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王彌傳

字數:13347   加入書籤

A+A-


    nbsp;   西晉末年,時局動蕩,天下糜爛!

    上至皇親官吏,下至黎明百姓,幾乎是無人不反。

    好像造反在當時成了一種很時髦的潮流一樣,引得許多人前赴後繼,爭相模仿。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丙寅)東萊郡惤縣(位於今山東煙台市龍口市北馬鎮古現村)縣令劉伯根豎起了反晉的大旗,劉伯根自稱惤公。

    劉伯根心裏很清楚,老百姓最相信什麽,什麽就有號召力!

    老百姓不信朝廷,不信官,最信看不見的老神仙。神,才是老百姓最相信的!

    所以劉伯根利用五鬥米教的名義拉攏了上萬人的部隊,完成了自己造反的第一個目標。

    這名氣一大,就不怕沒人來投靠,當時整個東萊郡的有誌之士爭相前來參加劉伯根的造反部隊,其中,一位有誌青年也加入到了劉伯根的部隊。

    他就是王彌!三國曹魏名將王頎後人。

    說起他的祖先王頎,那也是一個有意思的人,雖說是當了一輩子的官,但是卻一直在太守這個檔次徘徊,當年跟著毋丘儉討伐高句麗的時候,擔任的是玄菟郡(漢代遼東四郡之一,治所位於今遼寧沈陽)太守,後來又接替同僚弓遵的帶方郡(位於朝鮮半島,是由漢代遼東四郡之一的樂浪郡分出的一個郡)太守職位,再後來又改當了天水(位於今甘肅天水市)太守,曹魏禪晉之後,又被改封為了汝南(位於今河南駐馬店汝南縣)太守。

    真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啊!

    和自己喜歡掙死工資的爺爺比起來,王彌更喜歡富貴險中求的生活,雖然從小也讀了不少的書,但是王彌可沒從書裏學到任何致富的經驗,所以當時聽聞同郡劉伯根的起義之後,果斷決定散盡家資,帶著同族的兄弟們和家丁投奔了劉伯根。

    至此,冒險家王彌即將開始他的冒險生涯。

    劉伯根聽說王彌來投奔之後,非常高興,當即封他當了自己身邊的長史,並且還封王彌的堂弟王桑當了東中郎將。

    劉伯根造反的第一步就是進攻臨淄(位於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當時青州都督是高密王司馬略,司馬略當即征調劉暾擔任大都督,全權負責鎮壓劉伯根的起義部隊。

    劉暾,字長升,祖上是西漢城陽景王劉章,更為重要的是。

    劉暾和王彌還是同鄉,都是東萊郡人。

    司馬略派劉暾去征討劉伯根和王彌的叛亂,除了有欣賞劉暾能力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劉暾和王彌有同鄉的情誼。

    畢竟,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可事實上,劉伯根和王彌並不買劉暾的賬。

    劉伯根和王彌當時帶著造反部隊果斷在臨淄擊敗了劉暾的朝廷部隊,逼的劉暾逃回了洛陽。

    或許劉暾自己都沒有想到,昔日的同鄉情誼,居然如此經不起考驗。

    其實道理很簡單。

    一個是寇,一個是官,價值觀不同,再鐵的情誼又有什麽用。

    劉暾潰逃回洛陽之後,高密王司馬略隻好帶兵退保聊城(位於今山東聊城市)。

    眼看著劉伯根的造反即將要席卷整個關東地區,朝廷隻好拿出了他們的殺手鐧武器。

    王浚!

    王浚,字彭祖,出生太原,是太原王氏後裔。說起他的經曆,多少有些讓人不齒,此人不僅當過偽皇帝趙王司馬倫的走狗,並且還仗著自己和胡族通婚的友好關係,公然聯合鮮卑族和烏桓部落進入中原洗掠,為後來胡族亂華開了一個頭。

    王浚雖說做事不擇手段,但卻有一顆赤誠之心。當年晉惠帝還都洛陽,王浚也是功不可沒,所以在皇帝這裏,王浚的口碑還算是不錯的。

    王浚當時擔任的職位是青州刺史和寧北將軍,當時在接過重任討伐劉伯根之後,果斷選擇重兵壓製。

    王浚的做事比較狠辣,不殺賊首誓不退兵,在幾番糾纏之後,王浚的所部斬殺了劉伯根,一時之間,起義部隊群龍無首,不知作何處理。

    而在當時,能夠繼續帶領這支起義部隊走下去的,也隻有王彌了。

    王彌並沒有因為劉伯根被殺,而選擇放棄抵抗,而是轉入海渚,聚集殘部,繼續造反。

    當時他們在海島上聚集好部眾之後,果斷選擇進犯兗州。

    而當時青州的刺史叫苟純,這是一個咬人不鬆口的瘋狗!不管是打仗還是用刑,就一個字!

    狠!

    當然,他的哥哥苟晞也是一個狠人,當年在兗州擔任刺史的時候,就因為執法嚴苛,用刑殘忍,被百姓稱呼為:“屠伯”。

    兄弟兩個一個比一個狠,難怪當時的青州百姓會發出“小苟酷於大苟”的感歎。

    碰上苟純這樣的狠人,王彌當時也沒有想到,在率領部眾進犯青州之時,苟純率所部積極迎戰,結果王彌軍隊大潰。不得已,王彌隻好帶著殘部逃亡到長廣山山林,幹起了打家劫舍的強盜買賣。

    雖然被逼的當了強盜,但王彌並不甘心,於是他決定韜光養晦,靜待時機。

    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丁卯)沉寂了大半年的王彌終於選擇再度出手。

    當年二月,王彌聚集了大批的流民部眾,自封自己為征東大將軍,然後率軍大舉進犯青州和徐州,殺掉了當地的太守,成功打出了聲勢。

    聽聞青州徐州動亂,朝廷也是大為震驚,當時司馬越上表朝廷派公車令(負責宮門的警衛和接待工作,俸祿六百石)鞠羨擔任東萊太守,希望可以鎮壓和阻擋王彌的起義部隊。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司馬越推薦鞠羨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鞠羨也是東萊人。

    讓東萊人管東萊人,於情於理應該都能平定叛亂。

    司馬越自認為自己想的很周到,但是卻忘了劉暾的前車之鑒。

    鞠羨帶兵前去征討王彌,結果不成想,王彌直接把鞠羨的部隊給揍了一頓,並且還把鞠羨給殺了。

    這一次,司馬越被結結實實打了一次臉。

    而在王彌看來,誰要是阻擋了自己的獲取既得利益,不管是同鄉還是親人,統統可以殺掉。

    在擊敗了鞠羨的部隊之後,王彌開始進攻兗州。

    這一次,王彌要麵對的,是曾經把自己打回原形的苟純的哥哥—苟晞!

    苟晞,字道將,此人不僅執法嚴苛,而且精通用兵,被當時很多人比作再世韓信和白起。

    王彌心理很清楚,苟晞可不是個等閑之輩,要想過他這關,簡直比登天還難。

    因此,這一仗還沒有打的時候,王彌就已經在心理上認輸了。

    因為有之前在青州被苟純吊打的經曆,再加上久聞苟晞“屠伯”的名聲,在氣勢和心理方麵就已經開始打退堂鼓了。

    但王彌還是要試一試,因為不試一下怎麽知道能不能打贏。

    在王彌帶著部隊於兗州和苟晞相遇之後,終於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證明了自己的設想。

    自己根本就不是苟晞的對手。

    這一仗王彌的部隊被殺散大半,王彌沒有辦法,隻好偃旗息鼓,選擇退兵。

    “我還會回來的!”

    這可能是王彌當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因為他實在不想被這兩兄弟輪番欺負,對他來說,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戊辰)三月,王彌回來複仇了!

    這一次,王彌的部隊聲勢更加浩大,進攻的區域也由原來的青州和徐州,延伸拓展到兗州和豫州,而且王彌軍隊所攻占的郡縣,當地太守大都難逃厄運,短短數月,王彌的部隊已經擁有了一支幾萬人的大軍。

    很顯然,這已經不是之前的那個王彌了,而是一個已經徹底改頭換麵的狠人!

    苟晞在聽聞王彌卷土重來之後,其實多少沒有把這個手下敗將放在眼裏,所以苟晞當時並沒有太過於在意。

    可人最自信的時候,往往也是最自負的時候。

    苟晞當時和王彌的萬人部隊打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仗,一直不能攻克王彌的部隊,到了四月的時候,苟晞終於被擊潰,王彌成功完成了複仇!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王彌不死,大仇終得雪恥!

    打敗了苟晞的部隊之後,王彌帶兵攻陷了泰山郡(位於今山東泰安市)、魯國郡(位於今山東濟寧市曲阜市)、譙郡(位於今江蘇徐州、安徽亳州一帶)、梁郡(位於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陳郡(位於今河南周口市一帶)、汝南郡、潁川郡(位於今河南許昌市禹州市)、襄城郡(位於今河南許昌市襄城縣)帶兵,然後兵峰直逼許昌。

    而他的目很簡單,打過許昌,下一步就是打進洛陽,直接抄皇帝的老巢。

    王彌帶兵殺入許昌之後,搶掠了很多府庫裏的兵器,擴充了軍隊的戰備。然後開始集結部隊,全力向洛陽開拔!

    朝廷聽聞苟晞戰敗和王彌進犯洛陽之後,朝野上下也是一片人心惶惶,開始積極布防洛陽城。太傅司馬越派遣司馬王斌率五千衛兵拱衛洛陽畿內,安西將軍張軌擔心朝廷安危,便派北宮純(名副其實的戰神)等人帶兵支援京師,並且洛陽城進入全城警戒狀態。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戊辰)五月,王彌帶兵攻入軒轅(古關口,位於今河南登封市太室山少室山之間),並且在伊北(位於今河南洛陽市熊耳山欒川縣伊河之北)大敗朝廷官兵,消息傳來,朝野震驚,洛陽大門開始進入全天緊閉狀態。

    十九日這天,王彌帶兵殺到洛陽城下,並且把部隊屯紮在津陽門外,至此,王彌距離拿下洛陽,隻剩下了幾道門的距離。

    可也正是因為這幾道門的阻隔,卻讓戰局迅速發生扭轉!

    當時除了司徒王斌的五千衛兵和北宮純等人之外,還有司徒王衍率領的百官也在洛陽前線待命,二十一日的時候,司徒王衍和司徒王斌帶兵率先對津陽門的王彌部隊發起攻擊,當然,王衍和王斌發動的攻擊,隻是給王彌部隊的一道開胃小菜,真正的戰鬥還在後麵。

    西涼戰神北宮純召募了上百勇士作為先鋒部隊,依靠洛陽護城河的優勢與王彌的部隊進行周旋,結果北宮純帶領的幾百勇士把王彌的十多萬大軍殺的大敗。

    北宮純之所以能有如此能力,是因為他的作戰套路比較實用。

    他讓勇士們在護城河邊和城門下豎起盾牌,然後穿上鐵鎧,組成了一道讓叛軍無法逾越的鐵牆。就是憑著這樣的優勢,北宮純以少勝多,擊退王彌部隊。

    失敗後的王彌在第二天帶兵焚燒建春門向東逃竄,司徒王衍自然不會甘心放過敗軍之將,當即下令派遣左衛將軍王秉帶兵追擊王彌叛軍。

    王秉一路將王彌的部隊追殺到了七裏澗,逼的王彌隻能是率兵倉促泅渡。

    當時王彌對手下的將領劉靈說了一番自己今後的打算。

    “漢王劉淵和我交情不錯,投奔他怎麽樣?”

    劉靈當時想也沒想就同意了。

    於是,王彌帶著自己的殘部,倉促渡過七裏澗,然後到達軹關和自己的堂弟王桑合兵一處,然後率兵進入劉淵領地—平陽。

    當時的劉淵已經稱帝,建國號為漢(史稱漢趙),在聽聞王彌率兵前來投奔之後,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劉淵也表示了自己的誠意。

    劉淵派遣侍中和禦史大夫親自到黎亭郊外去迎接王彌,並且還在迎接的詔書裏麵大吹特吹了一番王彌,把王彌吹得都快飛上天了。

    具體吹捧如下:孤(劉淵自己稱自己)本來把將軍(王彌)比作漢代的竇融,如今見王將軍前來歸順,發現光把王將軍比作竇融是不夠的,你簡直是再世的諸葛孔明和鄧仲華(鄧禹)呀,當年烈祖皇帝(劉備)曾經對諸葛亮說過,我能夠得到將軍這樣的人,簡直就和魚得到水一樣高興啊。

    雖然話語並不肉麻,但是卻處處透露出劉淵對王彌的期盼之情。而王彌在歸順了劉淵之後,也被劉淵授予了司隸校尉這樣的重任,然後還亂七八糟封了一堆看著好看,但卻沒什麽大用的官職。

    得到重用的王彌開始積極在劉淵這裏發光發熱,他先是被任派跟隨劉淵的養子劉曜進攻河內(其實就是去搶東西),然後又跟著輔漢將軍石勒進攻臨漳等地,也算成功融入了其中。

    在加入劉淵陣營之後,王彌也交了幾個不錯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後來後趙的開國皇帝,人稱“胡皇”的石勒。

    石勒,字世龍,羯族人,劉淵麾下最猛的大將之一。

    起初石勒對王彌尚且有幾分好感,經常一起去打仗,可是後來因為王彌實力大增,石勒就有點開始嫉妒和忌憚了,特別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更加讓石勒忌憚王彌。

    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己巳)劉淵任命王彌擔任征東大將軍兼青州牧,都督青州、徐州、兗州、豫州、荊州、揚州等六個州的事務,並且和自己的兒子楚王劉聰一起共同進攻壺關,當時已經擔任漢趙安東大將軍的石勒,在這次行動中,隻被任派當了前鋒都督。

    不得不說,劉淵的這手牌打得真叫個好,如果光是讓石勒做大的話,到時候怕是沒法收拾,如今再來一個王彌,正好可以分一分石勒的權。

    而石勒也是一個有狼子野心的人,他自然也不甘心一直在劉淵的麾下做任人驅使的牛馬,所以在私底下,石勒秘密創建了一個以漢人謀士為主體的組織集團。

    君子營!

    裏麵都是一些漢族謀士,其中包括謀主張賓、股肱刁膺、夔安、孔萇、支雄、桃豹、逯明等等。而他們聚集在一起隻有一個目的。

    扶持這位羯族胡人登上權力頂峰。

    雖然這個謀士集團名曰君子營,但是裏麵的這些人可不是什麽真正的君子,因為君子從來不會算計別人,也不會幫著別人去算計。

    石勒自然也早就料到劉淵肯定不會放心自己,所以自己早就已經秘密安排了後路,隻為了以後不受製於人。

    而當時劉聰和王彌帶兵進攻壺關(位於今山西長治市壺關縣),卻遭遇了晉朝大將劉琨手下的護軍黃肅和韓述的抵抗,劉聰在西澗誅殺了韓述,石勒也在封田斬殺了黃肅,大震漢趙聲勢。

    後來太傅司馬越派遣淮南內史王曠和將軍施融、曹超帶兵去對抗劉聰和王彌,當時王曠想要長驅直入追擊劉聰和王彌的部隊,結果卻遭到了將軍施融的反對,認為他這是犯了兵家大忌。

    但執拗的王曠卻認為施融在故意給自己添堵,所以當眾否決了施融的建議,施融見王曠不懂兵法,不知禁忌,也隻能仰天長歎。

    “王曠這個王八蛋就知道曲意逢迎,根本不懂兵法,看來我們這幫人都得栽在這個蠢貨手上。”

    王曠當時不顧麾下將領的反對,果斷帶兵跨過太行山,長途奔襲,殺到長平城(位於今山西晉城市高平)下,結果因為戰線太長和連日勞累,導致戰鬥力驟降,在和劉聰、王彌交戰過程中,被徹底擊潰,施融和曹超全部戰死。

    至此,劉聰和王彌開始無所忌憚的進攻屯留(位於今山西長治市屯留縣)和長子(位於今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屠殺了一萬九千多顆首級,逼的上黨太守龐淳隻能獻出壺關投降。

    當年十月,劉淵又派王彌和自己的三個兒子劉聰、劉曜、劉景帶兵五萬,進犯洛陽。

    這是王彌第二次帶兵進洛陽,比起第一次的慘痛失敗,王彌心有餘悸,所以,這一次他並沒有輕敵冒進。

    但是劉聰卻走了他自己的老路,在十月二十六日的時候,劉聰帶兵屯紮在洛陽西明門下,當時劉聰的這支部隊中有大司空呼延翼和征虜將軍呼延顥做支援,結果在夜間的時候遭到了西涼戰神北宮純的偷襲,呼延顥被殺,逼的劉聰退守洛水。

    而更讓劉聰氣憤的事情還在後麵。

    大司空呼延翼被部下所殺,一下子劉聰失去了兩條重要的臂膀。

    劉淵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勸劉聰回兵,但是劉聰執迷不悟,本著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態度,發誓要拿下洛陽才回去。

    結果不僅洛陽沒有奪下,反而還把自己的兄弟哀王劉厲和冠軍將軍呼延朗也給搭了進去。

    王彌當時勸劉聰,要他返回平陽(位於今山西臨汾市),多帶些糧草過來,然後自己帶兵到兗州、豫州一帶待命,到時候再伺機而動。

    但劉聰覺得很沒麵子,因為自己剛剛在父親劉淵那裏吹下牛皮,還發了誓,要是就這樣灰溜溜的回去,恐惹人恥笑。

    打也打不贏,退也不好退,劉聰現在很尷尬。

    還好當時漢趙的官員宣於修之向劉淵上表,闡明了晉朝氣數未盡的理論,這才讓劉聰有機會返回平陽。

    劉聰是回去了,但王彌還沒有離開。

    王彌當時南出軒轅,碰到了很多逃難到潁川、襄城、汝南、南陽的難民,紛紛將這些難民拉攏進了自己的部隊。

    而這些難民也特別搞笑。

    他們本是一群流離失所的人,卻因為流落到這些地方之後,遭到了當地百姓的歧視和反對,因而心生怨恨,在王彌帶兵路過這裏之後,這幫人殺掉了當地的太守,紛紛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響應王彌的部隊。

    這是一幫因為地域黑而加入造反部隊的流民,對於他們來說,尊嚴有些時候比吃飯還要重要。

    接納了這批流民之後,王彌部隊的規模再度擴大。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庚午)石勒帶兵拿下白馬(位於今河南滑縣白馬古縣),王彌打著兩萬多部眾前去匯合,商量著共同劫掠徐州、兗州、豫州等地。

    當年十月,始安王劉曜聯合王彌和王粲合兵四萬多人,再度進攻洛陽,晉懷帝聽聞這個消息後,寢食難安,趕緊把苟晞征調過來,命令苟晞督帥各州郡共同討伐。

    可問題是,苟晞當時也是進退兩難。

    王彌當時聽從了劉暾(劉暾後來歸降了漢趙)的建議之後,推薦自己手下的左長史曹嶷擔任鎮東將軍,率兵五千返回青州,另外還把徐邈、高梁等大將也征調給了曹嶷。

    王彌派曹嶷回青州,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迎接自己的家人,另外一個就是募兵。

    曹嶷勢如破竹,先後拿下了琅琊、大梁等很多地方。當時苟晞的弟弟苟純見曹嶷的兵勢強盛,隻好選擇閉門不出,而苟晞聽聞兄弟被困,也是急得火上房,隻好帶兵前去救援。結果來來回回打了好幾次,苟晞終究還是不能力敵曹嶷的部隊,最後隻好棄城逃奔高平(位於今河南滑縣高平鎮)。

    為了能徹底拿下洛陽,已經當了皇帝的劉聰調派大將呼延晏帶兵兩萬七千人進犯洛陽,然後與劉曜、王彌、石勒的部隊進行匯合。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辛未)六月十一日,王彌和呼延晏攻克宣陽門,進入洛陽南宮,趕赴太極殿前,縱容手下士兵大肆搶掠宮廷,晉懷帝聞訊,出逃華林園門,結果被王彌部眾捉獲,幽禁在端門之內。

    王彌算是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宏願,不僅成功打入了洛陽,而且還俘虜了晉懷帝。

    但是,王彌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其中就包括劉曜。

    當時攻入洛陽的時候,王彌比劉曜早了一步,劉曜便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再加上王彌還向劉曜提議,讓新皇帝劉聰遷都洛陽,但是劉曜卻否決了王彌的建議,執意燒毀了洛陽。

    結果,王彌有點看不下去去了,開口罵了劉曜,而且還罵的特別難聽。

    而劉曜見王彌如此辱罵,不由得也漸漸和王彌生出了仇恨。而王彌也覺得劉曜實在不成氣候,於是自己帶兵屯紮到項關一帶。

    當時王彌的老鄉劉暾見王彌得罪了劉曜,料定以後必然會被劉曜穿小鞋,所以便向王彌提了個建議。

    “王將軍,如今你得罪了始安王,怕是以後沒什麽好果子吃吧?倒不如你現在帶兵割據青州,靜觀時局變化,伺機而動,將軍以為如何?”

    王彌聽了劉暾的建議之後,覺得有些道理,但有一個問題出現了。

    自己當時為了迎接家人,一家把大部分親信將領給了曹嶷,如今曹嶷在青州做大,他還肯給自己當馬仔嗎?

    這個問題對於劉暾來說,他早就想好了對策。

    在劉暾看來,王彌真正的對手不是劉曜,而是鎮東將軍石勒,因為石勒的勢力遠遠超過了劉曜,倒不如和曹嶷聯合起兵,先幹掉石勒這個絆腳石,隻有這樣,才能安心對付劉曜等人。

    王彌當即派遣劉暾帶著書信到青州聯絡曹嶷,同時自己邀請石勒一同進攻青州。

    好一個瞞天過海的計謀。

    可是老天卻和王彌開了一個大玩笑。

    當時劉暾帶著書信走到東阿(位於今山東聊城市東阿縣)的時候,石勒的騎兵截獲了劉暾帶給曹嶷的書信,石勒得知王彌要聯合曹嶷殺自己的時候,一怒之下,秘密殺掉了劉暾,並且派人封鎖消息,不能讓王彌生疑。

    而當時王彌還被蒙在鼓裏,直到後來才得知計劃敗露,但已經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計劃敗露之後的王彌,開始打起了別的套路牌,在聽聞石勒擒獲了苟晞之後,王彌送去賀表,希望能跟著石勒混,而石勒也清楚王彌心裏打的什麽算盤,所以並沒有答應他的這個請求。

    但是石勒的第一謀士張賓卻建議石勒,要想幹掉王彌,就必須先學會接納這個敵人。

    隻有接納敵人之後,才有機會下手。

    當時王彌帶兵攻打乞活軍劉瑞,一直相持不下,王彌當時急忙向石勒求救,石勒起初不想救他,但是聽了張賓的建議之後,果斷出兵救援王彌,這使得王彌對石勒徹底失去了戒備心。

    敵人的武裝和爪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警戒心。

    王彌算是徹徹底底對石勒放心了,但石勒卻是越來越提防王彌了。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辛未)石勒宴請王彌到己吾(位於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西南)赴宴,王彌想也沒有想就答應了,臨走之前,自己的長史張嵩苦苦勸阻,告訴王彌這是鴻門宴會,去了肯定丟命,但已經鬼迷心竅的王彌就是不聽,執意要去赴宴,結果在席間喝的大醉的時候,被石勒越席而起,親手斬殺。

    殺了王彌還不算,石勒還屯兵了王彌的部眾,並且為了打消皇帝劉聰的懷疑,詐稱是王彌謀反,自己為了平定叛亂,隻好不得已殺了他。

    石勒的這套說詞無非就是為開脫殺人罪責找一個借口,而劉聰也知道石勒是什麽樣的東西,所以礙於石勒的勢力,隻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就這樣,一代草莽王彌背著叛逆的黑鍋永遠離開了人世。

    作為一個亂世之中的冒險家,王彌敢於搏時代浪潮,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最終雖身殞被殺,但終不悔奮鬥一場。

    人生隻有一次,怎麽去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