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生入玉門

字數:3289   加入書籤

A+A-


    nbsp;   殘陽西斜,落寞的黃昏下兩個人影騎馬西行,整整五天的行程,陪伴他們的的唯有戈壁和枯藤。

    流嵐一路上嘮嘮叨叨的沒完,流川開始還有一點興趣,但最後感覺實在太煩,就無視了他,任由流嵐在那裏自言自語。

    第一次來到結匈呀,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存在?流川心想。是如大曆民眾所說的桀驁不馴的蠻子,還是如詩人所描述的“青海浮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那般深遠悠長。一隻隻烏鴉飛過,發出嘶啞的叫聲,流川心突然一痛,結匈,是否也有黑鴉。

    思考間,兩人發現周圍出現了三三兩兩的商隊,一座巨大的城池開始在遠方若隱若現,上銜蒼天,下引荒野,玉門關,就是這樣的存在,西行的第一站,在它存在的這三百年內,作為大曆和結匈雙方的門戶之地,曾反複易手,如今被結匈所控製。

    一座城,見證著曆史。

    詩人有評:“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當年流政一騎絕塵,藤山之戰贏了,但走到玉門關便回了頭。這無疑是他畢生的遺憾,政治,在玉門關也留下了足跡。流川曾經暢享無限,流穎便在旁邊說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煙怎麽可能直呀?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好像無理,‘圓’字又太俗,但合上眼一想,倒真的像是到玉門關了。”

    如果能在腦海中想到這些,那麽它就不再隻是存活在西北蒼涼地域上的一座城,一所關隘,而是一條延綿千裏的符號與文化,深深的刻在曆史的深處。

    “唉,流政之前的功夫倒是白費了,玉門關,好地方呀,嫋嫋戈壁,究竟也就這麽一處,真的如聳立雲頭。”流嵐跟在流川背後說。

    他們隨著商隊進城,城內倒是熱鬧非凡,商貿不絕。相較於大曆對商業的嚴格管理,結匈倒是采取“放養”的態度。在玉門關,商業場所不但沒有整齊的規劃,草市、地攤也隨處可見。在結匈國內,商人的地位也相當之高,雖然結匈的執掌者頻繁更替,但這些規矩從來沒有變過。流川覺得這些因素來源於結匈本身鬆散的政治體係,如果政治體係沒有高度的集權,甚至還有隨時奔潰的可能,那麽其他商業、文化的統一和管理就是一個奢侈的名詞。

    結匈的這種商業模式雖然常年遭到詬病,但讓世人們驚訝的是,這種模式非但沒有崩潰,反而發散出了充足的活力,給結匈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取而代之的是商人階級勢力的擴大,不少宗族就是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的。這種模式也伴隨著常年的戰亂,讓貧富差距更加擴大,對於一個底層的平民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加入一個較大的宗族,這樣至少衣食無憂。

    流川再回頭時 流嵐早已經不見了,反正流川是見怪不怪,便在城內四處轉悠,四下叫賣聲此起彼伏:

    “金門的大力金剛指低價售賣了!!!”可惜,金門沒有大力金剛指;

    “廣成子的廣陵丹啦!!!”可惜,前幾天還聽到流政說道,廣成子煉出的丹讓他的小徒弟病了一年,差點死了;

    <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br />

    “趙老怪的別有洞天秘籍!!!”可惜,趙懷月一百年都沒有出來了,這秘籍要是真的,流川很懷疑這個小販能活到今天。

    流川被這些聲音搞得頭疼,正要離去,突然聽見了一句:

    “大將軍流政的平策經!”

    流川轉頭看去,一個黝黑瘦小的青年人坐在當地,前麵擺放著三三兩兩的物件。看到流川回頭,“小哥,來瞧瞧唄。”小販露出了一個淳樸的微笑,但一口黑牙暴露無遺。

    “為什麽這裏有流政的東西?”流川拿起這本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平策經”看了看,裏麵的兵法十分膚淺,但也值得一讀,但肯定不是流政寫的。值得注意的是,流政在結匈看來不是一個忌諱的人名。

    小哥一臉疑惑,“為啥不能有呀,小哥,你別看俺寒酸,但大將軍確實來過俺家,俺們好酒好菜的招呼著,大將軍就把這本書給我了。怎麽,小哥我看你骨骼驚奇,日後必然是兵法奇才,十文便宜賣你了。”

    流川微微一笑,這人瞎編的倒也有趣,便問道:“你叫什麽名字?”

    “俺叫陳大餅。”

    “這樣吧,陳大餅,這本書我就先不要了,我也去你家做客,飯錢加倍給你。”

    陳大餅也咧嘴一笑,敢情這人學流政來著,不賺白不賺。

    “走著!”陳大餅一喊,收起了攤子,就領著流川往回走。

    ——————————————

    大曆東南線,五萬大曆水軍待命。他們最新的戰船,之前剛從大曆最南邊的沿海城市福南城海運過來,並立即投入了戰場。這種被稱為“福寶”的大型戰船,長達四十丈,寬達十八仗,被人們稱為水上城池。

    在之前大曆與浮山大大小小的無數次海戰中,浮山專門總結了一套針對大曆的方法,浮山專門把船造的體型小,輕便,並且把這種船稱為“浮船”。這種船的船頭利於衝撞,而且每艘船都備有火引,可以用最小的代價來換取大型戰船的沉沒。

    在上一次對浮山的海戰中,大曆以失敗告終,浮山第一波的戰船群雖然被直接搗毀,但緊接著的第二波讓大曆吃盡了苦頭,他們一船換一船,小船換大船。這次海戰結束後,很多將軍都建議學習浮山,換成同樣的輕便的小船,這樣有利於作戰。但戚敏果斷的力排眾議,還是堅持了以前的造船戰略,取而代之的是更大型的戰船——“福寶”。

    戚敏也給出了解釋,浮山的輕型戰船的製造根基深厚,現在急忙改變船隻類型,隻會遭到失敗;而大曆的優勢在於造大型船隻,隻要加以改進,也不會懼怕浮山。

    與之前的戰船同樣撤退的,還有大曆海軍的前指揮,老將軍在聽到聖旨時直接扔掉了官帽,頭也不回的就走了。

    新戰船、新指揮,大曆的軍人都清楚,此時自己的命運已經不在自己手裏。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