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政權更替

字數:4367   加入書籤

A+A-




    新平二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在橫空出世的百裏墨發出征討令的第十天,正恒帝下詔,召被擋於京城北城門外的雍王世子祁顥進宮,詔書上明明白白寫明,正恒帝於夢中受聖祖皇帝感召,深感多年來竊居帝位而不安,故有意退位還政,於是迎世子入宮商討退位事宜。

    這道突如其來的聖旨不是沒有人質疑,但城北軍見詔即開城門,一路護送世子入宮,便足以打消多數人的疑惑,同時,京都百姓親眼目睹朝中三品以上大官在柳相的帶領上於宮門口迎接世子,世上誰人不知柳相是正恒帝的頭號心腹,連他都出馬了,那還有假嗎?

    時隔一日,從齊地又傳來消息,齊王已當眾供認,畫卷是他奉皇帝之命篡改,目的不言而喻,同時他還對前些時候雍王世子於宮中行刺一事的真相供認不諱,供認刺殺一事是正恒帝一手導演的戲碼,刺客是皇帝自己準備好的,被蒙在鼓裏的雍王世子還奮勇救駕,反被禁軍當場拿住,事後,也是皇帝命齊王世子指認雍王世子,目的同樣不言而喻。

    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太巧,讓人不得不懷疑,正恒帝肯退位的背後原因,隻怕受聖祖皇帝感召是假,得知齊王供出事實真相,無力還天而不得已為之才是真吧?

    新平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經過兩天的‘商討’,正恒帝正式公布天下,頒布退位詔書,還位於雍王,自已退居怡天居怡養天年,隻等雍王進京,便可舉行新皇登基大典,同這道退位詔書頒布出去的還有他人生之中最後一道詔書,卻是一道‘罪已詔’,一道對當年設計覆滅百裏一族而慚悔的罪已詔,也算為百裏一族當年所謂的通敵賣國罪昭雪,隻是死去的人卻再也回不來了,輝煌百年的百裏如今隻算下一個孤女。

    新平二十一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顯然,正恒帝就算交出了皇位,下’罪已詔’,也挽回不了失去的民心,百年後,大梁史記上,他依舊是皇朝第四任君王,隻是不是留芳百世,怕是遺臭萬年。

    新平二十一年十月一日,雍王攜雍王妃進京,隔日於朝堂上會見百官,卻表明自己逍遙閑散慣了,並無意皇位,於是便有朝臣上奏,奏請雍王世子,太宗之孫祁顥登基為帝,這回雍王沒有推拒。

    新平二十一年十一月一日,祁顥舉行登基大典,是為大梁第五任君王梁明宗,來年改年號聖隆,奉父親雍王祁景淵為太上皇,雍王妃為太後。

    新皇登基,大賞功臣,第一位封賞之人自是有從龍首功的花離墨花將軍,聖隆皇帝當殿親口封賞:“岐州花離墨……封正一品護國大元帥,統領全國兵馬,賜爵忠勇侯,世代罔替,見君不跪,佩劍上殿,賞忠勇侯府,百官府前經過,武官下馬,文官下轎……”

    吧啦吧啦,一個接一個的殊榮砸得百官快要昏厥,雖是封侯,但這待遇,怕是親王都比不過吧!還是護國兵馬大元帥,從十年前百裏淩風死後,這個位置就形同虛設,今日終於又有人坐上這個位置了,卻不是百裏淩風的後人。

    有些心思活絡者,不得不猜測這其中是不是有些不為人知的內幕,難道新皇對百裏族的唯一後人實則心懷忌憚?或是兩者之間有何協議?要不然為何新朝成立,皇上卻從未提起過要迎回百裏墨,甚至連提都沒有提過,風淩寨那群百裏族的遺臣也如銷聲匿跡了一般,便連軍中的老將軍,在正恒帝下了’罪已詔’後,便也安份守已起來,好像之前帶兵威逼京都和齊地的人不是他們一樣。

    現在,新皇將兵馬大元帥的位置給了花離墨,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新皇賜下的忠勇侯府竟是原來的百裏府,那座空置了十年,代表著皇朝最高榮耀的府坻。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新皇登基,滿朝這些老臣都怕一個行差踏錯給了新皇借題發揮的機會,因而一時倒無人當麵去觸新皇的黴頭,隻是以後倒不好說。

    封賞完功臣,那麽接下來就該是殺幾個桀驁不馴的舊臣立立威的時候了,百官早有所準備,不外乎就是那些個還心懷正恒帝,不服新皇的人,然而,這個新皇的心思注定不是他們好拿捏的。

    當場,由新鮮出爐的花侯爺上奏,彈劾柳相等一幹重臣貪汙受賄,草菅人命……十數條罪狀,足以讓這些顯赫一朝的貴族滿門抄斬。

    柳相等人在驚愕過後自然滿口喊冤,但當阿墨將這一樁樁一件件的罪證擺出來的時候,便百口莫辯,收集這些罪證絕非一天兩天能辦到的,顯然花離墨早已存了心思要除掉他們,卻想不出來他們與她哪來如此大的仇,竟要他們家破人亡。

    背主求榮,不僅沒能求得榮華,反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早知如此,莫如當日做那錚錚忠臣,死後還能落得個好名聲,如今悔之晚矣。

    一道天子令,有人自此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有人家破人亡,百年望族從此敗落。

    柳家、易家、韓家……一時間,京都內的名門望族人人自危,為新帝的雷霆手段感到驚駭,一些本打著趁著新帝立足未穩,能多撈些好處的豪門被當頭一捧,不僅不敢再動什麽手腳,相反,還要將手手腳腳都束起來,就怕哪隻手伸過了界,落得個屍骨無存的下場。

    新朝伊立,就斬了一大批貪官汙吏,百姓個個拍手稱好,讚揚聖隆皇帝聖明,必將是一代明君,趁些機會,新帝推行了一係列新政,意料之中的幾乎沒有遇到阻礙地就順利推行下去。

    一場雷霆清洗,掃掉了舊朝一半有異心的官員,新晉了一批新官員,原雍王府的一幹幕僚將軍,個個身居要位,很快就穩定了朝綱。

    這恐怕是史上龍位易主,政權更替事件中流血最少,穩定最快的經典,但絕對是風波最多,最詭異難測的。

    在這詭異而又平和的皇位更替中,百姓迎來一個昭雪的新年,生活似乎並沒有受到什麽影響,更甚至因對新帝新政的信心,生活似乎多了些期待。

    過完年節,便到了聖隆元年,新帝攜百官於皇陵祭天,一連三日,三天後,從怡天居傳來消息,正恒帝駕崩,這位在新帝登基後地位尷尬的前帝王死得一點波瀾也沒有濺起。

    出殯當天,新帝雖給了他應得的帝王禮儀,但沒有裝模作樣的親自扶靈,畢竟太上皇還在世呢,而正恒帝子息雖少,但也有存世者,譬如東宮。

    世人口中東宮必指太子,古往今來皆如是,但正恒帝一朝卻比較奇異,東宮是有太子沒錯,但隻要在朝為官者,一旦提及東宮二字,必知那說的不是太子,而是太子同胞姐姐,長公主祁芍。

    同體弱多病的太子相比,長公主身體康泰,太子聰慧,帝王謀略無一不精,且心懷仁心,若非天生病弱,他就是那天生的帝王之才,守成的仁君,這些讚語,同樣可以用來形容長公主,若非生而為女,她就是那雄材偉略的帝王之才,論智慧謀略,太子尚有不及,論手段心性,足以媲美先帝,東宮一眾謀臣幕僚,背後的主子就是長公主。

    幼時長公主也曾名動天下,隻可惜生不逢時,沒風光個幾年,伴異象而生的百裏家少主就奪去了世人的注意,一連六年,不管她做出多轟動的事情,上麵總有個小不點穩壓她一頭。

    幼年時,這一大一小兩個風雲才女就一直不對盤,主要是心高氣傲的長公主殿下忍不下那口氣,而某個小不點卻整天一副傻楞模樣,偏偏就這樣,長公主殿下還是隻能當下麵那個,被壓倒了一次又一次。

    十年前,百裏墨伴隨著百裏一族而消失,就在世人以為被壓了六年的長公主殿下終於能翻身農民把歌唱,一飛衝天的時候,長公主卻從此深居東宮,輕易不現身人前,但東宮之名卻越加強勢起來,甚至不少重臣都有心裏準備,他日正恒帝駕崩,體弱的太子登基,攝政者必為長公主,蟄伏十年,或許長公主等的就是那個時候。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長公主跟百裏墨怕是天生八字相克,好不容易順風順水了十年,百裏家的事情一爆出來,百裏墨連人都沒出現,隻一道征討令發出來,就讓長公主十年的努力付之東流,敗得慘不忍睹。

    正恒帝退位後,長公主和太子依舊住在東宮,聖隆皇帝沒有對這兩人另加處置,沒有讓他們搬出東宮,也沒有撤去祁澤太子之位,一切保持原狀,如今正恒帝駕崩了,長公主和太子的處境就尷尬起來了,總不好再讓他們繼續占著東宮和太子之名吧?

    不少朝臣都在猜度聖隆皇帝的心思,按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撤了祁澤太子的名號,然後將他們姐弟倆幽禁起來,太子本體弱,想來活不了幾年,而長公主,等過些年,找樁親事,將她遠嫁了便是。

    可是,正恒帝駕崩,聖隆皇帝竟然允許長公主現身人前扶靈?這就讓一些想借此事討好皇帝的臣子不得不再三思而後動了。

    長公主扶靈從表麵上看來,合情合理,更合乎禮儀,似是沒什麽問題,但往深裏想,這裏麵的文章可就大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