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諸子學院

字數:3769   加入書籤

A+A-




    “吱……”

    雄偉的朱雀門,承天門,太極門,接連打開,年輕的公孫仲,和眾人滿懷著期望,踏進了大唐帝國的權利中樞,太極宮。

    公孫仲抬頭看去,一個身姿挺拔,一舉一動,皆滿是威嚴之人。

    公孫仲跟隨眾人行禮道:“參加大唐皇帝!”

    姬長安微笑著說道:“還請諸位免禮,諸位漂洋過海而來,至於在這陽春三月趕到大唐,實在是辛苦了,還請各位自薦之,朕好安排諸位的未來。”

    公孫仲眼前一亮,率先從十三人中出列行禮高聲道:“陛下,我乃法家公孫仲,先輩公孫鞅!”

    “哦!”姬長安眼睛一亮:“你是秦商鞅之後?”

    “正是!”

    “很好!”姬長安輕輕頷首,然後開口說道:“你且放心,在我大唐,法家學說,定然會蓬勃發展!”

    公孫仲連忙行禮道:“謝陛下!”

    其他人見狀,也絲毫不甘落後,連忙毛遂自薦,介紹起自己來了。

    姬長安在整個過程中,微笑一直沒有停下,因為這些人,正是他所需要的。

    十三人中,除公孫仲這個代表法家的商鞅之後外,還有墨家墨子一脈,法家韓非一脈,漢儒公羊一脈,道家黃老楊朱一脈,名家公孫龍,即白馬非馬一脈,陰陽家皺衍一脈,縱橫家張儀張子與蘇秦蘇子各二脈。

    接下來的四人,分別代表著農家許行,醫家扁鵲,以及兵家二位孫子,孫武,孫臏。

    他們的名字雖然並不出名,但是,他們卻絕對是各個學派思想最正統的傳承者。

    大秦帝國與大漢帝國的兩處易水寒分支,拚盡全力,將這些人送了過來。

    事實上,送過來的人並不是隻有十三個,他們隻是代表而已。

    真正送到大唐的各個學派之人,多則上百,少則數十,雖然不算太多,卻也足夠建立學院之用了。

    姬長安已經下令,在長安城外建立諸子學院,讓此次到達大唐的十三個學派,建立屬於自己的學院。

    此事在天下,引起軒然大波,直到姬長安的聖旨下達各地,風波才漸漸止息。

    聖旨之中,主要是寬慰天下士子,以及提議他們去諸子學院就學,姬長安並且保證,儒家學子,和諸子百家的學子絕無二致,也就是說,無論是儒,法,墨,道,名,兵,醫,農,還是陰陽,縱橫的學子,皆可參加科舉,並且絕不歧視任何一家。

    姬長安這道聖旨,平息了天下學子的不滿之心,也勾起了他們的好奇之心。

    不同的思想,讓他們如饑似渴,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儒家,而現在,多了一些選擇,自然有一些人心動。

    而且諸子學院中,還有漢儒公羊一脈。

    公羊一脈,承孔孟之道,公羊學派基本思想為:第一,“天子一爵”,即天子也隻是爵位的一種,天子並非“天”的化身。

    第二,“天人感應”,即統治者的行為會帶來災異吉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申天以屈君”。

    第三,“君臣以義合”,即君臣效忠關係並非生來就有的,不是絕對的,這一思想和孟子那一段著名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很接近。

    第四,“通三統”,即王權沒有永恒,曆史是演進的。

    不過公羊一脈讓人詬病的,那就是讖緯之說,他們把什麽天災都往政治上靠,發揚了微言大義的精神!

    把整個社會往神權這個方麵帶,他們認為皇權需要緊箍咒,需要神的賜福!讖緯之說乃是公羊最大的軟肋。

    不過公羊一脈,被姬長安允許存在的最大的原因,其實和他們主要的思想無關,而是姬長安十分的欣賞公羊的大複仇思想。

    “大複仇”這一思想在《春秋》中就有闡述,其“大”是張大、推崇之意,並在董仲舒等公羊學的推動下發展至極。

    “複仇”是對非正義侵害自己親屬的人所進行的回應,是對自己心理的一種安撫和解脫。

    認為討栽君之賊、為父報仇都是作臣、子義不容辭的職責,這關係到其是否能稱為臣或子,而且是忠君、孝父的體現。

    《公羊傳》所記載的複仇對象不僅指一般的個人,而且指國君。

    按照《公羊傳》的理論,國和君是一體的,又與個人複仇有所不同。

    國君可以複百世之仇,而個人複仇,僅止於仇者之身,而不及仇者之子孫。

    這是一種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也是一種血族複仇想宗族複仇的轉變。?

    孔子的思想集中在“禮”和“仁”上,“正名”是“禮”的核心。

    看似與孔子主要思想相背離的“大複仇”思想卻與其有著緊密的聯係。?

    “不複仇,非子也;不討賊,非臣也。”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強調的“正名”思想,正是作為君臣父子的一種社會責任和規範。

    而“大複仇”所強調的同樣是作為君臣父子的責任和義務,隻是盡職的角度和內容有所不同。?

    孔子所謂的“仁”是一種有等級的仁愛,並不是對所有人的絕對一致的親愛思想。

    在孔子的仁愛思想中,呈現著“父母、兄弟、朋友、族人等”差序等級觀念,我們首先仁愛的是自己的父母,當然在家長製的專權統治下,君和父有著同等的地位,甚至地位更高。

    “大複仇”對父母之仇、君主之仇的強調可以理解為遵從了仁愛的思想,為父母、君主複仇正式對他們的仁愛,對他們靈魂的慰藉。?

    二、複仇對象對引導民眾複仇情緒啟示?

    為君主複仇對於解釋戰爭的正義性和維持士兵的精神力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為君主複仇所內含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維護國家的地位和榮譽等思想可以為大唐的愛國主義教育服務的。

    複仇是對自己心理的解脫和安慰,複仇的出發點是人們的情感。

    因此,一味地禁止複仇並不能解決複仇主義擴張的問題,對於複仇行為的規範應該從情感上進行有效的疏導。?11(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