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猛浪滾滾 教誨諄諄

字數:18561   加入書籤

A+A-




    nbsp;   4 猛浪滾滾  教誨諄諄

    離開貴州,雜技一家人進入雲南省,來到省會昆明,3 人住在一個小旅館裏。一家人表演了幾天祖傳手藝後,便將耍把式的道具收起來,抱著小猴子遊覽昆明。

    滇池水一碧萬頃,煙波浩渺,金馬、碧雞二山東西夾峙,青山倩影倒映水中。大觀樓180字長聯聞名於世,圓通寺金碧輝煌,螺峰山奇岩競秀,花木扶疏,筇竹寺中500羅漢如同真人一般大小,造型生動。遠看西山,群峰起伏,如同一個巨大的睡美人。黑龍潭水與參天古樹相映成趣,其中的漢祠、唐梅、宋柏、明墓並稱為“四美”。羅漢山的三清閣至龍門一帶,沿途有呂祖殿、淩霄閣、慈雲洞、雲華洞、達天閣等,都在險峻峭壁之上、雲煙盤繞之中,如空中樓閣。人們說:不登龍門,枉遊滇中,一登龍門,身價百倍。不過,嶽家一家人登了龍門,卻並沒覺得自己身價增了多少。

    小旅館門前有一副對聯,上聯為“花沐春陽百花豔”,下聯是“民逢盛世萬民歡”。這天下午,毛頭站在旅館門前,仔細揣摩著對聯的魏碑體字,這時,進來一位客人,店老板熱情地為客人介紹著房間情況。客人年歲與梁英差不多,一副農村婦女打扮。她登記時,忘記身份證擱哪兒了,便把包裏的一卷卷紙掏出來放在一邊。毛頭手快,展開了那些紙卷看起來,紙上全是抽象的圖案,多是大大小小的弧形,它們蜿蜒交錯,線條有如行雲流水,疏密有致,細部描畫精微,卻繁而不亂。仔細看,全是用鋼筆畫出來的,畫麵線條一氣嗬成,連成一體,看不出哪兒是起點,哪兒是終點。整體看,有的像瑪雅人的圖畫,有的像秘魯納斯卡巨畫,有的像苗族婦女衣服上的圖案,有的像英國的麥田怪圈,有的像海底叢林,有的像京劇臉譜。

    年輕女人登記完,收起紙卷進了房間。毛頭還沒看夠,跟著她走,女人便把畫展開在床鋪上讓他看。梁英怕兒子打擾人家,來喊毛頭,女人爽快淋漓,“沒關係,孩子喜歡,讓他看吧。”

    毛頭看著畫,梁英與女人拉起話來。梁英問到,這些畫是誰的?女人對梁英講起自己的故事。

    女人名叫史普麗,家在離昆明約250公裏的丁香縣農村。兩年前的一個晚上,有寫日記習慣的史普麗打開日記本準備寫當天的日記,突然,一股衝動湧上來,她的手不由自主地隨著這種衝動在日記本上畫起來,那不是文字,而是各種圖案,她不清楚自己畫的是什麽,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麽突然就會畫畫了,隻覺得心中有畫,手中的筆是心流的體現,不用思考,隨手就畫。按她說,她的腦子裏裝滿了各種圖形,拿起筆來,那些圖形自然地流出來,顯現在紙麵上。從此,她每天都要畫,那種創作衝動遏製不住。家裏人看到她的畫也感到驚訝,普麗隻讀過初中,她從來沒有學過繪畫,家裏人也都不會畫畫,可是,忽然這一天,她就能畫出這麽奇妙的畫,真是不可思議。普麗如同著了魔一般,天天揮動畫筆,有時候,她能三天三夜不睡覺,連續做畫,也不感到餓與困。

    普麗是個善良淳樸的農家婦女,因為善意待人,她的朋友很多,朋友們問她畫的是什麽,她就熱心地為朋友講解,聽著她的講解,大家目瞪口呆,沒有人能聽得懂她所說的話。等她的“解說詞”講完,她才又說起大家都能聽懂的語言。朋友們問她說的是啥,她也說不清,反正這種語言能夠解釋這種畫。

    有朋友建議普麗把畫拿到昆明去,省城有收藏市場,於是,普麗拿著畫作來到昆明。

    第二天,普麗拿著畫到收藏市場,人家看了她的畫,建議她去找李雅德,普麗走進收藏家協會,推開協會會長李雅德辦公室的門。李會長展開她的畫看過以後,認為這些畫像是天畫,在收藏界混了幾十年的李會長,從沒見過這樣的畫,也讀不懂畫裏所要表達的意境。會長打了一通電話,召來了數名藝術家,還有記者。大家看了這些畫,記者指著一張畫問普麗畫的是什麽,她又說起了那種神秘的語言。李會長問她,這是什麽語言,普麗告訴會長,她也不知道這是什麽語言,反正有人要她解釋畫作,她便會很自然地使用這種語言去解釋。普麗對會長講:隻有先解開這種密碼語,才能揭開天畫的謎底。最後,李會長決定明天請一些專家來,讓普麗現場表演,破解這種密碼語和天畫之謎。

    一大早,普麗拿著畫出了門。晚上,普麗見到梁英,向她講起今天的情況。

    史普麗被李會長帶到了市科協,科協的大會議廳裏坐了許多人,有記者,有科技部門的官員,還有昆明各大高校的教授,其中包括會6門外語的知名教授董德文先生。普麗當場為大家作了一幅畫,她作畫的速度極快,不需構思,一氣嗬成,那些圓圈、彎勾、直線、圓弧、三角以及不規則的圖形,她都是一筆畫出。所畫的圖案變幻莫測,超出人們的想象。當普麗用密碼語為在座的人們解釋畫意時,董教授認真聽著,普麗說完,董教授搖搖頭,他說,他搞不清普麗說的是什麽語言,她所說的這種密碼語裏麵包含有英語、日語、越南語及世界語四門語言的語音音素。董教授問普麗是否學過這些語言,普麗說,沒學過。記者們問普麗,既然沒學過,那麽,這些東西是從哪兒來的?普麗告訴記者,她也很迷惑,自己所畫的所講的,自己都弄不明白,這裏麵不知隱含著什麽奧秘?她迫切希望專家學者們幫助她破解這個謎團。

    離了昆明,嶽家一家人進入茯苓縣,路上,他們聽到許多人談論著即將在鬆香村舉辦的祭火儀式。

    鬆香村是一個阿細人聚集的村寨,阿細人是彝族的一個支係,人們可能不熟悉阿細人,但人們對“阿細跳月”不陌生,那就是阿細人聞名的舞蹈樂曲。阿細人崇拜火,他們的史詩《阿細的先基》中有記載,遠古時,阿細人不懂得用火,一次大洪水後,鬆香村一個名叫木鄧的人得到天神的啟示,用一根木棒在朽木上鑽取到阿細人的第一粒火種,由此,鬆香村成為阿細人的火種發源地,每年的這個季節,阿細人都要在鬆香村舉行盛大的祭火儀式。

    人們從不同方向朝鬆香村聚集:有接到鬆香村發出邀請的人,有去看熱鬧的人;看熱鬧的人裏麵有阿細人,也有漢族、哈尼族人,甚至有外國客人。外國人認為這是“東方狂歡節”,值得一看。

    既然那兒有熱鬧,那就去湊湊熱鬧,於是,嶽家3口隨著眾人朝鬆香村進發。上午,他們進了村,村口處,打扮得像馬櫻花一樣的姑娘們和身挎大三弦的小夥子們,在大三弦器樂聲中跳著“阿細跳月”,歡迎遠方的客人。一位老人率領著一群如花似玉的阿細姑娘,每人端一碗包穀酒,唱起動聽的敬酒歌,讓進村的每一位客人喝下滿滿一碗酒後,再請客人品嚐臘肉、南瓜、芭蕉花、棕花、野蒜以及阿細骨頭參等頗具民族風味的菜肴。

    村口的一個場院上,祭火儀式開始了,一老者帶領一群端著供品的人來到龍樹下祭祀龍樹,隨後,取火英雄“木鄧”登場——一個壯實的漢子身穿粗麻布衣服,頭戴鐵製麵具,手執木棒,威風凜凜。英雄木鄧在兩個壯漢的護持下巡行一圈後開始取火,他把手中的木棒抵在一段鬆木上,兩手由慢到快搓動著木棒,不一會兒,一股青煙從棒子端頭升起來,一個壯漢將一撮細軟的鬆毛放在冒著青煙的地方,一團火焰由小到大燃燒起來,圍觀的人們大聲歡呼著:“新火種誕生了,新火種誕生了……”

    有人端來了火盆,新火種被小心翼翼地放進火盆中。這時候,十幾個迎火童衝進場子裏,他們圍著新火種跳起舞來。迎火童都是些十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手執木刀、木叉,頭戴麵具,全身光光的,皮膚各處畫著5種顏色的圓圈。緊接著,雄渾的牛角號吹響了,一支龐大的祭火隊伍入場。這支隊伍與迎火童一樣,手執木叉、木刀、棍棒,頭戴麵具,全身赤裸,皮膚上繪著動物圖案與5色圓形圖案,這些圖案象征著對動物的崇拜、對大自然的崇拜;所不同的是,他們在腰間圍著一圈用棕葉、鬆樹葉、果樹葉編織成的好像野獸皮毛的飾品。隊伍前端,人們抬著火神像,繞場一周後,他們將火神像放在火盆前。此刻,大三弦奏響起來,祭火隊伍與迎火童們揮動著木叉、木刀又唱又跳,引來觀眾們一陣陣歡呼,祭火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接下來,送火儀式開始了,在鑼鼓聲、牛角號聲中,祭火隊伍跟隨在手捧火盆的祭火師後麵為各家送火。

    村裏的婦女們天不亮就起了床,她們挑滿一缸水,煮好一鍋紅糖雞蛋,將待客的菜肴與迎新火的肉食燒熟後,把火塘裏的舊火弄滅了,然後將火灰清出家門,準備迎接新火。

    送新火的隊伍來到門前,這家主人先將酒倒在火種上,然後把肉獻出來。祭火師將新火火種放進主人的灶具裏,主人把新火種放入自家的火塘以後,拿出瓜子、花生等請大家吃。

    新火種送進全村每家每戶後,太陽落下了地平線。各家用新火燒熟飯菜,招待賓客。晚飯之後,祭火師帶領著祭火隊伍在村中各處燃起篝火,最後來到取新火的場院,這裏,已是人山人海。一堆堆篝火點著了,祭火隊員們把手中的武器投進篝火裏,象征著邪魔汙穢已被火燒掉了,火神保佑阿細人年豐人壽;隨後,他們模仿著動物的神態動作跳起舞來;仗著頭戴麵具,誰也認不出自己來,他們做出各種滑稽可笑的動作,還挑逗著姑娘們,惹得大家發出一陣陣大笑。祭火隊員們邀請來賓一起參加狂歡,祭火活動再次掀起高潮,大家跨火欄、射火箭、轉火磨、踩火堆。阿細人唱起土著歌謠,即興表演著各種節目。

    嶽家一家人為大家獻上一個即興的雜技節目,3 人先後以空翻的動作越過篝火,眾人對他們的大膽動作齊聲喝著彩。小猴兒看到主人身體空翻越過篝火,自己也想照模照樣做動作,跑到篝火跟前時,心裏害了怕,扭頭退了回來,惹來人們一陣笑聲。

    一位希臘姑娘由於動作太大,腳脖子被火燙了一下,她坐在地上,抱著腳丫子吹氣。梁英上前一看,傷的麵積不大,程度也不重。她從旅行包裏取出牙膏,在姑娘的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傷處擠些牙膏,並抹勻了。不一會兒,牙膏起了效,姑娘放下褲口,重新加入到狂歡舞蹈隊伍中。

    這天,3人走到一個村寨附近時,天色全黑了,梁英要進村找住處,滄海要自搭帳篷休息,夫妻倆爭執了一陣兒,最後,向毛頭討主意。毛頭挺滑頭,他不想得罪任何一方,他出了個主意,讓小猴子來決定。毛頭請爸爸媽媽相隔10步遠站開,然後把小猴放在他們中間,小姐朝誰去,就算誰贏,結果,滄海贏了。他選了一處地方開始搭帳篷,那地方不遠處有兩個泉眼,泉水汩汩地流淌著。帳篷搭好後,毛頭去取水,他高聲對走過來的媽媽亮了話:“這水真叫涼,冰鎮了的。”

    梁英把手伸進另一個泉眼裏,她斥責一句:“你怎麽說假話?”

    毛頭直起身笑應:“我沒說假話,您要不信,過來摸一下。”

    梁英走到毛頭身邊,探手一摸這眼泉,她張口就來:“哎,真叫怪了。”

    滄海以為有什麽怪物出現,大步奔過來,詢問:“怎麽了?”

    梁英口齒伶俐:“你說怪不怪,這兩眼泉一個冷,一個溫。”

    滄海先後摸了摸兩隻泉眼,嘴裏也叫著“奇怪”。梁英舀了一盆溫泉水去洗臉,這時,一位不到40歲的男人提著一個竹簍朝他們走來,那人黑布包頭,上身穿一件對襟上衣,沿襟邊鑲兩行大銀片,下穿一條黑色長褲,一看便知是位少數民族兄弟。那人走到離帳篷不遠的稻田裏,一手打著手電,另一手在田裏撥弄著,不時將什麽東西放進竹簍裏。毛頭上前問:“你在找什麽?”

    那人用不太流利的漢話回答:“螺螄。”他把手電照向竹簍,讓毛頭看清楚。

    “我來幫你找。”

    “好啊。”

    二人共同找著螺螄,那人告訴毛頭,他叫盧特丹,是哈尼人,不遠處的這個寨子叫零陵香村,村裏人大部分是哈尼族,隻有少數漢族人。盧特丹問毛頭從哪兒來,為什麽住帳篷。毛頭把自家的情況對他講了。兩個人越聊越熱乎,毛頭了解到盧特丹一家人的情況,父親去世了,母親與他同住,他和妻子生了一男一女倆娃兒,男娃與毛頭同歲,女娃兒小毛頭4歲。

    工夫不大,二人揀拾了大半簍螺螄,盧特丹邀請毛頭到他家吃煮螺螄,毛頭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敢去。小盧走到帳篷跟前,請滄海和梁英到他家。梁英剛剛鋪排開做飯的家當,準備弄飯,便謝了盧特丹的好意。小盧非要3人到他家吃飯,他來了個幹脆的,把梁英的做飯家什收起來,並將帳篷拆掉,背起裝帳篷的旅行包抬腳就走。嶽家一家人不得已,隻得跟著這位熱情的哈尼族兄弟進零陵香村。

    有客人進家,盧家人特別高興,小盧的妻子石科蘭重新淘米做飯,她的兩個孩子圍著小猴逗來逗去,盧母抽著大水煙桶,滿臉微笑地看著孩子們。晚飯的主食是粑粑、糯米飯,菜是豆豉穀花魚和煮螺螄。嶽家一家人頭一次吃到穀花魚,感覺這魚很好吃,肉厚刺軟,肉質細嫩,非常爽口。滄海問詢盧特丹:“為什麽叫穀花魚?”

    小盧闡釋:“這魚在稻田裏養,它愛吃稻子落下的穀花,所以叫它穀花魚。它挺好養,隻要有一巴掌高的水就能活。”

    煮螺螄端上來了,大家吸著螺螄“吱吱”有聲,滄海吸過幾個後,指著螺螄對小盧豎起拇指,稱讚螺螄的味道好。梁英向石科蘭請教煮螺螄的訣竅,科蘭告訴梁英:煮螺螄時放進豆豉。

    在中國各民族中,哈尼人製的豆豉久負盛名,而零陵香村的哈尼人所製的豆豉又有其獨特之處,製作時先用溫泉水泡,再用冷泉水發,做出的豆豉醬香淳厚,味道鮮爽,吃過後香氣留齒,久久不去。

    梁英本來想學到秘訣自己去煮,聽石科蘭說要放獨特的哈尼豆豉,便放棄了學秘訣的念頭。

    毛頭對小盧妻子半開著玩笑,“阿姨,您倒是老年人蹦迪——挺時髦啊。”

    毛頭指向石科蘭的裙子,那裙子係在肚臍下,上身的無領上衣短小,裙子係得低,因此,前露肚、後露腰,如同大城市裏時髦女郎們的裝束。石科蘭指一下婆婆的裙子,亮了實底,“我們哈尼女人都是這樣。”

    毛頭看看小盧的母親,也露著肚臍和後腰。

    滄海向盧特丹 拋出話題,“剛才你領我們進村的時候,村口的那條路挺有意思,就像一道道牌坊門組成的街道,上麵還掛著東西,天黑,我看不清掛的是什麽。”

    “那叫龍巴門。”小盧告一句。“我們哈尼人叫它‘勒坑’,它是保護我們村寨安全的神聖物。門上掛著的東西是木刀、鐵匠用具,還有人像。”

    這時,有朋友來借巴烏,盧特丹去儲藏室找。石科蘭接過丈夫留下的龍巴門的話頭講起來,她告訴3位客人:這龍巴門每年播種前建一次,建新的不拆舊的,經年累月,形成了一長列門的甬道。門上所掛的物件用來避邪,建門時由“貝瑪”(巫師)主持,儀式非常隆重,那一天,全寨人不出門、不生產,都來建門;有時候,遇到村裏的婦女生雙胞胎或是生了6指的孩子,也要重建一次門。今年的新門在上個月建成。

    小盧找出了巴烏,那是一件樂器,用竹管做的,小盧的朋友用巴烏吹奏了一段哈尼民樂,小盧一家人和著音樂搖晃著身子,看那樣子,好像特別陶醉。嶽家一家人聽不出什麽味道,隻是覺得巴烏音色深沉柔美,悠揚婉轉。

    盧特丹告訴3位客人,他們來的正是時候,明天,全村人要過“昂瑪突”節,頭一天到村外的寨神林祭寨神,二天在村裏擺長街宴,到時候,外村寨的客人要來赴宴。

    第二天天不亮,嶽家3口悄悄起身去晨練,他們滿以為自己起得夠早,哪知道出門一瞧,小盧在收拾餐具、用具,石科蘭洗著雞蛋。聽說他們要晨練,盧特丹與妻子放下手裏的活計看他們練功,小盧母親巴咂著水煙筒也來看。梁英故意讓兒子做了幾個有難度的動作,盧家一家人為毛頭的精彩動作叫著好。早功練完,毛頭去廁所,他發現廁所牆體的一塊石頭上有樹葉圖案,葉柄、葉肉、葉脈清晰可見。再看牆麵的其它石頭,竟然有動物雕刻圖案,有螺螄、蚌殼以及動物骨頭;另有一些是植物、動物匯集在一起的。毛頭起著念頭:這些哈尼人沒事找事,在砌牆石頭上雕的哪門子花兒?

    科蘭正在喂豬,毛頭走到豬圈一瞧,砌豬圈的石頭上照樣有動植物圖案。他指著一塊石頭向石科蘭征詢:“你們為啥在石頭上雕花啊?”

    石科蘭瞅一眼雕花石塊,她笑了,“那是地公爺爺雕的,我們哪兒會雕那個呀。”

    科蘭領著他看其它房子,包括烤煙房,看過之後毛頭明白了,所有的房屋全是石頭砌的,而所有砌牆的石頭全是雕花石頭。毛頭把自己的發現告訴正準備上廁所的爸爸,滄海也感到好奇,他問盧特丹這是怎麽回事,小盧告訴父子倆:房子是祖上留下來的,有百年的曆史,砌房子的石頭全是化石。用化石蓋出的屋冬暖夏涼,人住在裏麵精神頭好,而且很少生病。小盧指著烤煙房告訴他們:在化石屋裏烤出的煙質量高,味道特別香,能賣上好價錢。他又指著房屋的地麵與屋頂說:用化石土加水混合成灰漿,用它鋪房頂、鋪地板,比水泥的效果好,既結實又光滑。

    滄海用一塊小石頭敲打著一塊大而平整的化石,它發出鍾鳴似的聲音,再敲另一部位時,又發出了木魚聲。

    吃過早飯,盧特丹領著3位客人去參加祭寨神活動,路上,毛頭注意到,零陵香村的房屋全都用化石壘砌。4人來到村外,隻見遠處近處的山岡上樹木翠綠,野花爭妍,彎月形的數百級梯田從山腳下一級級地攀沿而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早晨的太陽把梯田裏的水染成紅色,它們與黑色的山嶺構成了一幅壯觀的景象,如同抽象風格的油畫。

    村民們已聚集在寨神林邊,幾個身穿黑色衣服、頭戴禮帽的漢子擺好了祭場。小盧指指那個站在祭場中間的漢子,告訴3位客人:他是龍頭。

    所謂龍頭,就是慶祝昂瑪突節的領頭人。

    祭祀開始了,貝瑪念起咒語,其他人則動手殺雞。人們在林間空地上支起了鍋灶,把雞煮熟以後供奉寨神。龍頭帶領大家向寨神磕了頭,村民們每人喝一口寨神贈的湯,吃一口神靈賜的肉,以此祈求自己身體健康,希望全寨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隨後,龍頭指揮大家殺掉一口大公豬,他從殺豬人手裏接過豬肝交給幾個老人,讓他們看豬肝卦,看完卦後,龍頭叫人把豬肉分給各家各戶。這份肉並不吃,村民們用它來祭祀穀神,讓穀神保佑哈尼人莊稼豐收。

    祭祀完寨神後,村民們回家做宴席,準備第二天擺上街頭。盧特丹忙著殺雞,石科蘭煮雞蛋,雞蛋煮熟後,毛頭在科蘭的指導下用紅色、黃色、綠色給雞蛋染色。科蘭告訴毛頭: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月亮,綠色代表大地。

    第二天,聽到一陣銅鑼響之後,小盧與妻子把做好的食物擺在小方桌上,抬出家門,放在街道旁邊。這時,各家各戶都把自家的美味佳肴抬出來,一家一桌,桌桌相連,一直擺出去很遠。這條街心宴隨著街道的曲折蜿蜒而去,一直延伸到位於村口的由一係列龍巴門構成的街道盡頭,宛如一條屈身遊動的長龍。其它村寨的哈尼族、漢族、彝族、傣族同胞也來參加這一盛會,穿著節日盛裝的村民們熱情地邀請他們一塊兒入席。長街宴開始前,龍頭命人將各家各戶的菜肴扒出一些堆在一起,再分發到各處去;這種混合在一起的菜肴,表示全寨人同心協力、共創未來美好生活。

    一切都準備好了,隻見龍頭端起酒碗向大家吆喝一聲:“祝大家幸福吉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祥,祝來年風調雨順,喝酒啦。”

    龍頭喝下第一碗酒後,大家都端起酒碗,村民們先向外來客人敬酒,然後各家互敬。人們喝著醇香的“燜鍋酒”,唱著祝福歌,年輕人跳起了歡快奔放的“樂作舞”。一直到太陽將要落山的時候,龍頭才敲響了鼓,宣布長街宴結束。

    隨後,篝火點起來了,村裏的青年男女圍著篝火唱歌跳舞,他們歡鬧了一整夜。

    離開零陵香村,一家人繼續南行,幾天後,他們進入西雙版納地區。這裏林海茫茫,鬱鬱蔥蔥,中國的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植物有一半在版納,有望天樹、毛坡壘、版納青梅、雲南石梓、山白蘭、毛麻楝、龍血樹、美登木、蘿芙木以及古老的樹蕨、蘇鐵、雞毛鬆,還有原生種的野生稻、野黃瓜。動物有黑冠長臂猿、白頰長臂猿、懶猴、印度野牛、冠斑犀鳥、棕頸犀鳥、綠孔雀、巨蜥等。這裏是許多物種的起源地,被稱為“動植物生命的搖籃”。這兒有絞殺植物與莖花現象:藤本植物絞殺樹木,被稱為絞殺植物;花或果實長在樹幹上,稱為莖花現象。嶽家3人在大森林裏見到一株高達80米的望天樹,它主幹渾圓通直,離地幾十米連一個細小的枝也沒有,黃色的花朵排成圓錐狀花序,散發出陣陣幽香。在一個小水塘邊上,毛頭看到一隻漂亮的大蝴蝶,雙翅展開達16厘米。那是一隻翼鳳蝶,毛頭緊緊跟在飛動的翼鳳蝶後麵,想捕到它,一個不留神,兩腳陷進泥淖裏,蝴蝶飛遠了,他隻得脫下灌滿泥漿的旅遊鞋去洗。

    在路上,他們聽一些遊人說野象穀裏有野象。既然進了版納,沒有理由不去野象穀,於是,一家人去看亞洲象。野象穀中各類植物千姿百態,絢麗多彩,百鳥穿行鳴唱,各色蝴蝶上下翻飛。

    他們的運氣真好,下午,8頭野象橫穿公路,象群中有一頭小象,恰巧一輛汽車開過來,看到汽車,一頭成年雄象離開隊伍向汽車衝過去,汽車乖乖地停下來,雄象站在汽車前頭,等到象群全部穿過公路進入森林以後,它才把汽車放行。

    野象穀裏麵建有樹上旅館,旅館有20多間樹上觀象木房,緊貼木屋有一段高架觀象走廊。有的遊客住進樹上旅館,等待著野象的出現。天黑時分,嶽家一家人在離樹上旅館不遠處悄悄搭起帳篷。第二天天不明,3人起身晨練,天色大亮後,毛頭聽到不遠處發出“啪啪“的聲響,他順著聲音找過去,發現了十幾頭大象,離他最近的兩頭大象在進食,二象用鼻子把董棕、棕葉蘆、仙茅等植物拔起來,在腿上將泥土拍打掉,然後送進嘴裏。大部分象站在澗流中玩著水,一隻小象被圍在中間,那象寶寶好像剛出世不久,身子搖搖晃晃,顯得弱不禁風,還不時鑽進母象肚子下麵去吃奶。毛頭激動地喊爸爸媽媽來看野象,這下驚動了它們,身材高大的頭象發出一道令,一頭擔任警衛任務的雄象麵朝他們發出一聲響亮的吼叫,3人沒動身子。看看叫聲不起作用,警衛象用長鼻子擊著水,對他們進行恫嚇。滄海退後兩步,展開堅實的雙臂,做出一個友好的表示。毛頭學著父親的樣兒,並向警衛象問候:“你好。”警衛象看他們手裏沒槍,不像是偷獵者,便轉身歸了隊。

    樹上旅館的服務員聽到野象的吼叫,立即去喊還在酣睡的遊客們,一時間,遊客們匆忙起身,走上高架走廊來看象。

    野象穀的導遊來了興致,他指著走廊下麵的十幾隻野象為眾遊客陳述起來:世界上有兩種象,一種是非洲象,一種是亞洲象,我們麵前的是亞洲象。這亞洲象是一種家庭觀念很強的動物,少則幾隻,多則幾十隻為一群共同生活,由年長的母象帶領,群體一致行動,彼此照應,年幼者和體弱者能受到很好的照顧。它們雖體型龐大,行動遲緩,實際上卻是一種十分聰明和富有靈性的動物。它們能發出一種人耳聽不到的次聲波,相互溝通交談,這種次聲波能傳出幾十千米遠。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它們可以用腳“聽”到同伴發來的聲音信息。它們有像人一樣的情緒,當遭受到失敗挫折,也會失聲痛哭。它們會援助受傷或生病的同伴,會去解救被俘的同伴;當發生災害時,也會幫助人。它們的記憶力十分驚人,你可別惹了它,否則的話,它會記住你,向你報複,但它從不主動攻擊人。象一旦被馴化,就會成為最溫順、最聽話的動物。西雙版納是北回歸線上僅有的一片熱帶雨林,也是亞洲象在中國的唯一避難所,這裏有野象約200多頭,數量少得可憐。如果人們再逼進一步,中國將永遠失去野象。

    由於距離遠,嶽家一家人聽不到導遊的這一篇如同背課文似的解說詞,3人隻是盯著那隻可愛的小象看。眾遊客向著正在吃奶的小象指指點點,頭象對自己的家族被人圍觀心裏挺不滿,它發出一道指令,然後率領眾象涉澗出水,鑽進了密林。眾遊客大呼小叫著,想要喚回象群,野象們卻加快了離去的腳步。

    一家人走出野象穀,麵前是一條河,河麵不寬,水流卻很急,他們並不知道這是條界河,河對麵是外國地界。遠處有個村寨,滄海讓梁英和毛頭走著,他找了個隱蔽的地方拉大便,剛脫下褲子,才發現手裏沒有紙,他拍一下腦袋瓜,喊兒子要衛生紙,毛頭取出紙交給小猴兒,讓它給父親送過去。這時,聽到河邊有一個稚嫩的聲音尖叫著,毛頭快步向河邊跑過去,隻見一個身材比自己略低的男孩子兩手圈在嘴邊向他喊叫。毛頭跑到男孩子跟前詢問:“怎麽啦?”

    男孩一指河麵,語調驚恐:“波誌潭、伊索萊。”

    毛頭順著男孩子所指一瞧,隻見滾滾的河水中有兩個小腦袋。

    喊叫的這位少年名叫波多諾,水中的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男孩子叫波誌潭,女孩子叫伊索萊。3個孩子全為傣族人。昨天,他們的班主任依絲特給同學們布置了一個課外作業,要他們到野外觀察鳥兒,寫出一篇作文來。吃過早飯,波多諾喊上波誌潭到鎮子外麵找鳥,迎麵碰上伊索萊,她要與二波搭伴,於是,3個孩子走出鎮子,一路上尋找著觀察著鳥兒。西雙版納是鳥兒的天堂,各種鳥兒特別多,他們在一株榕樹上發現了兩隻正在進食的黃腳綠鳩,觀察了一會兒,他們繼續向前走,不久,他們盯上一隻藍耳翠鳥,這隻身形小巧的藍耳朵鳥飛一段停一下,引得3個孩子不斷向南走,眼看快到界河了,翠鳥振翅飛過河。這時候,從河那邊飛過來一隻體長近70厘米的白喉犀鳥,這鳥嘴巴粗大而笨重,它落在河邊的一株大樹上,3個孩子圍上來看它。伊索萊隻顧了盯住犀鳥看,一腳踏空,掉進河裏。波多諾不會遊泳,波誌潭識些水性,他跳進河裏去救伊索萊,二人在水中浮浮沉沉,伊索萊喝進幾口水後昏了過去,波誌潭抓住她奮力向岸邊遊過來。毛頭順手從一株矮樹上揪下一根樹枝,他把樹枝伸向河裏,波誌潭抓了幾次,終於抓到了樹枝。梁英將旅行包甩下來放在地麵,伏身抓住伊索萊,把她拉上河岸。毛頭正準備將波誌潭拉上來,沒想到一株枯樹撞在波誌潭身上,波誌潭緊緊抓著救命的樹枝,毛頭也不願撒手,這樣,毛頭被波誌潭拖進水裏。

    滄海的大便排了一半,便草草提起褲子,眼瞅著梁英和毛頭蹲在河邊,他小跑著衝了過去。

    梁英抱起伊索萊離了河邊,回頭一瞧,兒子掉進水裏,她朝著跑過來的滄海喊:“快來啊,毛頭掉水了。”

    梁英放下伊索萊,她沿著河岸小跑著,緊緊地跟著毛頭和波誌潭。水勢洶湧,兩個孩子一會兒浮上來,一會兒沉下去。前麵的一塊巨岩擋住梁英的路,她一跺腳一咬牙,縱身跳進河裏。滄海知道妻子水裏的功夫不行,眼瞅著她跳進水裏,他顧不上甩去背上的旅行包,也跳進河裏。小猴子看到主人們都下了河,它知道自己不會水,隻是在河岸邊跳著腳。

    梁英兩隻手臂用力打著水,想追上在她前麵20多米的兩個孩子;滄海拚命向前,要追上離他20多米的妻子。

    毛頭的水性雖然好,但他拖著被枯木撞昏的波誌潭,一時不能靠岸。他看到了尾隨而來的父母,他很擔心媽媽的水性,便甩去身後的旅行包,一手抓著波誌潭,另一手打著水,向媽媽靠攏。忽然,水麵上不見了梁英的腦袋,他想潛進水裏找媽媽,又不能鬆開波誌潭,隻有把希望寄托在父親身上。

    滄海看不到梁英,著了急,他把背上的旅行包棄在水裏,大吸一口氣後,鑽進河底。

    梁英喝進幾口水後腦子發了迷,滄海衝到她近前,她雙手死死地抱住丈夫。滄海兩臂被抱,不能劃水,他心裏發急,想喊又不能喊,隻得猛一用力,掙開妻子的束縛,他立即後悔了,不如不掙開,梁英不見了。他鑽出水麵用力吸進幾口氣,重新鑽進河底找妻子。

    此時,河水急拐了兩個陡彎,毛頭和波誌潭被急陡的水流卷進了河底,足足有5分鍾,毛頭才重新鑽出水麵,他大吸了一陣空氣,隻覺得兩臂發酸,左膝尖尖地發疼。有幾次,他差點鬆開波誌潭,為防萬一,毛頭把波誌潭的脖子夾在自己的右腋下。前麵不遠處,一棵碗口粗的樹橫在河麵上,毛頭猛劃了幾下,一把抓住樹枝,湍急的水流衝擊著他和波誌潭,二人的身子斜斜地飄蕩在水中。對毛頭來說,如果是他一個人,他完全可以兩手攀著橫在水麵的樹上了岸,可是,另一隻手占著,不容許他倒手。毛頭朝岸上瞟了一眼,附近沒人,生存的希望隻在這棵樹上,他咬牙堅持著。喘息了一陣兒,他猛地引體向上,一口咬住樹枝,鬆開早已疲乏的左手。擱在一般人,沒法子做這個動作,這要感謝滄海,是他指導毛頭練習鐵齒功,這時候派上了大用場。等到手上的力氣恢複了一些,毛頭牙、手並用,順著打橫在河麵上的樹,將落水的孩子拖上了河岸。

    滄海連續潛了兩次水,終於在水底下摸到了妻子,為了防止出現上次的情況,他將梁英麵向外拖帶著出了水。再看妻子,已經昏迷。這時,滄海渾身疲乏,他隻能把梁英的腦袋托出水麵,卻沒有力氣向岸邊靠。夫妻倆漂流在界河裏,河道一個大拐彎,離開中國地麵,奔入緬甸國。這時候,河麵漸漸寬闊,水流緩了下來,滄海攜著妻子登上河岸。

    曹老師吩咐的事情,明科不敢耽擱,轉過身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他立即撥通了羅蘭的手機,問她有什麽要幫忙的。

    羅蘭的姐夫查文是電視劇導演,近來接了一部古裝武打片,其他演員都找好了,隻缺一個武打替身演員,別人推薦了幾位,查導演不是嫌武功太差,就是嫌身材不好。這天,羅蘭與姐姐一家人在父母家聚餐,姐夫說起找武打替身演員的事,羅蘭把明科推薦給了姐夫,查導演相信羅蘭,知道她不會說假話,她說姓明的小夥子行,那就一定錯不了。查導演要羅蘭趕快把明科找來,他要麵試一下。羅蘭知道正源那邊的規矩,她首先給曹老師打去電話,把事情講了。

    電話裏,明科答應羅蘭,去見查導演。

    去年,明科的父母被姐姐接到了新西蘭,姐姐在新西蘭的一家澳大利亞人開辦的公司工作,姐夫則在新西蘭的一家電視台上班。父母走了以後,明科一個人守在塞北市。近來,明科拜了裘師傅學習汽車、摩托車修理技術。他向裘師傅打過招呼,放下手頭的事情,立即趕往北京。還沒有麵試,查導演就對明科有了一半的滿意,他的身材勻稱,肌腱發達,與所要替身的演員十分相像。再看他的武術功夫,查導演全部滿意了,明科身手矯健,拳腳有力,做出的動作十分優美,他不僅會長拳、南拳、太極拳,還會中式摔跤。

    明科小的時候身體瘦弱,三天兩頭鬧病。小學三年級時,媽媽聽了舅舅的建議,把他送進少年體校學武術,他跟著丁教練學長拳。初中時,他拜鋼廠的彭師傅學南拳。高中時,他拜機械廠的閻師傅學太極。這位閻師傅很了不起,一生的精力投進太極,不僅下大功夫苦練,還到各地參訪名師,先後拜了6位全國知名的太極拳師學習陳式、武式、楊式、吳式等各門太極功夫,學成後,他融合各門太極精華,編創出了一套太極刀法。近些年,在全國的太極功夫比賽中,他連續兩次獲得了太極刀冠軍。有名師指點,加上有其它拳種的基礎,明科的太極功夫水平提高很快,成為閻師傅最得意的學生,有時候,閻師傅到外地去參訪,便喊上明科一塊兒出行;有外地的太極高手來參訪,閻師傅總是喊來明科陪客,與來人切磋一下技藝。中式摔跤,明科是在進了正源以後跟陸師傅學的。陸師傅師從馬貴寶學摔跤,馬貴寶和滿寶珍是寶善林的兩個得意弟子。舊中國時期的北京天橋,寶善林靠摔跤表演吃飯,很有些名氣。武術器械裏麵,明科相繼學過刀術、劍術和棍術;投入時間最多、下苦功最大的當數鋼鞭,數年中,他先後尋訪到徐師傅、尹師傅和孫師傅等鋼鞭藝人,遍學鋼鞭技藝,成為一名鋼鞭高手。

    明科跟著電視劇攝製組一行人到河南省拍外景,一天,劇組的化妝師易奇科感冒了,明科向廚師要了幾片生薑,數根大蔥和一些紅糖,他把生薑泡在熱水裏,將化妝師的衣服撩起來,用熱乎乎的薑片,沿著後背脊柱上下推擦,直到皮膚擦紅;然後將3根蔥白、3片生薑和3片桔子皮用開水泡了,加進紅糖,趁熱讓易奇科喝下去。化妝師一覺醒來,感冒好了。自此,二人成了好朋友,明科閑下來便給化妝師打打下手。

    易奇科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搞了將近20年的化妝,經驗豐富。明科善於觀察,又好學肯問,易奇科看他對製作塑膠麵具挺感興趣,便指導他去做。明科心靈手巧,在易奇科的指導下,很快就能製作塑膠麵具了;易奇科樂得清閑,把這項工作交給了明科去做。

    電視劇全部拍完,劇組散了攤子,大家各奔東西。易奇科是河南省菊花市人,熟悉河南的旅遊景點,他主動當導遊,拉起明科遊覽河南各地的名勝古跡。名義上,他是為感謝明科這些日子以來義務幫工,其實,他是受了查導演的委托。查文導演非常欣賞明科,劇組散了,他想把明科“儲備”起來,等以後接了電視劇好使用,便委托易奇科巧妙地操作一下。

    易化妝師領著明科首先遊嵩山,二人登上太室山的峻極峰。抬頭望天,淺藍色的天空中,兩條雲絲由西向東延伸,最後在東邊的天際相交匯,構成一個約30度的三角形;兩條雲  又細又長,讓人以為是噴氣式飛機噴出的氣體。走下峻極峰,二人去看著名的漢三闕。明科盯住啟母闕下半部遒勁俊逸的小篆文字,賴在那兒不走,易奇科催過幾次,他才戀戀不舍地挪動了腳步。在嵩陽書院,二人圍著兩株被漢武帝封為大將軍和二將軍的古柏看,那古柏不知有幾千歲了,要5個人才能合抱。走進少林寺,明科來了興致,千佛殿裏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白衣殿有清代少林拳譜和“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畫。少林寺裏有唐以來的碑碣石刻300多件,明科蹲在石碑前不願起身;易奇科則走進寺西的塔林看磚石墓塔,塔林裏存有從唐朝至清朝千餘年的曆代和尚墓塔200多座,是中國最大的墓塔群。

    中嶽廟裏有百餘座石刻碑碣,明科的兩眼又開始放光,他盯在《中嶽嵩高靈廟之碑》上,久久不願離開。這碑是北魏年刻的,沉異奇古,最為著名。廟裏有4個鐵人,易奇科指著鐵人告訴明科:當地人在孩子周歲時,要到鐵人前為孩子舉行掛鎖儀式,這樣,孩子長大了會像鐵人一樣結實。當地人身體哪個部位疼,便進廟摸鐵人的哪個部位,據說這樣一摸,病痛便會消失。

    中嶽廟峻極門的東側有兩座石碑,上麵有5個造型美妙的圖案,它既不是文字,也不像繪畫,它就是流傳很久、神秘莫測的“五嶽真形圖”。明科凝神看著真形圖,易奇科卻到一旁抽煙去了。

    走下嵩山,二人去看有名的登封觀星台,它是中國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世界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看過觀星台,他倆在登封縣住了一晚。第二天,坐著汽車前往安陽。

    安陽城有3300年的曆史,是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小屯村出土的大司母戊為世界青銅器之首。這裏埋葬著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婦好,從這位女將軍的墓中發掘出數量巨大的青銅器、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其中的象牙杯是稀世珍奇。在殷墟博物院,明科逐片看著那些甲骨片,希望能辨認出上麵的文字。

    易奇科喜歡古塔,對古塔有一定的研究,他指著文峰塔對明科講:“這塔風格非常獨特,你看,它外形為傘狀,八角形,上麵大,下頭小。最高層有一個平台,平台上有塔刹,這在古塔中很少見。”

    旅遊期間,易奇科與明科聊天,他有意識地引著明科談一下個人愛好,他了解到明科喜歡拜名師、學手藝,易奇科腦袋瓜兒轉了幾轉,然後把自己的舅舅推薦給明科。

    易奇科的舅舅皮賀羅是菊花市人,早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攻讀計算機課程,碩士畢業後在矽穀的一家軟件開發公司編製程序,一年前,回到菊花市開了一家名為“皮實”的計算機公司,主營軟件開發、係統維護,同時銷售、維修家用電腦。皮賀羅編製軟件的水平非常高,短短一年,不僅在菊花市出了名,在全省也有了名氣。

    菊花市有這樣一位能人,明科的心裏發了癢,請求易化妝師帶他去見皮賀羅,拜這位碩士為師,學習編程。

    看到明科上了鉤,易奇科偷偷樂了,二人走進菊花市,易奇科找到舅舅門上,一番巧說,讓舅舅收下了明科。接下來,他準備給明科租房子,正巧,遇到了小學的同學艾福利。艾在郊區租了一個池塘,養淡水魚,急需一個守衛。易奇科當下把明科推薦給了艾福利。魚塘白天不用看,隻需晚上守在池邊的棚屋裏。易奇科領著明科與艾福利見了麵,艾實話實說,他告訴明科:魚塘邊的棚屋頂上有一窩蜜蜂,除也不好除,躲又躲不開,艾先後雇請了兩名守衛,他們被蜂蜇怕了,不願意掙這份錢。明科讓艾福利帶路,奔往魚塘。離小棚屋還有一段路,艾福利不敢走了,他眼瞅著明科邁著穩健自信的步伐走進小棚屋,並且繞著棚屋轉了一圈。

    自此,明科當了魚塘守衛。明科本來睡覺就少,他去下夜,既省了房租,又得一份工資,兩全其美。易奇科向表弟借了一輛舊自行車,交給明科,讓他往返在魚塘與皮實之間。

    艾福利來過幾次,他以為明科把蜂窩給除了,看看棚屋四周,蜜蜂飛出飛進。他奇怪了,這些蜂為什麽不蜇明科。

    將明科安頓好之後,易奇科打電話告知查導演:“人才已經儲備起來了。”

    明科身上沒有手機,他用公司的電話把自己的近況向曹老師作了匯報,最後,他來一句貼心話:“您工作那麽忙,要照顧好自己,別為我擔心。”

    曹老師語重心長:“說實話,我不為你的現在擔心,我為你的將來擔心。”

    “為我的將來擔心?”明科語含探詢。“我不明白。”

    “不明白,自己去想。”曹老師一字一句。“想明白了再講。”

    很快,明科再給曹老師打去電話,他直抒胸臆:“老師,您看我想明白沒有,您為什麽不擔心我的現在,卻擔心我的將來,是這樣的:您知道,您所教我的,都是世間有用的閃光的東西,我在社會上運用這些東西,肯定會得到人們的認同與欣賞,因此,在社會上取得成果是沒跑兒的。您不擔心我現在會有什麽過不去的坎兒,您知道,我以自身的素質與能力,能夠迎接各種挑戰,會克服各種困難。但您擔心我的未來,擔心什麽呢?隨著我在社會上的表現,各類人們的褒獎以及各種榮譽向我湧來,那時,保不準我會頭腦發暈、腳底發飄。”

    “沒錯,我就是擔心你這個。” 曹老師言之有物。“我問你,你準備怎麽消除我的這種擔心?”

    “我以後定期打電話,向您匯報自己的狀況和思想動態。”明科言簡意賅。“您不要客氣,多批我幾句,這樣,防止我發暈發飄。”

    “好,希望你說到做到,經常給我打電話。”曹老師一言敲定。“你有求,我會應,我仍然會對你進行指導的。祝你天天進步,天天快樂。”

    “謝謝老師。”明科語短情長。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