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廣林規
字數:6658 加入書籤
nbsp; 不周城,獨立於七皇朝以外,地位超然,秦皇朝都城朝歌城、魏皇朝都城華陰城、元皇朝都城大都城、楚皇朝都城楚方城、晉皇朝都城長平城、南皇朝都城薊平城、北皇朝都城武陽城,七座都城分別坐落在不周城不同方向,緊緊的環繞著不周城,素有“七都繞不周”的說法。
不周城不過三縣大小,分了七十二個小鎮,卻是依山傍水,常年花開,風景宜人。
不周城城中有個扶風鎮,扶風鎮有個九彎巷。從巷口進去,不見巷尾,拐過九個彎,方能從巷尾而出,拐一個彎便可見一戶殷實的人家。
入巷口拐過第二個彎,見到的第二戶人家,門楣左右雕花,上懸浮雲紋,下有流水泛波紋打底,當中自右向左,端端正正、規規矩矩三個碗口大字“聖草堂”。
聖草堂裏卻無草堂,方方正正一小院,當中間闊門正堂,東西各一偏室。正堂左右各一等人高的逼真畫像,俱是高冠革履,褒衣博帶。左側畫像之人眉目清秀,眼神溫和,一手執筆,一手握書卷,風雅的緊。畫像上眉書“廣聖天君”。
另一人則不然,一字眉,吊角眼,鼻方耳闊,身形魁偉,執劍而立,目光冷峻,威武不凡。畫像上眉書“威武天君”。
廣聖天君前,一著青袍戴方巾儒生,恭恭敬敬不慌不忙行三叩九拜之理,禮畢,念:“弟子元妙恭請廣聖天君。”隨後起身垂首側立。
楚方城中永壽宮,永壽宮內儒教宗祠,主位赫然乃是廣聖天君,惶惶然一道靈光而出,劃過天際,出現在“聖草堂”。堂上畫像漸漸模糊不清,畫像前隱現廣聖天君。
元妙真君畢恭畢敬行禮:“弟子元妙拜見廣聖天君。”
“走。”
廣聖天君怡然邁步而出,出正堂,進偏室,入目榻上平躺一麵目俊秀儒生,臉色發白無血色,細觀之下,竟是不聞呼吸之聲。廣聖天君長袖一招,一卷形似畫像上的書卷飛出,緩緩舒展開來,延伸的愈闊,靈動的卷起榻上儒生,又慢慢卷起縮小,落入廣聖天君手掌中。
廣聖天君負手自院中平地而起,元妙真君落後一個身位跟在其後,二者直上雲霄,消失於夜色中。
四月十八,寅時。
北皇朝上穀郡,興波、紹越、餘安三縣一片死寂。廣聖天君與元妙真君落在虛空,俯視三縣。
書卷在廣聖天君長袖飛出,舒展如席,席上躺著儒生。廣聖天君另一隻衣袖掉落一墨筆,頗為靈動,橫立虛空,在三縣地界一圈,筆尖兒輕劃,落下虛空,片刻而回,墨筆成朱筆。
廣聖天君執筆輕點席上儒生眉心,朱筆色漸淡,複歸墨色。儒生麵色卻是紅潤起來,卻依舊不聞呼吸。廣聖天君目色微寒,瞥一眼元妙真君,甩出墨筆,墨筆破空落入麗水縣,麗水縣漸漸一片死寂,片刻墨筆而回,廣聖天君複點儒生眉心,儒生漸聞呼吸,不多時呼吸綿長。
廣聖天君收筆入袖,望一眼北方。吩咐道:“佛門的人來了,你留下應對。”
廣聖天君招了書卷,破空而逝。
廣聖天君走不多時,自北方踏空而來一僧人,著灰色福田衣,手持念珠,麵色蠟黃,身形消瘦。上前來行一佛禮,稱一聲佛號:“阿彌陀佛。”
“光明菩薩安好。”
“元妙真君有禮了,說好的三縣,如何又添一麗水縣?”
“光明菩薩勿怪,出了小許差錯。”
“既如此,那便不能四縣換三縣了。”光明菩薩蠟黃色的臉呆板古怪的緊。
“光明菩薩的意思是?”
“五縣換四縣。”
元妙真君沉吟片刻,歎一聲:“罷了,告辭。”
元妙真君消失於夜空不見,光明菩薩虛空而坐,執佛禮,撥念珠,合目誦佛經,聲音漸隆,攝人心神,上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郡各縣各邑漸聞經誦聲。已眠的百姓個個驚醒,拖家攜口居於各邑佛寺,叩拜金剛,口誦佛祖,虔誠禱告,直至天光漸亮,誦經聲方漸止。
上穀郡一夜籠罩在吟誦的佛經聲中,在上穀郡麗水縣與嘉禾縣的官路上有一矮山,頗有幾分險峻,山頭巨石林立,成了天然的屏障,一夥賊人占山為王,喚了黑雲寨,黑雲寨的賊頭自稱“黑麵虎”。
“黑麵虎”不知是從哪裏流竄過來的賊匪,有幾分拳腳,僥幸窺得武道,入“成胚”,練了一身筋骨,收拾一些不入流的流寇還不在話下,一路行來,軟硬兼施糾結了一夥賊匪,一路劫掠,行至矮山處,落下腳來,盤踞已有數十年。
不幾日前,黑雲寨迎來了一位稀客,一著灰色對襟道袍,腳蹬青布雙臉鞋,挽道髻的年輕道士突破防守不知不覺中上山來,光明正大的出現在黑雲寨眾人麵前,實是十數年來頭一遭。
這年輕道人不知使了什麽手腕,與“黑麵虎”廳內相交片刻,便被“黑麵虎”尊為上賓,恭敬有加,張口閉口的“仙長”。怕是“黑麵虎”對自己的親爹也沒這麽恭敬過。
年輕道士上山的當天,也就是四月十六,過了午時,“黑麵虎”興致勃勃的召集了黑雲寨大大小小七十六個嘍囉,清點了馬匹,呼嘯下了黑雲寨,越境而入楚皇朝。這本不是“黑麵虎”第一次越境,五年多來,十天半月“黑麵虎”就要帶人走上一遭,隻是最多也就十幾個人,這次黑雲寨傾巢而出就有些奇怪了,當然誰也不會將疑問問出來。
時隔兩日,沙風邑劫掠一番的油水也差不多耗盡了,“黑麵虎”自見了年輕的道人後興致高昂了許多。這一日午時,日頭高掛在空,“黑麵虎”在廳裏喝過幾碗酒,便來了興致,糾結了一夥兒嘍囉,十來個人,一溜煙騎馬下寨,上了官路。
上穀郡有一梅川邑,梅川邑外三裏,有一岔路,相去岔路口越十數裏有一土嶺,嶺上有一寺,被四周高大林木遮掩,寺門前立一塊兒等人高怪石,凹凸不平,坑坑窪窪,奇怪的是上下兩色,上半泛綠,下半泛黃。寺裏東西各一棵一丈圍圓的老樹,一枯一榮。寺名:枯榮寺。
枯榮寺下沿土路下來,走個七八裏路,散落著三五個茅草屋,世居著三五戶人家,這幾年,已經隻剩了老廣頭夫婦倆,其它三家都搬去了梅川邑。倒不是老廣頭夫婦喜好清靜不願搬去梅川邑,說起原因,還得歸在老廣頭的兒子身上。
老廣頭夫婦倆十數年膝下不曾有子,頗為苦惱。後來老廣頭起了心思,自此以後,日日砍柴送往枯榮寺,以求積些功德,求得佛祖開恩,能得個一兒半女。老廣頭說來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實在人,這一送就送了十數年,風雨無阻,日日不斷。與寺裏僅有的幾個老僧人每每雖交談不多,但混個臉熟還是沒問題的。六年前的一日,老廣頭照例挑柴送去,臨了,寺裏的一個老僧人問了句:“施主可有什麽心願?”
老廣頭支支吾吾半晌,算是把話說了明白。寺裏的老僧查看老廣頭身體一番,囑咐老廣頭每日早晚到寺裏來,隨後一月,老廣頭早晚在寺裏喝兩次老僧人煎的藥。不過幾月,老廣頭二十多年的老伴兒肚子就鼓起來了,再過幾月,老廣頭在五十五上老來得子,實屬不易。
老廣頭得子月餘後,思考再三,抱了孩子上山,請寺裏的老僧取名。幾個老僧人一番商量,取名林規,廣林規,征求了老廣頭的意見,老廣頭自然滿意。
廣林規能邁開腿的時候,便伏在老廣頭的背上與老廣頭一起上寺裏來,寺裏的幾個老僧也是對這小家夥偏愛的緊,常常塞些老廣頭都不曾見過的瓜果給孩子。
等廣林規能獨自上土嶺的時候,廣林規白天的時候更多的待在枯榮寺。再後來寺裏的僧人開始教廣林規認字,讀經書。不過,每天天黑,老廣頭都要接廣林規回家,路上不時叮囑一番:“林規,寺裏的僧人自然都是頂好的人,認字是好事,讀讀經書也無不可,不過這僧人可做不得,你是廣家的獨苗,得傳宗接代。記下了嗎?”
廣林規應是才罷,老廣頭也是心滿意足。
廣林規五歲的時候,已經能夠把字寫的很規整,大段的經文背誦的很流暢。老廣頭雖不解其意,不過還是樂的每天晚上聽廣林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規誦一段。廣林規成了廣家第一個認字、會寫字的人。老廣頭常常感念佛祖保佑。是以昨夜當聽聞佛經聲時,老廣頭不敢怠慢的起身,一家三口跪拜了枯榮寺,虔誠禱告,誦念佛祖保佑,至天明方歇。
“黑麵虎”奔馬前行,涼風浸身,腹內酒勁燥熱,不免一身暢快,嘯一聲。梅川邑一番劫掠,“黑麵虎”一行人是酒足飯飽,誌得意滿。當然,“黑麵虎”的誌得意滿與其餘的嘍囉是不同的。
兩日前,與“仙長”的一樁買賣,換得武道“成器”法門,待來日習成之後,便可再添五十壽元,又可作威作福數十載,豈不快活。
出了梅川邑,沒了房屋遮擋,風頭漸起,酒意上湧,腦袋昏沉。奔馬再行片刻,“黑麵虎”勒停馬來,一行人均停下來。
“寨主,怎麽停下啦?”
“黑麵虎”翻身下馬,晃晃腦袋,大大咧咧道一聲:“憋不住了,撒泡尿。”
“黑麵虎”跨步走到路邊,見是一岔路口,解帶痛快一番,抬眼向前望去,見三五茅草屋在不遠處,撒完尿,衣服收拾停當。“黑麵虎”沒來由一陣口幹舌燥。
“黑麵虎”翻身上馬,喝一聲:“跟我走。”引馬拐上岔路。
老光頭老兩口正在屋前地裏勞作,聽得聲響,不多時便見“黑麵虎”引了一行人氣勢洶洶而來。
“孩兒他爹,怎麽辦?”
“慌什麽?我們也沒個什麽貴重東西,順著就是。”老廣頭吞口口水,強自鎮定,快步堆笑迎上前。
“幾位好漢有什麽事嗎?”
“口幹的緊,取水來。”黑麵虎馬上喝一聲。
“哎,哎,好漢稍等,老漢這就去取。”老廣頭心下一寬,快步回屋,舀一瓢清水出來,雙手托著,盡力伸直了胳膊,高舉過頭頂,腳尖兒微點。
“好漢飲水。”
“黑麵虎”低手抄起水瓢,仰頭咕嚕嚕大口一飲而盡,水瓢甩手扔在地。
“舒服,好水。”
“不瞞好漢,這是附近的泉水,甜的緊,常飲可祛病,老漢能活到現在,虧了這水。”老廣頭盡力陪笑說話,彎腰拾起水瓢,伸手檫檫。
“哈哈,你多大了?就敢稱老漢。”
“不瞞好漢,老漢活了一甲子,今年整六十。”
“那豈不是說,我‘黑麵虎’也得稱老漢了?”
“好漢說笑,正值壯年,得活百歲,百歲。”
黑麵虎聞言哈哈大笑,毫無預兆的抽刀劈下,一刀劈死老廣頭,收斂笑容,罵道:“老東西,敢咒我,待我將‘成器’法門修行了,百六十壽元可享,你教我活百歲。”
“黑麵虎”身後嘍囉見機頗快,老廣頭一倒地,兩人便引馬奔出,一人一刀砍殺了老廣頭的老伴兒。
“黑麵虎”道一聲:“回寨。”領了一行人打馬離去。
四月十九,天氣轉暖,枯榮寺一老僧遲遲不見廣林規上來,便下寺來看看。近茅草屋一看,老廣頭老兩口一個自脖頸到胸前一道傷口,倒在屋前,另一個背後中一刀,躺在田裏。
廣林規咱在二人之間,眼神空洞,手上衣襟染血,怔怔站著。
老僧上前,急問:“林規,可傷著了?”說著,在廣林規身上身下一番仔細查看,不見傷口,鬆口氣。
老僧見廣林規神情有異,卻是不慟不哭,伸手捂了廣林規雙眼,輕語:“林規啊,走,我們上寺裏,上寺裏。”
老僧抱了廣林規離開茅草屋,沿路上了枯榮寺。茅草屋前依舊躺著老廣頭老兩口。
隨後,枯榮寺另兩個僧人下了寺,在茅草屋前的田裏,合葬了老廣頭二人,誦經半日。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