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安和之變

字數:4205   加入書籤

A+A-




    當今中原,除了吳越國以外的其他幾大勢力都在一番挑撥促成下,找到了活兒幹。相信沒個兩年的消耗,這場亂戰是分不出什麽結果來了。原本在繼位之初就應該以雷霆手段連滅兩股強藩、懾服國內人心的趙匡胤,不得不在泥潭中多晃悠兩年。這樣,也給了吳越國進一步擴張地盤和鞏固後方的時間。

    畢竟,錢惟昱繼承吳越國王的王位也還不到兩年。南唐的贛北等州落入吳越手中,也才一年。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在敵人自相消耗的時候打好後方基礎,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當然,亂世之中不進則退,一味種田而不擴張軍事、領土並不是什麽好的選擇,尤其是吳越擴軍的戰爭機器已經全速運轉起來了,本著養著這麽多兵不打仗一樣每年要消耗錢糧無數的想法,給他們找點兒活幹,趁機收割周邊小軍閥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擺在錢惟昱麵前的正統道路,原本是有三條——第一個是進攻武平軍的周行逢,徹底把湖南八州給收割了。從軍事上來說,這是所有發展路線中最好的一條,因為這可以把吳越國在楚地的防線和領土也徹底推到長江一線,而不再僅僅依靠長江-羅霄山脈的格局防守。

    但是也正如錢惟昱反複考慮的那樣,武平軍畢竟是華夏腹心之地,一旦吳越國無緣無故動手了,趙匡胤說不定就會再進一步提高對吳越國的警覺性,把吳越當作更主要的敵人。同時湖北江陵的高家僅有區區四州之地,如果吳越打破了如今的均勢滅了武平軍,趙匡胤肯定以雷霆手段懾服高家徹底歸順北宋——然後吳越就會和趙宋直接接壤了,這不是錢惟昱喜歡看到的,因為說不定到時候李重進也會有保存實力的想法,開始謀劃把禍水引向兩湖戰場。

    所以,假如吳越軍隊實在是閑著沒地盤可以擴張了,那麽奪取湖南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在目前還有別的路線的情況下,軍事還是要為政治服務的。何況錢惟昱還有一個不能對任何文武幕僚說的理由——他知道周行逢會在大約建隆三年的時候病死,就算曆史有所改變,這個時間會有增減,但是如果吳越一方盡可能促成的話,這個時間基本是可以保證的。曆史上周行逢死了之後,隻有十一歲的兒子周保權完全沒有實力,武平軍的戰力也會下降一大半。

    如今,吳越國剩下兩條路線:

    第一個,是直接強攻硬啃大理國。因為錢惟昱的四伯父、廣州都護錢仁俊在兩廣已經種田發展了四年。廣西邕江流域的航運、屯墾、開發也已經進行到了第三年,顯德五年時,邕江航運可以支撐四百料平底內河船航行到後世廣西百色一代。如果到今年年底,大概水路、陸路修整雙管齊下的狀態下,大軍可以確保行軍和輜重糧秣毫無障礙地運送到相當於後世雲貴桂三省交界附近了——

    當然,這些蠻荒之地,如今自然是沒有地名的,如果非要套用後世的地名,大約就是黔西南的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所在。那裏距離大理國的入滇咽喉、曲靖隻有300裏左右的直線距離;從曲靖到大理國首都、也就是如今還叫作羊寫蔑稱羊苴咩城的昆明,也隻有260裏的直線距離。考慮到山區的道路曲折,如果吳越國現在對大理國動兵,實際上需要克服的無水路行軍距離是700多裏。

    為了實現這個準備工作,吳越國財政這幾年往這個方向也投了不少資源,不僅廣西的壯族、彝族基本上被免除徭役、政府工役銀雇傭、攤丁入畝、墾荒免稅四重政策交叉夾攻,絕大部分歸化成了漢人習俗的定居民族。連貴州五溪蠻地區,也有邕江及南盤江沿岸流域大約兩萬多戶苗人、布依人歸化、準許吳越朝廷編輯戶口、清丈土地。隻是因為受限於地形,吳越在貴州五溪蠻的實際控製領土也隻能局限在邕江南盤江兩岸那狹長的帶狀區域內。

    除了拿下鳥不拉屎的大理國之外,還有一條路線,也可以和進攻大理一樣,既擴充吳越的國力,而且同樣因為地處蠻夷、消息閉塞,完全不會被趙宋注意到,那就是趁勢吞並日本——吳越如今擁有東亞地區絕對的唯一製海權,海外發生了什麽事情,趙匡胤一輩子都不可能知道。

    當然,日本不比大理這些蠻夷之國,日本是有高度文明存在的,一向以“衣冠唐製度、禮樂漢君臣”自居。而且大理國如今雖然看著據有的土地綿延西南、不比日本本土小,實際能夠控製的人口卻不多。算上那些名義上聽從調遣的黑彝白彝土著部落,林林總總不到五十萬戶,也就是兩百六七十萬人口而已,剩下的則是完全沒有組織的原始叢林人。相較之下,如今的日本有110~120萬戶,總人口接近七百萬,且絕大多數都是馴熟的文明人;再加上大理國立國不過二十四年,日本可是立國一千四百年了,在中央權威和抵抗意誌上,日本人絕對比大理國強無數倍。

    因此對付日本,徹底地武力征服是不劃算的,那隻會把吳越國的資源拖入持久戰的泥潭,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一切都必須等待日本國內部產生一個合適的機會,把大義名分送到錢惟昱手上,然後才能水到渠成。

    剛剛擴軍到十萬規模的親從都,在諸暨日夕秣馬厲兵。日漸龐大的吳越水軍除了日常訓練、為商船隊護航之外,也一邊每日巡江守備不輟,一邊海路幫助李重進軍往山東半島沿岸海路運糧運輜重——當然,這些運輸船隊和李重進軍的基層將士是絕對不會接觸的。每次都是隻有李重進高層的極個別人知道提前約好的接頭海岸,等到吳越人卸貨之後再去陸路轉運。

    就在這樣的籌備中,隨著七月的到來,一條東海對岸傳來的消息,終於幫助錢惟昱做出了決定。

    ……

    建隆元年七月初一,對應日本國冷泉天皇安和二年七月初一。

    自從去年八月底先帝村上天皇崩禦以來,已經過去了約摸十個月了。在村上天皇崩禦之前,右大臣藤原師輔已經早於村上天皇兩年死於糖尿病。村上天皇死後半年,左大臣藤原實賴也壽終正寢,離開了人世——畢竟,藤原實賴也是七十多歲高齡的人了,哪怕不是常年纏綿病榻的狀態,也是隨時隨地有個小災小病都會隨時說走就走的人。七十幾歲,對於這個年代的日本醫療條件來說,已經是很可觀的高壽了。

    冷泉天皇,自然便是當初村上天皇嫡長子、登基前宮號憲平親王的那位了。眾所周知,他在小時候就有癡呆症和癲癇症。後來錢惟昱前去日本時帶去的藥方基本治好了癲癇,對於癡呆卻是毫無效果。因此,如今這個白癡天皇已經即位十個月了,雖然論年紀冷泉天皇也有20歲了,但是智商上的硬傷,讓他無法對其嶽父藤原兼家繼續把持朝政做出任何幹涉。這也進一步削奪村上天皇在世時曾經略有起色的醍醐源氏勢力。

    醍醐源氏的代表角色、村上天皇的庶兄、今上冷泉天皇庶伯父、源高明,在藤原兼家的打擊下節節退縮,畿內丹波、近江、美濃等處的大部分原本曾經在村上天皇在位期間歸攏醍醐源氏的地方豪族、貴族,紛紛在藤原兼家的強勢下轉投了他們的寄進效忠對象。所以,兩個月前,源高明隻能是做了最後一次朝堂上文鬥反撲的嚐試——上書公議,懇請冷泉天皇遜位,另擇賢明宗室傳位,以操持國政。 百度@半(.*浮)生 —越滄海

    作為人臣,上書說出這般人主無能、應當退位令選的言辭,無疑是有些大逆不道的。這一舉措讓源高明在朝野的支持和勢力進一步下降。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源高明甚至不得不把原本屬於他嫡係的右近衛大將、右近衛中將下屬兩千多人的宮廷戍衛兵權交出,換取其餘朝臣的信任——

    也不是源高明願意如此,其實交出去的時候他也是心中滴血。但是若是不這麽做,作為首倡提出讓天皇遜位讓賢議論的人,他無法取信於其餘中間派的朝臣,也無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對於他是否有私心的質疑。既然兵力本就不如藤原兼家手上的勢力,不如孤注一擲賭一把了。

    所幸,在部分宮衛兵權犧牲的條件下,這個提議得到了朝議的通過,加上智商本就不行的冷泉天皇本就對於當不當天皇無所謂,也就準了這個請求,當在宗室近親中擇揀賢名傳位。

    冷泉天皇才20歲,還沒有兒子。至親之人,自然是他同父同母的兩個胞弟——二弟為平親王和三弟守平親王了。

    為平親王是源高明的女婿;而守平親王是藤原兼家的女婿。這之間的爭奪,自然是水火不容的了。

    事實上,藤原兼家之所以在源高明奏請天皇遜位讓賢的時候以退為進,寧可徐徐削奪源高明兵權,也不願意全力阻擊,完全是因為藤原兼家有備胎——曆史上,藤原北家是出了名的能生美女。藤原師輔的兩個女兒分別是朱雀、村上天皇皇後,藤原兼家的兩個女兒超子、詮子分別是冷泉、圓融天皇的皇後。藤原兼家的兒子藤原道長更是可以做到一門三女三皇後——祖孫三代族長所生的女兒,包圓了七代天皇的皇後,隨便皇室怎麽折騰,總歸逃不出他藤原北家的外戚身份。

    於是乎,在七月初一這一天,一場假借著源高明之名的宮廷兵變在平安京內順理成章地發生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