。
說艱難,是因為去年六月開始,大齊北部的青州、戌州、冀州、雍州等遭遇了百年以來的最大一次旱情。旱情籠罩北方各地,許多地方旱得寸草不生,溪澗斷流,田苗焦枯,土地幹坼。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命造成了嚴重損害。民皆饑餓,餓殍甚眾。有的重災區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據官府統計的數據顯示,光是青州一地,僅此次旱災就餓死萬餘人。
旱災剛一過去,人還沒有緩過氣來。遮天蔽日的蝗蟲又接踵而至。蝗蟲飛經數天,所落之處,草木皆食盡。有當地官員在奏折中寫到,“…..路蝗蝻繼生,彌覆郊野,食民田殆盡,入公私廬舍。……禾黍竹樹俱盡,田婦對禾長泣,甚至上吊自縊……。”蝗災給脆弱的農業生產和百姓的生存再次帶來極大的威脅。數以千萬的百姓流離失所。
伴隨著旱災、蝗災同時而來,還有令人懼怕的瘟疫。這一場瘟疫令大齊國民更是雪上加霜,僅瘟疫死者便多達七萬七千餘人。《青州誌》記載“……疫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據朝廷派去賑災的官員統計,雍州一家人死至三十口者,計三千四百餘口。戌州有全家絕滅者,計七百餘戶。原本在一起生活的家人、鄉親父老,一瞬間就離你而去,自此再無音詢。
此次災情籠罩麵廣。為害的程度也大。大齊北部一帶眾多土地因災造成歉收無收而發生饑饉。迫使農民背井離鄉,逃荒要飯,賣兒棄女,啃樹皮革根。偷盜搶劫,互相殘食。饑民多達二十三萬餘,流落到南方一帶的災民達數十萬人。
在天人感應思想盛行的古代社會,自然災害給帝王的心理造成很大壓力。這種壓力除了經濟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政治方麵的因素。因為自然災害往往被人們看作是“上天”用災異的形式來警告和懲罰那些因失德失誤而造成“國家之失”的帝王。諸如天象如日月星辰之變異,氣象如水旱災害均被看作是天對帝王失德的譴責。所以,曆朝曆代地帝王對於自然災害的降臨都感到十分的恐懼。他們懼怕“被天棄之”——因遭受災異而被臣民棄之,撤消其天子職務。
齊仲煌也不例外,麵對惶恐不安的臣民,他自己也一直是坐臥不寧,憂心忡忡。甚至不斷地檢討自己執政以來所犯下的錯誤。夜深人靜之時,齊仲煌長聲哀歎,忍不住仰首問蒼天,“莫非朕有什麽失德之處?老天這般不肯照應?降下這潑天大災作為懲罰……”
為了安撫民心。齊仲煌於當年的七月下了罪己詔自責。以素服、避正殿等方式禳災。(在封建社會,作為一個帝王。既然擁有統治百姓的權利,就要有承擔拯救百姓的義務。當上天震怒,降災禍懲戒人民時,皇帝有責任承擔災禍的原因,接受上天的警戒。)
然而,正是因為這場災難,冀州州令楊雲山的名字才會深深的刻在齊仲煌的腦海中。——得見楊雲山,是齊仲煌去年最大的收獲。
去年八月,齊仲煌便陸續收到受災地區一些官員的上書。他們在呈報受災情況的奏章中,俱提到了冀州州令楊雲山的名字。此次遭遇天災,冀州所受到的損失是最輕微的,人員傷亡也是最少的。——此事引起了朝中不同派係官員的注目,也引起了昊帝齊仲煌的關注。
隻不過,齊仲煌起初並不相信。以為這又是這些地方官員在胡吹亂奏。但隨著各地官員對冀州的關注,上書談及楊雲山之人漸漸增多。而楊雲山在冀州遇災時實施的一些措施,更是得到了朝中大員們的注目。就連嚴謹的顧同秋(現為都察院左都禦史)都寫了奏折,稱“冀州州令楊雲山是我大齊之福,要求皇帝嘉獎這個年輕人。”
為了更好的了解楊雲山摸清情況。齊仲煌先後兩次派人到冀州一帶暗訪。不久,他又命顧同秋(現為都察院左都禦史)為欽差大臣,赴青州、戌州、冀州、雍州巡察。主持賑災事務。
楊雲山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無論是去暗訪之人,還是顧同秋,他們反饋回來的情況都表明,“冀州州令楊雲山確實是個可用之人。……冀州此番能夠渡過災害的侵襲,全是得益於州令楊雲山采取的一係列措施。因此,往年隻要有天災降臨,總是重災區之一的冀州,此次卻是經濟損失最小,人員傷亡最少的地區。”
令齊仲煌更為驚喜的是,顧同秋還將冀州州令楊雲山手書的幾份文書帶回呈報於他。這些文書有《如何抗災救災?》、《如何應對瘟疫?》《什麽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有哪些?》等等。顧同秋對楊雲山的論述大為讚賞。道,“這些文書對朝廷日後大有用處。……看了這些才清楚,原來在上天降臨的災害麵前,人力並不是一無是處的。”
“……旱災、蝗災等等自然災害並不是“上天”用災異的形式來警告和懲罰帝王,而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種種異常現象……。”(楊雲山寫的這些,毫不意外的俱出自於楊輕眉之口。)齊仲煌看完楊雲山文中所述,心中一亮,壓在心口上的大石頭仿佛立時被人搬走。他連聲讚道,“天佑我朝,上天並沒有要斷了朕的生路!冀州州令楊雲山確實是個可用之才。”
齊仲煌不顧丞相李銳安的極力反對,在顧同秋等大臣的支持下。以楊雲山政績突出,抗災有功的名義。將其破格提拔任用。齊昊三年臘月二十日,年僅三十一歲的冀州州令楊雲山奉旨調至京都任大理寺少卿。步入大齊朝堂,成為大齊政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政治新星。
作者有話要說:本章中的關於自然災害等一些專業術語、解釋摘自網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