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幕 電與燃

字數:9088   加入書籤

A+A-


    失敗!
    失敗!
    失敗!
    洛克菲勒煉油廠選址建立的時候,道格也組建起了內燃機的研發團隊。
    外燃機是依靠氣體的熱脹冷縮,來完成活塞的往複運動。
    內燃機則是依靠高溫高壓的油液混合氣燃燒,再用曲柄結構,完成活塞的往複。
    兩者的原理有共同之處,結構也有共通之處。
    但是,後者的難度卻是前者的數倍。
    道格原本想的是,在煉油廠建設的過程中,開發內燃機。
    煉油廠建成後,就可以為煉油廠的產物,提供一種全新的用途。
    然而,盡管原理想通,但是卻還是一再失敗。
    最開始的失敗,以為是油品的問題。
    與外燃機不同,內燃機要更加嬌貴。因為燃燒發生在機器的內部。因此,隻能使用少數隻用相對純淨的油品。
    柴油和汽油都是備選之一。
    外燃機則不管是菜油,還是豬油,亦或是煤油,甚至就連木塊燃燒,都能讓外燃機做功。
    畢竟,外燃機依靠的不是這些燃料有多大的爆發力,而是依靠他們提供的熱空氣。
    但是,利用實驗室的手法,將汽油和柴油的提純解決後,卻還是失敗了。
    這次失敗的原因,尋找來尋找去,就是在於各個部件的公差上。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零件,在製作出來的時候,都會有誤差。
    這種誤差可以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低,但是卻永遠不會消失。
    例如,相對古早的時候,每周大地上的瑪雅人,想要燒紙一個陶罐,卻誤差大的弄出了一個缸。
    這就是因為製作者,還沒有意識到量具的重要性。
    但是,又尺子了,精度就會變得很高了麽?
    不。
    隻是提高,而不是變得很高。
    哪怕,完全依照尺子的刻度進行製作。
    但是,尺子上的刻度在刻畫出去的時候也有誤差。
    甚至,當所有的尺子,都是基於一把標準的尺子製作出來的。
    如果那一把標準的原型尺本身就有問題呢?
    再往這之後,尺子也會就行革新。
    首先是尺子的材料,要確保的不同的溫度和濕度下,盡量不發生太大的變形。
    再其次,漸漸發展出了類似於遊標卡尺這種更加精準的尺子。
    目前,道格擁有的內燃機團隊,就處於這樣一個階段。
    不過,他們雖然可以熟練的使用遊標卡尺。
    但是,他們卻無法讓他們的造物,嚴格的按照尺子的尺寸來。
    不管是鑄造還是鍛造,在當前的科技水平下,他們都很難對最終的成品進行控製。
    道格讓他們引入數學工具,引入了雖然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幫助的效果卻並不是很強。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數學工具也要知道基礎的數據。
    知道的數據越多,計算的才越準確。
    但是,內燃機不管是鍛造還是鑄造。這兩種方法都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材料。
    材料科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學科。
    因為,它從某種程度上,更加吃的是經驗,吃的是積累。
    隻有積累足夠,隻有經驗足夠。
    才會知道什麽樣的材料,適合做什麽,適合用什麽工藝。
    因為,材料學麵對的都是諸如合金之類的東西。
    合金在各種成分占比不同。
    相同成分溫度不同。
    相同成分相同溫度,但是處理的方式不同。
    都會有著很大的差異。
    而這種差異的體現,極其考驗測量的精度。
    需要測量三個維度的數據,再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這已經涉及到了基礎學科的層麵了。
    並且,這樣的基礎學科,理論並不是十分完備。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樣,摸到了象腿,卻有可能不適用於大象的鼻子。
    因此,隻能依靠不停地實驗,一點一點。就像是愚蠢的人,想要憑借著自己的雙手,搬走兩座大山一樣。
    而這樣的基礎學科,也已經脫離了實際應用。
    資本家很難對這樣短期內見不到收益的事情進行投資。
    但是,此刻身為一個資本家的道格,卻不得不投資這樣的基礎學科。
    因為,不投資,就沒有辦法解決現在內燃機遇到的難題。
    當然了,哪怕不研究材料,奔著湊合事的原則,一次又一次慢慢湊合,最終還是能夠搞出一台能用的內燃機。
    但是,能用才僅僅隻是一個開始。
    因為,能用不等於用的久,不等於故障率低。
    道格這邊,一邊開始投資材料科學,一邊讓他們繼續用差不多的材料,進行差不多的研發。
    他們研發了許久,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經曆了血與淚的教訓,燒了道格大把的錢。
    他們終於搞出了一台能用的內燃機。
    但是,你不會想到這台內燃機的材質是什麽。
    它不是鐵的,也不是鋼的。
    而是銅合金的。
    銅合金的一大優勢,就在於它的可塑性。
    相比於鋼和鐵,它既不那麽堅硬,又不那麽脆。
    因此,在道格要求一台能夠運行的內燃機的時候。他們可以通過手工打磨每一個部件,對於這些部件進行細微的調整,最終做到平穩的運行。
    但是,這樣一台凝結了無數勞力和智力的東西,根本沒有辦法量產化。
    與那些工業發展,已經比較先進時候的所謂“手工打造”不同,這樣一個玩意,估計英國王室用起來,都要心疼一下它的成本。
    當然了,此時此刻的道格,對此也很心痛。
    但是,內燃機研發的決定,他已經做出了。
    現在已經不可能放棄了,因為一旦放棄,沉默的成本就過於高了。
    當然了,理論上來說,每一次失敗,都是為了未來的成功做鋪墊。
    但是,道格可做不到,用自己的失敗,鋪墊別人的成功。
    當然了,他現在也已經想開了。
    不那麽嚴苛的追著進度了。
    因為,有些事情,著急是著急不來的。
    不過,與此同時,為了服務於內燃機製造的材料研究人員。卻誤打誤撞的搞出了另外一樣東西——電池。
    電池這種東西,並非是人類發明,因為它在自然界裏就有。
    當然了,某種特殊的電池,就屬於人類的發明了。
    最初,這位科研人員,想要搞的也不是電池。
    但是,他在利用溶液,同時對不同的金屬進行腐蝕的時候,忽然把自己電到了。
    這個異常放電現象,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經過了仔細的研究,發現將兩種不同的金屬片,放在溶液內,經由導線連接,就會產生電流。
    他雖然不明白這其中的原理是什麽。
    但是,覺得好玩有趣的他,卻自動研究出來了。
    畢竟,材料學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事情。
    他哪怕近一段時間,沒有什麽成果,也不會有人指責他。
    就算是道格來了,也隻會說他的運氣太差。
    因此,利用實驗室的時間,利用實驗室的材料,進行著自己覺得有趣的研究。
    嗯……
    他已經在無聲的反抗到了。
    不過,這個世界上,沒有能夠隱藏著的秘密。
    任何事情,都會知道的人越來越多。
    最關鍵的是,醉心於研究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總是會遇到一些問題。
    什麽問題呢?
    就是他們不會掩藏自己的想法。
    因為電池這玩意著實有趣,甚至是電這種東西他們就覺得有意思。
    最開始,隻是這一個人玩,後來演變成了整個材料研究所,都在玩了。
    這時候,紙包不住火,道格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了。
    不過,道格對此並不生氣。
    因為,他又看了一個嶄新的方向——電力方向。
    以他貧弱的現代化教育,他知道簡單的發電原理,也切身感受到了電力對於社會生產力的推進作用。
    不過,因為他每天都在忙碌之中。
    已經有些適應這個時代,暗了就點油燈,冷了就生火,他已經忘記了電力了。
    在材料研究所所有研究員的瑟瑟發抖中,道格將材料研究所,拆分為了兩個部分。
    一部分繼續進行金屬材料的研究,一部分則投身在了電力研究所上。
    不過,道格也並不是那種上去指點兩下,就能讓整個項目突飛猛進的神人。
    他隻是向他們展示了一些較為基礎,約等於初中物理課程裏的電力相關知識。
    就讓這群人去自由發揮了。
    當然了,整個年代的電力,就像是石油一樣,最有前途的應用場景還是照明。
    當然了,實際上電力這東西在這個年代,也不是太過新鮮的東西。
    畢竟,這是一個有線電報,已經有限商用的年代了。
    當然了,現在知道有線電報的人還不多。
    甚至,就連紐黑文都沒有一個電報點。
    因為,這個時代的電報,因為信號衰弱的問題,采用的還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解決辦法。
    就是在電報信號,快要達到極限的時候。
    他們就會安排一個人進行轉接。
    他把電報的內容記錄下來,再向下一個目的地轉發。
    首先,這套東西它的成本就不低。
    當然了,主要的成本,還在於銅線的成本。
    至於人力成本,那倒是很低的了。
    但是,相比於線路的建設成本。
    它的通訊效率又太低了。
    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記錄輸個消息。
    因此,拍電報需要進行排期。
    除此之外,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轉接,耗費的時間也有些長。
    甚至,對於紐黑文來說。
    哪怕這裏有有線電報,與紐約聯係的速度,不見得比乘船聯係的快多少。
    最關鍵的是,每發一次電報,成本又太高了一些。
    以往,隻有金融行業的人,才會利用這套係統,進行快速的交流。
    但是,美國報業集團出現之後,他們這些人居然用電報來傳遞新聞消息。
    這……
    這就讓整個傳媒行業震驚了。
    它們一是震驚於美國報業集團的壕奢,二是震驚於這樣的公司居然還不倒閉。
    當然了,也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采用這種辦法進行新聞的傳遞。
    畢竟,美國報業集團,在小地方,可是連報紙機都沒有。
    新聞的時效性,也是從大地方,逐漸向小地方衰弱。
    但是,就算是衰弱了,依舊吊打當地的所有媒體。
    畢竟,那種隻有一兩千人的小鎮。
    或許,在內陸地區已經不算是一個小城市了。
    但是,這樣的小城市裏,以往沒有人關心這發生了什麽,也沒有人向這裏傳遞消息。
    但是,現在美國報業集團來了。
    美國報業集團,如果將這些地方的業務舍棄掉,它就會立即從現在勉強收支平衡的狀態,急速的盈利。
    但是,對於道格來說,美國報業集團的盈利與否不重要。
    對於他來說,一兩千個人的城鎮,放上一兩個人,就能讓著整個城鎮的所有人,為林肯投票,已經非常賺了。
    媒體,是一種宣傳媒介。
    而宣傳媒介,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要深入人心的。
    因此,美國報業集團,就真像是一個美國的政府部門一樣,不計成本的向美國的各個毛細血管眼神。
    甚至,當地的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在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時候,也會來找美國報業集團的報社分社尋求緣著。
    畢竟,當地的政府官員,可能隻是當地比較有錢,比較有威望的人。
    終究有他們處理不了的事情。
    而美國報業集團的分社,為他們這裏帶來新鮮的消息,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很有能力的人。
    對於這種合作,道格本人是支持的。
    布萊爾本人更加支持。
    相比於道格,布萊爾更加清楚著現在的美國報業集團扮演著的角色。
    雖然現在還隻是在北方的東部,一點點滲透。
    但是,對於他來說,這已經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他覺得,他為了這樣的事業,可以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當然了,道格是不希望他風險生命的。
    因為,像是一個布萊爾這樣位置的人,能夠做的還不錯。
    所需要的培養成本,真的不低。
    每個人都要有所價值不是。
    布萊爾的價值,就是活著,在這裏,維持著美國報業集團的擴張和運營。
    而現在,美國報業集團帶來的新聞,就是電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