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送棺槨

字數:4050   加入書籤

A+A-




    兩宋期間才出現鐵鍋,這是個誤區。

    準確的說法,是兩宋時期開始大規模用煤取代木柴煉鐵,使得冶鐵成本降低技術成熟,鐵鍋才逐漸在民間普及。而大富之家,手握工匠、作坊、礦山,真想要在東漢做個鐵鍋難道會做不出來?戰國末期的技術水準就足以支撐最簡陋的鐵鍋的製作了。至於說漢朝鐵器管製,但護院們手中拿著的,難道不是鐵器嗎?

    夕陽金燦燦的光輝灑在院子裏,灑在院中鐵鍋的沸油上。米叔用鹽和麵粉裹了蝗蟲,瀟灑地一抖,一盤子白花花的蟲體全部抖進油鍋裏,發出“呲呲呲”的響聲。香味四溢。

    “怎麽非要用鐵釜來烹煮?太浪費了些。”丁小舅跟雙胞胎一同蹲在走廊下流口水。

    這個話題阿生比較有發言權:“因為銅沒有鐵耐高溫,而且銅元素攝入過多容易中毒而鐵元素不會。”

    丁小舅:“……我怎麽聽不懂呢……”

    曹操舉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吞金會中毒而死,吞鐵則不會。”漢朝所說的“金”有時候是指銅。

    丁小舅給兩個孩子的腦袋上一人來了一下:“盡學歪理。”他指著曹操說:“大膽淘氣。”又指阿生:“滿肚子壞水。”

    阿生不服,這個世上還有比她更加正直的姑娘嗎?

    但總歸丁小舅樂意跟他們一起吃炸蝗蟲,她對他的好感度就很高。“二舅若是肯多留幾天,我叫他們做醬爆蝗蟲。”她小聲地說,“另有一番風味。”

    丁小舅吞了口唾沫:“不成了,明日要走了。不如將鐵釜和豆油給我罷,我自個兒路上做。”

    曹操不幹:“丁家就造不出一個鐵釜?還要搶我們的?”

    丁小舅大笑,笑著笑著又悲從中來:“兩位外侄都聰明伶俐,可惜小妹看不到了。”

    翌日一早,丁氏的棺槨被抬上了特製的大號牛車,在身穿素白的婢女仆從的簇擁下,緩緩駛出東郊別院。丁宜穿騎裝配刀劍,駕一匹黑馬,護在牛車旁邊。跟隨丁宜一起的,還有三十名家丁,都是戎裝打扮。

    曹昆作為沛國曹氏的代表,在官道上發表了送葬演講。然後是曹嵩、曹操、曹生父子三人要帶頭哭一場,跟丁氏的靈樞道別。

    丁氏婦醫堂就建在官道旁,緊鄰東郊集市的官署。此時,在丁針的帶領下,堂中的婦醫穩婆皆著素服,在道邊送葬。

    這一個多月以來,她們天天敞開門戶開養胎講座,同時接生了洛陽四郊共三十多個貧困家庭的新生兒。因此,還有不少孕婦和新生兒的家人,甚至是聽聞婦醫堂名聲的平民百姓,遠遠地在百米外朝著丁氏的靈樞跪拜。

    婦醫堂後麵緊臨著的是育嬰堂。

    育嬰堂的本意是想收養母親死於難產的兒童。然而真正實行起來卻困難重重:隻死了母親的往往還有父親祖父母能夠養孩子,構不成孤兒的條件。隻要不是家裏快餓死人了,誰會將自家骨肉送人呢?

    反而是那些窮到養不起孩子的人家,為了減輕壓力,巴巴地希望將孩子送進來。但這些人往往已經到了懂事的年紀,且家人都活著,強行讓他們斬斷和家中的聯係,不符合人情也不符合阿生的預期。在發生了好幾起兒童偷東西給父母的事件後,阿生就不再公開收人了,並且陸續將一些有惡習的送回家中。

    目前能夠穩定留下的真正的孤兒主要有兩個來源。

    其一,是差點餓死街頭的乞兒。

    其二,是雒水邊的棄嬰。

    另外還有奴隸市場上被當做添頭的小奴隸,他們太小了還無法成為勞動力,因而往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往賣不出去,最後大部分會病餓而死。阿生給丁針的指示是,但凡能救一命的就救一命。這些小奴隸雖然簽了身契,但也放在育嬰堂中和自由民孤兒一起養。

    小孩子們無法理解自由的人身權的重要性,反而是希望長大後能夠為奴報恩的自由民孤兒居多。社會風氣如此。事實上,在這個沒有科舉的年代裏,底層自由民既沒有上升渠道,又要承擔天災人禍的風險,還真比不上富貴人家的奴仆莊戶。這既是時代的便利,也是時代的悲哀。

    阿生還沒有來得及在孤兒中正式開展識字與算術的教學,她準備等丁氏葬禮的風頭過去後,再悄無聲息地做這件事。

    如今育嬰堂中教授的,和別院奴仆一樣,就是規章製度:飯前便後要洗手、吃飯睡覺要排隊、災禍來臨要鎮定、為人處世要禮貌等等。很多時候,生活習慣和三觀的培養比知識的輸入要更加重要。

    唯一要求的識字,就是“丁”字。

    總共兩筆,描上四五遍就人人都認識了。整個育嬰堂的孤兒們就隻有一支毛筆,可以沾了水在光滑的石板上寫字。字跡馬上就幹了,重複利用幾乎是零成本。另外還有沙盤和樹枝,用樹枝在沙子上練字,也很便捷。

    到了送葬這天,淩晨天蒙蒙亮的時候,就有管事從別院帶來了一張原色的大幅麻布,另外還有墨丸與硯台。麻布鋪在大路旁,孤兒們按照年齡從大到小,挨個上前在麻布上寫歪歪扭扭的“丁”字。還握不住筆的小嬰兒,就由成年人抱著,手掌沾墨,劃上一橫一豎。

    丁氏育嬰堂創辦以來,街上的乞兒為之一空,因而在東郊集市上也有幾分名氣。這般興師動眾,馬上就有聰明人猜到:曹丁氏今日要出殯了。果然,到了辰時,就看到浩浩蕩蕩的白衣隊伍從東郊別院裏出來。

    孤兒代表——兩個十歲左右的男孩,托著寫滿“丁”字的麻布獻於棺前。曹操曹生在老家親戚的驚訝目光下出列,收下了這張麻布,蓋到丁氏的棺槨上。然後,曹嵩向圍觀群眾宣布,以丁氏陪葬的全部銅錢換取東郊農田,用來供養育嬰堂與婦醫堂。田契在眾目睽睽之下經過官吏認證,釘死在婦醫堂正堂的牆壁上。

    直到多年以後,丁氏的葬禮依然被雒陽人津津樂道。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性,模仿的人寥寥無幾。

    一來,不帶一分錢下葬,在深信死後有鬼魂的東漢權貴看來簡直是傻大膽。說曹家不孝的聲音雖然小,但從來沒有消失過。

    二來,曹家救助的都是賤民。婦醫堂不用說了,免費替人接生還送醫送藥,就是花錢買名聲,還是賤民中的名聲,在朝堂上不抵什麽用。育嬰堂收養乞兒棄嬰,大約是給兩個小主人培養奴仆家丁,這點不少人也能想到。但這年頭買個已經調.教好的壯勞力也不花什麽錢,災禍一起人比糧賤,為什麽要從嬰兒養起?幼兒的夭折率高到嚇人,一不小心死了不就是白投資了?且儒家社會講究忠義,下人們普遍忠誠度高,還真不差那點忠心。

    他們哪能想到阿生打著教育的主意呢。

    此後的十多年裏,有些雒陽的仁善人家也仿照著辦過育嬰堂婦醫堂,但因為除了燒錢看不到什麽收益,漸漸也就荒廢了。隻有丁氏婦醫堂和丁氏育嬰堂一直存留了下來,在京城底層百姓中打出了響亮的名聲。再後來,它們變成了皇家企業,千年來不停重建和翻修,一直是洛陽地區最著名的福利機構。

    作者有話要說:  關於為什麽大家都知道阿生是女孩。

    對外宣稱是二郎,但是隻要一見麵,基本上還是能看出男女的,主角又不是中性化的長相。尤其是親戚之間,瞞不過去也不會刻意隱瞞。隻不過大部分人知道了也繼續稱“二郎”,算是對曹家決定的尊重。

    另外,這章比較短,是根據內容在這裏斷章,水滿3000字也沒意思,對不對?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