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治國的黑白色

字數:5399   加入書籤

A+A-




    nbsp;   江南即平,四海之內皆是大衛的國土,經濟文化進一步融合,大衛的國內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隨著大批士卒的解甲歸田,地方經濟迅速恢複,蓬勃發展,人民豐衣足食似乎不是一個夢。

    李軌關注的重點從來不是這些,以中原之地大物博,以人民之勤苦耐勞,隻要不亂折騰,有什麽理由吃不飽飯,有什麽理由不富裕?

    現在四海一統,內亂平息,邊患暫時還不甚嚴重,但太平盛世就能來臨嗎?

    掃平群雄,一統海內,都隻是太平盛世的一個前提條件,距離真正的太平盛世還相去甚遠。因為國家的治理上還存在著諸多的弊病,吏治還亟待刷新。

    治國就是治吏,官吏是國家運轉的中樞,官僚係統的腐朽是一個國家腐朽的前奏,所以要想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就得整肅吏治,打造一個高效、廉潔、穩定的官僚係統。

    “現在在編的官吏,也就是那些由朝廷發給俸祿的人,共有十三萬人。我大衛戶口三百七十九萬,人口一千八百二十七萬四千兩百二十九人。差不多一百四十個人就要供養一個官吏,以現有的生產力來計算,這絕對是不可承受之重。是到了大規模裁減官吏的時候了。他們說第一步要裁減到十萬人,我的意思是裁減掉十萬人。三萬官吏,加上二十萬軍隊,一共二十三萬人,平均八十人供養一個,但軍隊有軍屯,真正需要供養的不過五萬人左右,以一千八百二十七萬人供養八萬人,平均是兩百二十八個人供養一人,偏緊,但尚可支撐。等邊患平定,國家的常備軍將再裁減一半,那時節需要財政供養的人數將進一步降低至五萬人,而人口增加,生產力水平提升,供養難度下降。若是能控製官吏和軍隊的規模,大約在二十年後,百姓的負擔將降至基本不影響生活的範圍內,彼時國家將迎來第一個繁榮期,若是沒有大的變亂,這個繁榮期可長達三代,也就是六十年左右。”

    說到這,李軌滿臉的笑容消失了,他微微歎息一聲:“承平即久,百弊叢生,終有一場劫難,以我國國家之大,人口之多,體製之完備,文明之深厚,扛過去很容易,但想再現繁榮就難了,除非天降聖人,有絕大的勇氣和能力革除弊政。何去何從,就看他們的造化了。目前要想盡快恢複元氣,必須把吃飯的人口降下來,把勤勞致富的觀念灌輸給每個人,多抓典型,多宣傳,營造一種氛圍。至於這裁人嘛,當然是一件很棘手的事,但不得不做,不可懈怠,不得拖延。飯得一口一口吃,也不能操之過急。”

    把十三萬官吏裁減到三萬人,這絕對是一個超級難辦的事情,尚書令淩嶸和吏部尚書滿寵倍感壓力重大,他們合計了幾套方案都被李軌否決了。

    最後李軌給他們劃了一條線,中央官吏保留一萬人,地方保留兩萬人。

    李軌讓尚書台按照這個目標再做方案。

    但尚書台提出的幾套方案還是不能讓李軌滿意。

    於是隻好再次細化,中央官僚係統的重頭應該是稅務係統、司法係統、監察係統,約占總數的四成,行政係統占兩成,事務性機構占四成。

    鑒於皇室自成一體,皇室係統的官員將不再納入目標管控,另外散官和勳位也不計算進管控範圍。

    這麽一來,尚書台很快就製定出一套讓李軌滿意的中央官署的減人方案。

    中央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官署尚書台、樞密院、監察院(禦史台)、殿中省、九寺五監,實行定員定崗,所有職位都有明確規定,吏員也有額定的數目,不得隨意增減。

    地方上,廢黜州刺史,廢黜行台等臨時機構,實行郡縣兩級製度,郡縣官吏也有額定數目,一經確定不得隨意增減。

    撤銷縣以下的鄉公所,裏正,保長等以民間人士充任,不再計入官吏序列。

    地方的學堂、醫院,實行官督民辦,鼓勵民間力量介入。

    地方官僚係統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司法係統、公共事務和稅務係統三方麵,官吏人數雖然直線下降,但職責並沒有減弱,隻是某些方麵不再關注。

    被裁撤的官吏,朝廷給錢給政策,鼓勵支持他們興辦產業,自主擇業,盡快融入到社會中去。

    李軌本來的計劃是五年時間內完成這一改革,但尚書台方麵為了功績,訂立的計劃是兩年之內搞定,這就造成了操之過急,因此而引爆的地雷此起彼伏,引發了大衛建國後一次重大的信任危機,所幸的是這個時候大衛的經濟、社會蓬勃發展,人心向上,所以官吏們的鬧騰並沒有激起大的浪花,一切都在可控之中。

    在官僚係統進行大改革的同時,皇室也在進行一場脫胎換骨的大改革。

    首先是設立內侍省。

    將原先隸屬於外朝的殿中監和執掌宮廷庶務的宮內局納入內侍省,殿中監更名為秘書局;宮內局則一分為二,為宮務局和尚宮局;負責宮廷警衛的錦衣衛改為警衛局;另設長樂殿使專門負樂殿的事務。

    這四局一使統歸內侍省,內侍省的長官與尚書令一樣晉級為正二品,不過與尚書台不同的是內侍高官官經常是空缺的,偶爾有也是一種虛銜,不僅如此,內侍省的副長官常侍也是一種虛銜,真正的內侍高官官叫判內侍省事,屬於臨時差遣性質,五品以上文武官員都有資格出任,但這個官常常也隻是一個名義上的協調者。

    內侍省內真正的實權派是秘書局令、宮務局令、警衛局令和長樂殿使。

    內侍省成立後,李軌親自酌定官吏人數為兩百二十九人,禦使三千六百二十八人。

    警衛人員編製在錦衣衛,不計入其內。

    多餘的宮女和官吏,酌情裁撤,尤其是宮女,大漢原來的宮女有五千人,成都宮裏有四千人,建業宮裏有七千人,加上李軌本身就有的一千人,合計有一萬七千人,年齡跨度為十二歲到五十歲。

    李軌下詔長安和洛陽宮裏宮女放出一萬四千七百二十四人。年齡跨度從十六歲到三十歲,一次性解決了一萬多男青年的婚姻問題。

    剩下的宮女裏有八百多五十歲以上的老宮女,無親無故,沒有生活來源,放出去後生活無依,李軌詔令將她們和年老的宦官一起送入關中的皇莊,種菜織布,頤養天年。

    這次精簡之後,宮裏隻剩下一千三百名宮女,新規規定,女滿十六歲起,允許其申請出宮,每兩年有一次申請機會。

    禁中宦官年滿五十五歲,女滿五十歲或體弱有病者,可以申請免除勞役,有子女親戚可投者,按年或一次性支給養老金,放出宮去;無子女,無親眷可以投靠又不能自理生活者,遷入皇莊居住,頤養天年。

    &n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bsp;  在建國過程中,皇帝攫取了巨大的私產,關中、河南、太原、鄴城、成都、建業、吳郡屬於皇室的私產不可勝數,龐大的皇室財產過去都是不交稅的,現在也按照普通民產的標準向朝廷繳納稅賦。

    除了田產,皇室還憑借經濟上的優勢興辦了一係列的產業,這些產業過去也是不交稅的,現在也照章繳納稅款。

    皇帝的慷慨換來了全體民眾的衷心擁護,大衛的百姓痛恨官場黑暗的多,痛恨官吏橫暴的多,但痛恨皇帝的卻是絕無僅有,因為看起來皇帝永遠是跟普通百姓站在一塊的。

    當然,如果大衛的百姓知道皇帝每年通過稅收係統為自己攫取巨大財富時,他們肯定會心裏不平衡,國家稅收體係裏諸如鹽鐵稅,礦產稅,海外貨物輸入稅等幾個稅收收入極為豐厚的稅種都被皇帝把持著,所得稅金都歸皇帝一人獨享。

    皇帝弄這麽多錢除了養活幾千人的宮室,給予在京官員大量的賞賜以貼補他們相對較低的俸祿外,大頭還是用來供養禁軍了。

    大衛法典說的很清楚,禁軍是皇帝私軍,與國防軍衛軍是決然不同的兩類軍事力量。

    禁軍的將領任免、人員補充、訓練、征戰都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相應的軍餉和補給也要皇帝來掏腰包,皇帝的錢從哪來?

    這個時代可不流行印鈔。

    豐厚的稅收確保了皇帝的收入,禁軍的日子過的很滋潤,不管從待遇還是政治地位,禁軍都要高過衛軍,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做皇帝越久,李軌越能領悟一個道理,做皇帝,首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皇帝就是皇帝,受命於天,高高在上,出神入聖,名正言順,隻要全體臣民的心裏認可了你這個皇帝,你的地位就穩固了,從此小風小浪不足懼,大風大浪也能扛,除非十八級的狂風巨浪,否則你的地位就是穩如泰山。

    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名分。

    大衛承繼漢朝,果然是那麽名正言順嗎,對普通百姓來說誰能給他們安定的生活誰就有資格來做這個皇帝,但對許多衣食無憂的人而言,總是要較一個理的。

    對這些人必須給予嚴厲的打擊,可以不擇手段,可以顛倒黑白,可以昧著良心。

    硬的之外,李軌還要努力修煉自己的演技,做一個頂級演員。

    皇帝這一生可不就是在各種片場度過的?大朝會上他在演戲,郊祀他在演戲,告廟他也在演戲,接見外國使臣在演戲,接受臣子朝拜也是在演戲。

    甚至在自己的皇後、嬪妃和兒女麵前也是在不停的演戲,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常常混淆了虛與實的界限。

    在政務上他管的越來越粗枝大葉,治國怎麽個整法,練兵怎麽個練法,他統統放手交給自己的股肱之臣們。

    他隻在人員調配和實力平衡上用心。

    這些事很傷腦筋,需要靜心深思,所以皇帝日漸變得孤僻起來,他不再頻繁地接見自己的臣子們,多數時候一得空閑他就會躲起來看書,他希望從書中讀取王朝興衰的經驗,讀取平息內心浮躁的方法。

    他的作息時間早已經黑白顛倒,厚厚的窗簾讓他分不清白晝還是黑夜。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