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第一百卅一章

字數:5832   加入書籤

A+A-




    這位喬姑娘, 清沅上輩子並沒有結識過,但記得十分清楚, 印象深刻。

    喬姑娘年紀和他們差不多,清沅記得應當還比她小一些。上輩子顧皇後選了吳佩兒為太子妃,從來就沒考慮過喬姑娘,後來給太子選的兩位良娣, 喬姑娘也不在其中。

    皇帝駕崩之後,顧太後漸掌quan bing,朝中有些大臣對此有些疑慮,喬姑娘的父親喬煦就是其中之一。

    顧太後對這批人沒有心慈手軟。喬煦不久就被拿了個錯處,流放到瘴癘之地。喬姑娘當時本已許婚, 結果夫家懼怕顧太後威勢,竟然退了親。喬煦不忍心女兒跟著受苦,就將她寄住在京中親戚家,並托親戚幫喬姑娘另尋夫家。

    喬煦為人剛直,到了流放之地, 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連寫了幾篇文章,都是議論時政, 其中一篇直指太後執政的弊端。這終於讓顧太後大怒, 喬煦下獄, 不久就在獄中死去。喬家被抄,喬煦的子女沒入奴籍。

    喬家雖然還有其他親戚,但這時候都避之不及, 親戚都不願意為喬姑娘出頭。幸而喬煦的幾個舊友可憐喬煦子女,在京中奔走呼號一番,這事情引起了番不小的議論。

    最後是安平公主出麵,向顧太後求情,若喬姑娘這樣一個弱女子流落教坊,未免太過可憐。

    清沅記得,那段時日她正好進宮去給顧太後請安。

    顧太後仿佛閑聊一樣問她:“安平和我說了喬煦女兒的事情。你有沒有聽說?”

    清沅道:“聽到城中一些議論。”

    顧太後就問:“你怎麽看,也和安平一樣覺得我太冷酷無情了?”

    清沅仔細斟酌字句,緩緩道:“娘娘母儀天下,豈是我能妄議的。隻是娘娘若問我對喬姑娘怎麽看,我覺得娘娘不妨保一保她。她的父親已經離世,娘娘這時候保下喬姑娘,可顯寬容仁慈,足以安撫眾人。畢竟人死不能複生,而喬姑娘過得好,其他人也不好再說什麽。”

    顧太後笑了笑。清沅後來想起來這件事,隻覺得自己仿佛通過了顧太後的考驗。在這之後,顧太後就漸漸與她議論越來越的事情。

    至於喬姑娘,她沒有流落教坊,而是入宮做了一名低等女官。又過一年,被蕭重鈞封了才人,成了妃嬪之一。

    起初顧太後有些不快,但喬才人一直沒有懷孕,蕭重鈞也不算十分寵愛她。顧太後就隨她去了。

    清沅後來時常入宮,但都沒見過這位喬才人。似乎漫長的宮中歲月,已經磨滅了悲歡,過去那些生死攸關的故事已經全都平息。

    如今再想起來這位喬姑娘,清沅當真有隔世之感。這一世,喬姑娘再不會流離失所,最後成了宮中一個寂寂無聞的才人。她成了太子妃,不出大意外,將來會是皇後。這不是喬姑娘一個人的事,而是連帶著她的父母家人,連帶著她身後整個親族。

    將來的事暫且不提,眼下最明顯的就是這件事所透出的皇帝的態度。

    皇帝已經將顧家一腳踢開了。

    蕭廣逸知道皇帝選定了喬姑娘之後,突然也有些憂慮。

    其實皇帝另選太子妃是一件好事,皇帝這麽就換了太子妃,比他設想的還好。隻是他沒想到皇帝會選喬煦的女兒。

    喬煦上輩子就明確且強烈反對太後執政,因為他早就對顧太後和顧家不滿。皇帝在這節骨眼上選了喬煦……以後太子就是被皇帝,喬氏,喬煦環繞,看來皇帝是誓要清洗太子身上顧皇後的印記。

    蕭廣逸有些擔心太子的處境。

    除了太子,他更擔心清沅。皇帝不知道會不會清算顧家,對清沅這個兒媳又是怎麽看。當初皇帝還誇過他娶清沅娶得好,如今不知道會不會又是另一番想法。

    蕭廣逸這時候隻能慶幸,他們是在動身來寧州之後,才讓事情發作的。他們不在京中,與皇帝遠隔千裏。

    晚間時候,兩人躺在床上又談到此事。蕭廣逸抱著清沅,低聲道:“我原本不想你太快有孕。但這會兒要有了孩子,卻是一樁好事。”

    清沅其實也是這麽想的。她要是有了孩子,皇帝即便再不喜歡她,也隻能無可奈何了。但她還是笑道:“越是急越是急不來。眼下我還沉得住氣,和你說件好笑的事情。”

    蕭廣逸問是什麽事情。清沅說的是顧皇後塞給她的宮女,聽說了太子妃換了,不是吳姑娘,一個個都十分忐忑。這是皇後失勢的跡象,這些在宮中的人精都看出來了。而且原先與徐木蘭通信的女官,突然斷了一封信。

    這宮中生變,她們都看出來了,都嚇得更老實了。雖然顧清沅也是顧家女,可她們這時候除了緊緊抱住燕王妃,也沒有別的法子了。

    清沅說了隻是笑。蕭廣逸也笑了,他又說:“好。我們不用怕。在寧州還是該幹什麽什麽。你什麽錯都沒有,又是我求著娶的。父皇就算不喜顧家,也不能動你。隻要我在一日,你就是一日的燕王妃。”

    清沅靠在他懷裏,心中想著,有蕭廣逸這話,她這輩子都不虧了,大不了一輩子就在寧州。這裏天高皇帝遠,皇帝把他們忘記在此處也無所謂。

    隻可惜寧州並不是世外桃源。此處是邊疆,兵家必爭之地。將來一旦與西戎開戰,必然要與朝中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清沅和蕭廣逸都清楚這一點,但他們並不能因此就放棄努力。

    除了寧州這邊,清沅還有些擔心自己的父親。蕭廣逸其實也想到了,他第二天就親自修書給自己的老師,請老師關照嶽丈。

    蕭廣逸的信才走沒兩天。清沅就接到了家中的信,原來顧澤行已經丟掉了主持重修豐城行宮的差事,如今賦閑在家。

    顧澤行在信中並無抱怨,反而十分怡然自得。

    清沅知道這其實是好事,顧澤行遠離官場也好。皇帝隻是輕輕撫了一下,沒有對清沅一家大懲戒,已經算是看在燕王麵子上了。

    後來清沅才知道,原來皇帝不僅是為了燕王,還因為聽了李修致的勸。

    李修致這一年多一直在給清沅的大弟顧晟做老師。最近突然得了皇帝賞識,知道皇帝有心對顧家整理一番,就勸皇帝仔細甄別,又說燕王妃的父親為人謙和清白。皇帝這才放過。

    除了太子妃一事,京中皇帝還沒有大動作,所以沒有大震動。太子妃一事又是喜事。對普通百姓來說,並不知道什麽吳姑娘喬姑娘的事,更不會知道從吳姑娘換到喬姑娘到底有多大影響。

    所以京中幾乎可以稱得上一片祥和,百姓議論的多是太子大婚時候不知道會是什麽排場。年初燕王完婚的時候已經足夠津津樂道了。

    隻有宮zhong zhao中知道皇帝正在靜靜地,不動聲色地修剪顧家。大家也都知道,這都是為了太子。若是大張旗鼓,弄得過於血腥,或是牽連太廣,太子顏麵何存。何況立大案,會把一樁一樁的罪狀都數出來,到時候數的罪狀太多,顧皇後是廢還是不廢。

    不廢,掃天家威信。廢了,太子境地尷尬,更容易惹朝臣遐想。

    前朝有廢後事,總離廢太子不遠了。所以皇帝隻能這樣,隔段時間就尋個由頭,把顧家人慢慢從京中掃出去,能留下的也不能再在朝中任職。

    皇帝不是沒想過讓皇後“暴斃”。這個法子快得多。讓顧皇後“病”一場,然後“病重身故”。對太子來說,實在比廢後體麵多了。至於將來太子登基之後,如何追封顧皇後,那就是太子自己的事了。

    但皇帝沒有用這個更快更簡便的方法。

    他下不了手,並不是顧念什麽夫妻多年的感情。皇帝原以為顧皇後對他是假,他對顧皇後是真,但最近他處事越發冷靜,沒有顧皇後在他身邊,他並沒有太多不慣和傷感,他開始覺得自己對顧皇後,這麽多年,也未必是真。

    一切竟如鏡花水月。這麽多年,原來他們隻是演了這麽長長的一場鶼鰈情深。

    他不下這手,隻是他還仔細把顧皇後這些年的所作所為,都仔細挖掘一遍,看清楚她到底都做了些什麽。若她一死,他一定沒有耐心再做這事情。

    另一個理由就是他恨透了她。一杯毒酒,一根白綾,實在太輕鬆了。那麽一瞬她就過去了。他要讓她依然在兩儀宮中。隻是沒有了萬眾矚目,沒有了六宮大權,她隻能被他囚在兩儀宮中。他倒要看看,她什麽時候會瘋。

    這將是一場漫長的tu sha。他要顧皇後仔細看著。他不用盯著顧皇後,甚至不用聽監視的宮人稟告,他都知道她一定會仔細看著。

    這種ci ji甚至比從前寵幸任何一個女人都更讓他興奮滿足。

    自從皇帝收走了顧皇後的鳳印,兩儀宮就變得死氣沉沉。但顧皇後還和往常一樣,每日依然早早起身,洗漱之後打坐片刻,然後更衣整理妝容。

    隻是如今她的時間比從前空閑許多,可以說是太多了。

    管理六宮的事情,皇帝把從前不得寵的兩個妃子找出來,再加上女官幫助。有大事皇帝也會親自過問。等再過幾個月,太子妃入住東宮之後,有許多事情就會交給太子妃。

    從前有許多誥命夫人等著謁見皇後,如今也沒有了。皇帝借口皇後要專心太子大婚的事情,不再允許外命婦入宮請安。

    宮中宮妃也不往兩儀宮去了。她們都知道皇帝近來心緒不好,兩儀宮近乎閉宮,沒人敢觸皇帝逆鱗。

    顧皇後如今可以打理的,也就隻剩一個兩儀宮了。甚至兩儀宮都不完全屬於她了——皇帝帶走了許多她的人,換了一批人進來,這些人無疑會將她的一舉一動都告訴皇帝。

    如今可以無所顧忌常常來兩儀宮的,也就一個安平公主了。

    隻是安平也不能整日都在兩儀宮。雖然兩儀宮的布置還和從前一模一樣,和幾個月前一模一樣,不缺吃的玩的,花園依然打理得十分精美,但安平就是受不了如今兩儀宮的氣氛。她總覺得四麵八方都有人在打量她。

    她在兩儀宮呆半日就要受不了,逃回懿光園。

    她問顧皇後:“這樣的日子母後怎麽受得了?”

    顧皇後淡然道:“習慣了,就受得了了。”

    顧皇後在強迫自己習慣。另有一個人也在為這種生活不慣——許婕妤也不慣如今的生活。

    許婕妤如今不用去顧皇後身邊伺候了,她突然不知道幹什麽好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