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穎川之行(三)

字數:4443   加入書籤

A+A-


    孫仁聞言偷偷解開包袱,拿出肉脯放在膝上,嚐了一塊,味道甚是不錯,於是眉開眼笑,不一會將肉脯吃個幹淨,肚子也填飽了。吃完肉脯,見薑述表麵看起來與其餘學子一樣吃飯,實則也是在做樣,知道他也不喜學院飯菜,到包袱裏尋找肉脯,卻是再沒找到,知道薑述對她好,芳心不由生出一絲異樣,其中夾雜些愧疚。

    飯後繼續開講,荀爽道:“上午諸位教授拋磚引玉,未知薑大人有何見解?”

    薑述道:“在下詢問一事:有一位獨子,親生母親是三娘,家中共有五位娘親,自幼對他都是痛愛萬分,試問此人侍奉之時,三娘親?大娘親?一般親?”

    這個問題極難回答,三個答案都有道理,但是都有暇疵。滿院師生都在思考,現場寂靜一片,沒有回答之人。

    薑述見荀爽正在閉目沉思,但顯然還沒找到合適答案,眼角瞟到後邊,見郭嘉躍躍欲試,點頭示意一下以示鼓勵。

    郭嘉道:“在下隻是學子,學業未成,若有不對之處,請大人見諒。”

    薑述道:“奉孝所言必會中的。”

    郭嘉道:“以下孝上,本是天經地義,行孝道應是問心無愧而已。”見薑述點頭,又接著往下講,道:“若是在下,隻要盡心盡力,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地即可。至於對那位孝敬多些,心既無愧,也無此思。”

    薑述拍手笑道:“奉孝所言極是。”

    此時,眾人亦悟出這個道理,雖然薑述給了三個答案,但是這三個答案都不對,隻要將自己想法說出來就行。這就是悟,不是將思路僵化到別人引導走的歧路上,而是將思路跳開,自己選擇正確的道路。

    荀爽見告一段落,道:“君子敏於行,再談行字。”

    諸位大儒又開始談論,行字有多種含義,理解起來歧義頗多。諸位大儒對此理解也不同,前一位大儒講應為此解,下一位先生說應為彼解,總之讓學子們聽得稀裏糊塗。

    辯論了一下午,分為兩派,相互駁斥對方,證明自方觀念。荀爽見天色漸晚,止住大家道:“辯方、證方勢均力敵,大家且住,聽聽薑大人高見。”

    薑述道:“在下認為行為行止,亦為實行,是解決問題的意思。人一生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謂識,是指發現問題,識之後就是行,也就是發現問題以後如何解決問題。若是發現問題不去解決問題是無為,發現問題解決不好是無能,發現問題能解決好問題就是能力。但是此處仍有一點需要注意,即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是問題,即尋源,這是個基本點。若是識源有問題,根上不對,即使我們行得再好,也是無根之萍。因此行須三思,識亦須三思。”

    說完了,很簡單,根本不理兩家論點,為什麽,那些是皮毛,這才是至理。這才是儒學,不是逐字研究,而是研究思路,認識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思路,這些就足夠了。

    荀爽又問道:“如何解決識的本源問題?”

    “跳出圈子看問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若同山腳一棵大樹,近前去看為龐然大物;拾步上前,行出百米後再看大樹,此樹便小了許多;若是到了山腰,此樹便變得很小;再到山頂,此樹變成一點或是根本就看不到。……我們若想認識問題是否正確,將思路隱在問題之中便會影響判斷,若是我們的學問夠高,思路夠廣,思考夠全麵,發現問題的準確性便高,解決問題的思路便廣,這就需要提升學識,隻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真正解決識源問題。”薑述答道。

    到了晚飯時間,荀爽讓眾人散了,陪同薑述去精舍奉茶。望著薑述的稚容,荀爽感歎一句,道:“以前別人講起天才,老朽常說,所謂天才,不過比常人聰明些罷了,絕對的天才定是沒有的。今日聞聽大人一席話,方知老朽錯了。”

    薑述道:“院長所言對也不對。我自思確比常人占有優勢,但是一個人若要成才,一分天才需加九分努力。”

    又是一句警世名言。

    此刻,無論是荀爽,還是郭嘉等人,全都心服口服。這個少年,雖然年少,但是領悟的道理,卻比老儒還要深厚,這就是悟性。

    荀此時注意一個問題,問道:“大人,在下觀察記錄,大人所言基本沒有引用聖人之語,為何?”

    薑述答道:“在下學習聖人之語時,先背誦後忘記,背誦容易,忘記很難。在下所學經典,幾乎全部已經忘記了。其實學習最重要的是悟,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吸收。”

    很富有哲理的話,背誦很易,忘記很難,但你忘記原句,卻能理解其中道理的時候,所學皆已去蕪存精,另成一家之言,還需要引用嗎?

    次日,荀奉了荀爽之命,陪著薑述遊覽潁川附近名勝古跡,薑述借此良機刻意結交三人,荀三人離開學院也逐漸沒了拘束,見薑述並非古板之人,也都放開胸懷,露出名士本色,一路上談古論今,說說笑笑,倒是輕鬆快活。

    晚上,薑述回和富樓安歇,邀請三人共宴。荀三人與薑述相處兩日,對他的才學十分心折,一路相處又十分和諧,都道:“敢不從命。”

    郭嘉嗜酒如命,見到席上擺著薑府佳釀,不由喜笑顏開,道:“大人酒,不敢辭。”說完,自顧斟上一杯,仔細品嚐其中味道,連聲道:“果然是好酒,確實是好酒。”

    餘人皆笑。薑述道:“奉孝若到青州國學任教,薑府佳釀任君飲用。”

    郭嘉聞言大喜,繼而臉色黯然下來,道:“家堂在室,不敢遠遊。”

    薑述道:“聽聞奉孝家中人丁非眾,不若舉家前去,在下也能旦夕請教。”

    郭嘉大笑道:“有佳酒可飲,有薪俸可取,又無後顧之憂,何樂而不為?”

    荀笑道:“大人不仁,奉孝乃潁川學子,尚未學成,便為大人請去效勞,學院豈非虧大了?”

    薑述道:“在下極想將文若、長文一並請去,隻怕兩家長者不肯放行。”

    荀道:“不然。”又問陳郡道:“長文,我等共赴青州曆練如何?”

    陳群道:“若是文若同行,家父豈有不放之理?”

    薑述大喜,道:“若得三位大才,青州國學必興旺也。不敢耽誤三位大才,最多借國學三年時間,其後在下必安排三位出仕。”

    三人互視一眼,仰首大笑,荀道:“風聞大人風光無限,合朝文武爭先交好,既得大人如此承諾,我等豈可不行?”

    四人心情喜悅,彼此約好行程,不由推杯換盞,一醉方休。

    次日,荀三人各自回去收拾,薑述也去學院向荀爽請辭,荀爽已知荀三人之事,認為青州國學雖然初辦,但有鄭玄坐鎮,異日必能振興,自然不會阻攔。與幾位大儒親自送薑述出了正門,遠望薑述離去,荀爽道:“此子有識人之能,後必高居高位,乃天下百姓之福也。”

    潁川一行,收獲良多,薑述非常滿意,回來收拾停當,靜候郭嘉等人前來會合。正在此時,房門響處,孫仁闖了進來,道:“薑家哥哥,我要與你一起去青州。”

    薑述這幾日讓孫仁折騰怕了,忙道:“那可不行,你年紀幼小,遠離父母,讓家人掛念,是為不孝。”

    孫仁近日受薑述感染,行為已經有所收斂,想想薑述所言甚是,轉了轉烏溜溜的黑眼珠,又說道:“若是父母許我去,哥哥收留我嗎?”

    薑述道:“若是你父母同意,哥哥自然會收留你。”

    孫仁聞言笑道:“這就好,我即回去央求父親,去青州國學讀書。”

    送走孫仁,郭嘉等次第來到,薑述、荀、陳群等人先拜見了郭母,一行人收拾停當,請郭母登上車駕,啟程返回青州。出了城門,薑述一行與孫仁分手,往南返回長沙。

    薑述等一行逐漸消失在視野裏,孫仁眼裏有些模糊,喃喃道:“薑家哥哥,我一定會去看你的。”然後鑽進馬車,在黃蓋衛護下往南行去。

    薑述一行沿途經過郡城,皆在和富樓安歇,一路十分順暢。這日經過泰山,荀等人見泰山雄偉,都歎這天地造物之奇。就在此時,前方探路護衛有報:“前方發現山賊,正截著一夥人廝殺。”(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