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齊萬年傳
字數:9079 加入書籤
nbsp; 元康四年(公元294年甲寅)五月,西晉曆史上一場規模宏大的造反起義拉開了序幕。
故事的第一個主角叫郝散,他是一個地道的匈奴人。
造反的原因和前朝所有的造反一樣,都是為了混口飯吃。
當時郝散從穀遠起兵反晉,一路帶兵進攻上黨,殺掉了當地的長吏,然後開始壯大了自己的起義部隊聲勢。
本以為郝散將會是曆史上又一個留下大名的起義領袖。
卻不料他的起義,就跟走形式一樣。
五月開始起兵造反,到了八月份的時候,郝散就商量著準備投降朝廷。
可能是因為郝散覺得造反前途不大,也可能是不想把造反這事兒鬧大,所以權衡再三之後,郝散決定帶著部隊向就近的馮翊(位於今陝西大荔縣)都尉投降。
這個馮翊都尉在曆史上沒有留下名字,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
他並不待見郝散這群烏合之眾。
所以郝散投降之後,他果斷選擇殺掉,以絕後患。
在他看來,寧可錯殺,也不能接受造反部隊的投降,這就好比寧可相信世界上有鬼,也不能相信男人的破嘴這個道理一樣,因為沒人能打包票肯定這幫造反部隊不會複叛。
就這樣,郝散在滿心歡喜投奔,結果卻遭到了馮翊都尉毫不留情的將他們斬殺。
曆史就是這樣,從不給你按著套路出牌。
郝散,這個名字雖然起得好,但卻沒有做到好聚好散。
郝散雖然死了,但是起義的大潮可並沒有被終結。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丙辰)夏天,一場規模更大的起義,在第二個主角郝度元的帶領下上演了。
作為郝散的弟弟,郝度元在造反方麵的能力,簡直可以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來形容,他和他的兄長,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如果說郝散隻是混口飯吃才造反,那郝度元就是純粹為了造反而造反了。
當時郝度元在聽聞自己的哥哥郝散被殺之後,聯合馮翊郡、北地郡(治所位於今陝西富平縣)的馬蘭羌、盧水胡等少數民族開始造反。
盧水胡之前已經做過相關的介紹,這是一個擁有多民族混居習俗的少數民族,長著一張又像亞洲人又像歐洲人的臉龐,曆史那是相當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而他們也一直在中原王朝的眼中充當的是雇傭軍和打手的角色,雖然在三國時期也曾湧現出了像治元多那樣的奇葩人物,但是這個少數民族的整體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盧水胡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一直都是活躍在西北的重要造反勢力,而且這支少數民族的造反勢力一直持續到南北朝之後才徹底消停下來。
馬蘭羌是一支居住在馬蓮河附近的羌族部落,也是西北地區勢力比較龐大的一支羌族部落。東漢的時候就和中原王朝鬧別扭,到了西晉的時候,由於地盤不斷被壓縮,馬蘭羌和漢人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得不發的時候。
當然,地盤被侵占這個鍋還不能隻讓漢人來背,因為在西北地區,還有很多胡族也占過他們的便宜。比如說:匈奴和鮮卑。
比起匈奴和鮮卑殘暴的做事風格來說,盧水胡和馬蘭羌他們這兩個半農耕半遊牧的少數民族實在是不敢和中原王朝把關係鬧得太僵,所以他們隻能是充當跑龍套的角色。
郝度元聯合西北各部落胡族造反,首先是為了給自己的哥哥報仇,再者也確實是想趁著西晉現在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去撈點好處,但光自己召集起來的匈奴部隊去的話,又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多拉攏點其他勢力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畢竟,人多力量大嘛!
可是郝度元的想法雖然很好,這盧水胡和馬蘭羌這兩個少數民族也是看情況造反的,他們也不太想和中原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王朝撕破臉。
可現在的問題是,不撕破臉皮,晉朝的官吏照樣不給他們好臉色,撕破臉皮,又肯定會招來瘋狂的鎮壓。
看來這是一個很糾結的問題啊。
當時馬蘭羌的首領和盧水胡的首領一咬牙一跺腳,當即拍板決定。
為了馬蘭羌和盧水胡的未來,造他娘的反!
當然在造反方麵,這兩位仁兄絕對不是當帶頭大哥的料,他們是看到匈奴人、氐族等少數民族造反之後,才決定造反的。
這兩個胡族,他們既想恢複祖上的榮光,又不想聽命中原王朝,更不想造反之後撿不到便宜,還不想造反的時候多出力???
反正他們兩個就屬於是那種占便宜沒夠,還蹬鼻子上臉的典型。
當時郝度元聯合馬蘭羌和盧水胡的部族人馬,開始進攻北地,並且仗著他們人多和鼓動宣傳各胡族和漢族仇恨的優勢,殺掉了北地的太守張損,然後進犯馮翊。
郝度元攻打馮翊的目的很簡單,因為他哥是被當地的都尉殺掉的,於情於理,都必須要打下這座城池來為他哥哥報仇。
當然,這隻是一個原因。
馮翊當時駐守的太守叫歐陽建,這哥兒可是一個牛人。
牛就牛在,他什麽事兒都不管。
歐陽建是一個典型的油瓶倒了都不想去扶的人,雖然他的舅舅是大名鼎鼎的富豪石崇,但是由於朝政腐敗黑暗,歐陽建也是對官場仕途心灰意冷,很多事情他是有心想管,但是又覺得自己改變不了,所以索性采取了混日子的態度來對待。
郝度元帶領的少數民族部隊浩浩蕩蕩殺到馮翊城下,歐陽建象征性的組織當地守軍抵抗了一陣,然後就被打敗了。
歐陽建失敗之後,朝廷又新派了另外一位大將來征討郝度元的部隊。
這個人叫解係,為人相當正派。
當時朝廷聽聞匈奴郝度元聯合西北各部落胡族叛亂,於是決定派征西將軍趙王司馬倫前去平定和解係一起去平定叛亂,結果司馬倫的心腹孫秀一直和解係爭奪軍事指揮權,經常互相上奏疏打對方的小報告。
朝廷自然知道解係的為人品格,所以當即絕對召回司馬倫和他的部隊,改由解係全權討伐郝度元叛亂。
結果???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丙辰)八月,解係的部隊被郝度元擊潰。
解係的失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好人不一定就是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好人。
郝度元在擊潰解係的部隊之後,起義部隊得到極大的鼓舞,秦雍(位於今陝西鳳翔縣境內)一帶的氐族起義部隊和其他羌族部隊也紛紛響應和加入郝度元的起義部隊。
雖然人多了,但都是各自為營,根本不能擰成一股繩去作戰。
郝度元意識到,此時他們的部隊需要一個統領。
可縱觀當時郝度元的少數民族部隊之中,大部分領袖都是跟著湊熱鬧加進來的,根本難堪大任,而現在他們的部隊最需要的是一個有絕對實力的統領,而郝度元轉了一圈之後發現,隻有一個人符合這個條件。
齊萬年,這個故事的真正主角,當然也是北地郡氐族首領,不光部族實力強勁,而且為人也很果決和毒辣。
就這樣,郝度元聯合諸胡族部落奉齊萬年當皇帝,帶兵進攻涇陽(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
麵對已經稱帝的齊萬年部隊,西晉朝廷派梁王司馬肜、安西將軍夏侯駿,前去征討齊萬年。
夏侯駿是魏國夏侯淵的孫子,和汝南王司馬亮有姻親關係,屬於是典型的朝廷貴戚。
除了夏侯駿被任命之外,朝廷還任命禦史中丞周處擔任建威將軍,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盧播擔任振威將軍,隨軍一同征討。
盧播是司馬肜的親信,此次征討,派他去司馬肜自然很樂意,但是朝廷派周處來,卻是司馬肜背後出的主意。
一個是自己的親信,一個是自己的政敵。
周處是吳國鄱陽太守周舫的兒子,年輕的時候屬於是典型的社會問題青年,經常在鄉裏鬧事,惹得鄉裏百姓對他是深惡痛絕,當時鄉裏的百姓把南山的猛虎(應該是華南虎),長橋的蛟龍(應該是長江流域的揚子鱷)和周處並成為三害。
後來周處知道這個事情之後,也覺得自己之前做過的事情太過於可恨,於是決定痛改前非。他先是上南山射死了猛虎,然後又到長橋下與惡蛟搏鬥了三天三夜,平定了這兩個讓百姓忌憚的惡獸。
這個故事後來也慢慢流傳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周處除三害。
史書中的周處不僅敢上山搏虎,下海擒蛟,而且還敢向黑惡勢力挑戰。
周處在擔任禦史中丞的時候,就曾經彈劾過梁王司馬肜的違法行為。可能也正是因為周處不畏懼權貴的正派作風,導致他後來被司馬肜算計。
當時的中書令陳淮看到朝廷派梁王司馬肜和夏侯駿擔任部隊統帥前去征討齊萬年之後,積極上表發言,向朝廷陳述了派夏侯駿帶兵的危害。
陳淮雖然和夏侯駿雖然沒有仇恨,但是他明白一個道理。
夏侯駿這種擁有貴戚身份的人去帶兵,打贏了也得不到太大的功名,失敗了也不用擔心殺頭的罪過,讓這種人帶兵,不添亂就已經是燒高香了。
果不其然,梁王司馬肜和夏侯駿帶了部隊之後,立馬在暗地裏擺了周處一道。
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丁巳)正月,齊萬年帶兵七萬人屯紮梁山(位於今陝西乾縣城北),與司馬肜和夏侯駿的朝廷部隊形成了對峙局麵。
司馬肜和夏侯駿也知道周處年輕時候的威名,於是隻給他了五千兵士,讓他去挑戰齊萬年的七萬人部隊。
五千人對七萬人!除非周處是神仙,不然怎麽也不可能打贏齊萬年的部隊。
周處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火速跑到司馬肜和夏侯駿的營帳中去訴苦。
司馬肜和夏侯駿本就是穿一條褲子的,再加上之前周處難為過司馬肜,所以在看到前來訴苦的周處之後,司馬肜和夏侯駿果斷拒絕了周處的所有請求,並且還逼著周處出戰。
很顯然,司馬肜和夏侯駿就是為了挾私報複自己。
周處雖然對這支部隊的統帥很失望,但還是硬著頭皮出去挑戰齊萬年的部隊。
當時周處、盧播,解係等人一起和齊萬年的部隊相持於六陌,周處的部隊還沒來得及吃飯,司馬肜就迫不及待催促周處出戰,周處沒辦法,隻能帶著五千士卒出戰齊萬年部隊。
結果這支五千人的部隊一直從早上打到晚上,他們身上帶的箭全都射完了,也沒有等來司馬肜的救兵,於是軍士勸周處退兵自保。
但是周處就是不退兵,在他看來,退兵和迎戰都是死。
退兵後,司馬肜必定會降罪自己,到時候死也死不安穩,倒不如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來的光彩。
就這樣,一帶名臣周處於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丁巳)六月,戰死於沙場,終年六十一歲。
在齊萬年看來,周處固然厲害,但隻要朝廷多派一些像司馬肜這樣的庸才和夏侯駿這樣的蠢材來帶兵,哪怕就是有十個周處,自己也不足為慮。
周處折戟沙場,司馬肜算是報了他的私仇,朝廷雖然知道司馬肜是故意害死周處,但礙於皇族身份,還是沒有好意思降罪於他。
在司馬肜看來,周處比齊萬年更可恨。
因為周處惹過自己,而齊萬年沒有,所以這就是為什麽司馬肜要不惜一切代價害死周處的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原因所在。
國家有這樣想法的人存在,何愁不亡。
司馬肜在害死周處之後,一直屯兵關中一帶,和同樣也在關中地區的趙王司馬倫遙相呼應,在他們看來,隻要能在關中前線多待一天,朝廷就得多撥一天的軍餉過來,隻要能耗得起,齊萬年的部隊必然不戰自潰。
可是這些沒有當家做過主的皇親貴族,實在是不知道當家作主的難處,個個都跟大爺一樣,雄踞關中,整天也不知道是在幹點什麽,反正就是不對叛軍進行決戰。
在司馬倫和司馬肜這兩位皇族子弟看來,自己操這個心完全沒必要,朝廷自然會派人來幫自己料理這攤子爛事的。
果不其然,中書令陳淮和司空張華這兩位操碎心的大臣向皇帝進奏,希望朝廷派孟觀前去討伐齊萬年的部隊。
陳淮和張華推薦孟觀去前線討伐,絕對不是看得起孟觀才這樣做的,而是不想讓司馬肜和司馬倫這兩個王八蛋繼續在關中消耗軍資,才推薦的孟觀。
當然,孟觀也不是一個吃素的家夥,在得到朝廷的任命之後,火速趕往關中前線,討伐齊萬年的部隊。
當時的齊萬年已經連續挫敗了朝廷派來的好幾路人馬,儼然一副要拿下晉朝取而代之的節奏。
可朝廷也為消滅齊萬年準備了一份大禮。
當時孟觀被任命為積弩將軍,朝廷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孟觀身上,並且還把當時皇帝身邊的親信—宿衛兵調集給了孟觀前去討敵。
孟觀趕到關中前線之後,二話不說就投入了戰鬥,幾乎每一戰他都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就這樣,前前後後打了將近二十多仗,孟觀把齊萬年的部隊消耗的無法再度大規模進兵。
孟觀不想再繼續耽擱下去,決定帶兵將齊萬年的部隊全部擊殺。
可作為狠人的齊萬年,自然也不會心甘情願被孟觀幹掉,於是他集結部隊,開赴中亭,決定和孟觀的部隊來一次決戰。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己未)春季,一場決定雙反生死的戰役在中亭(位於今陝西寶雞麟遊縣境內)打響。
這是一場看似膠著,但實際上結局已經注定的戰役。
經曆了敗仗的齊萬年部隊,內部已經出現分裂和不團結,許多部族已經紛紛產生厭戰情緒。
更讓齊萬年擔憂的事情還在後頭,由於他的部隊大都是其他胡族組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怒了關中地區的漢民族居民的厭惡和抵抗,當時,很多關中的老百姓得知孟觀重創齊萬年部隊後,紛紛選擇加入孟觀部隊,共同抵抗齊萬年的叛亂。
一潰百潰的道理,齊萬年算是明白了。
可是,明白了又有什麽用呢?
中亭戰役開始之後,齊萬年的氐族部隊敗局已定,被孟觀的部隊殺的大敗,齊萬年也在這場戰役之中被孟觀擒獲。
被抓的下場隻有一個,沒有別的選擇。
殺!
就這樣,轟轟烈烈的西晉齊萬年起義在齊萬年被殺後落下了帷幕,那些跟著齊萬年造反的匈奴、氐、馬蘭羌、盧水胡等部落族群,紛紛選擇偃旗息鼓,歸於平靜。
胡族雖然消停了,但並不代表他們以後不會再卷土重來。
當時擔任太子洗馬的江統寫了一篇《徙戎論》,希望可以讓胡族遷出中原,最好讓他們搬得越遠越好,雖然這篇文章寫得是慷慨激昂,但可惜在當時,沒人關注這篇文章。
因為當時掌握實權的是醜皇後賈南風,賈南風根本不在乎國家命運的前途,所以果斷忽視了江統的《徙戎論》。
就這樣,在不到十年之後,江統的擔憂變成了現實,而齊萬年的胡族叛亂隻是西晉動蕩國運一個開始,更大的浩劫還在等著搖搖欲墜的腐朽王朝???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