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好戲連台(上)

字數:5005   加入書籤

A+A-




    楊錚與黑娃、栓子趕到州城,剛入州署轅門,就見衙門口黑壓壓一片全是人,一直延伸到了照壁跟前。

    栓子驚道:“咋這麽多人?”

    黑娃道:“咱們怕是進不去了。”

    楊錚道:“想辦法往裏走吧。等會要是走散了,你們就在轅門這等我。”

    三人到了跟前,楊錚仗著身小靈活,順著八字牆溜到門口。隻見門前並無值守差役,一副任人進出的架勢。他側過身子,從人縫中鑽了進去。黑娃和栓子跟到這裏,再進不去了,隻好盡量往門口湊。

    楊錚進了大門,方見裏麵甬道兩旁有許多衙役,把守住了通往東西兩邊的門,但並不禁人前行。他矮著身子,一路溜進了儀門,慢慢蹭到了靠前的位置。

    就見人群前方站著一排衙役,手中橫執水火棍麵向眾人,將觀審百姓與大堂間隔出了一片空地。但在衙役身後還有一些人,均作書生裝束,熟識的呂成亮、趙澍坪、胡忻等人都在其中。

    士為四民之首,自然不能與尋常百姓擠作一團,那樣便有失體統了。要不怎麽說功名重要呢,就連看個熱鬧都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待遇。

    大堂內兩排衙役分列兩側,州同知祝豫高坐於上。他身後站著一名胥吏,正是刑房周司吏。公案右側有一小桌,桌後坐著名書吏。在公案正下方,偏左一些站著三個農戶模樣的人,右邊隔著一點距離跪立著一人,看身形應是古常勇。

    雖說在此案中古常勇是被告,可還未審出結果,那三名農人已不知因何免了跪,這般區別對待,實是有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再加上一大幫不明所以的圍觀眾,楊錚覺得州同知此舉實是包藏禍心。

    晌午古常勇被傳進州署問話,下午就開堂審案,縱然消息傳得再快,遠處諸裏的農戶也是來不及過來聽審的。所以圍觀眾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城中百姓,這一點從衣著樣貌上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

    雖說“楊古井”之名在秦州已近乎人盡皆知,可城中之民卻大都未曾見過,與他們更無直接利益關係。但是在這種場合,他們卻可以代表所謂的“民意”。若是被人操控利用,隻須官老爺稍一煽動,古常勇的下場就慘了,縱然挨板子也隻會聽到叫好的聲音。

    不過七八天前楊錚就給古常勇提過醒,昨日又讓栓子、黑娃來送了口信,古常勇應當已有了相應對策。

    另外最前方站著的秀才們也不單是來看熱鬧的。今年的秋種,他們家中的田地多少都受了些“楊古井”的好處,與自身利益相關之事,自然就會格外上心一些。必要的時候,相信他們會說幾句公道話。

    忽聽“啪”地一聲大響,原來是堂上州同知拍響了驚堂木,並又喝道:“將物證帶上來!”

    楊錚心想:“原來才剛進入正題,方才一直在扯皮麽?”凝目細看那祝豫,見大約五十多歲,儀表倒還端正。這位二尹是國子監出身,做到州同知基本已經到頭了,這般所作所為真不知所謂何來。

    不多時數名衙役抬了一堆東西放在大堂地上,院子裏的圍觀眾頓時伸長了脖子。

    楊錚見那些東西確是“楊古井”的樣式,有幾個筒壁上已經裂開了,裂縫為直線狀,便知絕不是古記鐵鋪所製。最早所製的幾個直縫“楊古井”均在赤峪裏,之後打製的均為螺旋管壁,不可能有這樣的裂縫。

    祝同知指著下麵問道:“劉三娃,這些可是你們所購的‘楊古井’?”

    一個農人答道:“正是。”

    祝同知道:“因何不能用了?”

    那劉三娃道:“有的是筒子裂開了,有的是上下搖不動了,打不上水來。”

    祝同知道:“你們購去多久之後不能用的?”

    劉三娃道:“這些壞了的‘楊古井’,短的隻用了七八天,長的也不足一個月。”

    大堂外的圍觀眾聽了,紛紛小聲議論起來,響起了一片嗡嗡聲。

    祝同知一拍驚堂木,喝道:“古常勇,你還有何話說?”

    古常勇道:“草民冤枉。”

    祝同知道:“你有何冤枉,堂上之物難道不是‘楊古井’麽?”

    古常勇道:“是,可也不是。”

    祝同知斥道:“大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胡言亂語成何體統!”

    古常勇道:“二尹容稟。這些東西從外形上看,倒像是‘楊古井’。可並非草民店中打製,故而它又不是‘楊古井’。”

    祝同知道:“難道這秦州除了你古記鐵鋪,還有別家能打製‘楊古井’麽?”

    古常勇道:“草民不知這些東西是誰家打製的,但絕非草民店中所製。”

    祝同知道:“還敢狡辯,你是想受皮肉之苦麽!”

    古常勇道:“草民不敢。請二尹容草民將店中所製‘楊古井’取來,比對一下便知真偽。”

    祝同知道:“好,就讓你心服口服!”隨即遣了衙役,去古記鐵鋪取“楊古井”。

    過不多時,那些衙役便抬了十幾個“楊古井”回來了。

    祝同知問道:“怎的這樣快?”

    有衙役回道:“我們出去時,古常勇之子古成冶已將這些‘楊古井’裝車拉到了衙門口。”

    祝同知冷哼一聲,道:“倒是早有準備。既然如此,叫那古成冶也進來聽審吧。”於是古成冶被帶進了堂,跪在了他爹旁邊。祝同知道:“古常勇,你倒說說這些‘楊古井’有何不同。”

    古常勇道:“草民店中所製‘楊古井’,大小並無二致,筒壁結實牢固,隻要不是刻意破壞,兩三年之內不會開縫變型,絕無用了旬月便壞的道理。”

    祝同知道:“你這些都是新打製的,如何能比出好壞,難道還要等上幾個月再看不成?”

    古常勇道:“二尹可請幾位相公驗證一下。大小可用尺量,結實不結實,敲上幾下也能知個大概。”

    當即便有幾個秀才自告奮勇要去驗證,祝豫便點了幾人,其中便有呂成亮和趙澍坪。

    楊錚見了不禁心中暗笑,這二位當真是好事之人,到哪都不肯消停。古掌櫃也不傻,讓秀才們來做驗證,既有可信度,又不會偏袒某一方。

    那些假冒偽劣的“楊古井”,大概在打製筒壁的鐵皮時就有些問題,成型後隻是將就能用。而在滲碳一步肯定沒有做好,甚至是根本沒做,用木棍敲上幾下就凹下去一塊,與古記鐵鋪所產完全不能比。

    幾個秀才敲敲打打,又用尺子量了半會,臉上都有了訝異之色。最後由趙澍坪稟道:“古記鐵鋪的這些‘楊古井’,每一個尺寸都分毫不差,筒壁也很結實。這些有問題的‘楊古井’,筒壁大都較軟,長短粗細相差可達寸許。”

    此際的讀書人在涉及到數字方麵的表述時,常有誇大不實之語。分毫不差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古記鐵鋪打製時誤差是以厘計的,而他們所用的尺子隻標刻到分,自然很難精確量出尺寸上的差異。

    可正因為如此,聞者更受震動。當趙澍坪公布出結果時,圍觀眾們發出了一片驚歎之聲,就連堂上坐著的祝同知都呆了好一會。

    時人對鐵匠的印象,就是拿著個大錘子對著一塊燒紅的鐵疙瘩叮叮當當敲個不停,完全就是幹粗重活的。便是用過“楊古井”之人,也從未想過這竟然是個精細東西。十幾個“楊古井”尺寸居然分毫不差,這到底是在打鐵還是在繡花啊?

    祝同知回過神來,拿起醒木大力拍在案上,喝道:“肅靜!”待到眾人安靜下來,說道:“劉三娃,你們有何話說?”

    劉三娃道:“這個……這個……”

    祝同知眉頭一皺,麵現不悅之色。周司吏發話道:“有什麽盡管稟來,祝老爺自會為你們作主。”

    劉三娃旁邊的一個農人上前一步道:“祝老爺,古掌櫃新打製的這些‘楊古井’再好,可不見得他以前打製的‘楊古井’也會這麽好。”

    祝同知點了點頭,道:“古常勇,你又怎麽說?”

    古常勇道:“稟二尹,我店中打製的‘楊古井’再無第二種尺寸。可請幾位相公將方才量的尺寸公布出來,凡在我店中買了‘楊古井’的,都可用這把尺子去驗證。”

    此言一出,院中徹底轟動了。迄今為止,古記鐵鋪打製出的“楊古井”少說也有三四百個,居然大小能夠完全一致,當真讓人匪夷所思。可在這公堂之上,古常勇又豈敢隨意說大話,何況那十幾個新製的“楊古井”已經得到了驗證。故而絕大多數人並未表示懷疑,反而很想去驗證一下,證明古常勇所言非虛。就連堂上的那些相公們,也都存了此心。

    楊錚不由暗自感歎,古掌櫃這一回可真是大大露了臉。雖然話吹得有些大,至少最早給赤峪裏的那十幾個“楊古井”就難以做到尺寸吻合,但在現有條件下,能夠打製出幾百個相互誤差極小的鐵器,的確是很值得驕傲的。(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