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公孫瓚的關係
字數:2546 加入書籤
nbsp; 劉備公孫瓚是師兄弟,這有些不靠譜,兩人都號稱自己是盧植的弟子,古代人許多都會遊學,在遊學過程中會請教當地的有名望的學者,所以會叫他老師。也有有名的學者會開堂講課,類似於現在的公開課或者高僧開壇講法一樣,青年才俊都會前去聽課,這樣一來,劉備公孫瓚二人有可能是前來聽課的學生,至於是不是真的同班同期互相認識就不得而知了。後來黃巾亂起盧植受命討伐,那也算是位高權重,所以兩人爭相認其為師,就是奔著這個名頭去的。史書上都會寫正麵的,所以咱就隻當瞎說了。
眾所周知,公孫瓚是劉備的第一任上司。而且兩個人的關係非同一般,首先二人是同班同學,據《三國誌·先主傳》說:“瓚深與先主相友”。而且“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說明二人的關係使鐵到不能再鐵的鐵哥們兒,不必桃園結義差。而相比較劉備,公孫瓚的事業發展的很快,《後漢書》說“瓚每與虜戰,常乘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虜相告雲:‘當避白馬。’因虜所忌,簡其白馬數千匹,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一日胡夷健者常乘白馬,瓚有健騎數千匹乘白馬,故以號焉。遷為涿令。光和中,涼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事傳,使將之。軍到薊中,漁陽張純誘遼西烏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薊中,自號彌天將軍、安定王。略吏民攻右北平、遼西屬國諸城,所至殘破。瓚將所領,追討純等有功,遷騎都尉。屬國烏丸貪至王率種人詣瓚降。遷中郎將,封都亭侯,進屯屬國,與胡相攻擊五六年。”這是在漢靈帝光和年間,公孫瓚就有了如此成就,而當時劉備還隻是“販履織席小兒”。
中平元年,巨鹿“憤青”張角起義,聲勢浩大,震動全國。劉備坐不住了,他內心中那股子強烈的“愛國”心被徹底激發出來,他覺得這是幹大事的機會。於是就“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並且還立了功,被封為安喜縣尉,結果被自己一頓鞭子抽沒了。後來又被黃巾軍所敗(可見前麵的戰功含金量不高)。這時的劉備已經是窮途末路了,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怎麽辦呢?哎,沒辦法,隻能去投靠公孫瓚了,好歹人家原來和我關係不錯,不會不收留我。於是北上投靠公孫瓚。劉備和公孫瓚的會麵場景,史書沒記載。而據我猜測二人可能並沒有見麵,因為當時北方胡人又來搗亂,而且這次人數太多,《三國誌·公孫瓚傳》說:“瓚不能禦”。而公孫瓚隻在消滅夷族,所以一心都在對外打仗上,自然無心估計內部。而劉備的書信到了以後,公孫瓚自然不會太注意這位老同學,所以隻是表他為別部司馬,打發他到青州刺史田楷處抵禦袁紹,《先主傳》說:“數有戰功”,後來被表為平原令,後遷平原相。我個人認為這可能都是田楷的主意,田楷上疏後公孫瓚也並未上心,隻是草草批複。自己的“老大哥”這樣輕待自己,這讓劉備的自尊心受到了強烈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的打擊,於是他就有了離開公孫瓚的心思。
初平二年,《先主傳》記載:“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曹操這次征徐州,是為報父仇而來。而他這次雖然沒成功,可卻幫了劉備一把。因為劉備正愁沒有機會離開公孫瓚,而這正是一個天賜良機。於是在這次戰役之後,劉備就“去楷歸謙”,正式投奔了陶謙。而這一切,公孫瓚是不知情的,這時的公孫瓚雖平定了夷族叛亂,可是弟弟公孫越被人所殺,而公孫瓚則一口咬定是袁紹殺的。《後漢書·公孫瓚傳》記載:“瓚遂出軍屯盤河,以此報紹”。而當時“冀州諸城悉畔從瓚”。公孫瓚集團在這時達到了極盛階段,成為河北勢力最大的諸侯。而上帝說的似乎很對,“上帝要誰滅亡,就必須先要他瘋狂。”而此時的公孫瓚已經瘋狂了,他“破禽劉虞,盡有幽州之地,猛誌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裏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類多商販庸兒。所在侵暴,百姓怨之”。而他在軍事上也是節節敗退,“劉虞從事漁陽鮮於輔等,合率州兵,欲共報瓚。輔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推為烏桓司馬。柔招誘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斬丹等四千餘級。烏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種人及鮮卑七千餘騎,共輔南迎虞子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十萬,共攻瓚。興平二年,破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級。”而與此同時,劉備被呂布打敗,投奔了曹操,屯兵小沛。按兵不動。
可能有人會問:公孫瓚與袁紹之戰,是一場可以改變曆史進程的戰役,劉備是不會知道的。而他為什麽不去援救公孫瓚呢?畢竟公孫瓚對他有大恩啊!在此,我想就這個問題回答三點:
1、劉備對公孫瓚的態度值得商榷。劉備對公孫瓚並非是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劉備得知公孫瓚死後很傷感。翻開各種史書,對這一切毫無記載。我個人認為,劉備這麽老辣的一個人,一定會當著人的麵痛哭流涕,而至於在背後麽。。。。我也不好瞎猜測。
2、劉備勢力有限。原因麽。。不解釋。。。看看《三國誌·先主傳》就知道了。
3、劉備一生奉行大義,而他和公孫瓚,隻是小義。況且公孫瓚在殺了劉虞以後,名聲也變得不是特別好了,好多人都反對他。而袁紹則是代表“正義之師”去討伐公孫的,如果這個時候援助公孫瓚,勢必會造成不好的影響。而這正是劉備不想看到的,他還要成就大業,如果此是舍小取大,實在是糊塗之舉!
總之,公孫瓚為他的瘋狂付出了代價,在易京樓引火自焚,不讓妻兒受辱,也算是一條漢子;而劉備呢,還是繼續了他創建帝國大業的旅途!二人終究不是一路人,終究會分開,這是必然的結果吧。
(www.101noveL.com)