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杜弢傳

字數:11822   加入書籤

A+A-


    nbsp;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辛未)巴蜀氐族人李驤糾集當地百姓占據樂鄉造反,一時之間,流民群起響應。

    李驤,字元龍,五胡十六國時候成漢開國皇帝李特的兄弟。

    要說起巴蜀的氐族李氏家族,那隻能用一個詞來概括他們的身份。

    造反者!!!

    他們一家人都是造反的材料,先是李特的三弟李庠造反,後來又是李流和四弟李特造反,然後是二弟李驤造反。

    他們一門四兄弟簡直就是為造反而生的。

    當時李驤造反的原因是因為巴蜀的流民逃難到荊州和湘西一帶謀生,遭到了當地土著居民的抵抗。

    對於李驤的造反,當時南平(位於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南坪鎮)的太守應詹給出的態度是,必須鏟除,以絕後患。

    而當時跟著應詹一起參加討伐的還有醴陵(位於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縣令—杜弢(晉書中記載名為杜弢,資治通鑒中記載名為杜苾)。

    杜弢,字景文,出生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他的爺爺是符節令(秦漢時期官職,六百石,主要負責掌管玉璽,虎符,竹符等重要的官職憑證,同時也擔任受封印信的工作)杜植,他的伯公是滅東吳的西晉大將杜預,他的父親是略陽將軍杜眕。

    放在當時,完全就是典型的豪門望族。

    不僅如此,杜弢還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在很早的時候,就被州裏推舉當了秀才(隋唐之前,沒有科考製度出現,所以人才的選拔一般都以身份出身和孝廉察舉兩種方式為主)。

    當時屬地爆發了李庠的動亂,杜弢為了避難,隻好選擇來到南平。

    南平太守應詹很欣賞杜弢的才華,於是果斷任命他擔任了醴陵縣令。

    其實在西晉那個年代裏,看重才華而得到任用的畢竟是少數,應詹之所以如此抬舉杜弢,那還是因為杜弢的出身好。

    杜弢當時跟著應詹打敗了造反的李驤流民暴動,讓南平這個地界暫時安寧了一會兒。

    但這隻是暫時的,因為更大的暴風雨還在後麵!

    當時李驤的造反部隊被應詹和杜弢擊敗之後,這股造反勢力開始往荊州和湘州一帶逃竄,當時坐鎮荊州的刺史是王澄(之前在《王如傳》中提到)。

    王澄自然不允許如此隱患留在自己的地界,所以果斷派出自己的內史王機去討伐李驤這幫流民。

    李驤造反的規模畢竟是小打小鬧,麵對荊州刺史王澄這樣的鎮壓,肯定是沒有什麽好下場的。

    當然,李驤也很識趣,果斷選擇了向王澄投降。

    而王澄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隻是假意接受李驤的投降,然後等到李驤放鬆了警惕之後,便趁機殺掉了他。

    王澄算是滅掉了李驤這個潛在隱患。

    王澄這個不按套路和正常人思維出牌的家夥,在殺了李驤的造反部隊之後,開始公開把李驤的老婆當做獎賞分給手下人,並且他為了徹底解決這幫在荊州的蜀地流民,采用了極其殘忍的處理手段。

    投江!!!

    王澄一方麵為了泄憤,一方麵為了消除隱患,在李驤投降之後,公然誅殺了八千多蜀地流民,並且還將這些人的屍首扔到江裏,企圖以此來威懾這些流民部隊。

    王澄天真的認為這樣的辦法,肯定能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可王澄實在太不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了。

    這幫蜀地的百姓本來就是為了生活才成了亡命之徒,他們連命都豁出去了,還在乎什麽殺雞儆猴的效果?

    所以說,王澄這種偏激的做法,不僅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反而還讓已經投降的流民,再度聚集起來,繼續造反。

    二百五就是二百五。有時候你都不知道他腦子裏到底在想些什麽!

    當時蜀地的流民杜疇聽聞了王澄這駭人的舉動之後,果斷糾集舊部,在荊州起兵造反。

    這下好了,偷雞不成,反蝕把米,王澄算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了。

    本來荊州就已經夠亂了,結果湘州也不安寧!

    當時湘州(晉朝時設立,治所位於今湖南省長沙市)也有大批量來自蜀地的流民,當時湘州的參軍馮素因為和一個叫汝班的蜀地流民有過節(具體什麽過節,史書沒有詳細記載),便暗中跟湘州刺史荀眺反應這個情況。

    馮素是個不嫌事兒的人,就因為他和汝班有點矛盾,便告訴了荀眺說,巴蜀地區來的流民全部要造反,趕緊先把他們辦了。

    典型的一棍子打死一船人。

    而荀眺也不含糊,居然還真聽信了馮素的鬼話,帶兵開始誅殺巴蜀的流民。結果這下好了,本來不打算造反的流民,在官府的逼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迫之下,又造反了。

    當時湘州城有四五萬戶的流民,就在一夜之間,全都舉起了起義的大旗。

    可俗話說的好,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這幫流民倒是再度造反了,可是卻沒有一個能給他們指條活路的人來帶領他們走下去。所以當時的流民起義看似勢不可擋,實際上卻很容易被擊潰。

    當時流民汝班和蹇撫聽聞杜弢是有名的名士,便決定拉杜弢下水。

    按照常理來說,一般生活無憂的人,是不太可能去選擇幹鋌而走險的事情的。

    可杜弢卻不是一般人。

    當時汝班和蹇撫派人去遊說杜弢,本來隻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的,結果沒想到杜弢居然爽快的答應了。

    這讓汝班和蹇撫又震驚,又高興。

    至於杜弢為什麽選擇造反,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

    在亂世造反,比在亂世當官要強過百倍。

    杜弢被流民推舉擔任盟主,而杜弢也自封自己為梁州牧和益州牧,同時代領湘州刺史。

    一般像這種自封的官職,也就能騙騙自己,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但實際山這些地區並不在自己手上,更不歸自己管。

    杜弢在接手這支流民部隊之後,開始了詳盡的謀劃。相比那些毫無目的性和針對性的流民領袖來說,杜弢還是比較有想法的。

    好歹也是讀過聖賢書的人。

    再說荀眺,當時他逃奔廣州之後,投靠在廣州刺史郭訥麾下。

    郭訥是聽了荀眺訴說的流民起義規模之後,立馬打出命令給始興縣(位於今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的太守嚴佐,並責令他擊潰杜弢的起義部隊。

    可嚴佐要讓郭訥失望了。他不僅沒有戰勝杜弢的部隊,反而被杜弢部隊殺的大敗。

    一個區區的太守,手下也沒多少兵馬,就想把一支上萬人的起義部隊鎮壓,郭訥要麽是瘋了,要麽就是傻。

    和郭訥這種看似愚蠢的舉動比起來,王澄的行為更加的讓人無語。

    可能是因為先有王如入寇荊州,後又有杜弢起義,搞得王澄有點心力交瘁,他開始通過一些其他的手段來麻痹自己。

    喝酒!!!

    酒精有時候確實能夠短暫麻痹意識,讓人可以忘卻片刻的煩惱。

    而王澄當時還有一個酒友,這個人叫王機。

    王澄之所以信任王機,願意把他當個酒友看待,那絕對是因為王機有一個很多普通男性沒有的優點。

    長得帥!!!

    王機是個大帥哥,而王澄又是個看臉的人,所以當時在見到王機之後,果斷相中了這位麵容俊美的男子,任命他做了成都內史。

    王澄當時因為和杜弢起義部隊交鋒,屢屢受挫,於是為了逃避現實的煩惱,選擇整天整宿和王機酗酒,整個荊州城的事務也是不管不問,搞得荊州城內離心離德。

    可王澄都知道王澄的性格,既膽小,又傲氣,如果勸諫的話說的重了,很可能小命就不報了,所以沒人敢去勸他。

    但凡事都不是絕對的,有不敢勸的,就有敢勸的。

    南平太守應詹就是敢勸的人。

    應詹經常去勸王澄,但王澄是油鹽不進,搞得應詹很是著急。

    可爛船還有三斤釘,雖然王澄已經成了扶不上牆的爛泥,但王機卻依舊很厲害。

    雖然王機喜好喝酒,但關鍵時候可不含糊。

    當時王澄派王機討伐杜弢的部隊,王機便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一次給王澄看。

    我王機不是一個靠臉吃飯的人。

    他率兵在巴陵(位於今湖南嶽陽市)擊潰了杜弢的部隊,逼的杜弢隻好投奔征南將軍山簡。

    杜弢可能也沒想到這個小白臉這麽厲害。

    但敗在小白臉的手下,真的是有點可恥,所以杜弢當時投奔山簡,隻是一個權宜之計。

    但山簡卻真的以為杜弢真心前來歸降,不僅好吃好喝招待著,而且還讓杜弢當了廣漢太守(位於今四川德陽市廣漢市)。

    山簡還是太天真。

    他就像東郭先生一樣,天真的以為救了這條窮途的狼之後,他會感恩戴德。

    可沒過多久杜弢就用行動打了山簡的臉。

    湘州刺史荀眺在投奔廣州之後,當地的百姓推舉了一個替死鬼來擔任刺史的職位。

    這個替死鬼叫做郭察,當時擔任的是安成太守(三國時期設立,治所位於今江西吉安市安福縣東南)。

    &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nbsp;郭察當時被推舉帶領湘州刺史職位之後,開始要大展拳腳,並且還積極組織當地兵力,誓要與杜弢決戰到底。

    有勇氣當然是好事兒,但如果是不自量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郭察當時興師動眾的主動迎戰杜弢的部隊,結果卻反被杜弢部隊全殲,郭察還把命搭了進去。

    這下可讓杜弢的部隊提起了戰鬥的興致,他們開始帶兵進攻零陵(位於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武昌(位於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等重要的城市,並一路將兵力推進到長沙城下。

    當時長沙的太守崔敷也是率眾抵抗,但都因實力相差太遠,最終兵敗被殺。

    接著杜弢開始帶兵進犯宜陽(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邵陵(位於今湖南邵陽市)等地,並先後斬殺了宜陽太守杜鑒,邵陵太守鄭融等。

    儼然成了一個太守克星。

    其實當時杜弢的造反起義規模並不算大,比起早先的齊萬年和王彌起義來說,杜弢的起義對晉朝來說,並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但朝廷當時卻把杜弢起義劃為了重點照顧的對象,並派出征南將軍王敦和大將陶侃前去征討。

    之所以晉朝如此看中這個造反的秀才,那是因為當時杜弢造反的地方在南方。

    而晉朝的政權在當時也已經過渡到了南方。

    其實杜弢的起義並不算是特別的嚴重,但點背就點背在當時即位的皇帝是琅琊王司馬睿。

    司馬睿因為北方動亂,五馬南渡(著名曆史事件,五馬指的是司馬氏的五位王爺,分別是琅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汝南王司馬佑,南頓王司馬宗,彭城王司馬紘)到建鄴,成立了東晉政權。

    司馬睿有稱帝想法,那還是因為晉湣帝司馬鄴(西晉最後一位皇帝)被漢趙俘虜之後,在以王敦,王導為首的一大幫門閥貴族的支持下,這才開始登上帝位。

    司馬睿作為晉朝香火的延續者,當時被覬覦了很高的期望。太安年間的時候,民間還流傳有“五馬遊渡江,一馬化為龍”的童謠,這也為司馬睿合法即位奠定了重要的幫助。

    作為一個偏安一隅的政權,司馬睿自然是寸土必保,所以對於杜弢在南方地區的動亂,司馬睿自然不會放過。

    對於司馬睿來說,王敦和陶侃就是自己的殺手鐧武器。

    不出則已,一出驚人。

    尤其是陶侃,簡直就是反賊的克星。

    陶侃,字士行,鄱陽梟陽人(位於今江西九江市都昌縣)。

    陶侃可以說是晉朝的另類。

    他另類就另類在他的出身很貧寒,比起當時門閥家族的考量標準來說,陶侃能混出點成績,確實很不簡單。

    建興三年(公元315年乙亥)王敦帶著大將陶侃和甘卓第二次去討伐杜弢的部隊。前前後後和杜弢的部隊打了十幾場硬仗,打的杜弢是丟盔棄甲,傷亡慘重。

    之所以說是第二次,是因為之前杜弢就已經和王敦陶侃的部隊交過手了,甚至還一度讓杜弢見識了陶侃的實力。

    當時朝廷封周顗擔任荊州刺史,接替二百五王澄,結果周顗剛到荊州就碰上了建平地區的流民傅密起義,並且還投奔了杜弢,一時之間壯大了勢力,打的周顗是狼狽逃竄。

    不僅如此,杜弢還派大將王真偷襲了沔陽(位於今湖北仙桃市沔陽市),又打了周顗一個措手不及。

    不得不說,周顗是一個十足的倒黴蛋,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還沒有點起來,就先被流民狠揍了一頓。

    太鬱悶了。

    當時征南將軍王敦得知周顗被揍之後,果斷派出當時擔任武昌太守的陶侃、尋陽太守(位於今江西九江市)周訪,曆陽內史甘卓一起攻打杜弢。而他自己則把部隊屯紮在豫章(江西南昌的舊稱),為這三股勢力做後備支援。

    陶侃,周訪,甘卓都不是等閑之輩,一個賽一個的厲害。

    周顗在潯水城北杜弢的部隊圍困,陶侃得知之後,便派自己的大將朱伺前去解圍,並成功逼的杜弢退到泠口(位於湖南永州市藍山縣境內)。

    對於失敗的杜弢,陶侃做出的自己大膽的假設。他認為杜弢下一步的計劃是進攻武昌,如果自己讓朱伺從小路出發提前到武昌設伏,必定能夠重創杜弢。

    不虧是名將,果然算無遺策!

    當時杜弢退保泠口之後,果然打算進攻武昌,結果正中陶侃下懷,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逼的杜弢隻能是選擇逃奔長沙。

    當然,杜弢也不是個吃素的家夥,在被陶侃教訓之後,秘密派大將王真偷襲了駐紮在休障(地名不詳)的陶侃部隊,並逼的陶侃逃奔灄中(位於湖北武漢市黃陂區),去找周訪求救。

    杜弢算是虧大了,他沒想到周訪居然和陶侃一樣生猛。

    第二次的討伐,不僅讓杜弢記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住了周訪這個名字,更讓他萌生了投降的念頭。

    杜弢當時寫好了降表,派人送給了當時擔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馬睿(此時的司馬睿雖然沒有稱帝,但實際上以及有了政權性質)。

    但司馬睿卻從杜弢的降表中看不出任何誠意,所以並沒有接受杜弢的投降。

    這下杜弢可急了,連投降都不讓,還讓不讓人活了?

    這時候杜弢想起了曾經的好朋友應詹,希望通過他的保舉,能夠讓丞相司馬睿接受自己的投降。

    杜弢和應詹算是老交情了,而應詹也曾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所以當時杜弢給應詹的降表寫的特別的真摯和誠懇。

    就像一篇滿分作文一樣。

    杜弢在降表中闡明了自己當初造反是被逼的,並非自己真心想要造反,希望應詹能夠相信。

    應詹當然是選擇相信這位昔日老友的話語,並成功讓丞相司馬睿接受了杜弢的投降。

    杜弢投降之後,被司馬睿封為了巴東監軍,開始了自己短暫的仕途生涯。

    當時司馬睿派南海(位於今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太守王運去為杜弢宣讀封官詔書,但是杜弢麾下很多將領卻不接受杜弢投降朝廷的做法,紛紛開始把矛頭針對杜弢。

    杜弢算是看明白了,這幫人就是打算把自己一直綁在造反這架車上,不允許自己中途下車。

    因為中途下車的結果隻能是摔死。

    在朝廷和起義部隊方麵,杜弢最終還是選擇了後者。

    他殺掉了前來宣讀詔書的王運,並派大將杜弘和張彥進攻臨川(位於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殺掉了當地的內史謝擒,攻克了豫章。

    當時杜弘和張彥碰上了周訪帶領的水師部隊,而杜弘為了能打敗周訪的水師部隊,便製作了很多桔槔(一種汲水工具,當時杜弢用他來充當投石工具)來攻擊周訪的戰船,企圖破壞周訪的水師戰船。

    但周訪畢竟是周訪,他當即想出了破敵的妙計,便是利用分叉的木棒來破壞杜弢部隊的桔槔,並成功擊退杜弢的部隊,率領水師挺進湘州城,並在富口(位於今江西吉安市吉水縣水田鄉富口村)屯紮下大營。

    對於這一次的失敗,杜弢捶胸頓足,不甘心就此放棄,於是便派出了自己麾下大將杜弘從海昏出兵,然後去進攻周訪大本營。

    周訪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率步兵渡過柴桑(位於今江西九江市柴桑區),繞道到杜弘後背,打了杜弘一個措手不及,逼的杜弘隻能是敗走廬陵(江西吉安的舊稱)。

    都說窮寇莫追,但周訪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在他看來,窮寇必須要追,不僅要追,還要趕緊追!

    周訪帶著部隊一路逼近廬陵城下,把廬陵圍了個水泄不通,嚇得杜弘隻好扔出城內的財物,然後引誘周訪部隊去撿,然後他好趁亂逃跑。

    周訪二話沒說,調轉兵鋒,繼續追擊杜弘,逼的杜弘逃到了南康(位於今江西九江市星子縣南康鎮)。

    對於抱頭鼠竄的杜弘,周訪格外開恩,暫時繞過,而是先幹掉了杜弢的另一個大將張彥。

    至此,杜弢的部隊開始出現了分崩離析的趨勢。

    杜弘,張彥死了,而杜弢手裏就隻剩下一張牌了。

    他就是王貢。

    說來也搞笑,王貢本來是陶侃手下的人,就因為當年為了除掉賊寇王衝,假傳過陶侃的命令,任命杜曾擔任前鋒大都督,後來因為害怕陶侃歸罪,便和杜曾合夥造反,結果還成功把陶侃揍了一頓,揍完之後就去投奔杜弢了。

    其實王貢並不想造反,隻是內心實在過意不去,結果就將錯就錯了。

    而陶侃也能夠理解王貢當時的做法,所以在看到杜弢大勢已去之後,開始派人遊說王貢。

    “杜弢為益州小吏,盜用庫錢,父死不奔喪。卿本佳人,何為隨之!天下寧有白頭賊邪?”

    好一句“天下寧有白頭賊耶?”。

    這天底下確實是沒有能造一輩子反的人,如果有,那肯定不是人。

    王貢被陶侃的這番話語打動,轉而又回到了陶侃的懷抱。

    終於,杜弢手裏一牌也沒有了,而此時的贏麵卻掌握在陶侃手裏。

    但杜弢還是做了最後一搏,這一搏,直接讓杜弢徹底退出了曆史舞台。

    關於杜弢的去向,晉書中記載為不知所蹤,而資治通鑒則記載為死於潰敗途中。

    但不管怎麽樣的說法,杜弢最後肯定都是敗了。

    也許他隱入民間,轉為流民,也許死於亂軍。

    所有的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而杜弢能做的,就隻有按照命運的劇本來扮演屬於自己的角色。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