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華陽縣

字數:5968   加入書籤

A+A-




    nbsp;   時間一晃半月過去。

    華陽城依托天府之國,坐落於成都平原上,千年如一日,與成都縣並擁繁華。

    但要說有什麽變化,那就是坊市民眾精氣神漲了不止一個層次。城中各處多了些外地之人。

    這一切還要從城外的華陽書院說起。

    去年華陽書院一期工程落成,劉知縣主持了落成典禮,將此事上奏,並請官家賜下墨寶。此事已眾所知周,如今更是人人樂道。

    眾人不知的是,劉知縣一同呈上去的還有楊漢給張夫子的書信。他在奏折中大肆推崇表格之法,並奏請朝廷將此作為日後公文定式,下召天下各州路積極推廣。

    並請朝廷召集高明畫師,研究華陽書院的繪圖之技,希望能分析出采用了何種技法,竟如此栩栩逼真,恍若親見。

    奏折一個多月後就到了朝堂之上,真宗皇帝觀後大加讚賞,說此表格一出,每年公帑少耗百萬貫矣。

    宰相丁謂率百官朝賀,言天降此祥瑞,嘉之大宋,為陛下賀,陛下龍體康複指日可待。

    真宗皇帝端坐禦座,蒼白麵色中湧上一絲潮紅,心潮起伏不定。他繼位之初適逢契丹大舉進犯,幸賴祖宗庇佑,大宋打退了來犯之敵,與之訂立盟約。後天下安定他又癡迷於祥瑞,就是希望天能降下祥瑞,以期盛世來臨。

    可是哪有盛世啊!幽雲不複,漢唐舊土不全,大宋就始終不及漢唐威名。為直追漢唐,太祖收複幽雲遇挫,遂立下封樁庫,希望又朝一日能贖回幽雲十六州。

    太宗繼位後,民間一直有得位不正的傳言。他為獲得太祖一般的威望,北伐北漢,可是先後與契丹兩次大戰,盡皆敗北。

    漸漸的也就息了雄心壯誌。

    遍觀史書,每個朝代之初人心思齊,君臣上下同心,是精神最昂揚向上,最有可能出現盛世的時期。

    漢有文景,隋有開皇,唐有貞觀。可是大宋傳到他這這裏,已經第三代了。他自知文治武功都不及太祖太宗。

    收複幽雲可是連他們都做不到的事情,他更難以企及。

    大宋的國力雖然在緩慢上升,但離盛世太遠,史書上恐沒了大宋的一席之地。

    他繼位以來,也算勵精圖治,可是盛世仍遙遙無期。他知道這是因為北邊有一個契丹的原因,才顯得大宋光輝不明。

    大宋的情形與漢唐何其相似也,漢有匈奴之患,唐有突厥之辱。可是漢唐用匈奴突厥的滅亡為兩朝奠定了根基,從浴火中重生,青史炳冊,光照千古。

    可是大宋滅不了契丹啊,契丹遠比匈奴突厥要難對付,他們已經不純是遊牧之民了。契丹吸納中國之人,學中國典章製度,行耕耘之事,國力已遠非匈奴突厥可比。

    以致大宋受胡虜之辱。

    他又不是傻子,天下人曆來非議澶淵之盟多矣。說非中國之幸,實為中國之恥也。他豈會不知?為此他將寇準貶出朝堂。可他能控製得了朝堂,平不了天下悠悠眾口啊!

    或許大宋注定成不了漢唐,後人隻能在史書中追憶漢唐雄風。財賦遠超前朝又如何,世人公認之盛世開疆拓土,揚我中國之威為先。

    他隻能寄希望於上天,為此他偽造出了天書,天下州縣逢迎景從。獻祥瑞者不知凡幾,仿佛真的盛世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來臨。他好似也陶醉於其中,封禪泰山,巡遊天下,四處祭祀,更大造宮室。

    營造著這些盛世之相。

    近來他身體衰老如斯,自感時日無多,每每想及自己當政以來雖免了契丹之禍,如今二十年不聞戰事矣。

    可百年後,大宋的士大夫們也最多給他一個守成之君的評價,明君是萬萬不及了。

    如今總算多了件好事,華陽知縣的奏折比起他早些年的祥瑞之事來,更像是祥瑞。就當是為新君鋪路吧,希望太子登基後能給大宋帶來真的盛世。

    真宗遂下旨,將華陽知縣的奏折下發百官參議評論。

    華陽知縣的名字也首次上了真宗皇帝禦榻前的錦屏,真宗皇帝曾有語,為我兒擇一良材矣。

    之後真宗皇帝的身體就一日不如一日,臥床多於上朝,由皇後劉娥代理視政。

    百官當日也曾大加稱讚,但真要到了施行的時候,卻又阻力重重。官員們都不傻,表格之事如此清晰明了,有化繁為簡之功效,對朝廷當然良益多多。可一切都太清晰了,就沒了他們騰挪運作的空間。如此一來就沒了推行的動力,明裏暗裏的阻力多不可數。

    雖有皇後劉娥的督促,但這位有女中堯舜之稱的皇後,權利還不像日後仁宗初朝垂簾聽政時那般大,手腕也不及那時。

    宰相丁謂雖與劉娥多有聯手,但事關己身,丁謂哪肯站在百官同僚的對立麵,對劉娥暗示的援手,視而不見。

    這在兩人之間埋下了一絲裂痕。

    錢惟演一向與丁謂一起為劉娥兩大助益,但這次躊躇良久,最終選擇明哲保身。自從寇準被貶出朝堂後,朝中中正之士空了大半,仗義執言者寥寥無幾。

    劉娥一時有心無力。

    此事就此積壓了下來。

    對於劉知縣來說,他不知一旦上書自己就會成為百官公敵嗎?當然不是。可是在獲得皇帝關注,簡在帝心與維護官員利益之間,他選擇了簡在帝心。

    結果他上了皇帝的錦屏,日後青雲路可期。可天算不如人算,他沒料到真宗皇帝一病不起,幾月後就駕崩了。

    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真宗於延慶殿駕崩,享年五十五歲,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為其上諡號“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

    而那時,楊漢與芽兒還沒進入長江。

    同日,太子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章獻明肅皇後劉娥為皇太後,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後處分,開始垂簾聽政。

    一月後,掌柄皇帝大義的劉娥在錢惟演協助下,以先帝遺願為名逼迫宰相丁謂同意通行華陽知縣所上表格之法,無奈百官群起反對,隻得選一州縣先行試行,觀其後效,再行定奪。

    先帝年前禦書華陽書院,終於下賜華陽。

    在兩個月後,由華陽手藝最高明的工匠拓下,懸於書院大門。至此,禦賜之名實至名歸。要知道應天府書院能成大宋四大書院之一,也得益於此啊。其應天府書院之名也是由真宗皇帝賜下的,也不過比華陽書院早了一十三年而已。

    兩者相似之處還不止於此,竟都是由商人出資捐獻而建。

    一時之間,華陽書院名聲大噪,“博延眾生,講習甚盛”,響徹川峽四路。遊學之人紛至遝來。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也是如今的華陽城多了許多外地之人的緣由。

    許多外地人到了華陽之後,才發現這華陽的飲食竟別樹一幟,區區快餐竟是由炒菜之技烹製而成。

    自然的也大受推崇,華陽書院名下的二十多間食肆飯鋪生意又迎來一波高峰。雖比不得酒樓高端,但收益卻讓大酒樓也眼紅無比。

    奈何人家是華陽書院名下的產業,又有山長張夫子撐腰,黃六郎這一在很多人眼裏的平庸之才就得以執掌如今。

    華陽書院雖是華陽縣,益州路,乃至川峽四路的驕傲,但在其本地華陽縣也並不是人人都說好。這就要說起華陽書院的山長張夫子製定的規矩了。書院隻收貧民之家的子侄,謝絕紈絝子弟。這讓城中權貴豪富頗多非議。

    華陽書院平時關閉,一月隻在上中下三旬各休一日。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是如此。華陽書院三期工程早已建成,共有學舍一百多棟,學子兩千多人。其中小學舍招收蒙童,少年學子。

    他們中的幾十人就有隨時出入書院的權利,聽說是張夫子親自應允的,讓一眾學子好不羨慕。

    有學子提出異議,認為書院應對所有學子一視同仁。但張夫子不改決定。

    有知情人透露,他們這些少年人曾是乞丐孤兒,後為書院的捐資人所收養,平日學業之餘也在城中快餐鋪中做事。

    每月還有工錢拿。

    當然,別的學子雖然出不去,但學院內也提供有勤工儉學。每月評出品學兼優者,還有獎學金拿。

    聽說出資者也是飯鋪。

    再說,學院免除一切費用。權貴豪富之人願出巨資子弟都不得入,他們這些貧苦人家的學子還有什麽好抱怨的。

    時間回到楊漢離開半個月後。

    華陽縣城中,一位男子從砂鍋飯鋪中走出來了,他站在門外,皺眉望著飯鋪。他這段時間忙著教弟子,就來的少了。今日偶來一趟,卻發現了一絲不同尋常。以往飯鋪中的夥計與婦人總會議論些有關漢哥兒的話語,在常人聽來不過是個陌生人,但於他不一樣。他不光知道“漢哥兒”是誰,還知道它隻是個化名。

    但近幾日,他一連三日都來此吃飯,卻發現再也聽不到議論聲了。

    難道這幾個月發生了什麽事不成?他沉思不語,心中多了一絲隱憂。

    夜晚,他來到了楊漢的小院。

    可是已空無一人,看灰塵已經空了幾個月之久。種種跡象都表明楊武文與那個女童都消失了,消失的如此突兀,沒有一點征兆。

    他不禁後悔。

    他以前每隔一月來這裏看一次,以前楊武文一直身體不好,與他那個女童婢女相依為命。可是自從去年七月,楊武文突然表現的跟以往截然不同。尤其他從這個小院出來後,更是有著超乎常人的警惕。

    他不得不更加謹慎。

    可是後來隨著楊武文展露出遠過於人的能力,也有了自保之力,他就放鬆了注意力。

    可誰能想到,就在他沒有關注的這幾個月,就出了如此之事。

    一時間,他的心緩緩下沉。

    他到底去了何處?

    ......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