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不曾想到是神童
字數:6377 加入書籤
nbsp; 對方是一位中年人領頭,帶著很多夥計。
船老大介紹,中年人是江州城中顧氏商行的王掌櫃,以前跟他頗多合作,信譽良好。
楊漢稍稍放心。
王掌櫃一直在打量楊漢,他有些懷疑船老大所傳消息的真假,真的有人在船上就賺了幾千貫?更別說楊漢實在年輕,讓人越發懷疑。
但顧氏商行近來在擴展生意,到處尋找客源,加上顧氏商行與船老大合作了幾十年,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
所以他才親自前來。
他與楊漢見了禮,問道:“聽船東說楊公子有大量銅錢要兌換成銀鋌?”
楊漢點頭:“不錯,銅錢路途攜帶不便,此事還要麻煩貴商行了。”
“可否讓在下看看?”王掌櫃沒有給出明確答複,說道。
“此乃應當之理,請。”楊漢明白對方的顧慮。
楊漢在前方帶路。
船老大為了避嫌沒有跟去,他隻是牽線搭橋,此事還要他們雙方商議。
楊漢與芽兒原先的房間門一打開,王掌櫃就看到堆得滿滿的銅錢。他估算了下,應該不下三千貫。等看了另一個房間,心中再無懷疑。
再看楊漢的眼光就悄然變了,想起船老大傳來的消息,他對楊漢的賺錢之道很好奇,更對他的生財有道佩服不已。
他沉吟道:“銅錢的話,敝商行願意給出一兌二的比例,鐵錢可能要低一些了。”
也就是說楊漢兩貫銅錢能兌換到一兩銀子,這個價格無疑很高。
宋初時,因為人口少,又大量增鑄銅錢,所以宋初銀價最低,官方規定一兩銀兌一貫銅錢,一貫銅錢也是一千文。但之後銀價不斷走高,特別是真宗時與遼大戰,“澶淵之盟”輸遼歲幣,十萬兩銀子,銀子緊張,銀價陡然升高。然後神宗時回落,到金兵南侵,北宋亡,宋南遷,銀價再次升高。
南宋初,宋高宗時,朝廷在給嶽飛的省劄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以一兩金子兌十兩銀來算,一兩銀子相當於2.67貫銅錢。這是因為南宋已喪失了大片國土,產銀量肯定沒有北宋高,再加上戰亂不斷,銀價升值,兌換銅錢肯定虛高。
而今年也才是西元1022年,就在楊漢出發後,宋真宗駕崩。宋仁宗趙禎登基,不改元,劉太後垂簾聽政。
楊漢知道宋朝產銀最高峰在宋神宗時期,當時全國一年產銀180萬兩左右。此時仁宗初期,年產銀不過100萬兩左右。
現在一是沒有到達國力巔峰,銀產量也是如此,二是西夏還沒有叛亂,所以也就沒有“賜”給西夏的歲幣(宋朝缺銅,銅錢含銅量低,西夏契丹不要銅錢,要銀子,可見西夏契丹都不傻),契丹也沒有趁宋夏大戰時趁機要挾,宋朝也沒有增加“賜”給契丹的歲幣,謂之“增幣”。
所以,此時的銀錢兌換算作2貫多,但不滿2貫五。
故而,楊漢聽到1:2的兌換比例,不由詫異。
如此優惠的價格,他初時以為是船老大的原因,但隨後王掌櫃頗為熱情有禮,言語中帶著交好之意,楊漢就不認為隻是因為船老大的關係了。
微微一想,也就明白了。對方一定了解了他的情況,是想結個善緣,給自己留下個好印象,以後說不定有合作的機會。
不管怎麽說他的賺錢之道實在讓人驚異,也算是個潛力。<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br />
不過,這也是所有合格的商賈都會做的事,八麵玲瓏,和氣生財,結交經營人脈,廣開財源,抓住機會。
可以說是古今皆然。
更何況人家商行能做到這麽大,哪會沒過人之處?
五千多貫銅錢,由王掌櫃帶來的人背下船,裝入馬車,楊漢與芽兒也被請進一輛馬車中。
二郎跟在楊漢身邊,頗為的不舍,楊漢拍了拍他的肩膀,沒有多說什麽。這幾個月時間,雙方相處頗為融洽,但終有分別,他與芽兒去福建路,二郎跟船返回蜀中。雙方以後可能都沒有見麵的機會了。
在房間中楊漢給他留了四百貫鐵錢,鐵錢在外路大多不能用也兌換不了多少錢,但在通行鐵錢的蜀中,卻能正常使用。
不說能一路平安走了幾千裏,在船上時二郎父子也多方關照他與芽兒,光是為自己找一家可靠的兌換銀錢的商行,換做別的中人或牙人,傭金也不少。
就算是感謝他們吧。不管怎麽說,自己還是二郎的“師傅”呢!
長長的車隊迤邐而行,離碼頭越來越遠。
二郎回到了船上,有些失落。雖然漢哥兒沒有收他為徒,卻教會了他炒菜,就算漢哥兒比他小,他也將漢哥兒視為自己的授業恩師。
甲板上依然站著很多乘客,看車隊離開了,一改剛才的靜默,熱切的議論起來。他們剛才看到了畢生難忘的一幕,很多人一生都沒有見過這麽多錢,更不會想到五千多貫會來來往往運這麽多次,裝的馬車都排成常常一溜。
這也難怪,畢竟一貫鐵錢當後世六點五斤重,銅錢比重更大,加起來有三四萬斤之多,近二十噸重呢。
很多人感慨楊漢會賺錢,哀歎自己卻沒這本事。
李授一家也在甲板上,將剛才的場景看到了眼裏,他麵色複雜。
李子青被父親懲罰過後,已經收斂了很多,雖然對楊漢依然看不順眼,卻不敢表現出來。李子憐與姨娘還保持著驚訝之色,倒不是說她們家沒有這麽多錢,隻是從來不曾想過銅錢堆在一起會有這麽多,給人的衝擊力會那麽強。
李子憐的婢女站在最後麵,挎著自己的小包袱,眼睛微紅,小娘子偷偷的告訴她,等父親消氣了就為她求情。
她現在已經後悔了。
行禮早就從船艙裏搬出來了,隻等下船,但一家人看李授怔怔出神,就沒打擾他。
“唉,十二歲的少年,莫非是陶朱公轉世不成......英雄出少年啊。”
耳邊突然飄過一句話,李授愣住了,他喊住船老大,急道:“船東,你剛才說什麽?”
他聲音有點顫抖,問道:“你說十二歲?”
船老大正在指揮人搬貨,看是那位官人喊自己,不敢怠慢,上前回答道:“是十二歲。”
“誰?”李授強自鎮定道。
“呃,是漢哥兒。”船老大看了他一眼,老實回答道。
“什麽?那個廚子才十二歲?”李子青驚呼出聲,連聲道:“不可能,他怎麽可能才十二歲?”
得益於船老大,加上楊漢本領又太過神奇,漢哥兒的稱呼傳的是滿船皆知。
李子憐幾人也都難以置信。
姨娘發現官人身子有點顫抖,連忙扶住他。
李授深吸一口氣,表情驟然變得嚴肅起來:“你是如何知道的?”
李授表情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認真,不怒自威,船老大有些緊張,他小聲回答道:“小人......小人無意中聽他身邊的女童稱呼漢哥兒為大郎而不是哥哥,不由好奇,就留了心。後來才得知她原來不是漢哥兒的妹妹,而是婢女。她今年八歲,說大郎比她大兩歲多,以虛歲來算不正好是十二歲嘛。”
“無恥,套取一個無知女童的話,真替你害羞。”李子憐看他說的不盡不實,不由反駁道。
被人拆穿,船老大尷尬無比,又有點委屈,真不是他故意套芽兒的話,確實是無意中聽到多問了幾句。芽兒對他沒有戒心,告知了他。
再說他也沒什麽壞心思。
之前知道也確實驚訝無比,但也沒怎麽放在心上。隻是今日一下子看到這麽多錢,他才吃了驚,嘟囔了幾句誰知被官人聽到了。
李子青睜大了眼睛,精神恍惚。
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為何總是看不過那個漢哥兒了。兩人年齡相仿,自己出身比他好,自己是書香子弟,對方卻是一介商賈,可是船上的人都在稱讚他。說他做的飯好吃,會炒菜秘技,後來又傳出什麽禦廚世家。
船上的人當然不敢拿他與自己比,但李子青也在船上啊,那些讚美楊漢的話又怎能不聞,聽在他耳中自然刺耳無比。尤其是後來楊漢如此輕鬆的就賺取了大量的錢財,越發讓他看不慣。雖然不願意相信,但李子青明白自己確實是在嫉妒他。
可是現在得知楊漢才十二歲,李子青突然覺得自己的嫉妒可笑無比。
一股挫折感油然而生。
李授怔仲良久,懊悔無比,就在他麵前,與一個神童生生錯過。更可笑的是自己與他待在一個船上幾個月之久,卻從來不曾發現。
有眼無珠說的不正是自己麽。
才十二歲就展露出經濟(非後世的含義,指經世濟用,調(diao)濟天下的能力)的才能,隻要加以培養,以後說不定會是三司使的最好人選,成為大宋的棟梁。
李授知道經過先帝生前一係列的封禪巡遊四處封賞,加上耗費好幾年國庫收入建造了太清昭應宮。
太祖為收複幽雲十六州設下的封樁庫早就空了。
朝廷現在已是捉襟見肘。相公與三司使是束手無策,隻能勉力維持。
大宋目前最緊缺的就是經濟大才。
李授為何突然如此看重楊漢呢,尤其是得知他才十二歲。
注:古代用虛歲,說年齡指的就是虛歲,懷胎十月生下來就是一歲。這裏引用了後世習慣。
另外這裏的先帝指的是宋真宗,這是位頗為奇特的皇帝,一身才華(兩宋十八帝皆富有才華),治政能力卻頗為普通,中人之姿。澶淵之盟就不說了。另外,熱衷祥瑞,好大喜功,喜歡與民同樂。偽造了天書事件,鬧得天下沸沸揚揚,古來封禪的皇帝本就不多,一般平庸的皇帝哪敢封禪,那是自取其辱,可是這位皇帝去泰山封禪了。在位時,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天下各州縣紛紛上貢祥瑞,又四處巡遊祭祀,封賞流水般的灑出去,倒是普通民眾受益了。因為喜歡熱鬧,所以製定了很多節日,後世的很多節日都是出自他手。普天同慶,與民同樂。倒是刺激了消費,導致國庫收入連連升高。北宋時除宋神宗外,就他在位時國庫收入最高。
但又耗費銀錢無數,建造了玉清昭應宮等龐大的宮殿群,史書記載耗費好幾年國庫,這可就天文數字了,但可惜沒有多少年就毀於雷火。總之這是位能花錢的主,掙錢的本事也不差,但到了晚年就財源枯竭了。另外他的皇後劉娥來曆頗為奇特,垂簾聽政十幾年,史書評價極高,這裏不細說。但她是位四川妹子,宋朝皇帝有好多位都偏愛四川妹子,這點倒是很稀奇。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