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禦前奏對

字數:2880   加入書籤

A+A-


    nbsp;   李嵩不敢搶先答話,隻能等著王悟承先說話,可是王悟承向來與吳俊山交集不多,隻能勉強說些吳俊山的履曆:“吳俊山自從新軍營裏出來,一直都在北軍。烈帝朝立過不少戰功,先帝也看重他,才讓他提領北軍,近年來,參他怠惰折子有,但都是些枝節,有些也是捕風捉影。不過他年紀大了,可能難免想急流勇退。”

    坐在禦座上的皇帝搶白道:“朕不是問他過去如何,朕是問他現今如何!”語氣裏明顯帶有斥責,但是倒不像是斥責王悟承,而像是埋怨李嵩怎麽不答話。

    李嵩聽出了皇帝的責怪之意,回答道:“臣與吳帥倒同是在北軍待過,隻是那時臣官卑職小,吳帥已經是北軍副帥,臣平日也難得見他一麵,後來臣曆任兩淮、京畿,又蒙先帝不棄,進入軍帳襄讚軍務,便再未與吳帥共過事了,評價起來,恐怕有失聖望。”

    皇帝很不耐煩了,他強壓住心頭的怒火,下令周邊的宮女侍婢,太監衛士統統退下。等到暖閣隻剩君臣三人的時候,他急切地問道:“朕隻問你們一句,朕有意調吳俊山來京掌握軍樞,調得還是調不得?”

    王悟承起先隻是吃驚,忽又想起旁邊還坐著李嵩,不忍用眼角斜瞟李嵩,觀其臉色。

    李嵩心裏也很明白,皇上既然這樣問了,當然是要自己的一個態度,吳俊山是前輩,軍中資曆又遠高於自己,雖同為華軍副帥,但自己與吳帥孰輕孰重還是能掂量的出來,這種時候陛下這樣發問,恐怕隻能讚同,於是便開口答道:“吳帥為人在軍中一向是有口碑的,邊功戰績也深孚眾望,說起來臣本就沒有資格評斷,皇上既然問起,臣自然附議。”

    皇帝轉過頭看看一旁沒說話的王悟承,示意他也談談看法。

    王悟承:“臣觀吳帥年資、功績、人品、德行,入京中掌軍樞,應是堪當大任的,皇上聖明燭照,自有決斷。”

    皇帝明顯忍耐了一下,然後從身後拿了昨日傳到的軍報,不屑地扔在地上,對著李嵩講:“你拿去看看吧。”然後又轉過頭對著王悟承講:“王師傅,也試觀之。”

    李嵩撿起地上的奏折,光看奏折封皮上的抬頭是軍報,就已經知道可能不妙,但等他一頁頁翻過奏折,已經嚇得不敢喘氣,明明是大冬天,可他的後背一陣陣地冒汗,頭皮發麻,看完之後似山芋燙手一般,趕緊把軍報遞給了一旁的王悟承。然後自己從皇帝賜的座上站了起來,老老實實跪在皇帝麵前,也不辯解。

    王悟承看皇帝扔下奏折,心中已估計大事不好。接過奏折後,見李嵩跪地,他慌忙站起,還未翻看奏折便也要下跪。

    皇帝見狀,急忙擺手喊到:“王師傅,不必了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王悟承還是跪在地上,一邊打開奏折,一邊說道:“老帥遠征,陛下讓臣署理儀閣,臣即擔負總責,今李帥有過,臣甘願同罪。”

    皇帝也不再勸勉,隻等跪在地上的王相看完奏折,再作計較。

    王悟承看完之後,也是心生寒意,他琢磨著:明明吳俊山已被葛昀正法,皇上還要問對吳俊山的看法,還要說打算提拔吳俊山,來詢問意見,到底用意何在?是在驗證吳俊山?還是在試探我們?抑或是,在懷疑葛帥?

    皇帝一直等他們倆都看完了奏折,然後問道:“朕再問你們,葛帥如何?”

    這句話一出口,王悟承真是招架不住,他呆在原地,不敢動彈,倒是跪在一旁的李嵩,不知是太過緊張,還是太過害怕,竟然帶著哭腔喊道:“臣有罪。”

    皇帝看兩人這般模樣,知道這番問話已經進行不下去了,兩個人已然沒了章法,再問也是徒勞,於是轉而對他二人好言勸勉了一番,並叮囑二人:“今日召對,就在你我君臣三人。”

    兩人聽後也都趕緊謝恩,如劫後餘生般,走出殿外。

    正巧此時,有個宦官走進偏殿,向皇帝稟報皇後的身體情況,皇帝也是神色匆匆,直接從偏殿去了後宮。

    李嵩、王悟承二人走出宮門,心裏才算稍稍安定,李嵩對王相講道:“陛下剛才是?”

    王悟承避重就輕:“李帥不知道嗎?聖上十八歲大婚以來,已有一位皇後,三位側妃,先後已生育的兩兒兩女中,兒子都在幼年夭折。今年二三月間,皇後又有身孕,按太醫推算的日子,生產臨盆也就在臘月裏,陛下對這件事的上心得很,有時一天幾番探視。想來剛才也是這事。”

    李嵩回道:“這個李某也聽說了,不過王相明白,我說的不是這個。”

    王悟承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卻也不好明說,隻能隱晦地告訴他:“恐怕要下雨了。”說著他指指天上陰沉沉的烏雲。

    李嵩見狀便沒有多問,隻是扶著王相先上了轎子,目送離開之後,他才上了自家的轎子,打道回府。

    這幾日,在鎮北關,全軍將士正式為仲平發喪,葛昀命人將仲平屍身與頭顱拚接在一起,安放在鎮北關城牆裏特意壘砌的高台之上,葛昀親自主持祭奠,以洛目的首級告慰仲平亡靈,全軍慟哭,肖南宇尤甚。

    轉眼間,京城這邊,葛昀的第三封軍報也進了京,照例直呈禦前,皇上看過之後,為穩定人心,還是下發儀閣,傳閱百官,以示邊疆大定,唯有第二封軍報皇帝始終留中不發。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